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六十三课 善

 知愠课堂 2024-04-13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

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

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

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字。

shàn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本质意义:具有使人受惠的特质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美好、善良/好心、慈善、高明/工巧、善于/擅长、好人/好事/好处等。又指受惠的体验:羡慕、喜爱、认为好、赞许、友好/亲善等。

通“缮”,修治。    

的金文可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羊”,下半部分是“誩(jìng)”。羊,表示吉祥,与“義(义)”、“美”等字里的“羊”意义相同;誩,竞相为言。《说文解字》:“誩,競言也。从二言。读若競”。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内在吉祥,言辞有义,即不管是内在的思想还是外表的言辞都有较高的价值,能使人受惠。战国时期的“善”字将“誩”简化作“言”,篆文延续此构形。现在,“譱”字只见于《周礼》,其他典籍均作“善”。

《说文·羊部》:“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正解汉字:义》)、(《正解汉字:美》)。篆文善从言。”    

许慎认为“善,与'義’、'美’同”,指的是“義”与“美”均从“羊”。“羊者,祥也”,所以这三个字的意义都以“羊”所代表的“价值”为基础,含有“吉祥”的意义。“是人性价值的大小。“美”是认知价值的发展。“善”则是授予他人价值。

跟随这个线索我们可以跟准确地理解经典里“善”的各种含义。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以绝大部分人 “善”的概念去理解“善”,不是真的善。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命题。第二章列举了生动的例子:“”与“”之道 “非常道”, “”与“”之名 “非常名”。
”与“”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不能象概括和理解客观事物的概念一样概括和理解它们——通过对事物的某方面客观存在的特征进行概括和理解。天下所知之“美”与“善”就是“常名”之“美”与“善”,是人们对“美”与“善”某些具体特征或具体表现的表象理解。这样概括的“美”与“善”并非本质。只不过是天下人(绝大部分人)直观、感性、零碎、片面的感受(而非本质、理性的认识)。这样的概念(认识)并不能准确地指导我们继续的实践:既不能指导我们进一步发现、创造美,也不能指导我们进一步体验、实践善。如果我们以这些天下皆知的“美”与“善”概念(认识)作指导,有可能得到“恶”与“不善”的结果。
例如,当前的社会意识以争取经济利益为“善”。以给予别人更多的经济利益为善——给予经济利益就是使人受惠。结果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
因为“经济利益”虽然是“皆知”之“善”,最容易使人受惠的表现,但它并不是“善”的本质,真正的“善”。   
又如:近年很多育儿“专家”给父母灌输“爱”孩子,用“爱”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观念。就是以皆知之“善”为善,其结果也往往不如意。因为,孩子需要的是“成长”,帮助孩子“成长”才能让孩子真正受惠。“爱”是与生俱来,天然就具备的父母和孩子的必然关系。“给予”孩子本来的就有的“爱”,就好比从别人的钱包里拿钱“馈赠”给别人一样,看似大方,实际他们什么也没有付出,对方什么也没有得到。看似“行善”,实则“虚伪”。

什么是真正的“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解答了这个问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能使人受惠(高境界)的思想就象自然界的水一样。
水使万物受惠,促进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且从来不违反规律。
随势而下,在其他事物都不喜欢的低处汇聚。
所以,我们要向水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意识也具有接近规律特征:
平静安宁,保持良好的心理;
渊博细密,达到更高的认知;
习惯付出、承担责任,实现更全面的人生价值;
以共同的文化信仰为基础,更好地交流;
把自己放到需要匡正的位置上,处事更完善;
认识自身能力弱小,处事更有效率;
踏实地实践积累,能更好地抓住发展时机。   
不与规律冲突,才能减少过错,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善若水”,老子通过水把人的思想意识与“道”的复杂关系形象化展现出来:最能使人受惠的思想意识(最有价值的智慧)具有与水相似的特质;同时“道”(包括客观与主观的规律)也具有与水相似的特征。
水最大的特点是“利万物”——使万物受惠。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根源,能促进所有生命的发展变化。所以,老子说水“上善”。
这个特点与“道”及最有价值的智慧完全一样。
“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同时又促进万物发展变化。
而最有价值的智慧同样能让所有人得到启迪,能促进人们思想的发展,使人受惠。
为了“利万物”,水表现得非常柔弱,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78)。
柔弱胜刚强”(36)。
虽然柔弱却又无所不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
且无坚不摧:“滴水石穿”。泛滥的洪水,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一切。柔能克刚是自然界一个普遍现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
 水的另一特点是居下不争,从而造就其形态的渊深广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
作为万物之宗的“道”与作为人类思想意识最高水平的智慧,其“形态”同样深不可测,与江河湖海等水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不争”——不与规律相互冲突,是 “道”与智慧的共同特征。
老子以水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点来体现这一特征。“不争”并非放弃,更不是逃避。而是不与规律冲突,不违反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争”是“润物细无声”般的为而不言。
“处下”是实现“不争”的最主要方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34)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2)
江海善下与“道”不争居下的特征相似。所以,老子说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32)
在老子看来具有这些特征的水简直就是“道”与智慧的化身,所以说 “故几于道”。希望人们通过对水具体形象特征感悟“道”,提高自己的智慧。如果我们的心理、思维、行为、言谈等方面都具有“水”的特征,那就接近理想状态,可使人受惠,成为真正的“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