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老虎读《经方实验录》之桂枝汤证其一

 xmjulytiger 2024-04-14 发布于云南
原创:七月老虎

2024年

04月14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未雨绸缪,请添加备用公众号“七月老虎经方笔记”:


原文——

桂枝汤证其一

        汤(左二月十八日)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红枣(六枚)

【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七月老虎读《经方实验录》1.1

📖桂枝汤证其一🎈

 👉太阳中风时,会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搏浮且缓,这时就用桂枝汤主治哦。

 👇方剂是: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

 《伤寒论》有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从这两条可以知道,桂枝汤证又被叫做中风。

        所谓“名曰”,就是说前人本来就有这个名字,仲景只是沿用罢了。

        但严格来说,桂枝汤证四个字的含义更广,中风二字的含义比较狭窄。换句话说,中风只是桂枝汤证中的一种。而且这里说的中风不是杂病中的中风,更不是西医所说的脑溢血、脑充血那种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经常重复,需要整理,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罢了。至于考证这种异证同名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它们都属于风邪。风邪浅的,只在肌肉,这就是《伤寒论》里的中风。风邪深的,则会累及经络,甚至五脏,这就是杂病中的中风,正所谓风为百病之长。

 🤔仲景方的药量是用斤两来计算的,乍一看,似乎很重。但实际上古今的权衡不同,不能同等看待。

        历来学者的考证有数十家,比例各不相同,让人无从选择。而且古今的煎法和服法也相差很大。古时候桂枝汤只取初煎的汁液,分成三份,叫做一服、二服、三服。现在则是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而且中间有很多不同之处。

        暂且抛开这些不谈,简单来说,我的老师的用量,大致是原方的十分之一,比如桂枝、芍药原本是三两,老师常用三钱。我看症状比较轻、病情可疑的,就再减半使用,比如桂、芍各用钱半。以这个为标准,好处多坏处少。

 👏曹颖甫说:桂枝汤这个方子,我用它取得效果的次数很多。我曾经在高长顺先生家,给他们的子女治疗,一个方子治疗两个人,都痊愈了。大概在夏令的时候汗液大量排泄,毛孔张开,开着窗户睡觉,外风就从毛孔进入,就会得中风,于是就有发热自汗的症状。所以最近桂枝汤方特别适合在夏令使用。

 🧐又按:近代章太炎用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那么原方三两,一剂就相当于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算,每服也仅仅得到三钱而已。从这点来看,原方三两,现在用三钱,和古法是没有不合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