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嘴巴发甜、嘴巴没味,用“兰草汤”治!

 醒真 2024-04-15 发布于吉林
01

《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曰脾瘅”。

瘅同疸,其本意为热,即脾热运化失司而谷精上溢,以致口中发甜不除,治疗当以清脾热、化湿浊为基本方法。

《灵枢·脉度篇》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言舌能辨知五谷饮食滋味,赖心气之和畅,若舌不知五味,当虑其心气失于通畅所致。

02

举验一:某中年男性,患“冠心病”多年,经中药治疗后病情大有有好转,惟“口中甜”难除。证属脾热,湿浊不化,治以兰草汤。

佩兰10克、泽兰10克

七剂,沏水代茶饮,每日一剂量。数日之后,口甜尽去。

举验二:一外埠患者,经某医生治疗解除主症之后,遗有“口不知滋味”难去。病在心脾,用兰草汤加味治之。

泽兰50克、佩兰50克、茯神50克、桂枝40克、菖蒲50克

共为粗末,沏水代茶饮,每日15克。10余日后口和而知五味。

03

上两例治验,系我室青年教师所治,其在临床实践中,遇有难治之症,即以“请会诊”方式询问治法,于是告知以处方用之而效。

前例口中甜,乃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病名曰脾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论述治疗。

陈气,当是湿浊之气。兰,即后世所谓“一味兰草汤”,但对兰草究为何药,历来有不同见解。

或谓佩兰,以其有芳香化湿醒脾之功;或谓泽兰,因其有行血祛湿之力。

本人虽未及详考,但两药对脾热而湿浊停留之证,均可有治疗作用,故皆用之。此二物沏水代茶饮,笔者曾亲自治口甘为主症者多例。

后例口不知味,虽以《脉度篇》所论,用桂枝、菖蒲、茯神通经、祛痰、调神为主,但仍考虑到“脾开窍于口”而合用兰草汤治之而愈。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黄帝医术临证切要》,王洪图、詹海洪著,华夏出版出版,1993.9。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