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家乡的月亮】■牟凯

 白云之边 2024-04-16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牟凯,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伟明物业。淄博市技术能手,淄博市五一劳动标兵。作品散见于《齐鲁晚报》、《鲁中晨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齐鲁文学》、《当代散文》、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

家乡的月亮


我出生在80年代末的桓台农村。家乡没有山也没有水,只有平整的良田和户户相连的村庄。民风淳朴,人与人安逸祥和、温婉纯良。家乡的记忆里,童年和求学阶段的印象最为深刻。或许那也是人生中最无忧的年华,每每触及,内心的感受总是温暖而又浑厚。月是故乡明,不论走到哪里,永远装着家乡的月亮。

九十年代的农村刚刚下过了雪,月亮的光通过雪的折射透进凌晨的屋内,照亮了世界,也打在了我的脸上。影影绰绰间模糊了梦和现实的界限,我艰难的睁开眼睛,心里想着上学的时间。抬眼忘了一眼家中颇有年份的“座钟”,它安静的停止了摆动,时间仿佛停止了。可我却不敢怠慢,紧赶慢赶的穿好衣服,此时已忘记了早饭,夺门而出只为上学不能迟到的信念。人生或许都有这样的一段经历,朦朦胧胧中有疑问但却依然不改目标一路向前。

不知如何出的家门,趟着漫脚的积雪。走在村中的路上,风还在凛冽的吹着,年少的乡村路是没有路灯的,伴着我上学的只有鸡鸣和月光。学校离家大概十里路,因为村中与我同班的少,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到校的。那时候农村的冬夜是那么的漆黑漫长,上学总是“披星戴月”。那一晚走啊走,不知道走了多久,一直没有看到平常和我打招呼的村里人的出现,也没有遇到“大孩子”的学长们。寒冷和饥饿包裹着身体,夹着书包低着头伴着恐惧前行。如果不是月光的陪伴,我会更加的无措和彷徨。自己给自己哼着歌,心中默念着太阳太阳你快出来,那时候的我无比的渴望阳光尽快的洒落大地。现在的我坐在温暖的房间内,在电脑上“笔走龙蛇”,想想那时候的无助少年,真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不知走了多久,父亲的声音由远及近。“现在这个时候,你去什么学校呢?”父亲看到我又急切又心疼。“我看到外面那么明亮,以为天亮了,我也不知道几点了啊!”“看看表啊!”“表停了啊”!父亲为难的叹了口气,原来家里的座钟忘记了“上弦”,停了。从那天过后,我们家多了一块石英钟。

关于“石英钟”,直到多年以后我读到一段文字,回想起当年的“心酸往事”感同身受,自己久久不能平静!故事发生在家乡淄博的一个冬天,屋外面下着漫天的大雪,厚厚的积雪透过窗户映射到屋里,产生了点点的微光。主人公的闺女把熟睡中的弟弟摇晃醒,背上书包,姐弟俩开门就跑了出去!作为父亲的主人公突然就有了个警觉,这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时间啊?一恍神,两个孩子已经消失在雪夜里,紧跟着父亲也追了出去。一直到学校,父亲也没能追上两个孩子。父亲顺着雪地上的脚印,最后在一个烧水的棚子里才找到了他们,两个孩子依偎在柴火堆里已经睡着了。父亲记得当时家里还有那么几块钱,又借了几块钱,才去买了一块石英钟。石英钟买回来了以后,两个孩子特别的高兴,比父亲都高兴。可是这两个孩子越高兴呢!父亲的这个心里越心酸,心酸透了。“孩子啊,请原谅你们的这个爸爸,爸爸不是一个好爸爸!爸爸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跟着遭了这些个苦难。爸爸当的是太不趁职,太不合格了,连块看时间的表都没有一个!”八十年代甚至之前的农村孩子,家中有块表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

农村出生长大的我,记忆里的父母是勤劳能干的。他们在那个刚刚经历开放和改革的农村年代,供应我和姐姐两个人上完了大学。那时的农村不像现在这样,特色农业、村镇企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还没有发展起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度过了他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如今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哺育我们的成长耗费了他们所有的心血。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在这样一个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勤奋,幸福的生活就会毫不吝啬的出现在你面前的时代。

如今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现在的孩子们学艺术、学体育,尽情的享受着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红利。没有路灯、没有钟表的时代已经一起不复返了。更好的条件助力他们只要努力就能“踏遍山河觉得人生值得”。当年那个在月光下,雪地里无助前行少年经历的一切,只能成为故事里的一部分了。

家乡的月亮依然如故的美,但是它照耀下的这片土地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