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卷三学习笔记三

 保和堂 2024-04-1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前言: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不是

医生的工作,而应是每个人生活所必备的常识。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正是增长这(种常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优异且心有余力者,则可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

本篇内容要点: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候:①太阳病,②发汗后脐下跳动不宁。

       (倪海厦注:有水饮,即水停胃旁,站起头眩晕,用本方。若躺着不动眩晕,用真武汤。伤寒,心下逆满,胃胀满,气上逆,脉沉紧,中膈水在晃,用本方。)

       2、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候:①太阳病,②发汗后腹胀满

       (倪海厦注:这里的腹胀满是虚胀,喜按,乃气胀,用本方。若实胀拒按,用承气汤。)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候:①太阳病,②伤寒,③或吐或下后,胃脘部气逆闷满,气上冲胸,④起则头晕目眩,⑤脉象沉紧,⑥发汗动经,身体振动摇摆。

       (倪海厦注:本方治疗水饮,水太多而造成水患,用之。)

       4、芍药甘草附子汤(亦名去杖汤)证候:①太阳病,②发汗病下解,反恶寒。

       (倪海厦注:此汤又名“去杖汤”,适用于年纪大了,脚腿无力时使用;也适用于女孩脚冰冷,月经时肚子痛;还适用于治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等。)

       5、茯苓四逆汤证候:①太阳病,②发汗或泻下后,病未解,现烦躁等症。

       (倪海厦注:手冰冷的部位从手指到手肘,脚冰冷的部位从脚指到膝盖,这叫四逆。若嘴巴津液足,用四逆汤;若嘴巴干掉且烦躁,用茯苓四逆汤。)

       6、调胃承气汤证候:①太阳病,②发汗后怕冷,或不怕冷却发热。

       (倪海厦注:热而不烦,用调胃承气汤;此乃轻症,堵在胃和十二指肠,下脘穴、建里穴为压痛点。

        若堵在小肠,腹满者,关元穴痛,乃小承气汤证;若堵在大肠,天枢穴有压痛,腹满又谵语,用大承气汤。)

       7~8、10、五苓散证候:①太阳病,②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少饮,愈。③若脉浮,④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口渴之甚,饮不解渴)。⑤或,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水饮则吐。

       (倪海厦又注,五苓散为利尿剂,可用来预防瘟疫;凡有表证又不能发汗,且烦躁不得眠者,用之。)

       9、茯苓甘草汤证候:①太阳病,②伤寒,③汗出不渴而心下悸者。

       11、重发汗,致心肾阳虚而两耳聋。汗后饮水必喘,或洗凉水澡会喘。

       12、栀子豉汤证候:①太阳病,②发汗后,水药入口即吐,③继续发汗,则吐泻不止,④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心中烦热,难以入眠,⑤胸中窒,呼吸呼不过来(倪海厦注,此方是病后调理药:即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正气未复之时,用之有特效。) 

       ⑥若少气,加甘草,即用栀子甘草豉汤(倪海厦注,不下利之食物中毒时,用之;即陈羹臭肉、宿饭宿菜而发吐者,用之)

        ⑦若呕吐,加生姜,即用栀子生姜豉汤(倪海厦注,上焦中焦虚寒,用干姜;下焦虚寒用附子。)

图片

      下面,随附《伤寒论》卷三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注:发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似奔豚病将要发作的,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方二十九: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开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以上四味药,加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待水减少二升,再加入其余药物,继续熬至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一日三次。甘澜水的制法:取水两斗放置大盆内,用勺子舀水扬之,待水上有五六千颗水珠相逐时,即可取用。)

       2、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注:发汗以后,出现腹部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

       方三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熬至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3、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伤寒,或吐或下后,胃脘部气逆闷满,并且感觉气上冲胸膈,起床活动就会头晕目眩,脉象沉紧,如果再用汗法,就会扰动经气,身体振动摇摆的,宜用苓桂术甘汤主治。)

       方三十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以上四味药,加水六升,熬至三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4、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经过发汗治疗,病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方三十二: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注:以上三味药,加水五升,熬至一升五合,去药渣,分三次温服。此方怀疑不是仲景本方。)

       5、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注:经过发汗或者泻下以后,病仍未解除,出现烦躁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方三十三: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注:以上五味药,加水五升,熬至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七合,一日二次。)

       6、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注: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发热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可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注:以上三味药,加水三升,熬至一升,去药渣,加入芒硝,继续煮沸两次,一次喝完。)

       7、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太阳表证,使用发汗法后,汗出过多,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烦躁不安,不得入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痊愈。如果出现脉象浮、小便不通畅、轻微发热、口干饮水而不止的,用五苓散主治。)

       方三十四: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珠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即,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注:以上五味药,揭碎成粉末,用米汤调和冲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喝开水,汗出则病愈。按法将养休息。)

       8、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发汗之后,脉象仍浮数,并且烦渴的,用五苓散主治。)

      9、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外感病,发热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冶;口不渴,心下悸,中焦有饮会动悸的,应以茯苓甘草汤主治。)

       方三十五: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以上四味药,加水四升,熬至二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10、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而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太阳中风证,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如果出现口渴欲饮,饮后即吐的,这是水逆证,用五苓散主治。)

        11、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注:在未诊脉之前,病人双手交叉护于心前区,医生让病人咳嗽,如果病人没有反应,说明两耳听不到声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重发汗导致的心肾阳虚的缘故。发汗后,如果饮水过多,就会发生证;如果用凉水洗澡,同样会发生证。)

        12、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发汗后,水药入口即吐,如果继续发汗,就会吐泻不止。经过发汗催吐攻下的方法治疗后,发生虚烦不得睡眠,严重的还会出现心中烦乱,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此时用栀子豉汤主治。如果兼有气息不足的,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如果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

        方三十六: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开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水,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以上二味药,加水四升,先煮栀子,取汁两升半,加入豆豉,继续煎煮,至一升半,去药渣,分两次服用,先温服一剂,发生呕吐的,待呕吐停止后继续服用。)

        方三十七: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开                 香豉四合,绵裹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以上三味药,加水四升,先煮栀子和甘草,取汁两升半,加入豆豉,继续煎煮,至一升半,去药渣,分两次服用,先温服一剂,发生呕吐的,待呕吐停止后继续服用。)

        方三十八: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开                  香豉四合,绵裹

        生姜五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以上三味药,加水四升,先煮栀子和生姜,取汁两升半,加入豆豉,继续煎煮,至一升半,去药渣,分两次服用,先温服一剂,发生呕吐的,待呕吐停止后继续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