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心阁,承载着长沙人沧桑记忆的城楼

 寻梦游仙 2024-04-15 发布于上海

天心公园位于长沙市中心城区,是一座以古城墙、古阁楼为主要景点的古典园林式公园。公园面积不大,但园内亭阁错落古雅精致,植物造景点缀于亭台池水间,大小曲径贯通于翠竹名林之中,令有限的空间蕴藏着无限的诗情画意。

从东北大门进入公园,只见园中碑亭廊廓,假山曲池,花红草绿,满眼皆景,步移景换。更有茶馆、书斋,是休闲娱乐、会友的佳处。这里是长沙人游乐、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在这里聊天、唱歌、跳舞、健身、下棋、拉琴,惬意悠然。

天心公园是一座浓缩了湖湘人斗争史的公园,它见证了长沙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足印。“熏风亭”是一座花岗岩凉亭,亭名出自上古歌谣《南风歌》中“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词句。熏风亭原为木亭,在抗日战争中的那场“文夕大火”中烧毁,眼前的这座石亭重建于1987年。

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刻绘了33位对湖南有影响的历史名人。在这些名人中有:神话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西汉思想家贾谊,北宋理学家朱熹、张轼,南宋抗元忠烈李芾,清代洋务运动首领曾国藩,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清末外交官郭嵩焘。

沿公园主道上行,可见一组麻石建筑,依次为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攻防战,也称“长沙会战”。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总计11万余人。

1946年,为纪念长沙会战中牺牲的将士,在天心阁城墙的北端建造了这一组纪念性建筑。崇烈塔,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崇烈门”为四柱三门牌楼式建筑,门柱上居中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两旁门柱上篆书对联为“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这两副对联是对抗战将士勇于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烈亭的前身为午炮亭,清末民初,为统一全城时间,亭中置一黄铜火炮,每日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在国耻亭的原址建了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的崇烈亭。

走过崇烈亭,是长沙城宽大的古城墙。关于长沙的古城墙,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公元前202年,吴芮因灭秦有功,被刘邦封为长沙王,长沙开始筑土围城。明朝洪武年间,长沙守御指挥使大力改造加固城墙,将土墙全部改成石基砖砌。明朝末年,张献忠攻克长沙,城墙遭到破坏。

清初时期,洪承畴经略长沙,拆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康熙时期,湖广省被一分为二,长沙成为湖南省会,城墙又得到了整修,使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民国时期,当时的长沙政府为了修建环城马路,拆除了长沙大部份城墙,仅保留天心阁这段城墙,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见证。

古城墙上,厚重的墙垛无声地向上延伸,面前出现一道猫弓背形围墙,墙门上书“雄镇”,两侧书“潇湘古阁,秦汉名城”。进入墙内,便是古韵浓厚的阁楼区,长沙城著名的天心阁便在这里。天心阁址在古代称为龙伏山,是长沙市中心地势最高点。

相传,龙伏山有巽龙盘伏其下,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古人在城墙上建造“天心”、“文昌”二阁,后两阁均毁,只留下一块“天心”匾额,后在文昌阁遗址旁兴建一阁便称为天心阁。作为长沙城标志的天心阁,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记录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

在明代天心阁为一层的建筑,清朝乾隆年间改建为二层,嘉庆年间改建为三层。1924年,湖南大学著名设计师刘敦桢重新设计改建天心阁,可惜改建后的天心阁仅存十年,即在抗日战争中的“文夕大火”中烧毁。1983年,长沙市政府依照1924年的蓝本重建天心阁。

在阁楼区,我看到三座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的建筑,中间矗立在花岗岩底座上的三层建筑为天心阁主楼,檐下挂有“楚天一览”匾额。主楼两侧的两层建筑为副楼。北侧副楼名为“北拱”,南侧副楼名为“南屏”,三座建筑以游廊相连。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自然成了兵家必据之地,为了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天心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又分为南北两月城,城墙上还有8个炮洞,月城内可藏兵数百人。但天心阁下并没有城门,这对于不了解实情的敌方来说,如同误入一个迷魂阵。

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远远望见高耸的天心阁,以为那里就是长沙的主城门,于是太平军便向天心阁城墙发起猛攻,一次一次的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西王萧朝贵也在激战中被城墙上的炮火击中,伤重不治而亡,太平军只好转向湖北进军。

长沙城也成为当时太平军进军路线上唯一没有被攻破的城市,至今仍然可以在城墙的墙面上当年留下的炮坑。天心阁的城墙下,太平军魂雕塑再现了当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战斗情景。这是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整座雕塑采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天心阁是一座见证了历史风云的楼阁。1905年,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回湖南组建同盟会湖南分会,将秘密机关设在天心阁三楼。1911年,长沙革命党人在阁上开会,密谋策应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并组织策划长沙起义。1930年,彭德怀率领红军攻占长沙,将红军临时指挥部设在了天心阁。

拾级而上,进入天心阁的一楼大厅,在“文运昌盛”的匾额下摆放着“文昌帝君”的神像。文昌帝君亦称文曲星,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过去许多人都来此参拜文昌帝君,祈福长沙文运昌盛,保佑子孙登科及第。

但凡名胜,总是少不了文人墨客,天心阁也不例外,也成为了历代文人雅集吟咏之地。明朝首辅李东阳在这写下了“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的题联,而清代诗人李绍隽的《秋日登天心阁远眺》更是将天心阁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天心阁更是钟情,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到天心阁登高望远,坐于城墙上看书。1960年,毛泽东视察长沙,他再次登上这段古城墙,望着天心阁的旧址,心中想起那曾经高耸的楼阁,感慨道:“风雨古阁,旧事难忘呀!”

登上天心阁三楼,视野豁然开朗,真有“极目千里,瞰阁万家”的感觉。但眼前的景色已经不能象过去那样将半个长沙尽收眼底了,天心阁的四周高楼林立,远处的岳麓山还隐隐可见,至于湘江则消失在茂密的高楼丛林中。

公园西门有座警世钟,是为纪念“文夕大火”而建的。1938年11月,日军进逼长沙,国民党当局采取焦土政策,制定了焚城计划。在计划实施前,一个偶然因素导致这场火灾不受控制,长沙城化为一片废墟,3000多人丧生,全城90%的房屋被烧毁,长沙人民为抗敌御侮付出了最悲壮、最惨重的代价。

游天心公园,登天心阁,恍惚看到一幕幕生动的历史画面,看到长沙城一路风雨变迁的足迹。天心阁累毁累建,始终巍然耸立,它承载了太多老长沙人的记忆,历经沧桑,坚强不屈,始终屹立在长沙人的心中,它是湖湘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之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