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最适合读一次《墨子》

 易xnty 2024-04-14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出品|集义文化战略研究社

专栏|经典重读

原著|胡适

摘要|赵义



►经典简介
图片
胡适,以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事迹载入史册。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利于文化知识的普及。他这种敢于将玄之又玄,弄得简单明了的特质,也反映在他的书中。因此《中国哲学史大纲》虽然只有半部,却是迄今为止,普通人最能读懂的中国哲学书,不之一。
该书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以下是该书第六编关于墨子思想的重要摘要。

墨子也许是在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但一直到二十世纪还没有人为他写过传。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墨子只有二十四个字的模糊记载。近一百四十年来,振兴古代学说的广泛运动,才使其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墨子传略
墨子名翟姓墨。有人说他是宋人,有人说他是鲁人。今依孙诒让说,定他为鲁国人。
墨子生时约当孔子50岁60岁之间(孔子生西历纪元前551年)。到吴起死时,墨子已死了差不多40年了。
他生当鲁国,又当孔门正盛之时。所以他的学说,处处和儒家有关系。《吕氏春秋·当染篇》说史角之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可见墨子在鲁国受过教育。
儒家自孔子死后,那一班孔门弟子不能传孔子学说的大端,都去讲究那丧葬小节。看一部《仪礼》那种繁琐的礼仪,真可令今人骇怪。
墨子生在鲁国,眼见这种种怪现状,怪不得他要反对儒家,自创一种新学派。这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以创始人命名的学派,即“墨家”。
墨子攻击儒家的坏处,约有四端:不事鬼神、厚葬久丧、偏重礼乐、相信宿命。与之相对,墨子提出“明鬼”、“节葬”、“非乐”、“非命”四大基本观点。又看见当时各国征战的惨祸,心中不忍,所以倡为“非攻”论。
他以为从前那种“弭兵”政策,都不是根本之计。根本的“弭兵”,要使人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墨子的“兼爱”论。
他一生的慷慨好义,有一个朋友劝他道:“如今天下的人都不肯做义气的事,你何苦这样尽力去做呢?我劝你不如罢了。”墨子说:“譬如一个人有十个儿子,九个儿子好吃懒做,只有一个儿子尽力耕田。吃饭的人那么多,耕田的人那么少,那一个耕田的儿子便该格外努力耕田才好。如今天下的人都不肯做义气的事,你正该劝我多做些才好。为什么反来劝我莫做呢?”这是何等精神!何等人格!那反对墨家最厉害的孟轲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动机与结果
《墨子》书今本有53篇。
《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24篇。大抵皆墨者演墨子的学说所作的。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这五篇,乃是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来做的,就是儒家的《论语》一般。
《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的书。我以为这六篇就是《庄子·天下篇》所说的“别墨”做的。我从来讲墨学,把这六篇提出,等到后来讲“别墨”的时候才讲他们。
儒墨两家根本上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
儒家最爱提出一个极高的理想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目的,如论政治,定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说“近者悦,远者来”;这都是理想的目的,却不是进行的方法。如人生哲学,则高悬一个“止于至善”的目的,却不讲怎样能使人止于至善。
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推到了极端,便成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
墨子的方法,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
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知道那事物的用处,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恶。为什么呢?因为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

应用主义
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儒家说:“义也者,宜也。”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墨家说:“义,利也。”便进一层说,说凡事如此做去便可有利的即是“义的”。
根据《易经》中“象”的理论,儒家认为我们的制度、器具和概念来源于原始的“象”(点文末《2000字读懂易经》可查看“象”的详细解析)。墨子反对这种见解,认为它们不是来自“象”,而是来自实际的需要。他反对那种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第一原则的世界,而对它们的实际后果考虑甚少的方法。
墨子又说: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这话说得何等痛快?大凡天下人没有不会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的,正如瞎子虽不曾见过白黑,也会说白黑的界说。须是到了实际上应用的时候,才知道口头的界说是没有用的。高谈仁义道德的人,也是如此。有时分别义利,辨人毫芒,及事到临头,不是随波逐流,便是手足无措。
所以墨子说单知道几个好听的名词,或几句虚空的界说,算不得真“知识”。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
这就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相似之点。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但阳明与墨子有绝不同之处。阳明偏向“良知”一方面。墨子却不然,他的是非的“准则”,不是心内的良知,乃是心外的实用。简单说来,墨子是主张“义外”说的,阳明是主张“义内”说的(义外义内说,见《孟子·告子篇》)。
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墨子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把所知的能否实行,来定所知的真假,把所知的能否应用来定所知的价值。
墨子的根本方法,应用之处甚多,说得最畅快的,莫如《非攻》上篇。

三表法

关于墨子推理和论证方法的思想,可以称为“三表法”。墨子说: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我们且先论第三表。第三表是“实际上的应用”。
这一条的好处,上面已讲过了。这一条的最大的流弊在于把“用”字“利”字解得太狭了,往往有许多事的用处或在几百年后,始可看出;或者虽用在现在,他的真用处不在表面上,却在骨子里。
譬如墨子“非乐”,说音乐无用。有一个程繁驳墨子道:“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驰,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这一问也从实用上作根据。墨子生来是一个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性有所偏,想不到音乐的功用上去,这便是他的非乐论的流弊了。
次论第二表。第二表是“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墨子大书特书:“天下之所以察知有兴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这种注重耳目的经验,便是科学的根本。
次说第一表。第一表是“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墨子最恨儒者“复古”的议论,为什么还要用“古者圣王之事”来作论证的标准呢?原来墨子的第一表和第三表是同样的意思,第三表说的是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第一表说的是过去的实际应用。过去的经验阅历,都可为我们做一面镜子。古人行了有效,今人也未尝不可仿效;古人行了有害,我们又何必再去上当呢?这并不是复古守旧,这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
墨子的三表法,可以概括为检验任何已知思想的真实性的要求:(1)跟已经确立的思想中最好的一种相一致;(2)跟众人的经验事实相一致;以及(3)付诸实际运用时导致良好的目的。

墨子的宗教
墨子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在于他的“应用主义”。他处处把人生行为上的应用作为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兼爱、非攻、节用、非乐、节葬、非命,都不过是几种特别的应用。
他又知道天下能真知道“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不过是少数人,其余的人,都只顾眼前的小利,都只“明小物而不明大物”。所以他主张一种“贤人政治”,要使人“上同而不下比”。
他又恐怕这还不够,他又是一个很有宗教根性的人,所以主张把“天的意志”作为“天下之明法”,要使天下的人都“上同于天”。因此哲学家的墨子便变成“墨教”的“教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