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考古】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初探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4-04-14 发布于山东

A Brief Study of Analects · Knowledge Unearthed from Liu He's Tomb

图片

作者简介】杨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竹简约5000支,从初步清理和保护情况看,竹简的内容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六博棋谱》等文献,其中,《论语·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简报公布的图片为同一支简的正、反面(图一)。一般情况下,竹简上的文字多书于一面,此简正、反两面均书文字,当为此篇竹书的篇首简。

    西汉时期,《论语》分为《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关于《齐论语》与《论语》其他版本的区别,《汉书·艺文志》记载“《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

    “智道”即“知道”,当为此卷竹书的篇题。汉代“知”、“智”互通,《说文解字》“知,词也”,段玉裁注“知、智义同”。稍早公布的海昏侯墓出土竹简也将今本《论语》中“知者乐水”一句写为“智者乐水”。据此推知,该简反面所书“智道”,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齐论语》第二十二篇的篇题“知道”。

    “智道”背面书写有“孔子智道”等24字。篇题“智道”即取自本句开头“孔子”之后的两个字,符合《论语》各篇的命名规则,如《乡党》篇的篇题即取自首章“孔子于乡党”中的“乡党”二字。据此,此句当为《知道》篇的首章。

    综上所述,虽然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竹简尚未进行释读,但在竹简的初步清理和保护过程中,发现《论语》中有《知道》篇,因此,笔者推测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竹书《论语》应为《齐论语》。

一 首章考释

    该简正面为《论语·知道》篇首章,简文共24字。为方便讨论,兹列简文并标点如下: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此简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简头平整,文前留白;简尾处略有残损,但未见文字痕迹。此简为墨写隶书,文字端正工整,叠字重复书写,不使用重文符号。文意较为完整。

    此简的简文未完整见于传世文献,相同简文在肩水金关汉简中曾有发现。肩水金关简73EJT22∶6“孔子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此简将“智道”写作“知道”,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一致;“昜昜”写作“昜=”,使用重文符号;“者”字原书释文为“省”,笔者据简影以“者”为是;“此道之美也”后的简牍残损,不见“莫之御也”等语。金关简为“戍边吏卒习字简”,且“西北边塞有数量不少的来自齐地的戍边吏卒”,有学者就曾认为“此简文或即《论语·知道》佚文”。

    关于《齐论语》存佚的推测,陈东在《历代学者关于〈齐论语〉的探讨》一文中言之甚详,此不赘述。历代学者关于《论语·知道》篇的推测多为臆测,唯刘恭冕《论语正义补》“知道”条所引汪宗沂之语,较有参考价值,“至《知道》佚文,全无可考。窃谓《戴记·乡饮酒义》云:'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此即《知道》”。关于《乡饮酒义》中“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一句的释义,《礼记正义》引郑玄注“乡,乡饮酒也。易易,谓教化之本,尊贤尚齿而巳”。孔颖达疏“谓孔子先观乡饮酒之礼,而称'知王道之易易’,故记者引之,结成乡饮酒之义。'吾观于乡’者,乡,谓乡饮酒。言我观看乡饮酒之礼,有尊贤尚齿之法,则知王者教化之道,其事甚易,以尊贤、尚齿为教化之本故也。不直云'易’,而云'易易’者,取其简易之义,故重言'易易’,犹若《尚书》'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皆重言,取其语顺故也”。

    《论语·知道》篇首章的前半部分“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基本等同于《礼记·乡饮酒义》中的“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智”即“知”,意为知晓。“道”即“王道”,意为“王者教化之道”。“昜”即“易”,“'易’字肩水金关汉简多作'昜’形,如肩水金关汉简T23∶161、1058等记载的'赵国昜阳’即《汉书·地理志》所载赵国的'易阳’”;“昜昜”即《乡饮酒义》中的“易易”,为“简易之义”,“重言'易易’……取其语顺故也”。“三日”为约数,修饰前文的“昜昜(易易)”,《礼记·檀弓》有“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当与此相类。

    《论语·知道》篇首章的后半部分“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见于《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曰思也夫’”。

图片

    《论语·知道》篇首章的后半部分“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基本等同于《孔子家语·颜回》篇中的“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此道”即上文所“智(知)”之“道”,意即“王道”。《论语》中有“莫之知也”,朱熹注为“人不知也”,故“莫之御也”可理解为“人不御也”。《孔子家语》中将“莫之御也”与“莫之为也”相并列,“御”、“为”二字当有所联系。王肃注“御”字为“御,犹待也”,“待”、“为”二字在《孔子家语》中曾并列出现,如“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笔者据此认为,“御”当释为“待”,为等待之意。

    综合《礼记·乡饮酒义》与《孔子家语·颜回》中的有关文字,笔者认为,《论语·知道》篇首章记录的是孔子观看乡饮酒礼之后对颜回发表的感慨。孔子所“智(知)”之“道”为王道,其之所以认为王道“昜(易)”,是因为乡饮酒礼中就有王道教化的基本内涵,即“尊贤尚齿”。王道之所以“美”,不仅因为实现王道本身的美好与宝贵,更因为推行王道之“昜昜(易易)”。实现王道虽美,推行王道虽易,没有人想再等待(莫之御也),但是也没有人有所作为(莫之为也),所以孔子发出“何居为闻者,盍曰思也夫”的慨叹。

 二  作者与年代

    海昏侯墓竹书《论语》为《齐论语》。《齐论语》在汉代的传人于《汉书·艺文志》中有载,“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王吉字子阳,故谓之王阳)名家”。

    《齐论语》的传人有王吉、贡禹、庸生等,唯有昌邑中尉王吉与刘贺的关系最为紧密,刘贺居昌邑王位时,王吉正是昌邑中尉。王吉其人《汉书》有传,在《齐论语》的诸多传人中,王吉的事迹最清、时代最早、影响最广、名声最大,也只有王吉与刘贺有着长久、稳定、密切的联系。

    王吉因“贤良”被任命为昌邑中尉,曾数次劝谏刘贺。他长期任职昌邑中尉,经历了刘贺从进京嗣位到被废黜的全过程,有充足的时间与足够的地位将《齐论语》传授给刘贺。因此笔者认为,海昏侯墓竹书《论语》当传承自昌邑中尉王吉。

    海昏侯墓竹书《论语》既然传承自昌邑中尉王吉,那么这部《论语》抄写的年代最有可能为王吉担任昌邑中尉时期。史书虽未明载王吉履任昌邑中尉的年份,但不会早于刘贺嗣位昌邑王的年份。刘贺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嗣昌邑王位,故海昏侯墓竹书《论语》的抄写年代最有可能为是年之后。

    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王吉将自己早年抄录的《齐论语》抄本,甚至其传承的《齐论语》传本献给刘贺,另外抄录副本自留,如河间献王刘德就曾“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汉兴,有齐、鲁之说”,海昏侯墓竹书《论语》的抄写年代肯定在汉朝建立(前202年)之后,至于准确的年代上限尚需对竹简进行进一步修复、整理、释读后,通过讳字等信息予以确定。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墓主人刘贺薨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墓中出土竹书《论语》为其随葬书籍,抄写年代必不晚于是年。

    综上所述,海昏侯墓竹书《论语》的抄写年代上限最多不超过汉朝建立,下限能够确定为神爵三年。据现有资料推算,最有可能抄写于始元元年至神爵三年之间。

图片

三  学术价值

    海昏侯墓竹书《论语》为《齐论语》。关于《齐论语》的流传与佚失经过,《隋书·经籍志》中有详述,“《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齐则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

    《齐论语》失传于汉末魏晋,其时距今约1800年。海昏侯墓竹书《论语》使我们得以一观《齐论语》原貌,在经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海昏侯墓竹书《论语》是权威版本的《齐论语》。其传承自《齐论语》的重要传人昌邑中尉王吉,内容真实可靠;又是经过科学发掘得到的文物标本,来源清晰明白,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对于我们审视其他似为《齐论语》的竹书简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海昏侯墓是迄今所见随葬《论语》抄本最早的墓葬。业已公布的距今最早的《论语》抄本出土于定州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海昏侯刘贺薨于汉宣帝神爵三年,中山怀王刘脩薨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海昏侯刘贺的卒年较中山怀王刘脩早四年。海昏侯墓竹书《论语》代表了《论语》的早期面貌,具有重要的版本学价值。如《论语·雍也》篇的首章在今本《论语》中作“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而在稍早公布的海昏侯墓出土竹简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此章均作“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也”。

    海昏侯墓竹书《论语》体现了汉代儒学的整体发展。出土于江西南昌,传承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体现了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情况。《知道》篇首章的前半部分隐含于《礼记·乡饮酒义》,后半部分隐含于《孔子家语·颜回》,这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汉代儒学作品与先秦儒家典籍的关系。

    海昏侯墓竹书《论语》体现了海昏侯刘贺个人的文学修养与兴趣爱好。刘贺居昌邑王位时的属官郎中令龚遂、昌邑王师王式、昌邑中尉王吉等人俱为儒生。龚遂“以明经为官”;王式名列《儒林传》;王吉不仅是《齐论语》的传人,更“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地位能与贾谊、董仲舒等儒宗同列,这些人必定会对刘贺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被废黜时脱口而出的辩词“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即语出《孝经》。以《齐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孔子衣镜”进行随葬,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尊重与喜爱。

    海昏侯墓竹书《论语》中包含有通假字,如以“智”为“知”等,是值得重视的文字学信息。竹书以汉隶书写,规范工整、十分优美,堪称这一时期的书法精品。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文物》2016年第12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编     辑 :高   朋 吴  鹏 贾淑凤

编辑助理:秦雨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