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缝

 廻峰山樵夫 2024-04-15 发布于江苏

       我看报纸有一个习惯,喜欢看中缝。这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养成的看报习惯。

      那时候的报纸非常正统、非常正规,几乎就是会议纪要,就是总结和调研报告。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豪迈有余,温婉不足,即便是偶有玫瑰,也是铿锵玫瑰。缺乏感性的色彩,缺少形象的生动,语言也机械而没有艳丽的泽光。

      能让我喜欢上报纸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供我参考。上面的语句,尤其是关于对实事的评论,对一个农村学生来说,根本搞不清怎么说,甚至不会说,因为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见过。因此看到报纸上的铿锵有力的口号,振奋人心的语言,往往热血澎拜,使自己身临其境,故此依葫芦画瓢也能敷衍几句,这样模仿出来的作文也让老师刮目相看。

        第二个喜欢报纸的理由是,那时的报纸把一些社会新闻,常常放在中缝里。因为那地方不占版面,而且也能让人产生一点阅读兴趣,激发如我之流,特别是那些喜欢弄舌或说花边新闻的人去看报纸。通俗一点说,就是能吸引或维护一部分观众,特别是像我这样不看报纸的观众。

       因为报纸在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前卫或赶潮,即使一条某演员正常工作新闻,如果上了报纸,那时就能吸引很多人观看。中缝的社会新闻,尽管很“社会”,其实就是一件具体的什么事而已。不像正版,都是口号,都是指示,中缝仅仅一件具体的事情,就能把我们吸引住,可以想象我们那时的思想多么的干涸。

       到八十年代初,出现许许多多的地摊刊物,秘闻、隐私、揭秘和黑料等等,什么都出来了。为了争夺受众,调动观众的阅读兴趣,一些大型报刊也开始关注一些秘闻、绯闻、黑料和名人故事。记得每次有人在外地出差回来,就带好几本地摊杂志,神秘兮兮的说只有在开放前沿才能买到,还不能随便示人,人们把里面的黑料倒来倒去,像自己掌握什么秘闻似的。

       说穿了,这些报刊或地摊货还是针对当时刚刚开放初期,人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了解世界不够全面的短板,抓住人们的兴趣点和好奇心,推销自己的报刊,一个字:利。

        逐渐的报刊越来越不受待见,中缝的吸引力早已不复存在。特别开放初期,报刊几乎是良莠不分,鱼龙混杂,小报像杂草一样纷纷冒出来,一些优秀的大型的正统报刊也随波逐流。这样一来,让我反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明星的绯闻、某人的黑料、谁谁谁的情史,如此的报道已经让人烦不胜烦。

      毕竟物以稀为贵,毕竟社会风气正面的多,以前的中缝就像味精鸡精,放一点还行,如果大把大把的放,估计人人食了都会作呕。况且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都走出去了,无论眼界还是胸襟,无论是知识还是情趣都发生了变化。

        一些报刊深挖秘闻,猛抖黑料,但随着新闻媒介和手段的更迭,人们越来越不喜欢看中缝,更不喜欢看纸质版报刊。中缝那里好像成了失物招领、遗失通告和老赖名单以及广告的专用地。

       自媒体的发展,没有什么不能看到,博客、微信、抖音、短视频,甚至还有“人肉”,什么新闻都能推送给你,发生的、杜撰的,真的、假的,根本不要去什么等待第二天的报刊和当天晚上的新闻,现场都有直播。

        世界变化真的很快,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要保持一副清醒的头脑,要维护一颗纯真的心,没有两把刷子,还真的不行。我想,还是看一点中缝吧,毕竟缝隙里的往往还有一点真,不然不知道信谁,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麻烦你关注,点一下“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