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的十大体性特征

 nicoledear 2010-01-11
“道”的十大体性特征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灵魂,是道家的基本信仰,也是解读这本神奇之书的一把钥匙。历代道家通过师传口授和修真养性的体悟,对“道”的理解逐渐深入,后世把“道”的体性归纳为虚无、自然、纯粹、素朴、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十大特征。
  一、虚无。老子认为天地的初始状态是一种虚无之体,虽视而不见,却生化万物。第一章就讲:“无,名天地之始。”十四章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些论述都是对“道”的虚无特性的描述。大道无名,“虚无”就似水的无象无形,就像香气袅袅,看似无,实则无处不在,无所不至,充塞宇宙,遍布十方,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
  二、自然。“道”的造化之机顺应自然,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就似“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第六章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二十三章讲“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这里的意思是说,阴阳造化之道,不牵强,不造作,在寂静恬淡中,自然而然,因时顺理,天地尚且遵循此道,何况是人呢。
  三、纯粹。体道须有无欲之心,保持先天体性,是谓纯粹。第一章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保持纯粹的天性观物,则得造化之机;心虑不纯,则只能见物之粗糙外形。第十四章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是平易。希是少。微是细小。这三者是讲“道”的体性是纯粹的,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无声可闻是大音希声,无物可视是大象无形。
  四、素朴。“道”不是彰显华丽的,它无象无形,无色无声,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情无思,无边无际,因而是素养朴的,因此第一章就说:“玄之以玄,众妙之门。”第十一章讲“道”的有与无之用,用一串朴素的比喻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十九章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五、简单。道是浑然一体,阴阳合一的根本,老子称这个和谐为“一”,即混元一气。第二十二章讲“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万类虽殊,都是因道之一气而生,有道有圣人,抱守自然真一的体性,就会应于天下万物之殊。三十九章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天、地、神、谷、物、人,只要始终以“一”贯之,和谐有序,必然会达到功成名就。
  六、平易。第二章讲:“为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不居。”第九章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三十二章讲“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里讲的是,“道”如江海一样,处于最下,无所不纳,无所不为容,千万条溪流皆汇于它,而“道”则不彰显,不自满。五十一章中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生万物,却不自恃其能,长养万物,却不加宰制,这就是深远广大的至极之德。
  七、清静。老子在四十五章中说:“清静为天下正。”体悟“道”的特性,须有清静之心。第十章讲:“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为清除心界一切杂念,还先天本性,洞观无碍。《清静经》中有语解说:“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十六章讲:“致虚极,守静笃。”道家修炼讲求:“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致虚极”即是此意。只有守清静之性,才能悟大道之性。
  八、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应该分开来理解,“无”是道的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为”是法自然之道,顺天然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第三章讲:“为无为,则无不为矣。”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没有任何造作妄为,而天下万物皆各有条理。
  九、柔弱。水之柔,却滴可穿石;绳之柔,却可束坚硬的柴禾老子讲道若水,也就是肯定道以柔克刚的特性。第三十六章讲:“柔弱胜刚强。”意为谦让柔和,常常胜过横暴刚强。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七十八章讲:“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十、不争。第八章讲得很明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利万物生育万物,却与万物无争,但万物都离不开它,不争即争,这是顺应自然之道的体性。二十二章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三十章以兵事论道,反证“争”之恶果:“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七十三章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一章仍然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奥义无穷的奇书,历代为其作注的学问家成千上万,作为一个后学,能从这棵两千年的智慧之树上品尝一点果实的芬芳已属万幸,更深奥的学问非我辈所能深参。最后,借七十一章的两句话来作为我研读《道德经》的结束语:“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