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人性“术”,都是“挑逗”出来的

 道_格 2024-04-13 发布于广东

历史,皆人性。

历史作为一种典型的有意建构,不仅是逻辑意义的建构,更多地是基于人性模型的经验总结。

逻辑意义的建构,是为了达到某种秩序的生成,也即进入到可能的管理范畴;而人性模型的经验总结,则是进入到对人性的窥探与利用。

所谓的人性法则,也不过是对典型人性模型在功能、能量级别上的一种具有鲜明区分机制的“定位”。功能越强,影响力能量越大,就越被归入到人性法则范畴。

比如贪婪、嫉妒、愤怒等,就属于功能性强、能量级别高的人性模型,因此,在推动历史建构中,它们始终有着一席之地。那么,这些人性模型,就会定位为人性法则的要义之一。

而人性模型的经验总结,实际上就是对典型人性模型的运作机制,进行拆解,从生成机制到生效机制,以及瓦解机制。

于是,我们会发现,人性模型,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被植入了自毁装置。

而这里所说的“挑逗”,则不过是以一种戏谑的方式,以淡化高高在上的历史笼罩感,而进入到对其人性模型建构的拆解之中。

所有的“挑逗”,不过两种路径:一种是引导,一种是暗示。

所谓人性“术”,都是“挑逗”出来的

01

引导,是先知式的“教育”,因此,是一种认知凌驾。

只要是引导,引导者就必然站在了某种程度的“先知”地位,即“我的这一套是对的”,“听我的,对你最有利”等等。也就是说,引导者,往往是站在“拯救”、“启蒙”、“恩赐”的立场,以光明者的姿态,来宣导自身的那一套意义建构的。

因此,在引导式路径之下的人性模型建构中,必然有两大特征:

第一、引导者之所以成为引导者,一定在意义建构层面,具有相对的优越性,有时候,甚至是具备绝对的优越性。

比如越高程度的掌握资源,往往就越具有成为引导者的优越性地位。资源,可以包括物力、财力、智力、暴力等等要素。

第二、引导模式的选择,往往隐藏着引导者的路径格局。

比如,以共识目标为路径节点的引导,倾向于建立一致性强的秩序。这种秩序,一旦达成,便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是最低成本的管理模式。

当然,一致性的建构,其先期成本和后期兑现成本,都极高。所谓共识目标,本质是无差别承诺。这种无差别,实际上是最大的“差别”,因为要实现不同人群之间偏好的“转移”。

“转移”要成功,要么就是在前期给出有效的“补偿机制”,以弥补部分被转移人群的被“无差别化”。要么就是在后期无论如何都要规避对部分人群的“无法兑现”。

只要,任一种情况发生,那么,都会触碰到此机制之下人性模型的建构逻辑。触碰程度到达某一个临界点,也就意味着触达了自毁装置。

02

暗示,是神谕式的“下钩”,因此,是一场人性甄别游戏。

如果说引导,是一种以“更好的”、“更有利于你的”的迎合游戏,作为一种调动人性偏好趋同的方式,那么,暗示,就显得有点言不由衷了。

暗示的言不由衷,往往在于其本身包含了某种不可示于人的目的。

因此,暗示,始终是一场人性的甄别游戏。抛出一个暗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这种“不同”,本质是个体的人性偏好存在差异。

而每一种暗示,总是在以其表层极富挑逗意味,或者说是挑衅意味的逻辑,以捕捞更多的庸众。暗示的成功与否,也往往与这种人群的规模成比例。

至于暗示的深层逻辑,则总是具有着精英化的解读属性,也就是说,暗示的深层逻辑,一定是具备某种“区分机制”的。

这种“区分机制”,一方面是基于群体习性的洞察,另一方面是基于整体框架中,对认知流动路径的考察。

因此,成功的暗示,其表层逻辑,往往能点到庸众人性的软肋,激发其低层级的人性,并为之所趋动。而其深层逻辑,则总是能够在堂而皇之的表象繁荣中,隔岸观火,或者,撒点鱼饵,就能欣赏到极致的群鱼表演。

基于此,我们会发现,暗示作为一种逻辑建构,始终有着两层人性:

第一层,是以表层逻辑,调动低级人性,从而达到对群体的甄别,也即对人性级别的筛选。这类群体,往往就进入到了暗示所预设的行动轨迹之中。

比如消费主义逻辑,不过就是以各种暗示性的符号编码,来刺激人性中的从众、攀比、虚荣、自卑、傲慢等。

第二层,是隐匿深层逻辑,是暗示的真正意图,即表层逻辑捕获群体,不过只是其中的一环,但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是手段而已。

比如对女性“性感”级别的标准设定,以及一系列的暗示性的编码机制,于是,女性商业崛起,物化女性等等,都进入到预设的轨道之中。

暗示,作为一种人性模型的建构逻辑,其自毁装置,则在于进入表层逻辑的群体,能有多大的概率,进入到深层逻辑。

也正是这一点,许多暗示的建构,一定会伴随着无数的“心智教育模型”的配套建设。

03

当某种人性,被激发出来,并形成规模,那么,激发者便进入了“机心”,多为驭人之术。而这种人性,就一定会进入到人性法则的描述范畴中。

无论是引导,还是暗示,本质都是与人性的博弈,只是路径不同,目的不同。但只要是与人性博弈,那么,群体规模越大,就越容易触碰到其中的自毁装置。

一如“无差别化”,听起来是极致美好的,但实际上却是最大的“差别化”一样,人性,或者人性的使用,始终都有其悖论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