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员50万大军,三次攻打越南都失败,蒙古铁骑为何止步东南亚?

 冷兵器研究所 2024-04-13 发布于浙江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字数:9186,阅读时间:约23分钟

编者按:越南作为现在中国东南方向重要的邻居,其历史可以说是分为三部分即①与中国的战争,②与中国的互相影响,③对周边国家不断扩张。其中除了秦朝使其纳入中国领土千年之久之外。其他宋,元,明,清。四朝对越战争都未能再重现秦朝的辉煌,其中也包括蒙古人这样横扫欧亚的存在,这无疑让人意外。对此就来探讨一下蒙古人为何兵败越南。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蒙古时期的越南与现在越南并不一样,在古代越南或者安南,指的是北越,当时越南中部是独立占城国家。南部是被称为水真腊,原属柬埔寨的地区。所以与中国历代对抗的越南,实际上只是现在的北越。

①兀良合台入侵越南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自此与南宋接壤,随即对南宋展开进攻。面对蒙古的咄咄逼人,南宋方面节节败退。但是蒙古人始终无法打破出川东的大门,对此蒙古方面调整战略,改用从吐蕃绕道至云南,再从云南直取南宋腹地的,被称为“斡腹”的战术。

但是一开始蒙古方面计划进行的并不顺利,直到蒙哥继位,以忽必烈为帅兀良合台为副,“统兵由蜀道征大理交趾,斡腹湖广”①忽必烈不负众望,与1253年招降吐蕃,灭亡大理,次年忽必烈返回留下兀良合台继续攻略云南地区。很快蒙古军队就征服云南,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然而,安南无疑是蒙古背后的一大隐患,因为越南与云南接壤能够随时北上攻击蒙古军队后方。其次安南与宋朝关系密切,为宋名义上之“附属国”,并且多次向宋朝提供蒙古军队动向,还向宋朝请求派弓箭火炮工匠协助,同时希望南宋派兵共同防御蒙古军队。南宋方面也给予安南工匠一百,良箭二干,并派精兵一支驻扎边境,以防蒙古军队入境。双方建立了共同抵抗蒙古的战略,蒙古军队决定首先让安南臣服,再攻宋的战略。

那么当时安南战力如何?对此要从安南军制说起,安南军制效仿唐的府军与宋的禁军制度,但是安南人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出符合自己国情的“全民皆兵,全民国防”的兵制。

并且反过来影响了宋朝,据史料记载“尝得《安南军法》读之,防其制,部分正兵弓箭手人马,团为九将,合百队,分左右前后四部。队有驻战、拓战之别,步骑器械,每将皆同。以蕃兵人马为别队,各随所近分隶焉,诸将之数,不及正兵之半,乃所以制之。处老弱于城砦,较其远近而为区别。使蕃、汉无得相杂,以防其变。具为书上之,时鄜延吕惠卿亦分花兵,延庆条其不便,神宗善其议”②宋史研究权威学者王曾瑜也认为“安南九军法”实为宋朝创设新的军级编制单位的开端③

此为越南李朝军制对宋代军制的影响,而陈朝大体继承了李朝的军制,但是在有一些方面进行了改进。第一就是禁军规模比李朝有所扩大,第二对地方军的改革,关于越南地方军队数量据越南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丁纪》记载:“甲戌五年(宋开宝七年)定十道军,一道十军,一军十旅,一旅十卒,一卒十伍,一伍十人”根据这条记载在丁朝时期,安南有军队有百万之众。不过这是征发数量,不是军队实际数量。之后李陈两朝人口增加,其征发数量必然大增。至于实际军队数量有多少,据越南学者说法“甲申年(AD1258年)8月,陈国郡传檄诸王候,会和全部军士与东步头进行检阅,水步兵共计20万”④这些就是陈朝用来抗击蒙古的武装力量。

那么与之相对的元朝是什么样的军事实力呢?笔者在《在13世纪还想玩阵前一骑讨?蒙古征日期间,日本军队真全面落后吗?》一文中对蒙古军队战术有一番介绍,这里再接着做一番补充,首先任何战术都需要适合环境和对手。正如拜占庭皇帝利奥在《战术》中面对不同的敌人进行不同的战术针对。⑤

而蒙古人也是一样的,据西使柏郎嘉所说 “还必须知道,当他们发现敌人时,便对其发动进攻,每个人都要向敌人连发三、四支箭;当他们发觉自己不能占上风时,便返回自己人阵营中。他们是出于诡计而这样作的,以使其对手们尾随误入一块他们事先布下陷阱的地方。

如果敌人尾随而落入圈套时,便把他们包围起来,然后再杀伤他们。同样,如果他们发现面对一支劲旅时,便避而远之,退避到具有一日或二日行程的地方。他们或者入侵该地区的另一地带,恣意劫掠杀人和进行破坏,对整个地区进行蹂躏。当他们发现甚至连这样作也不可能的时候,便后退十日,甚至有时是十二日行程之远,在一安全地带扎营屯兵,一直等待敌军的退散,他们到时便飞兵奇袭,使当地灭绝人烟。

他们非常善战,与各民族厮杀已有四十余载之久了……然而,我们还必须知道,如果他们可能不这样行事的话,那他们不会自愿(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但当人马都被箭射中时,他们就会与敌人直接交手”

这一点也得到伊尔汗国官修史书证明“格鲁吉亚人大量聚集出战。哲别派遣速别台带着军队去攻打他们,而自己率领五千勇士埋伏起来。速别台故意败退,格鲁吉亚人向他追来。[这时]哲别从埋伏处出来,由侧面绕过来,把他们全部歼灭。他们[蒙古人]在大多数战役中惯用的战术都是如此。”⑦

我们这里对比双方的记载,宋使记载蒙古与敌人交战时候先用一队骑兵冲锋,要是不成功后队骑兵进行第二次冲锋。但是西使记载蒙古人与敌军作战时候,是先射箭要是不能成功就撤退诱敌。还说蒙古人不会自愿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正和利奥所说的面对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战术。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次入侵中来。AD1257年兀良合台陈兵安南以北,自此拉开了元军征越的序幕,正所谓“师出有名,大功可就矣”,所以先派出2位使者去见安南国王,要求其臣服蒙古。对此安南王不但拒绝,并且还将2使扣留,并且多加虐待。安南扣留并侮辱了使者,给了元军进攻的借口,良合台随即派遣徹徹都等人各率领千人先锋队,向安南京城以北的京兆江进军。又派其子阿术为援,观其虚实。

另一方面安南也大举部署军队。从水路两方面用来防御蒙古军,兀良合台得到这一情报之后,命令徹徹都为先锋,阿术断后,自己带领主力军队开拔。12月两军会和,安南军震骇蒙古军的强大。阿术乘机大破安南水军。兀良合台也攻破安南陆军。次日与安南军再战,“原国主陈王遣象队迎敌时,太师(兀良合台)子阿珠(阿术)年十八率善射者,射其象、象惊奔反蹂其众大溃。翌日陈王断扶卤桥,对岸而阵,师欲济未测浅深,乃沿江仰空射之,验箭堕水而不浮者知为浅出,即以骑兵济马躍登岸。翌日击安南兵溃,大军继杀万人”⑧

安南军一败再败,蒙古军乘机攻克安南首都,解救两位被虐待多时的使者。其中一位还没有得到蒙古军救治,就不幸死亡。蒙古军队屠杀了城市以泄恨,几天后,由于无法忍受闷热的气候,他们撤离了安南首都。

同时派出使者要求安南再次臣服,但是越南史料对此记载并不一样“二十四日,帝及太子御楼船,进军东部头逆战,大破之。元军遁归,至归化寨,寨主何俸召集蛮人袭击,又大破之。时元人新取云南、游兵略至、无攻取意、当时谓之佛贼、贼退,赐俸候爵”⑨对此郭震泽主编的《越南通史》引南宋李曾伯的《可斋续稿后》的安南对南宋的求援公碟“窃详言敌之犯交,谓已迫其城下,交主果曾登舟避锋”,“寻虽收合余兵,夜劫攻敌,其公牒不言敌兵之败,乃言交兵之溃,则其事势可见”此公牒真实地反映了安南王确“曾登舟避锋",“乃言交兵之溃”以及向南宋乞求兵援的迫切心情,并可看出陈氏王朝在致南宋的公牒中并未讳言陈兵之溃

可以得出结论所谓陈朝打败兀良合台,迫使兀良合台撤离安南纯属越南官修史书自吹自擂。实际上兀良合台撤离安南首都之后,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一面“为久驻计,军令严肃,秋毫无犯”⑩要做出长久占领安南的打算,起初陈朝国君陈日煚面对国都被焚烧非常气愤,将使者捆绑送回去。但是后来蒙古使者再次要求陈日煚称臣纳贡,冷静下来的陈日煚同意这一要求,议定三年一贡。随后兀良合台就领兵退出安南,综合所述蒙古这次入侵安南,实为保证后方安全,并没有想征服安南,再得到安南臣服的许诺之后,自然也就离开安南。

②蒙古第二次入侵安南

AD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在安南设置达鲁花赤,安南方面为了不惹怒元朝,同意了这一建议。然而元朝并未就此收手,于1267年再次提出了六事分别为“一君长亲朝,二子弟入贡,三编民数,四出军役,五输纳贡税,六仍达鲁花赤统治”显然此六事无疑加强了元朝对安南的控制,这无疑是安南方面不想看到的。所以安南方面除了入贡和达鲁花赤之外均没有同意,而元朝这时正陷入灭宋的白热化阶段。对安南也无暇顾及,同时1275年安南方面要求元庭罢免达鲁花赤。此时引起元朝不满,动了武力灭亡安南的念头,派人勘察安南边境地势。同时又对安南提出六事,安南国王对六事又一次否定

1279年元朝方面立陈日烜叔叔陈遗爱为安南国王,并派兵千人护送回国。以此来达到控制安南的目的,显然忽必烈低估了安南独立自主的决心,过于自信的认为安南,会因害怕自己的蒙古铁骑而屈服。安南国王处死了陈遗爱,明确表明他不会向忽必烈屈服。从这时起,元朝开始计划征服安南,以攻打占城为借口,向安南请求借道。

安南方面识破了元朝的真正意图,对此严行拒接,并在战略要地部署军队加强防御。元朝方面明白自己的计策失算之后,决定武力进攻,但是为了保证师出有名,脱欢先派出李邦憲,孙悦等人攻克可隘峡。随即又攻克洞板隘,之后派使者要求兴道王打开通道放元军过去,遭到拒绝之后,元军又一次派出使者要求召见他。再次遭到拒绝之后,元军以此为借口,开始全力进攻安南。

这里不得不考查一下元军兵力,在网络上很多依据越南史料认为元军有50万,首先这里引用一下原文“唆都元帅领兵五十万,由云南经老撾、直至占城、与元人会于乌里州,寻寇驩、爱进驻西结、期以三年削平我国”《大越史记全书.陈纪》

从原文可以看出所谓元军50万,只是唆都征占城的军队,并不是元军的全部军队。显然五十万不过是越南方面夸大其词而已。那么元军总共多少人呢?这一点中国方面没有留下记载,对此笔者进行一番推算,这里以宋越战争为例“熙宁战争凡费钱帛金银粮草五百一十九万贯疋两石束,计“合用般粮人夫四十余万”,经郭逵建议部分随军自负,部分就地购买,使“般粮人夫内减一半”只需二十万人月,与10万军合计仍动用30万人”⑪可以看出宋军与安南战争时,通过计算10万军队,要用民夫40余万,但是通过就地补给和自给,可以将民夫数量减少到20余万。而据刘宣计算,运十万石粮要四十万民夫,加上其他一共要50~60万人。

而此时元朝刚刚平定南宋,恐怕很难做到就地补给,自给倒是可以满足。所以民夫和军队比例应该按4:1来算。同时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宋朝与越南战争时。宋朝境内承平日久,而元朝此时才刚刚平定南宋。再加上元军征越南,导致反抗者日多。对此《元史.刘宣传》有这样的记载“唆都伐占城,牙言平交趾,三数年间,湖广、江西供给船支、军须粮运,官民大扰,广东群盗并起”另据郭震泽主编的《越南通史》载“在右丞相唆都率兵征占城、交趾时、有广东转运盐使合刺普华,智勇双全,随唆都保护饷道、当元军到达东莞、博罗二界时,适与当地起义者剧欧钟相遇。起义者骁勇善战,其锋锐甚勇,给元军重创。

合刺普华曰:“军饷重事也,望风退缩,吾非为也。”即身先士卒,且战且行,“矢竭马伤,徒步格斗,踣数十人,勇气益厉。以众寡不敌,为所执,遂遇害中心冈,时元甲申二月之二十九日..”可佐证刘宣此言不虚,所以必然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来保护粮夫才对。”综合所述笔者认为,元朝在安南的军队应该有10万余,但是后勤人员➕护送人员达到50~60万,总数也接近70万。

1284年镇南王脱欢将军队一分为六,力图全面占领安南。正月初元军在内傍峡大败兴道王,兴道王逃奔万劫。正月六日元军攻克万劫,正月十二日元军进据富良江北。安南王陈日烜,带领精锐的圣翊等禁军,与1000艘船战船,助战兴道王。双方隔江相对“镇南王遂与行省官亲临东岸,遣兵攻之,杀伤甚众,夺船二十余艘。兴道王败走,官军缚筏为桥,渡富良江北岸。日烜沿江布兵船,立木栅,见官军至岸,即发炮大呼求战。至晚,又遣其阮奉御奉镇南王及行省官书,请小却大军。行省復移文责之,遂復进兵。日烜乃弃城遁去……遂调兵渡江,壁于安南城下”《元史.安南传》

第二天元军进入安南都城,下令军队进行休整,另一方面安南军队,虽然放弃国都。但是仍然以南方天长府(今越南南定省东半部)和长安(今越南宁平省东部),为据点进行抵抗。同时又命令兴道王领兵重新集结与万劫等地,以此切断元军后路。

同时元朝将领乌马儿领军攻占万劫、普赖山等地区,击败越南军队。随后,元军继续进攻嘉林等地,捕获越军士兵,发现其臂上刺有“杀鞑”字样,遂进行屠杀,并追击至东步头。陈兴道则部署陈光启防守乂安,抵御元将唆都的进一步侵略。2月脱欢领兵南下攻克天汉隘,2月3日屯兵大黄江,安南义侯陈秀全以全家降。

另一方面据《安南志略》载:“正月二十一日,时大王咬起,右丞唆都,左丞唐古戴,[参]政黑的,奉旨由占城进兵,入布政府,攻其后”而脱欢也于此时南下两面夹击,唆都这一路自入安南以来所向无敌。据《元》载:“自入其境,大小七战,取地二千里,王宫四所”之后领兵北上与脱欢来会,此时脱欢将军队分为二,一路从水路由李恒统领,一路从陆路由库春统领。南下继续入侵,直入天长府,陈日烜败走。元军没有停止继续追击,追至胶海口陈日烜不知所踪。对此越南方面史料有如下记载“三月甲戌朔,二帝舍舟而徒步,至水取舟,出南赵江即水棠县。逾大旁海、幸清化”《大越史记全书.陈纪》

3月脱欢以兴道王军队还在万劫集和,唆都未按时与其会和等为理由,向元庭求援军。四月元军继续追击,“夏四月,帝命昭成王〈缺名〉、怀文侯国瓒、将军阮蒯等,领捷兵迎战于西结步头。官军与元人交战于咸子关,诸军咸在。惟昭文王日燏军有宋人,衣宋衣执弓矢以战。上皇恐诸军或不能辨,使人谕之曰:“此昭文鞑也,当审识之。”盖宋与鞑声音衣服相似,元人见之,皆惊曰:“有宋人来助!”因此败北。初,宋亡,其人归我。日燏纳之,有赵忠者为家将。故败元之功,日燏居多。”《大越史记全书.陈纪》按照一般说法咸子关之战是安南由守转攻的转折点,最终元军再安南的打击之下败退。

但是元朝方对从安南撤军说法并不一样“官军聚诸將议:“交人拒敌官军,虽数败散,然增兵转多,官军困乏,死伤亦众,蒙古军马亦不能施其技。”遂弃其京城,渡江北岸,决议退兵屯思明州。镇南王然之,乃领军还”另据《元史.元世祖纪》记载:“陈日烜走海港,镇南王命李恒追袭,败之。适暑雨疫作,兵欲北还思明州,命唆都等乌里。

这里以安南军队数量变多,和蒙古军队无法施展长技,外加疾病为由退军。那么元朝方面这番说辞正确度多少呢?

首先正如上面所说,安南军队预备役超过百万,并且元军自进入安南以来,在各地分兵驻守,如“万户李邦宪、刘世英领军开道自永平入安南,每三十里立一寨,六十里置一驿,每一寨一驿屯军三百镇守巡逻。复令世英立堡,专提督寨驿公事”《元史.安南传》明显也是为了镇压各地反抗势力。显然此时元军陷入孤立无援的禁地,第二越南森林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50%,其中北部占森林面积三分之二。明显是不利于骑兵的地区,再加上北方人去南方出现水土不服生病实属正常,所以元军说的确实是事实。

但是不可否认元史确实给元朝违败杨胜,对此“《安南志略》仅载“夏四月,安南乘势攻复罗城(首都)。五月五日丁丑,咬奇与万户弩伏兵其宫,击散。乃渡泸江,会镇南王,翌日班师”,对具体的战事细节并未多言。

另据《经世大典》载“四月,交兵大起,其兴道王攻万户刘世英于阿鲁堡,忠诚王攻千户马荣于江口,皆杀退。既而水陆来攻大营,城围数匝,虽多死,增兵转众。官军朝暮鏖战困乏,器械皆尽,遂弃其京城,渡江屯驻,寻班师”。可见,元军是在安南陈军全力围攻之下被迫退出安南首都的”⑫《大越史记全书.陈纪》也载:“自贼处逃赴御营奏报云:上相光启、怀文侯国瓒及陈聪、阮可腊与弟阮传率诸路民兵败贼于京城、章阳等处。贼军大溃。太子脱驩、平章阿剌等奔过泸江。

综合所述元军之所以撤离安南,是由于自己原因外加安南人民奋力抵抗的双重因素导致的。此时的脱欢实际上是陷入了安南军队的包围之中,据《元史.安南传》记载:“行至册江,系浮桥渡江,左丞唐兀等军未及渡而林内伏发,官军多溺死,力战始得出境。

同时根据《元史·李恒传》载“蛮兵追败后军,王乃改命恒殿后,且战且行。毒矢贯恒膝,一卒负恒而趋。至思明州,毒发,卒,年五十”虽然脱欢苦战才脱离安南境内,但是唆都就非常倒霉了,由于元军撤离仓皇,并没有通知唆都,当唆都得知之后。元军已经离开安南,唆都自知大事不妙,仓皇撤离,但是为时已晚。最终命丧安南。不过安南方面恐惧元军再次入侵,就将唆都军队送回元庭,希望与元庭和好。

③元军第三次入侵安南

元军在安南的败退使忽必烈震怒,虽然安南方面将唆都的败军送回,以表达善意。但是并不能打消忽必烈灭亡安南的决心,于元二十三(1286)年正月发动对安南进攻。五月安南王陈日烜又弃都城而逃,但是元军也于六月退出安南。1287年11月元军又以10大军兵临安南(按越南方记载为30万,实为夸大其词),十一月镇南王军到达思明州,命令2500人守护物资。兵分四路,一路由永平入侵,一路由女儿关进军,一路由乌马儿率领从水里进军,最后一路由镇南王亲自带领。

关于这四路军队战况越南与中国方面记载出现严重偏差,根据《元史·安南传》的记载,元朝军队在征途中取得了连连胜利,再次攻占了安南的首都,展现了元军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战略优势。然而,在越南的《大越史记·陈纪》中,虽然对安南军队的失利仅有简略的记载,但却详细记述了陈军在四次关键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这些胜利对抵抗元军的侵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冷泾关之战”中,兴德侯指挥的禁军巧妙运用毒箭,重创元军,使得元兵伤亡惨重,从而赢得了这场战役。接着,“多某湾之战”见证了仁德侯如何巧妙地击败蒙元水军,导致大量元兵溺亡,并俘获了众多战利品,包括俘虏、舟船以及兵器马匹。“大滩口之战”是兴道王与阮识统领的圣翊勇义军共同对抗元军的一次重要胜利。在这场战役中,陈军展现了出色的战术配合和勇猛的战斗精神,再次击败了元军。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云屯海战”,由仁惠王陈庆余领导。这场战役不仅详细地被吴士连记载下来,还特别强调了其在整个战局中的关键地位。仁惠王巧妙地击败了元军的运粮水军,缴获了无数军粮和器械,对元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重大打击,极大地影响了元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除了云屯海战之外(见下文),元朝方面均无记载。笔者认为双方都有避败杨胜的宣传,所以实际情况是安南方面确实击败元军几次,但是都是无关痛痒的小胜。而元军则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安南首都。尽管首都被占领,但是安南仍有大量军队继续抵抗。同时将目光描向了元军队后勤部队,当时运送军粮的是宋降将范文虎,首先击败截击的安南水军,随后又遇见大量安南水军,范文虎自知不敌,乃自沉米与海中。

但是《大越史记》却说,“击败之,获虏军粮器械不可胜计,俘虏亦甚多”随后又说“乃纵其所获人,至元营具告。元人果退……”不管咋说元军以粮食未到而退,可为事实。“二十五年(1288年)正月,王军还。不久,“复命公将舟师百艘从人,至海岛,遇贼船二千,公帅将七转战十余日,粮匮,上命退师。众以海道险绝,请弃舟俱陆行以还,王不果听。于是舟师自排滩分道出内傍关,贼伏兵断关口,公与万户塔刺赤、刘世英击溃之,斩其二将。右丞程鹏飞别以兵并江送舟师。至东潮阻水,乃夜自他道驰及镇南王军。贼追至,公力战却之。至竹洞,贼复大至,公又与万户刘珪击走之,三月,壬辰,至白藤江,闻日烜以精兵数千出我后,公亟会将上逆战,天忽大风,潮水遽落,舟不得进退。贼乘风以小舟数百,合步卒翼两岸击我军,四面矢下如雨,公被大创十余,犹奋臂督将十力战,而贼益滋,军陷,公(樊楫)遂执”⑬

不过安南方面仍然恐惧元朝强大的实力,所以战后仍然派遣使者要求入贡通好,元朝方面同意这一要求。同时将俘虏众人送回,但是乌马儿因为杀害安南人太多。安南人对其深恶痛绝,但是又担心杀了乌马儿影响通好。遂用兴道王计,命人送至海中,凿沉船,使其溺死,而元朝也无从责怪。

④结论

现在对元朝征安南失败做一总结,关于元朝失败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第一安南人民众志成城抵抗元军入侵,无疑是首当其冲。第二元军以北人为主,安南地形并不适合骑兵发挥,同时气候也不利于元朝。第三个原因是,元朝刚平定南宋,许多南宋人民逃往安南避难。也增强了越南的国防力量。总之这些是元朝未征服安南的原因。

参考资料

①《郝文忠文集》卷32《东师议》

②《宋史》卷286《蔡齐传》

③(中)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版)》

④(越)陈重金《越南通史》

⑤《中世纪战争艺术史》(根据原文改写而成)

法兰克与伦巴第人虽勇猛,却缺乏灵活与纪律。他们坚守阵地,不轻易撤退,骑士即便失去战马亦会坚守战斗。然而,他们的密集阵型和组织混乱,使我们易于通过侧翼奇袭引发混乱。他们的部落和家族联结,与我们的层级分明的军事组织相比,显得脆弱。利用他们的疏忽,如警戒线的忽略,我们可以在战场上轻易取得优势。并且他们的营地无序且未设防,易于夜袭取胜。诈败诱敌入埋伏,利用其急躁本性。更有效的战术是延长战事,诱导敌军深入山地或荒地,耗尽其补给,令其勇气消逝。敌军不耐饥渴,补给断绝后士兵易溃散。贵族间缺乏尊卑,军队不尊指挥官,易受金钱诱惑。游击战术,拖延战事,切断补给,较一次性决战更为经济有效。面对突厥人的战术,利奥强调了与对抗西方民族完全不同的战斗策略。突厥军队以轻骑兵为核心,他们携带标枪、弯刀,尤其擅长弓箭,精于伏击和诡计,且在战场上布下警戒线,保持高度警觉。他们不采用密集阵型,而是分散为小队,围绕敌军不断施放箭雨,仅在发现战机时才发起小规模冲锋。因此,利奥建议在对抗突厥人时,应迅速与之近战,避免陷入远距离的箭矢交换,同时利用拜占庭重骑兵的冲击力和重步兵的防御力,以克制突厥人的机动性和箭术优势。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多次成功抵御突厥人的侵扰,展现了其军事上的韧性和战术上的适应性。即便在罗曼努斯四世因鲁莽导致的曼齐克特会战中遭受重创,帝国仍能逐渐恢复并夺回失地。阿莱克修斯一世及其后继者们,通过巧妙的战术和坚定的防御,有效地抵御了塞尔柱王朝的侵袭。直至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其纪律严明的禁卫军成为东罗马帝国的致命威胁,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衰落。这段历史见证了东罗马帝国在不同敌人面前的战术智慧和军事实力,也反映了军事策略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⑥《柏郎嘉蒙古纪行纪》

⑦《史集》

⑧《安南志略》卷4《征讨运响》

⑨《大越史记全书.陈纪》

⑩《元史.兀良合台传》

⑪《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

⑫《《大越史记全书》对蒙元三征越南陈朝的历史书写》

⑬《滋溪文集》卷18《象山乡尹李候墓碑》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微漫烟叶,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