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启示录093:为啥说中国的孝道就是取舍的对冲与平衡

 新用户17779036 2024-04-15 发布于江苏
导读
孟子为什么说事亲为大,守身为大?为什么说和父母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人生关系?为什么说中国人强调的孝背后是天道求衡,等于是连本带利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再还回去?为什么说孟子讲的守身本质就是大学中讲的诚意,正心和修身?为什么说取与舍必须对等平衡?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
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孟子·离娄上》篇的第十九章,先读原文。

01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02
孟子说:”一个人侍奉谁才是最重要的呢?当然是侍奉父母最为重要。
一个人守护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当然是守护好自己的节操最重要。
能够守护好自己的节操,保持不丧失,又能够侍奉好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
而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节操,却还能侍奉好父母的人,我可是从来就没有听说过的。
侍奉人的事儿,谁能不做呢?而侍奉父母才是最根本的,谁能够不去守护些东西呢?而能守护住自己的节操才是最根本的。
从前曾子奉养父亲曾皙,每顿饭都会有酒有肉,将要撤下去的时候一定会征询父亲的意见,剩下的酒和肉给谁?如果父亲问还有剩余的吗?一定会回答说有。
曾皙去世以后,曾元来侍奉父亲曾子,也是每顿饭都会有酒肉。但是在餐后要撤下去的时候,曾元就不会问父亲曾子,剩余的酒肉该送给谁?
如果曾子问还有没有多出来的,曾元就是说没有了。意思是准备后面再接着用。
曾元相对曾子的侍奉,就是供养父母的口腹而已,只是满足身体的需要。
而曾子那样去侍奉自己的父亲,才算是赡养和顺从父母的心意,侍奉父母能够做到像曾子那样也就可以了。

03
我们读完了也读懂了孟子的这段话,首先应该问孟子,更应该问自己:为什么说亲为大?
首先,咱们还是先要把这个“事”字,换成今天的说法,那就是面对和交往,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意思。
当然,我们更可以具体的理解为下级面对上级,小辈面对长辈,弱者面对强者的关系处理。
无论是谁,都是爹妈生,爹妈养的。爹妈是这个世界上跟自己最亲最近,同时又是恩情最大的人。
因此最在乎人际关系的中国人,自然也最看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且发明了一个“孝”字,而这个“孝”字背后隐藏的是天道求衡的天规。
父母给自己新生,自己就必须替父母送终,有来有往,对冲平衡。
父母养自己的小,供自己衣食住行,并且让自己受教育。
那么子女在父母衰老之后,养父母的老,供养他们、陪伴他们,这又是一次有来有往,对冲与平衡。
在自己小的时候,父母会把爱尽量多的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快乐。
当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哄父母开心。这又是一来一回,又是对冲与平衡。
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恩情最重的关系,因此一个人首先应该把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把父母曾经为自己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再连本带利还给他们,当成是符合大道的事情,是优先要考虑和去践行的事情。
因此,孟子才会说侍亲最大。

04
那我们继续再问:为什么又说守身为大呢?
只要是读过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我们就会明白,孟子讲的守身本质上就是《大学》开篇中讲的格物致知之后的诚意正心和修身的功夫。
也就是端正自己的起心动念和待人接物的言行,能够中正而不偏斜。
而孟子讲的事亲则属于齐家的内容之一。
《大学》书中先强调格物致知,可以理解为除去物欲,让心静定,从而悟得真知。
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观察体悟万物,来领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复杂背后的简单,万变之中的不变。
也就是儒释道三家都强调的那个道,而“致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体道悟道。
孔子说过“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还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那么我们就可以引申的理解为有取必有舍,一取一舍之谓道,而且取舍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最终要实现对等互补的平衡,那就是符合大道的境界。
人有了这种认知就可以称之为明道。
如果他待人接物时能够时刻主动去维持利与义、得与失、人与我之间的动态平衡,那么他是在行道,做到了与道合一。
如果心里头很明白,但是做不到,那就是没有知行合一,不能行道。
孟子讲的“守身”二字,本质上是人在明道以后的行道,甚至是与道合一,那自然是人自我修养中最根本最重大的事情。
守身为大,当然也就成立了。

05
孟子举了曾子和他的儿子曾元,两个人侍奉自己父亲的不同,提出了“养口体”和“养志”两个概念,那么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
其实养口体,换成咱们今天的话就是让父母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让他的物质条件优裕。而养志则是千方百计让父母心情好。
曾子是圣人,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千方百计让父亲曾皙能够开心。
仿佛知道自己父亲心里想要什么,并且是每次都做在了前面,不让父亲为自己所在乎的事情没人落实,甚至没人在意而感觉到失落、不开心。
从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孝和顺,两个字放在一起用就会明白,最大的孝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爱,本质上就是做到顺他们的心。
而曾子的儿子曾元,赡养曾子则是只关注给老爷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不太在乎老人家心里想着啥,关心啥。
更多的关心老人的身体,而不是他的心情,看着是在尽孝,但是没能够做到让父母顺心。

06
读完这一章,我们最好都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我们对父母的付出够不够对冲他们曾经为自己的付出?
我们赡养父母时的经济供给,足还是不足,有没有欠缺?
我们有没有真正关心过父母的心事?有没有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尽量做到让他们开心?
他们晚年的日子顺心还是不顺心?
别忘了天道求衡,要知道尽孝要趁早的,否则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将会成为人的终身遗憾的。

点击下面#孟子可以阅读收听全部孟子启示录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