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一个最受欢迎的班主任……

 昵称0D770 2024-04-15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 

“受欢迎班主任的特质”不是太好做的专题,它看起来太“简单”,几乎不假思索地就能与一些词语建立联结,比如:亲切、幽默、好看、公平、公正、博学、才艺、爱心、奉献、真诚…… 

但如此一来,“受欢迎”的将只是那些拥有特定人格特质的少数人;且潜藏着某种道德取向,使“受欢迎”就等同于优秀,“受欢迎”班主任的特质就是“优秀班主任”的特质。


图片    二

韦伯的“教育类型学”将教育(者)的类型分为三种,其一谓之“魅力型”。“魅力型”教育所依赖的是一种“神秘的、非凡的、天赋的、主观的、能够让人着迷的东西”(《中国儒士阶层》),康永久据此称之为“天生的教育学”,“倒不是说它就一定是与生俱来的。但不管怎么样,魅力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至少它的来源不确定,反正不是精心设计、有意识地总结出来的,不是像培养专业的教师那样培养出来的,它是伴随着某种内在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因而好像是天生的。”(《教育中的三个世界——教师知识的制度维度及其影响》)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人,当然是需要魅力的职业,但这种魅力并不仅仅聚焦于某些人格特质、个人气场,也不一定非要“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我们能够与人沟通,让人着迷,能够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让别人认为自己挺好或挺厉害的,然后对我们心悦诚服,就说明我们是有魅力的,因而是有教育学的。”(《教育中的三个世界——教师知识的制度维度及其影响》)

我们认可这样的观点:“每一个教师都是天生的教育家。”这也是我们做这个专题的基本出发点:每一位不同个性特点、处于不同教育环境的班主任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给予学生、班集体积极的情绪、情感;我们也有意将新生代、中生代和老一辈班主任的叙事安排在一起,希望读者在时空跨越中看到的不是不同,而是相通。

因此,这期专题整体呈现出一种平实而深入的特点,没有那种“震撼、激动、崇拜”的高光时刻,但它具有历时性,是教师本人多年经验的提炼和理念凝结;它指向教育者内在魅力的兑现,而不仅仅是呈现。 

这种“受欢迎”来自于对一种“干净、安静、安全、趣味、具有归属感、价值感、自豪感,自由又不失规则”(部分借鉴于香港中文大学钟程博士《儿童喜欢什么样的学校空间——情绪地理学视角下的学校空间研究》)的班集体的营建,秘诀在“细节”——葛德霞老师说,就是因为“关注到了细节,把小事做到了极致”,所以他们才“成了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老师”。(《细节:受欢迎班主任的“附加值”》) 

教室布置的巧思;“花样”纷呈的评语;“休学仪式”;“成长手册”;魏书生老师的学生“犯错说明书”;于洁老师的家长会,“有的老师准备一个小时,开完就算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她“却愿意花上一个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认真准备”,能直截了当完成的事情,为何要做得繁复迂回? 

这迂回,是对学生固有的单调、枯燥、压力、焦虑的学校生活的一种纾解,放慢了师生在效率和功利催逼下匆忙的脚步和心灵,为重新点燃师生对学校、对学业的热情和兴趣创造契机;在这迂回里,学业与行规的标签模糊了,更多学生得以以一种更完整、更自由、更立体的形象展现自己,也认知自己,在解释自己七年坚持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种活动的动机时,葛老师说: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感的。作为教育者,应该为孩子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为儿童创造很多的机会,至少让这个孩子在某一点上被看见,被认可,从而建立自信。”

“我每次举办活动,都会邀请搭班老师一同参与,有户外的集体活动,也都想办法请搭班老师一同参加。为的就是让老师们多角度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了解得越多,包容得也就越多——不要总盯着这孩子书不会背、字写不好,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五根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呢,怎么能要求所有的孩子样样都好?”

这种班集体构成一种具有向心力和吸引力的“师生精神共同体”,它持续地向儿童输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滋养,不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也不以亲密关系维系,而是基于教师对学校教育中儿童真实处境和生命体验的感同身受,对儿童成长价值和长远发展的坚定信念与义无反顾。 

每一个受欢迎的班主任,都有一间自己的“第56号教室”。 

身处这样的班级,未必会在未来留下几则绕指成柔的师生缘分故事,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式的叙事注脚,但会留下一段段有魅力、有爱的童年时光,并因之烙印出一个个清刚劲健的未来。


图片    三

这就是孔宜政老师说的,要《辩证地“辨症”》,“即便早读很好,也可以上学迟到”,“即便缺点很多,也要多表扬少批评”,“即便帮助同学是好的,也不能一直帮”,因为:

“班主任,你的眼里不能只看见'成长’,还要能看见'副作用’。倘若孩子十分的成长,会带来一百分的副作用,这样的教育便不会叫人欢喜,只会叫人心痛。”

“事物总有两面性,一个能够看见两面性的班主任,常常能够更多地发挥一个做法好的那一面,尽量去抑制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只有这样,儿童的成长才会更快乐,才更能赢得孩子的喜欢与家长的支持。” 

这不是什么“正确”、流行的教育话语,不是什么庸俗的“儿童崇拜”,而是在日常中看到了学校教育对儿童生命真实的折损,在应试和内卷作为一种巨大的现实和症候存在并持续的当下,“辨症”地抑制其副作用,让儿童更快乐,让人性更舒张,是必要的弥补。

《强硬的姚老》因之成为了一种如时代脸谱般悖论的存在,但真正被他的“儿女们”长久津津乐道的,不是额头“吃栗子”的余痛,而是晚自习后一串串路灯下,自行车后座上略过的夜风的清凉。 

这种“天生教育家”属性的促发,需要我们真正《做一个贴地而行的教育者》(周克秋),“深入'基层’,看见真实的孩子”,“走下'神坛’,展现真实的自己”;像刘凤老师那样,和儿童一起蹦蹦跳跳、大汗淋漓(《我们一起做运动》);马莉老师《做能“接住”学生的班主任》中的“接住”是极为传神的,它是一种正面迎向的拥抱,也是一种无差别的包容。 

这种“受欢迎”不是基于某种表演、技巧或迎合,而是一种“本人”在场的、真心的、有爱的方式与学生交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同时,我们希望辩证地看待“受欢迎”,看清“受欢迎”既是一种优势,也有挑战,它的“成色”必须被教育目标和成长价值考验,能够激发积极情绪的儿童需求并不总是对其自身发展有益的。“受欢迎”与“负责任”间是艺术和智慧。


图片    四

如果必须要辨明“受欢迎”的时代特点,我们要说,相当程度,这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同步学习的时代,在人工智能运用极速铺展的今天,学生似乎更有“原住民”的优势。我们也在本期组织了四篇关于AI运用与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文章。胡芳老师说,《用AI写评语,我是认真的》,而高子阳老师显然已经对AI运用得心应手(《用ChatGPT玩班级管理的那些事》),并乐在其中。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一个孩子更像是他(她)的长辈还是他(她)的时代? 

哲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他(她)的时代。 

那前一个时代的人怎么去教育后一个时代的人? 

答案是:学习。 

这是我们关于“受欢迎班主任的特质”这个专题最后想说的话:保持学习。



本期目录

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页目录

【杂志】《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24年4月刊(预计4月15日后,快递寄出,满50包邮!)
班主任之友微商城
9.60

编辑|蔡涛

审核|汪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