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黄芪”的两则医话

 孙郎中 2024-04-15 发布于山西
【一】提起养生,大家经常会看到养生杯有一种黄白色的药材,这种药材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黄芪。黄芪现在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养生必备佳品,明代大医家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而现代临床医生也对黄芪的疗效也赞不绝口。黄芪,又名王孙、百药棉、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以粗长、表皮皱纹稀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优。中医学认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的作用。黄芪具有“补气扶正”的功效,药用范围广泛,可用于脾气虚所致食少便溏;肺气虚所致咳喘;气血不足所致疮疡久溃不敛,以及便秘、久泻脱肛、气虚自汗、水肿虚胖、小便不利、脱毒、补气固表、敛疮生肌和排脓的等功效。有人不解,黄芪如何是如何消水肿的?中医认为,慢性水肿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身体里的水多了,而是没有被利用的水多了。那为什么无法被利用呢?因为身体气不足,气化不利,无法把身体的水气化成可以滋润身体的津液,无法推动水液的运行。而黄芪恰恰就可以通过补气的方法来治疗水肿,可以补肺气加强肺的宣化,可以补脾气加强脾的运化,可以补肾气加强肾的温化,如此水肿不消也难!再者,黄芪还可以用以减肥!为什么?因肥人多气虚,而黄芪有明显补气作用,服用黄芪气足了,身体的瘀血就少了,身体的水湿就少了,身体的痰湿就少了,体态轻盈,健步如飞,如此想不瘦都难!另外,黄芪怎么能够治疗便秘呢?其实便秘有很多种,黄芪治疗的是那种气虚便秘。什么叫气虚便秘呢?就是有便意,但是大便却很吃力,即便使出吃奶的力气才出来一点点,而且超细,像面条一样,而且如厕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这就属于气虚便秘。这时候用上黄芪就可以给你补足了“气”,那大便不轻轻松松排出都难!黄芪怎么又能让久久不愈的伤口修复呢?手术或外伤导致的伤口久久不愈合说明身体正气不足,而黄芪可以补充正气。另外,脾主肌肉,任何与肌肉有关的症状都要归到脾来调理,只有脾好了,肌肉才容易长出来,而黄芪可以健脾,以加强脾主肌肉的功能。如此外伤或手术导致的伤口不愈合都难!【二】黄芪是一味药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最早写作“黄耆”,耆就是耆宿,就是德高望重之人。可见,黄芪在补气界,地位很高,很受人尊崇,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俗语。黄芪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有“十方八芪”的说法,中医传下来的黄芪名方有很多,比如当归补血汤、黄芪建中汤、归脾汤、防己黄芪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内托生肌散等,均是名方,被医家所推崇!黄芪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其功效以补气为核心,通过补气可以起到升阳、固表、行水、行血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大医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一书对黄芪的功效进行归纳,认为“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 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排毒止痛, 四也;壮脾胃,五也”,所述五大功能中补虚居其三,脏腑定位侧重元气和脾胃。传统中医认为,黄芪从性味上来说是甘温的,甘入脾,所以黄芪可以补益脾胃,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能够从水谷之中吸收营养,满足人的生长发育需求。通过健脾,黄芪就可以起到补充血液化源的作用,所以黄芪是健脾必不可少之品,被古人誉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别小看这一味小小的黄芪,它可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首选良药。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自拟“强肌健力饮”来治疗重症肌无力,方中主药就是黄芪,重用到100多克。重症肌无力,最大的特点就是肌肉无力,而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无力便是脾胃气虚,且由虚及损,在治疗上只要抓住脾胃虚损这一重要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四旁健运,促病痊愈。另前贤有谓,黄芪“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者,宜升宜提,而阴虚火扰者宜禁。”那若遇到气虚阳虚而兼阴亏者,能不能用黄芪呢?当然能!民国大医张锡纯的方法是配合知母一起服用,指出“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且指出“用知母以济黄芪之热,则药性平和,如能久服无弊”。两药合用犹如“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四合,大雨随之”。我的观点:黄芪大补脾肺之气,而知母滋阴清热,肺的气阴养起来以后,金能生水,肺养好了,肾水自然也就得到了滋养,可谓绝配,同时还防止上火现象的发生!黄芪和知母同用,一升一降,一阴一阳,可以让喝进去的水快速转化为津液,津液落下来滋润五脏六腑,这样我们身体的水循环就正常了,自然也不会经常口渴、频繁跑厕所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