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成海 | 压栈糕

 新用户06868399 2024-04-15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469 期

文|王成海

记得原来的农村,每在春暖花开之际,田地里的活儿还不多的时候,需要盖新房的人家就会利用这短暂的闲暇,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帮衬下大干几天盖一两间房子,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盖房子基本用到的都是泥土,村里人俗称动泥工。

那些年的农村人,尽管盖的是特别简陋的土坯矮屋,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匮乏,需要进行好几年的准备,一旦要盖了,那就证明万事已经俱备,只需攒掇上八九十来个人就可以实施这项家庭最为宏大的计划之一了。

那时盖房真是太简单了,真的不如现在盖个猪羊圈复杂,找个平整点的地方,确定了四堵墙的位置,就拿铁锹锄铲一下,找见土下的生底子,然后干垒上不足一尺高的石头根基就直接砌墙了,砌墙的当然材料就是土坯,砌墙师傅几乎谁都可以充当,有时候为了加快速度甚至直接把土坯立砍上去,所以那时盖个一两间房根本用不了几天,最多大概也就一周左右的时间。至于现在人们特别注意的质量呀、美观呀、温暖呀等等的问题,不是当时的人不需要、不懂得,而是一切拜条件所赐,能够勉强的遮风挡雨才是第一要素。所以现在的人也不要笑话过去的人,饱汉不知饿汉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咱今天说的重点不在那时房子的简陋,而是想说那时盖房封顶,也就是农村人说的压栈那天所吃的那顿油炸糕,因为对这顿饭的记忆,直到现在还一直深深地埋藏在我的记忆里,无法忘怀,感觉还是那么的香,还想再能吃上一顿。但其实仔细想一下,那个时候那顿饭实在也没有特别之处,无论如何都没法和现在相比的,可在记忆里它就是香,现在的根本无法和它匹敌,这人的感觉真是奇怪啊!

当年农村压栈吃的那顿油炸糕是有一个专门名字的,叫压栈糕。其实细追起来,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北方,差不多遇到的大大小小所谓的喜事几乎都要吃糕,其中就包括起房盖屋,当然现在和过去不太一样了,因为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了,几时想吃就吃,也就不必拘泥于一定得遇到喜事了。

压栈糕和一般的糕记忆中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是个大,有多大呢?那个时候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打起比方来却是形象而生动的,有人问你今天给某某家压栈吃了几个糕,回答说,就那男人鞋底长的糕定了十七八个。到底有多大?这比喻尽管有点夸张,但谁也能想清楚这油炸糕的大小了。其次是样式,对于一般的糕,人们通常喜欢捏成圆的或长圆的,而压栈糕一般捏成饺子形状的,也就是把剂子摁薄了,置入馅儿,折叠起来捏住即可,用不着再继续搓圆,摁扁。最后就是糕馅,压栈糕一般情况下都包馅,但不是过年吃糕的那种豆馅,而是把土豆擦成丝,煮熟,剁成小截,最多再加一些粉条截,和一些韭菜截,用调料拌好即可。

那时由于人们长时间处于半温饱状态,营养就更谈不上,用村里人的话说就是肚里没有油水,所以人们的饭量超大,尤其遇到一顿好饭吃得更多。所以村里遇到有人家盖房压栈,很多人都愿意前往帮忙,除了邻里的那份情义不说,能利用这个机会狠狠地吃一顿油炸糕也非常值得。为了犒劳帮自家压栈的亲朋好友,主人家也是倾其所有、尽心尽力地准备这顿饭,尽管条件有限,心意却是一片,油炸糕一定准备一大铝盆,配菜几乎和油糕的馅儿类似,也就是调山药丝、粉条、黄豆芽,夹杂一些韭菜沫,也会准备一大铝盆,如果家里的母鸡此时开始下蛋了,那就再炒上一盘鸡蛋,基本就是如此。

开饭时间一到,身上泥淋淋的人们吃饭也没有什么讲究,炕上坐的,地上站的,院里蹲的,吃饭碗不够,盘子、水瓢、茶缸等都能用上,筷子不够,随便折两根树枝也可充当,糕盆、菜盆就在锅头旁放着,随吃随取,有的人为了省事,干脆一筷子串上好几个糕,蹲在屋檐下,一口糕一筷子菜,再就着半杯散装白酒大快朵颐,家里的小孩更是自由散漫,反正大人也顾不上照顾他们,他们端着个碗骑在圐圙墙上的有,趴在院里井台上的有,被淹没在大人背后悄悄吃的亦有。总之,这顿饭看似吃得杂乱无章,但几乎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心满意足。

曾经听人讲过,那个时候有人一顿压栈糕居然能吃二十五六个油炸糕,拌土豆丝也能吃五六大碗,有个别人因吃得太多还得去医院,甚至丧了性命。不过当时这种人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反而还被人讥笑、嘲讽,说他们是饿死鬼转世,没见过个好饭,吃相太难看。如果这种事情放在现在,那主人家可倒了血霉了,真能达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程度。

那个还算不上太遥远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当时参加盖房压栈的那些主力们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次凋零,那个曾经忙碌而又笑语喧哗的农村场面再难见到,就连当时那些小孩们也多到了年过半百的年纪,真是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