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财、吸财、保财

 繁星1 2024-04-15 发布于山东
现在不是能不能赚到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住几十年辛苦积攒的财富问题。
用时能有真富有,可惜知之非艰,行之维艰。

人人都想赚到更多的钱,因为可以弥补安全感的缺失。

但同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发财,因为概率确实没那么大,很多人存有自知之明,选择按捺欲望,更专注眼下的工作生活。

尤其这两年大家目睹了不少中产的没落、破产、负债,更庆幸自己的谨小慎微是对的,至少保全了私有财产。

这世上赚钱只有两个路径,一种是你追着钱跑,第二种钱追着你跑,显而易见,第一种不但需要付出更多辛苦,赚到的钱也不多;而第二种,不仅赚钱如潮水汹涌,还轻轻松松事半功倍。

应该说还有第三种,因为赚钱和有钱不能视为等同,这时候就需要看花钱和守钱的能力了,赚得多破产的人还少见吗?可见,能赚会花能守,才是真正富人的底色。

之前有位大咖,一边说让大家谨守资产,一边又劝人不要追求财富,然后又劝大家把追求财富的心思,转移到让百姓富起来的路上,有点先富带动后富的意思,本质是很好的。

可惜现实太骨感,并没有多少富人愿意带着穷人致富,除非这人有一定的“价值”可取。

他们中间更多的人选择了携款离境。

老子曾说: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

老子会胡说吗?肯定不会,他一定是在人生经历中见得多了,深有体会,才有此言。

我们不到百年的历史进程,充满了激烈的发展变化,短短时间衍变,超越了过去数千年的变迁,带给人们心中的冲击无疑很巨大。

光是最近几年,富人中产的衰落,连带他们子女的落寞,都被很多人看在眼里。

往上追溯六十多年再看,文武世家大多衰落,后人不兴。

佛学界有人士会认为,私人财富是一种罪恶。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曾经说过:

贪财不贪财,关系别人的利益幸福甚大,发财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

大致意思为,因为你有了财富,别人的财富就少了,因为你的财富积存巨大,别人的财富就会严重不足。

这点倒是符合经济学的,财富在没有增量的前提下,你多他就少,只能进行转移,如果都转移到少数一撮人手里了,其他人就不足了嘛。

聂先生还说:

唯有几个不肯发财的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

之前的鲶鱼,就是因为有了肯发财的爷爷,然后才有了道德败坏的鲶鱼,这么对照之下,倒也符合了聂先生的逻辑。

不过后来聂先生认为,守富不如不富,这个观念却是颇受争议。

人都有欲望,人的一生,就是和欲望共存的一生,人的烦恼,皆由欲望而生。

高境界的人会认为,没有大我的利益,是小我的永久利益,小我单独的利益是不能永久的。

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居住很多年,或者家里有老人在一线居住五十多年的,那么你们会看到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的短短几年、十年溃败返贫,当然也有二三十年后逐渐败完产业的。

世事沧桑,宛若轮回,空留不堪回首。

有些人的产业败在孩子手里,因为有钱疏忽教育,孩子有了依靠,终成纨绔子弟,挥霍一空;有的子孙没有了,整体情形延续至今家业仍存有的,百家之中难得一二了。

不单一线城市如此,其实整体都有这个现象,包括从历史纵轴来看,莫不如此。

如果没有经历过,而想要前车之鉴,那么问老人,看周边,如果不够深刻,就读读历史,这可以让你对财富、以及财富的延续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决策。

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有这么一段话:

西蜀某宦官按察,生五子,各立中下产,仅给余粥,已身服御,亦绝不使有余。既老寿,乃出生平所积奉羡,可万金,愿佐公帑之不给,吏告帑金不缩,亦无公事须助。宦乃请令穴废院而窖之,题石版云:“还诸造物。”既百年,窖如故。

万历辛酉,奢酋扇乱,劫掠公私物殆尽成府士民所得食,岌岌不守,有知其事者,白之官,用免残破。此老高义,直贯无千古无论,即其时宦兹土者,与兹土士民,皆廉吏廉夫矣。

这位先生属于穷养孩子的范本,临老了遗产想要捐给公家,公家不接受。如果换成别人,必然要把财产留给子女,但这位先生就是决意不给后代留。

不允许这笔财物留在子女手里,宁可这笔钱没有归属,也不能让子孙拿着祸害。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先生的高瞻远瞩,这等境界非一般有钱人所能及。

如果说从某个玄学角度来看,一个家族中,如果出现一位特别突出的能人,那么他的后代基本泯然众人,甚至多代后人均如此。

只要出一位能人,就把家族的福祉消耗殆尽,如果此人再不积德,后代很快落败,世代不兴。

再有,两个超高智商的人结婚生子,这个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几率就会变高,比如智商可能低于均值,想要生出个依然高智商的孩子可能性不大。

宇宙的规律神奇无比,这也就是古人常说“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好处不能让你一个人占全了,也不能让某个家族占全了,不能让某个国家占全了......

所以,大到地球、世界、国家、经济、家庭、个人,都呈现一种螺旋波浪式前进状态,地球有活跃期,世界有动荡期,国家强盛此起彼伏,经济有康波周期,家庭个人莫不如是。

这个场面非常宏大,从空间、时间、宏观、微观来看,都一样。

所以,如何精准认知贪财?吸财?保财?是每个人来到世界上必须修行的课题,躲不过,避不开。财富究竟如何获取?如何保有?怎样延续?很多人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细细思索一番。

《大学》有云: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孟子》亦有云: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幸福便会很大,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举目一望,似乎世人皆贪财,人人拼命想发财。

从历史的事实,和社会经验冷静来看,结果并非好事,比如现在拼命想发财的人,哪怕已经很富足,已经无穷尽想要赚更多钱,结果导致,这几年中产里面的中上层有钱人群,大面积亏空返贫。

无论是投资失败,还是P2P暴雷,或盲目扩大经营导致的失败,自然不能都归罪于口罩事件。

这些年,有着良好储蓄保财习惯的、安分守己工作生活的人,反而成了赢家。

没有一心求财,认真做事,却能吸引财富纷至沓来的人,更是赢家。

龟兔赛照进现实。

急着奔跑的人,疲累劳心,到头来一无所有;按部就班,知足常乐,最终安稳度日。

所以,孰对孰错?何去何从?

急,真的没用,再加贪念,更是祸害。

你看社会中那些骄奢跋扈的人,无论艺人还是什么身份,这类人,大抵没有多少时间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是一种世间规律,诚不欺我。接下来你会看到很多人接连落惨。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现在社会的人,左手进了一百万元,右手布施了一二元,就称是大慈善家。

普通人的慈善,那是真正的慈善,有人月入3000,就能给灾民寄去1000,行为极具光辉,发心也仅仅是希望帮助到灾民。

这和有钱人做慈善不一样,他们更多为了避税,为了名声,当然也有默默捐助的,两者本质不同。

保财的方法,一定要有极高的智慧,广阔的见识,与非凡的心量。

纵观历史上不能保财的人,地球上比比皆是,也滔滔不绝。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世上永远都有拼命追逐财富的人,也将不断上演各种戏码,人究竟该如何对待财富,对待人生,对待自己、他人,几千年来似乎停滞不前,不能进步。

你是怎么想的呢?期待高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