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建 || 南阳之吕,当在镇平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4-14

图片


图片

静静地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

NO.2507

图片

 图片     

早在2005年,南阳古吕国姜子牙文化研究筹委会就召开了一次“南阳古吕国姜子牙故里文化研讨会”,认定今南阳市卧龙区王村街道办事处董营为姜子牙故里所在地。本人明确表示不服。

关于南阳之吕的具体所在,古籍中不乏相关记载。如《括地志》云:“古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这也是那次“研讨会”所作“吕国王村说”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诚然,《括地志》作为唐代地理名著,在分叙华夏各州山川、古迹时,大多引经据典,尤以六朝舆地书籍为佐证。又因其距离三代不甚遥远,所论确凿,唐宋著作多有称引,因此书中界标“吕国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可作定论。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根据肜(音róng)良翰先生在《隋唐时期南阳治所变迁考》中所作研究表明:“唐《括地志》所指的邓州南阳县故城,也就是隋唐时期的南阳县故城,当在今南阳西南的潦河镇,不在今天的南阳市。……相应的商周时期吕城……应在今南阳县潦河镇以西三十里的镇平县境了。”

图片

吕方鼎铭文拓本

隋唐以后,南阳县治所又北迁至今南阳市。后人不查,发生误会,竟以今之南阳市为坐标,将其西三十里的王村董营附会为吕国遗址。如《元一统志》云:“南阳县西有董吕村,即古吕城。”《明一统志》因袭其说云:“吕城在府西三十里,虞夏时封吕望先祖于此,今名董吕村。”再到后来各代所出诸志和辞典又沿袭元明志书。一时间,“吕国王村说”似乎已成定论。

无独有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说:“梅溪经宛西吕城东。”经专家考证,潦河在隋唐时称梅溪河,元朝时改称柳河,明代才开始称潦河。而今,潦河是卧龙区和镇平县的界河,所以吕国的地理位置应当在潦河以西的镇平县境内,但王村董营的地理位置却在潦河以东,它是不是古吕国已不言而喻。

再者,如果说吕国在王村董营,那么即便是沧海桑田也总该有蛛丝马迹吧。事实上,就现今可知的信息,该村无论是在地表还是在地下都没有相关断代古文化遗迹。

 2005年,郭起华、丁进元在《南阳晚报》发表署名文章《姜子牙故里起波澜》提出明确质疑:“需要探讨的是,子牙故里在古吕国的何处,是否就是王村乡的董吕营村……姜子牙故里的具体地点,除了这些记述,目前尚无实物为证,也没有出土文物佐证。”

就20年后的当下来看,卧龙区王村街道办事处董营村仍然不过是一个后起的近代村落而已,与一个“古”字风马牛不相及。

2005年,《大河报》发表首席记者郭启朝的文章《当地研究者宣称姜自牙故里在南阳》,文中提到:“据董营百姓讲,旧时村东有三座元代石碑,第一个是'古吕城址’,第二个是'董吕村’,第三个是'吕尚故里。’”

这实在好理解,因为明眼人一看“元代”二字,结合《元一统志》的错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南阳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乱频仍,迫使北民南迁,成为“客家”,尤以元末农民起义为甚,南阳十室九空,现有居民多为明清移民。莫说董吕营今名董营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吕姓,即便有,他们有多少可能又有多大能耐足以从夏商周三代一直留居到今?至于搬出一本家谱,指出几个坟头(绝对不够古老)来同样是吓不住人的。因为凡是吕尚后裔说不定都能拿出一本家谱来,但吕尚后裔遍天下。

2016年2月,董营村“吕氏墓”被确定为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莫名其妙的是,到了8月27日,有关部门在该村举行立碑、揭碑仪式时,石碑上雕刻的俨然已是“吕侯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所指就完全两样,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时的相关报导并不见任何考古报告的引述,只见所谓的“调研”活动,也不知这次调研研究出这是哪一个吕侯的陵寝?如果并无客观的依据,无论再怎么强调碑高90厘米宽120厘米都无任何实际意义。

就此我们确定,南阳之吕不在董营。

南阳之吕不在董营,又会在哪里呢?

图片

吕王壶铭文拓本

曾任镇平县县志办主任、档案馆主任的胡会云先生在早年所著《吕之历史、地望与人文》一文中明确主张南阳之吕的具体界标应在隋唐时期邓州南阳县(今潦河镇)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含沙庄)一带。

当然,支持 “南阳之吕镇平说”,除了相关文献记载,还应该有其他印证。

经有关专家考察,在镇平县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含沙庄)一带,地表、地下文化遗留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感叹。

单是遗留文化层中心区域周围长达10多公里,文化层厚达5—8米,地表文化遗物到处可见。仅从宋小庄一小块菜地里,文物工作者就发现了从新石器时期至宋代的各种器皿残片,且无断代。附近几个村庄盛产硝土(即专业人士所言之文化层),至少从清代开始,农民就开始挖硝土肥田,解放后尤甚。

有文物工作者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文化遗留,在河南省内实属罕见。

 建国前,该地带不断有文物出土,著名的有“万户侯印”。

 建国后,同时出土有大量夏、商、周完整器物。

 代表文物一:泥质灰陶绳纹大口樽。1976年夏天出土。通高21.8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10.5厘米。敞口,圆唇、卷沿,束颈,折肩,口与肩平,腹壁斜直,平底内凸,肩部饰弦纹和一周索状附加堆纹,对称饰有两耳。腹壁饰篮纹。为古人用来储存黄酒的容器。该大口樽与淅川下王岗遗址二里头文化三期Ⅱ式大口樽器形相似。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代表文物二:绳纹灰陶澄滤器(又称刻槽盆)。通高12.5厘米,口径20厘米,半圆球形,敞口、圆唇、圜底,口带有流,内壁布满斜状“澄滤纹”,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为古人澄滤黄酒中残留酒糟的器具。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馆藏河南省博物院。

图片
绳纹灰陶澄滤器(左,河南省博物院馆藏

 这两件文物经河南省洛阳文物工作站鉴定,均属于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即夏代)典型器物,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颍州、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载相吻合、相印证,为研究中国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代表文物三:短柄灰陶豆。泥质灰陶,敞口,弧壁,豆盘较深,短粗柄,喇叭状足,通体磨光。属于商朝器物。

代表文物四:高细柄或矮细柄浅盘豆。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器物。

代表文物五:1975年在该地带以北约4公里处的赵河壶瓶嘴原倒流水处发现春秋时期贵族墓,该墓出土十余件铜器,其中有“双耳云雷纹铜鼎”。

代表文物六:1976年在该地带以北2公里的姜营村附近赵河河滩上,发现洪水冲出的有铭“立耳兽面蹄足铜鼎”一件,铭文为“上作父丁宝彝”6字。“父癸”“父丁”“父辛”“父乙”是殷商时代铜器铭文常见称谓,至少在西周仍有一定沿袭。

代表文物七:1986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姜营村出土“甲簋”,该器口径21.7厘米,底径10.7厘米,高14.9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侈。两侧有一对兽首耳,耳下有长方形垂珥。颈饰夔纹,前后增饰浮雕兽首,圈足饰夔纹,前后间以短扉棱。器外底有斜方格状纹。底内有铸铭2行6字:“甲作父丁宝彝。”断代明确为西周器。专家称,目前南阳发现的西周青铜器数量极少,该器铸有铭文,为研究商周时期南阳境内的方国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图片
甲簋(南阳市博物院馆藏)

代表文物八,1975年11月镇平县安国城遗址东南约250米处发现了一窖铁器,出土汉代以前铁范范腔,一侧阴铸铭文“吕”字。因铭文仅有1字,文明推断这是族名(地名)的印证。

鼎和簋均为商周时重要礼器,宴享和祭祀时,奇数的列鼎与偶数的簋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司马迁说:“鼎之所在,国都定焉。

这一地带及其附近文化层的广厚与出土器物的高品位,已透露出其必为一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有文字记载与出图文物相互佐证,读者也许已经对南阳之吕究竟在哪里心有灵犀了。

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们应当及时纠正由《元一统志》所造成的历史谬误,而以成书于唐代的《括地志》为依据,确定南阳之吕具体界标应在隋唐时期邓州南阳县(今潦河镇)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侯集镇姜营、马圈王、宋小庄(含沙庄)一带。

草根的发言只为商榷,一愿争议各方都不至一叶障目,二盼各方专家不吝指导。是为盼。

图片

侯建:中学高级教师,南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意林》《躬耕》《江苏作家》等报刊。他卑微的灵魂低于这世上最弱小的草根,匍匐在寂寞荒凉的大地,不哭,不笑,不说话,不能相见,不能如愿。

◆ ◆ 

 原创授权 

图片


作家文刊《青春在》Youth exists发布

顾问团队
张天敏 水 兵 王俊义
宋长宽 金小贝 陈学现
赵长春 鲁 钊 段舒航
一地雪 闫英明 樊德林  
王笑尘 祁  娟  陈  烁
赵玉新 肖纪红 曹万琪
墨 村 杨 府 贾 媛
朱可铮 张廷杰 胡东伟
王长敏 熊向阳 梁铁牛
刘芽萌 程金顺 王 钊 
王晓健  秦丽月  王东照 
王育潮 陈润国 杨晓鹏 
韩  晓 赵成现 陈  婉
刘文方 王冬梅 徐志海
刘海波 丁建忠 武  华

----------------

敬请惠赐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