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儿科用药技巧心得,记住这“二防止,一掌握”

 经方人生 2024-04-15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中医书友会第384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治小儿病要考虑的远比成人要多,“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比如在作者总结的经验中可以看到,脾虚有湿应尽量避免辛燥而选择淡渗,阴虚又要避免厚重滋腻。针对同样病机成人有多种治法,面对小儿则要尽量选轻灵的那一种。

—本文约28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图片

小儿临床用药心得

作者/玉振熹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玉振熹1933年3月生,广西扶绥县人。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连卫生员。1962年7月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留校任教。先后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中医函授教研室主任,职称教授。系儿科学会等一、二届理事、常务理事、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会儿科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参加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四版和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的编写,参加编写出版的有《南方医话》《实用中医学》《小儿杂症》《奇难杂症效方精选》等著作14部(本),其中担任副主编、第一作者的有6部(本),在国内中医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优秀论文2篇,优秀著作三等奖1篇。创立了“温感煎”等治疗儿科常见病的有效方剂12首。

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具有“易实易虚”的特点。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



中药有四气五味之偏性,“苦寒最能伐生发之气,辛热足以耗损真阴”。此外,中药煎剂大多具有特殊气味,小儿往往拒饮

因此,如何根据小儿特点及药物的偏性选用方药,既保证疗效,又做到用药适中,不滞不伤,这是儿科临床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


一、注意防止伤伐胃气
小儿脾胃功能较弱,若滥用滋补或过用苦寒药物,常易引起腻滞不化,胃纳呆滞,生成痞证,或生伐胃气,引起脾胃虚寒,每致发生泄泻。上述吴氏所说的“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就是指此而言。


为了避免这方面的弊病,我在临床用药时力求做到凉而不寒。热而不燥,滋补适中。



如治疗湿热痢疾或泄泻,我一般不用或少用黄芩、黄连之类苦寒药物,而喜欢用银花、木棉花、鸡蛋花、葛根、凤尾草、人苋、鸡矢藤等苦寒性味较微缓之品。实践证明,上述几味药物清热利湿功效很好,治疗湿热痢疾、泄泻的效果不逊于芩、连。
脾胃虚寒,治应温阳健脾,但温阳药多为辛燥之品,易伤津阴。在这方面,我掌握的原则是:能用其它温阳健脾药的,就不用辛燥太过的药物,或只用小量
如治疗脾虚湿盛的泄泻,苍术、砂仁本属良药,但防其辛燥,我多用炒扁豆、炒薏仁,或白术加佩兰,而不用苍术、砂仁。有时即使要用,其量亦较小,如苍术一般不超过4克砂仁一般不超过2克
脾阳虚较甚的病者,在附子、肉桂、干姜、良姜、吴萸等温里药中,我多选用性较附桂缓、而温中散寒之力强于良姜、吴萸的干姜,并注意适可而止。
小儿热病居多,热为阳邪,易劫津液,因此津阴不足,阴虚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证候,养阴是常用的一种治法。养阴药中,有些比较腻滞,过早使用容易留邪,用的量较大或时间较长则易滞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积滞”。
为了避免上述弊病,我除了注意掌握病机适时用药外,一般多选用生地、麦冬、女贞、石斛、杞子、桑椹、沙参、白芍、旱莲草、丹皮、百合、天冬等不甚滋腻之品,而少用玉竹、阿胶、熟地、龟板、鳖甲、黄精一类比较滋腻的药物。

如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后期出现胃阴不足,证见干呕、潮热、便结、舌红少苔的患儿,在选用益胃汤治疗时,我常以石斛、鲜芦根易方中的玉竹,因为热病后期胃气初复,早用滋腻之品,势必影响胃纳。


二、注意防止攻伐及利水太过耗损津阴
小儿为稚阳之体,患温热病固然易劫津阴,用药上若过于攻伐及利水,亦常引起津阴不足、阴虚之证罹生。


故我在临床上除防辛燥劫阴外,亦比较注意防止利水过多伤阴的情况。



首先少用或不用木通、防己、黑白丑、商陆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虽有较好的利水作用,但易伤肾阴
近年来每见有报道使用木通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小儿脏腑柔弱,全而未壮”,若过用利水,则易“稍重则伤”。因此,遇到水肿的病儿,须用利水药时,我多选用茯苓、茅根、车前、泽泻、大腹皮、茯苓皮、通草一类性味甘寒、渗淡利水的药物。
其次是注意利水适可而止,避免因长期或过量使用利水药引起伤肾阴。如治疗急性肾炎水肿,一般以利水为主,待水肿消退十有七八之后,便应减少利水药的使用,同时加用扶正药,以防因利水而伤正气,
在这种情况下,我即改用具有“三补三泻”特点的六味地黄汤为主,做到利中有补,补中有利,补利兼施。至于运用过程中,何时偏重“三补”,何时偏重“三泻”,则视病儿水肿情况及体质而定


如水肿仍较明显、小便量仍少者重用茯苓、泽泻;

水肿已基本消退、尿量正常及体质较差者,则重用淮山、萸肉、地黄。

水肿完全消退,症状全部消失后,则以重用“三补”的六味地黄汤,或健脾补气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治疗4~8周。



几年来,我用这种办法治疗了30多例急性肾炎水肿病儿,并追访过其中的部分病儿,未发现有伤肾的

三、注意选用小儿便于服用的药物
味苦的药物不仅易伤伐生气,同时由于味苦,气味较浓,小儿往往不愿多服或拒服,从而给中药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吴鞠通认为:“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为了便于小儿服用,应尽量选用那些苦味不大的药物。



如治疗风热外感的辛凉解表药物中,桑叶、薄荷、蝉蜕、葛根、竹叶、芦根,性味比较平淡,煎成药汤气味较淡薄,小儿容易接受,应列为首选药物。
银花、菊花、牛蒡子味苦而不甚,若用量轻,配伍较平淡之药物,小儿仍能接受,可列为次选药物。
连翘、青蒿、柴胡,味比较苦,小儿往往拒饮,可不选或少选。但如果用作清热解毒治疗温热病证,则菊花、连翘、银花、板蓝根又应列为首选药物,因其苦味比黄芩、黄连、黄柏少。
上面提到的治疗湿热痢疾或泄泻的药物选用,不仅是为了防止苦寒伤胃,也考虑到药物苦味较小,易为小儿所接受这一点。
此外,还要注意给药方法。例如汤药煎取量不要太多,并宜多次少量服用;在不影响药性和疗效的情况下,配制或服用时可加适当的调味品


以上用药心得,概括起来是,注意二防一掌握:

防伤脾胃生发之气,用药热而不燥,凉而不寒;

防伤津阴,攻伐适度,利水适中;

掌握病机,有是证用是药,药味宜甘淡,少量多次服用。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