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谈论“林业”时,我们在谈什么?

 DATSIX 2024-04-13 发布于湖北

2024-04-13 题目42.林业的特点?


01林业

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在全球和区域生态建设、林产品供给、生态文化服务、减少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方面,林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生活美好、生态文明的标志之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基础。林业生产的基础是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核心是森林资源。森林除提供木材、食物、药物及化工原料等林产品外,也是野生动物繁殖、生息、庇护的重要场所。森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调节气候、固碳释氧、美化净化环境、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游憩质量、增进人体身心健康、促进自然生态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多种功能。由于人类对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森林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利用森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高品质生态产品的愿望日益迫切,因此保护和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完善林业基础与配套设施,提高林产品产量、质量,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服务效益就显得十分重要。相关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任务是从宏观上把控方向、制定政策,科学地经营管理森林,持续精准地促进各地区林业升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

评价一个国家林业发达与否,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学界根据单位国土上覆盖的森林蓄积量厚度(简称森林厚度)的多少,来划分森林国家与非森林国家。森林厚度达到3毫米为森林国家,否则为非森林国家。截至2018年,中国森林厚度仅为2.06毫米,与森林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要实现森林国家的目标,还需要在推进科学绿化、提升森林质量等方面做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02林业简史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森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如何处理好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贯穿于林业发展的全过程。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为开拓农田,采伐木材修建宫室、庙宇,进行了森林开发,使大片天然林被毁。与此同时,基于对森林作用的朴素认识,人们为更好地利用森林,也仿效自然护林植树。中国早在周初就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记载,当时山林政令、林木贡赋、边境造林、春季山林防火、森林采伐运输等均有专人负责。天子封禅的山即为“封山”“禁山”,山上的土石草木均神圣不可侵犯。北魏贾思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中国古代林政思想和林业生产技术的论述。有关树种分布的记述多见于地方志和地方植物志(如西晋的《南方草木状》等)。林木植物专谱始于晋戴凯之著《竹谱》,后有陈著述的《相谱》等。

在西方,英国的伊夫林 (JohnEvelyn,1620~1706) 于1664年发表了《森林志》,开启了从现代科学角度对林业的研究。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因造船、建筑、造纸、薪材等的需要,木材消耗量大增。人们从天然林取得木材原料,成本低廉,省事方便,于是大片森林遭到砍伐,这就是林业发展史上所称的森林大破坏时期。欧洲工业化国家到18 ~ 19世纪,天然林已被砍伐殆尽;其他国家也程度不等地先后经历了这一过程。一些发展中国家为满足木材需要,仍在滥伐森林,使世界森林资源,尤其是热带林资源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毁林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水土流失、气候干旱、水灾、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荒漠化、生态失衡等。在付出代价和惨痛的教训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开始恢复森林资源,制定一系列政策、法令,建立林业机构,进行森林的粗放经营和更新造林。18世纪初,德国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恢复森林的运动,一批林学家提出在被破坏的林地上重新造林的措施。德国林学家G.L.哈尔蒂希(Georg Ludwig Harti,1764~1837)发表了《木材培育论》,德国的J.C;洪德斯哈根 (Johann Christian Hundeshagen,1783~ 1834)创立了法正林(又称“标准林”“正规林”) 学说反映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森林永续经营思想。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种经营思想对世界各国林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芬兰、瑞典等国先后制定林业法令,限制采伐量和采伐方式,规定采伐后必须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制止森林破坏,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发挥了作用。

20世纪中叶后,特别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对保护环境、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作用和难以用货币度量的巨大社会效益,林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林业阶段。1998年后,中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2012年以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国家战略,倡导“绿水青山就是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林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现代林业在经营目标上除了要获取林产品外,还要保护水源,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给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疗养、教育场所等,强调森林多种功能的发挥,更务注意非木质产品,更多关注森林防护功能和健康与文化服务。现代林业还强调集约经营、精准作业,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林业生产力和贴近人的需求。可以说,现代林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需求的林业。

03 林业的特点

与其他再生自然资源产业相比,林业有五个显著的特点:

1. 自然生产力(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经济再生产)交织。森林属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陆地生态系统,对维系地球生命至关重要。天然林和人工林都是可再生资源,原始社会的经济曾主要是林业经济。

2. 生命周期长和生产周期长相伴。由新造林到产品收获或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需要较长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经营资本周转速度慢,木材生产一般不可能随需求增加迅速产出,经营管理具有复杂性。同时,森林生长量和木材收获量与原有的森林蓄积量基数有密切关系,如为需求而过分消耗森林资源势必影响森林生产力,给未来生产造成困难。因此,要求林业生产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3. 生物多样性和功能(价值、效益)多样性显著,社会公益性突出。森林是具有公益属性的自然资源,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进人类健康、提升生活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与农业、水利、交通、工矿、旅游、卫生、教育、文学艺术、宗教、城市建设都有密切关系,林业生产的好坏、森林资源的消长影响整个社会。因此,林业建设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国家对林业生产实施宏观引导和经济扶持政策是发展林业的必要条件。为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文化体系,保护和利用不可偏颇。

4. 地域性。林地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由干地理位置的差异,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不同,林业生产的规模、特点、性质都不同,因此因地制官地发展林业生产十分必要。要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特点,充分利用地域的资源、经济和技术条件及社会文化特点,对每一地或的林业生产作出规划和安排,提出科学的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林业经营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干扰。因此,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有较大风险,必须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工作。

~~~~~~~~vv

04林业经营体制

各个国家的林业经营体制因受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森林资源状况和经营理念、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有明显的差异。世界各国的国有林经营体制大致可分为“政企合一”和“政企分离”两种形式。“政企合一”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既是职能机构又直接经营国有林,如美国、日本等。“政企分离”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不直接经营国有林,而是由相应的企业组织进行经营,接受监督,如瑞典、德国等。各国私有林大多以合作经营形式和股份制企业形式经营。中国林业有国家经营、合作经营、个体经营三种基本类型。此外,跨所有制、跨行业联合经营的林业也有所发展。例如,世界上公有林的主要管理者包括公共管理部门和私营机构,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为82%和15%,其余3%由社区、个体等经营管理。

05产业类别和生产体系

依照三次产业划分方法,林业可分为:

1.森林培育产业,属一次产业。包括育苗、营林和森林保护等。按经营森林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取得产品为主而称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竹林,另一类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而称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防护林是为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发挥其他防护功能而营造和经营的森林,在林业生产中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特殊用途林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健康疗养林、自然教育林、试验林、纪念林等,其比重也在迅速上升,显示出人们类日益增长的森林多种功能需求。森林培育产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林木种苗产业(包括种子园、苗圃等)、花卉业、竹藤业、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养繁殖等专门产业和部了。

2.森林工业产业,属二次产业。包括森林采伐运输、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和林业机械制造四个类别。森林采伐运输是获得商品木材的作业形式。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是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生产锯材、枕木、建筑用材、人造板、纸浆、松香、烤胶、活性炭、紫胶等林产品。林业机械制造是为营林、森林采伐运输、林产品加工等生产专用机械设备,对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起到重要作用。@森林文化产业及服务业,属三次产业。

3.森林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如森林旅游业、森林康养业,是为人们在森林里进行野外游憩、健康疗养服务,包括在林内宿营、野餐、游览、体验、健身、探险、疗养、考察等。森林旅游有益于人们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增强体质和心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06 问题和前景

从世界范围看,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毁林和森林质量下降。森林的减少及退化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生物种类减少,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另外,部分国家对天然林长期进行不合理的采伐利用,加之酸雨等污染的危害使森林退化,林地逐渐失去简单再生产能力。中国林业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林业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管理粗放,森林有害生物及林火危害严重,森林质量不高,林业综合效能欠佳。林业产业结构仍是以生态或经济二元分离、单一目标为中心的生产格局,对森林的社会文化效益重视不够,多功能高效益森林很少。初级产品多,二次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林立品、森林文化服务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林业的现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健康文化消费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面向未来,森林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林业有良好的前景和发展机遇。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充分认识并更加重视森林对陆地生态系统及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觉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对森林的经营要实现高度集约化,不断提高森林生产力,合理协调森林多种效益,以人为本,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为社会文明发展服务。2.按可持续经营的原则依法依规实施管理,践行新理念、采用新技术,保护、培育、经营天然林和人工林,切实做到尊重和顺应自然,采音结合,实现多功能综合高效可持续利用。3.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国家、社会团体和公众对林业多渠道扶持,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壮大林业生态经济实力,使林业在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自然化、产业化、人文化和多效化。


(自然、经济、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