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司马光只把帝王之术说了一半,没说的另一半是什么?

 dawn的图书馆 2024-04-15 发布于贵州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目的是什么呢?从书名即可知,宋神宗“以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赐名《资治通鉴》。目的就是:教授帝王之术,为帝王治国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书;就是从历代治国得失成败的经验中,知晓万世兴衰存亡的规律,明察人心善恶、政策利弊。鉴古人之得失,明今人之正误。

既然皇帝都写了序言,为何司马光在开篇只把帝王之术说了一半呢?说的一半是什么?隐藏不说的另一半又是什么呢?

说的一半是帝王之术的后半部分,是统治之术,是夺取皇权、登上皇位之后,如何掌控权力,维持统治,治理天下。没说的一半是帝王之术的前半部分,是造反之术,是如何夺取皇权,其间充满了阴谋、窃权、架空与政变,不可与人明说。虽未明示,但做了全面记录,需要心领神会。司马光是臣子,怎么可能明着阐述造反之术,岂不是居心不良,心怀不轨,有造反嫌疑。

帝王之术虽然是两部分,其实是一套,合而称之:逆取顺守。通俗说法:创业与守业,打天下和坐天下。

《贞观政要·论君道》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然而,逆取与顺守相互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要逆取,必须造反;要顺守,必须忠孝。但是,造反者必不忠孝,忠孝者必不造反:此即是矛盾。又并存于一,取天下必逆,守天下必顺,统一于帝王。矛盾根源在于:阶段不同,目的不同。太史公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又能完美自洽,逻辑闭环。

当诸侯的实力强大到与天子等同,就不得不造反,形势所致。不反则必死,反或死或成,与其等死,不如奋起夺权。一旦成功,君临天下。而成为统治者之后,必须反对造反,鼓励忠诚,维护自己统治之必需。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中美之争,与此同理。我之实力已强,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为人所霸凌欺侮。而美已然视我如寇雠,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其势不并存,如我妥协,焉有生之理。必须将敌人斩落马下,方能保万民平安。凡屈服者,言投降者,可耻!

《商君书·开塞》中记载,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

此即逆取顺守也。从正统观念出发,汤武以诸侯身份,用武力夺取帝位,不合于君臣之道,故曰'逆取'。即位之后,偃武修文,法先圣,行仁义,合乎正道,故曰'顺守'。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

《三国演义》中,庞统议取西川,对刘备说: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而此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

易经为尊者讳,称“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以天下万民为立场叙事,则是为天下谋福祉,非为自己谋权位。故以臣灭君,亦可具备充足的正当性,名正言顺。

《六韬·文韬·文师》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将天下归于天下之人,则夺民之利,陷民于水火之中,是为独夫民贼,可得而诛之;解民倒悬,济其所急,救其患难,安民于喜乐之境,是为天下救星,孰不迎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