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庵有座青牛观(地名故事之二)

 山东刘福新 2024-04-14 发布于山东

                    西庵有座青牛观(地名故事之二)

        (压题图片:2009年3月16日夜间取自葛优德小老弟的博客。原来的那幅删除了)

 

 

                   西庵有座青牛观(地名故事之二)

 

               刘福新

 

今山东省昌乐县城南街道办事处(原南郝镇)驻地以西约五公里处,有个村庄叫西庵,村西北隅,原来有座“老子庙“,也叫“青牛观”。为何叫青牛观呢?是因为原来的庙殿内,雕塑着白发老翁与一青牛的造像,俗称“老子伴青牛”,所以乡民就习惯称呼它为“青牛观”了。

 这个村庄东面不远有一学校,是我任教整整三年的地方,当时叫龙旺联中,位于龙旺村南侧,西庵村学生就在这个学校就读。那时候我担任班主任,常到西庵做家访,因此对这个村比较熟。

据老者称,青牛观属四合院式建筑,有大殿三间,五檩,三楹,高脊双龙戏珠,四角飞檐,飞檐上嵌着狮、虎、凤凰、天狗等饰物,在周围十里八乡,算是壮观之建筑物了。若有风铃响动,就如仙乐飘来,十分动听。它的左右为厢房,经常有挂褡道人入住其中。观内外为古松古柏,虬枝相抱,掩映着庙堂,常见飞鸟栖息树上,更为青牛观增添了一份神秘。

再看周围,前置台阶,通山门正门,门旁石柱上阳雕着一幅金黄色的对联。东面是:东鲁圣人曾向此处求至宝。西面为:西方佛祖肃立午门问根源。观门前原有大石狮子一对,大约上世纪50年代初倒入观前水湾而埋没。水湾有名曰“清水湾”,是一天然水池,另有雅名叫“濯缨池”,碧水见底,荷花飘香,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另外,正门两边还有左右角门,越发觉得对称、雅致。

青牛观实在昌乐县境内历史悠久的古观,而今仅存遗址。

  据《史记·老庄列传》中的资料,青牛观建造的年代开始于西汉初期,是山东境内早期庙宇建筑。所以迄今盛传着:“先有青牛观,后有昌乐县,先有老子,后有天”的民谣。对于前面一句,我的理解为,昌乐县的建制最早见于宋朝建隆年间,建隆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年号,建隆年间指公元960年——963年;而青牛观是汉朝初期的建筑,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自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到今天已经2212个年头了,即使我们从刘邦驾崩的公元前194年来算,迄今也有2200个年头了。也就是说:青牛观的出现比昌乐县的出现足足早了1240多年。后面的“先有老子后有天”,一来是让前面的“先有青牛观后有昌乐县”有个下句,便于朗朗上口,好想好记;二来也是强调道教创始人老子的重要性,我看这是主要的因素。

据《史记·老庄列传》记载:老子者,楚(今湖北)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子叫李耳或称李聃,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孔子到周朝国都前,曾经向老子咨询过礼节的事情,老子对孔子说了一番知心的话,孔子非常震惊与钦服,就与他的徒弟们说了下面的一段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逃);游者,可以为纶(潜);飞者,可以为矰(翔)。至如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说到孔子与弟子的谈话,特别是最后的一句“其犹龙乎”,笔者要讲一讲近几天的故事了。20061213日,我在一位老同事葛有德的邀请下去了昌乐职业中专(学校驻地在南郝),葛有德与另一位朋友徐新邦陪同我驱车直奔水长流、西庵一带。原来青牛观原址就在葛有德的出生地水长流村东南与西庵西北的地方,我们一行三人到了那个地段,在一条东西路上,到处散布着古代的碎砖破瓦,还有数不尽的瓦当残片。我们又找了西庵村几个侍弄蔬菜大棚的人询问,西庵的一个古稀老人指着说:“没错,就是这里啊!”他们又领我们往南走了十来米,指着一片稍微凹陷的地方说:“青牛观前面有个清水湾,就在这个地方的,你们看,现在还凹着呢。”老人又说:“观前的清水湾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土改和互助组时眼瞅着往下沉,像地塌了一样,原来青牛观前的两个大狮子陷进去了。”我问:“没有把它捞上来吗?”老人说:“谁去捞那个东西啊,连房屋都踢蹬尽了呢!”老人还告诉我说:“原来的正门上有牌匾,字是凸起的,写着四个字。”我赶忙问是哪四个字,老人说的四个字我没听明白,又问葛有德,原来就是孔子颂扬老子的那四个字“其犹龙乎”。

在这里,我要做两点解释:一是,“犹”字是现代的简化字,原来是“猶”字的,怪不得他们也讲不明白呢。从这里可以看出简化字虽然在一个阶段起了一点作用,但终究是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大破坏无疑。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在我的头脑里存在了好长时间了。另一个问题是,我看到许多人对这四个字解释得非常模糊,甚至出现了谬误。譬如在网上随便查一查,就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解释,说孔子把老子比喻成一条“犹龙”,全句就成了“他是一条犹龙吗?”其实大家随便翻一翻词典就知道,里面有一词条“犹之乎”,是“如同”的意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老子可真是一条龙呀!”

后来,这四个字我又听到过两次,一次是我们往回走的时候,一个在水长流最南边居住的与我岁数差不多的男子,葛有德叫他哥哥,他说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匾额的字,另一件是他耕地的时候曾经耕出了青牛观庭院中的一个大龟屁股。我连忙问,“还有吗?”他说:“现在不好找了,因为都种着大棚,不知道弄哪里去了。”另一次是,我们到了尧河西的姜家庄调查清朝一场人命官司时,找了两个村民和葛有德的父亲一块到程家官庄饭店,边吃边谈,葛有德的父亲又一次谈到了青牛观牌匾的四个字,我当时赶快记了下来的。

大叔(葛有德之父)还讲了一件事,他告诉我说,青牛观在鬼子时(民国时期)曾经 有个学堂,就在青牛观的西屋里,校长是刘文章。葛有德插话说,就是刘敬奎的爷爷。我说,我知道的,刘敬奎还是我的学生呢。大叔说:“其犹龙乎”四个字可不平常呀,是潍县的丁翰林亲笔写的。我知道丁翰林在我们潍坊市是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师。大叔还说了一件他亲闻目睹的事,他说,在1955年正月里,西庵的村主任叫高献富,领着人毁了青牛观,大家手里拿着铁镢、铁锨、镐头一阵乱砸乱拆,从墙里挖出了十多根大长虫(蛇),长虫因为天冷,冻得不会动,把大家吓坏了,挖了个大窝子赶紧埋起来了。葛有德插言说,“不是1958年吗?”大叔说:“怎么会是1958年呢,那就'人民公社’了,1956年入的'高级合作社’,我清楚记得是1955年正月里的事呀!”

我想:还真是多亏了这几个老人,他们是这里的“活字典”呢,倘若这些人没了的话,谁还能够把这些往事告诉我们呢。

另外,我曾经读到一篇资料,是本县一位豪门望族中的阎佩瑜的故事,他撰了一部《蝶轩诗集》,内里载有《青牛观》一首,诗曰:“声名同白马,踪迹到青牛;殿外红云捧,关中紫气收。道门千古辞,仙骨几生修;变化犹龙客,风雨会上头。”其中第一句“声名同白马”,就是说昌乐县的“青牛观”与洛阳市东郊的白马寺(也是西汉初建造)同样有名,两者都是中国宗教史上的奇迹。因为“青牛”背负着老子李耳开创的国产道家学说,而白马驮来的则是释迦牟尼的佛学经典。

当然,除了青牛观以外,我还了解了这个村名的来历,之所以叫西庵,是因为村西确实有座尼姑庵的。明朝年间张姓从东尖庄(今昌乐城东北,已与昌乐城连为一体了)迁来立村的,而尼姑庵早就在这里了,因此称为西庵。关于西庵这个村名,如今叫法不一,譬如北面不远的水长流称其南庵,西面的巢家庄、姜家庄、文官、程官(都在青州界内)叫它东庵,南面的埠南庄、池子叫它北庵,东面的龙旺、韩信当然叫它西庵了。但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西庵。

因为这里的尼姑庵也是很早的建筑物,如今的村民更不知道它的来历了。但我从村民的回忆里倒也收获不小,那就是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少命案,是否与相隔不远的青牛观和尼姑庵有关系?是否与此地周围的泼皮诬赖有牵连?我说的前者主要因为道士、尼姑中也有那些动了情的发生了暧昧关系的行为,我说得后者主要是觉得既然有了尼姑庵,一群年轻的尼姑在此处生活,必然引起周围一些非法之徒的朝夕觊觎,他们一心里想赚这些尼姑的便宜,生出些非分之想来是不奇怪的。古代发生的好几起人命案件与此也不是没有关系,即使现代也发生过男女关系的案件,当然也于这里长期积累的社会风气有关。更何况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农历二月十五庙会的,男女聚在一起,也容易产生一些争风吃醋或者通奸私合的事情,譬如清朝末年这里发生的“枣核子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关于“枣核子”案件另文专述。

不过,我想,观与庵的西边几十米是尧河,南面和西面不远有荆山、香山。撇下青牛观不谈,我们可以专门猜度一下庵里的情景:很可能尼姑庵里有个老的,是师傅,而大多是年轻的小徒弟,她们每天做功课、诵经,接纳着并不多的香客的施舍,在晨钟暮敲声里悠悠度着清冷的岁月。她们青灯独处,如果白天有农夫农妇路过,或者田野上传进春播秋收的噪杂声,有可能打断她们的思绪吗?如果她们到河里打水,恰巧遇到一对小情人或者年轻夫妻打情骂俏,甚至嬉作一团,她们能不春心荡漾吗?如果小尼姑不再静心作功课,不再认真修道,一副心猿意马的样子,那么她们与佛门的缘分岂不断了吗?当然,我这是想象,我相信,那些坚定的佛的信徒还是多数吧?

 

                                                                       完稿于20061215日深夜

 

 

 

说明:2009年改版后的新浪博客很不好用,在里面编辑遇到很多障碍,你看,我想把字号搞的一样大小,却不能够。以前的新浪可不是这样的。

 

 

下面是昌乐葛优的新博文“重建青牛观”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425b0100d2fg.html#commen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