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留下了这幅《最后的春天》

 荀荀 2024-04-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吴冠中

72x96厘米 2010年 中国画

《最后的春天》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在“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的吴冠中展厅最后部分,是一件整个展览中唯一平铺展示的作品,那就是吴冠中人生的最后一件作品《最后的春天》。

图片
图片

《最后的春天》在“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展厅

2010年4月吴冠中住进医院,两个月之后溘然长逝。这幅充盈着跳跃的节奏律动与迸发的生命活力画作,静静地立在画架上,再没能等来它最后的签名。

作为其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最后的春天》在由吴冠中的家属向清华大学捐赠时,被家属特意叮嘱不做任何托裱,以保持其既有的笔触与状态。

透过透明的玻璃展柜,观众清晰地感受到画作中充盈着的跳跃的节奏律动与迸发的生命活力,吴冠中将春天化作细长柔软的线条、浓淡相宜的点彩,直观、恣意地铺陈于画面中,使人如沐春风。

《最后的春天》是吴冠中展厅最后章节“晚期(2000-2010年)”部分的最后一件展品,“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吴冠中展厅的作品展示也到此告一段落……

晚期

(2000年-2010)

图片

2000年-2010年,吴冠中步入艺术创作的晚期。在这一阶段,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切形式皆为我所用的自由之境,古今中西的艺术形式,只根据自己作画或者表达的需要来取舍,更加自由洒脱。

🔗吴冠中展厅的第二章节介绍看这里:  展览|久仰了,吴冠中的《狮子林》

图片

晚期(2000-2010)

重点展品介绍

图片

吴冠中《安徽宏村》

37x46厘米 素描 2001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这是吴冠中在安徽宏村的写生作品。作者站在高地,纵观宏村的全景,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跃入眼帘。墙头鳞次栉比,层层叠叠,起起伏伏,白墙黑瓦化为块面,墙顶化为线条,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吴冠中创作了许多徽派建筑题材的作品,风采各异,此作主要表现线条与块面的形式感。

图片

吴冠中《大宅》

70×140厘米 中国画 2001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喜欢老房子,天南地北每到一处,总要探寻大树和大宅。在他的意识中,故国者,不仅有乔木,更有大宅,有巨匠运用乔木构建之大宅也。能建成大宅,必有巨匠,从体形构建到门窗雕饰,处处匠心独运,自成艺术殿堂。因此他画过不少故宅,尤其江南黑瓦白墙的故宅画得最多,有时候还忍不住在画上题记所感“谁建大宅荫子孙,门庭几番易主人。谁家大宅院,飞尽堂前燕。”

图片

吴冠中《荷塘春秋》

90×150厘米 素描 2002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画过稚嫩的苗圃,也画过风雨中残荷,他在荷塘中见证了生命之始与终的全部过程,那是人世沧桑的浓缩,有轻盈与滞重,也有欢乐与悲壮,各具其美。因此他选青春与迟暮之美于同一画面中,名曰《荷塘春秋》。它展现的不仅是荷的生命历程,而是人的生命历程,是无奈,是挣扎,是傲视,是绚烂!

图片

吴冠中《晚钟》

48x59厘米 中国画 2006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作品以点、面构成了一幅抽象的艺术世界。画面中的黑白色块相互交织奠定了基础,紫色、黄色、红色和蓝色的色点与色块以活跃的形态随意点缀。这些看似随意的色点与色块,浓缩了吴冠中对形式的概括与感悟。所有的具象都已化作抽象的元素,展现出一种律动和气韵。吴冠中以点、线、面的基本形式探索抽象的表达,此作主要追求“面”构成的艺术效果。从具象到抽象,吴冠中以自己的实践不停地探索,到晚年他以极为简练、概括的形式表达最本质的艺术情感,追求中国画现代化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