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越剧名演员为什么要改名换姓?

 wyt老灰兔 2024-04-16 发布于江苏

在越剧世界中,尹桂芳、傅全香、金采风、王文娟、戚雅仙等名字可谓如雷贯耳。然而,读者们也许不知道,这些名字并非她们与生俱来,而是她们在演艺道路上,因种种原因而重新修改的。

每一个改名背后,都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它们不仅是越剧发展历程的微观缩影,也是这些艺术家们塑造自我形象的智慧结晶。

图片

民国演员改名风潮

民国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明,戏曲行业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迎来新生。

曾经被视为“下九流”的戏曲演员,随着观众群体的扩大、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逐渐受到更多尊重。

为了抓住这一机遇,剧团在剧目、唱腔、演员包装等方面大做文章,其中,为演员取一个响亮且易于记忆的艺名成为提升卖座率的关键一环。

图片

对于演员自身而言,一个朗朗上口、寓意美好的名字,也预示着演艺命运的转折,成为他们追求艺术高峰的信念寄托。

金采风:从“金翠凤”到“金采风”

1945年,金翠凤进入雪声越剧团。她嗓音脆亮、气质出众,很快引起了剧务部的关注。然而,“金翠凤”这个名字在剧务部看来略显俗气,难以匹配其未来“角儿”的定位。

图片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剧务部为她改名为“金采风”,取意于《诗经》中的“采风”典故,寓意她能借鉴前人风范,自成一家。金翠凤欣然接受了这个富含文化底蕴的新名,自此,“金采风”不仅成为她舞台上的艺名,也成为她生活中的真实姓名,伴随她走向艺术巅峰。

王文娟:由“王彩娟”到“王文娟”

1938年,年仅13岁的王彩娟孤身前往上海投奔表姐竺素娥所在的剧团学戏。她刻苦钻研,技艺精进,满师后以“小小素娥”的艺名初登越剧舞台。

然而,在一次《红娘》的排练中,编导陶贤敏锐察觉到“小小素娥”与竺素娥的艺名存在冲突,且“王彩娟”这个名字过于朴素,难以匹配她日益成熟的花旦形象。

图片

陶贤先生对王彩娟说到:“小姑娘,小小素娥这个名字不好。竺素娥演小生,你又是演花旦的,这样叫不顺。你原名不是叫王彩娟吗?我替你改一个字……把中间的彩字改为文字,就叫王文娟怎么样?”

于是,“王文娟”这个名字诞生了。这个改动看似微小,却为王文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气息,助力她在越剧舞台上一路攀升,终成四大名旦之一。

傅全香:“孙泉香”到“傅全香”的喜剧改姓

傅全香的经历则更为独特。1936年,她随戏班赴萧山县西兴镇演出时,被喜爱越剧的灯笼店老板娘看中,欲收为过房孙女。

老板娘姓傅,遂为她改姓,将“泉”字改为寓意“圆满”的“全”,“孙泉香”由此变为“傅全香”。这次改姓,不仅为她带来了新的姓氏,更赋予了她深深的祝福和期许。傅全香不负所托,凭借艺术才华,成为了越剧舞台上的大明星。

尹桂芳:从“尹喜花”到“尹桂芳”

尹桂芳早年名为尹喜花。有一次,她在小鱼港的演出中,因舞台工作人员误将她写为“尹云峰”,从此“尹云峰”成为了她的临时艺名。

但尹喜花对此名并不满意,一直渴望找到一个更能体现自己个性与艺术追求的名字。1936年秋,她在浙江海门演戏时,月夜桂花的清香触动了她的心弦,“桂芳”二字瞬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她毅然抛掉“尹云峰”,取“尹桂芳”为新名,从此这个名字与她那如桂花般糯雅甜润的“尹派”唱腔一同流传,成为越剧史上不朽的符号。

戚雅仙:从“戚爱英”到“戚雅仙”

14岁的戚爱英进入陶叶戏班,按班规被赐予“雅”字辈艺名,成为“戚雅霜”。

图片

但这个名字与市面一款化妆品撞名,为了避免为他人代言,她改名为“戚雅僊”。考虑到“僊”字笔画繁复,最终简化为“戚雅仙”。

这个清新脱俗的名字,既符合戏班规定,又巧妙避开了商业雷区,更与她舞台上的仙气飘逸形象相得益彰,为她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改名换姓,艺术人生的印记

越剧名家们的改名换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个人形象的策略,更是她们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名字的改变,或源于长辈的提点,或源于同行的策划,或源于个人的顿悟......

这一过程,透露出她们对艺术的虔诚追求,对命运的主动把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它们不仅塑造了艺术家们独特的舞台形象,更成为她们艺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见证了她们从平凡走向辉煌的每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