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成化科举殿试(1)

 资料全录 2024-04-16 发布于江西

1466年(成化二年)殿试

1466 年 2 月 21 日(成化二年二月初七)确定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定之、翰林院学士万安为会试考试官

1466 年 3 月 6 日(成化二年二月二十)礼部尚书姚夔等奏会试天下举人三场已毕。此乃 皇上龙飞第一科,爰自二月初旬以来阴寒少霁,唯就试三日天气晴朗风恬雾收。兹盖 皇帝陛下重道崇儒,求贤图治天人交感所致。伏望宽其额数,多取正榜以符天人之庆,将来贤才必有资于 圣治者。 明宪宗朱见深命取正榜350人

1466 年 3 月 14 日(成化二年二月廿八) 确定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文、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彭时、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翱、太子少保户部尚书马昂、兵部尚书王复、刑部尚书陆瑜、都察院左都御史李秉、通政使司通政使张文质、大理寺卿王概、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吴节、翰林院学士柯潜为殿试读卷官。

1466 年 3 月 16 日(成化二年三月初一)中举章懋(会试第一名)等353人参加殿试。

明宪宗朱见深的考题:朕推古昔帝王之为治也,其道亦多端矣。然而有纲焉,有目焉,必有大纲正而万目举可也,若唐虞之治,大纲因无不正矣,不知万目亦尽举欤?三代之隆,其法浸备,宜乎大纲正而万目举也。可历指其实而言欤?说者谓汉大纲正,唐万目举,而大纲亦正万目未尽举。不知未正者何纲?未举者何因与已举之纲目,可得而悉言欤?我祖宗之为治也,大纲无不正,万目无不举,固无异于古昔帝王之为治矣。亦可得而详言邪?朕用承大统,夙夜拳拳,惟欲正大纲而举万目,使人伦正于上,风俗厚于下。百姓富庶,而无失所之忧。四夷宾服,而无梗化之患。薄海内外,熙然泰和,可以增光祖宗,可以匹休帝王。果何行而可,必有其要。诸士子学以待用,其于古今治道,讲之熟矣,请明着于篇,毋泛毋略,朕将亲览焉。

   1466 年 3 月 17日(成化二年三月初二) 明宪宗朱见深御文华殿,读卷官以举人所对策优等者进读三卷.御笔批定其次第。

罗伦状元殿试卷

臣闻居天下之大位,必致天下之大治;致天下之大治,必正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本,必务天下之大学。尧舜禹汤文武之位,天下之大位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心,天下之大本也;尧舜禹文武之学,天下之大学也。有其学然后能正其心,有其心然后能致其治,有其治然后能保其位。治也者,帝王保位之良图;心也者,帝王出治之大本;学也者,又帝王正心之要道也。古先圣知其然,是以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汤学于成子伯,文王学于饺时子,武王学于号叔,其所以精一此学,维持此心者,无不至也。故德泽加于当时,名声垂于后世,功高天下,名并日月而不可及。自汉而唐,自唐而宋,其间英君谊辟,非不欲致治如唐虞三代。志士仁人,非不欲致君为二帝三王。然寥寥千载,未有一二庶几乎此者。或君有可学之资,有欲学之志,而不遇其臣,如高祖之于萧、曹,太宗之于房、杜,神宗之于安石,是非其君之罪也。或臣有匡国之才,有格君之学,而不遇其君。如贾、董之于汉,陆贽之于唐,二程朱子之于宋,是非其臣之罪也。此君臣相遇,自古以为难,而有志之士所以扼腕愤叹而不能自己也。此汉所以止于汉,唐所以止于唐,宋所以止于宋,而不能唐虞三代者此也。臣每见前史,见君有向学慕道之心,而臣不能成之,则悲其为臣。臣有匡国致君之学,而君不能用之,则悲其为君。陛下继祖宗列圣之位,即尧舜禹汤文武之位也。禀天纵聪明之资,即尧舜禹汤文武之资也。治已至矣,犹以为未至。德已盛矣,犹以为未盛。乃万机之暇,进臣等于廷,降赐清问,首询唐虞三代,下逮汉唐宋诸君,倦倦欲正大纲举万目,以明人伦,以厚风俗,以富庶百姓,以宾服属国,以增光祖宗,以匹休帝王。臣有以知陛下此心,即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陛下之有此心,非特臣之幸也,实宗庙社稷之幸,天下生灵之幸也。臣敢不以尧舜禹汤文武之所学,为陛下勉哉!昔范祖禹上《帝学》八卷,以为自古治日常少,乱日常多,推原其故,由人主不学也。朱熹将入对,曰:“正心诚意之学,上所厌闻”,熹曰:“某平生所学在此,若有所回护,是欺君也。”陛下有志于唐虞三代之治,而无汉唐宋诸君之失,因无不学之心,亦非厌闻正心诚意之说者,臣敢不以平生之所学者告陛下,而自陷于欺君之罪哉!使愚臣于此,犬马之诚有未尽,刍尧之言有或隐,上负朝廷,下负所学,臣恐后之悲今者,亦无异于今之悲昔者也。臣请因圣问,而毕言之,陛下试垂听焉。

臣闻道之大原出于天,是道也,出于至大而无外,入于至小而无内。语其大也,则为父子、为君臣、为夫妇、为长幼朋友之伦。若罔之有纲,所以根柢乎人心,纪纲乎世道,乃天地之常经,所谓为治之大纲也。语其小也,则为礼乐、为刑政、为制度、为之具,若纲之有目。所以扶植乎三纲,经纬乎国体,乃古今之通谊,所谓为治之万目也。是道之纲,非吾心主宰之,则无自而正,是道之目,非吾心维持之,则无自而举。此心也者,又所以主于身,而为正大纲举万目之根本也。心虽主宰乎是纲,非学则有所感,纲何从而正?心虽维持乎是目,非学则有所蔽,目何从而举?此学也者,又所以正其心,而为正大纲举万目之根本也。大纲不正固不可以言治;而万目不举,亦非尽善之道。故古者帝王之治,其道虽多端,然必大纲既正,而万目兼举。若尧之肇唐,舜之起虞,禹之创夏,汤之建商,文武之造周,皆不能外乎此也。在尧之时,亲睦九族以广爱敬之恩, 馆降二女,一以正闺门之礼,馆甥二室,以厚朋友之伦,尧之大纲无不正也。在舜之时,底豫督叟,而父子之位定;克谐傲象,而兄弟之化成;刑于二女,而闺门之仪肃,舜之大纲无不正也。钦若昊天,敬授人时,命羲仲以秩东作,命羲叔以秩南讹,命和仲以平西成,命和叔以在朔易,命鲧以治洪水,命四岳以明扬侧陋,允厘百工,咸熙庶绩,万目之举于尧何如也?实路机以齐七政,举把礼而观诸侯,命四岳以明四方、达四聪,命十二牧以修内治、服远人,命禹以宅百接,命契以敷五教,命皋陶以明五刑,命伯益后夔以作礼乐,命龙以作纳言。四方风动,庶政惟和,万目之举于舜何如也?唐虞之大纲无不正,万目无不举如此,岂徒然哉。本于尧舜之心,惟务大学,以正其大本也。不贪淫欲,不嗜玩好,而允执其中,尧之学也。罔游于追,罔淫于乐,而允迪厥德,舜之学也。使唐虞之君,不事乎此,则学有未正,而大本未立矣。纲何自而正,目何自而举乎?其在禹也,典章之率由,彝伦之攸叙祖在汤也,旧服之既缵,人纪之肇修。其在文武也,麟趾以厚公族,棠棣以燕兄弟,鹿鸣以燕聆臣,谬木思齐以严间教,故其子孙,成敬承继禹之道。或布德渉离,或率乃祖攸行,或坚先王成宪,或笃故正父,或对扬光命,或率德以盖前人之短,或脱管以辅中兴之盛。此三代所以正大纲也。其养也,夏以贡,商以助,周以彻焉。其教民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焉。其制刑也,夏有禹刑,殷有汤刑,周有周刑焉。其建官也,夏商官倍,亦克用义。周人六典,阜成兆民焉。其作乐也,禹作大夏,汤作大波,武作大武焉。其正朔也,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焉。其习尚也,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焉。万目之举于三代何如也?三代之大纲无不正,万目无不举如此,岂徒然哉!本于禹汤文武之心,惟务大学,以正其大本也。抵台德先,不自满假,按昭大德,不殖货利,禹汤之学也。不盘游政,缉熙敬止,不作无益,克慎明德,文武之学也。使禹汤文武不事乎此,则学有未至,而大本不立矣,纲何自而正,目何自而举乎?此尧舜禹汤文武推务天下之大学,以正天下之大本,所以能致天下之大治。

三代而下,汉唐宋诸君虽有天下之位,而不能务天下之大学,所以天下之大治卒不能致也。汉就高祖而言之,如发义帝之丧,戳丁公之叛,庶乎明君臣之义。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庶乎全父子之思。立白马之盟,实同姓之封,庶乎广兄弟之爱。故继世之君,子不敢叛其父,弟不敢违其兄,嫂不敢驾其夫,臣不敢专其君。岂不由高祖之作则乎,此其大纲可谓正矣。然其养民也,时陌之坏未久,而井田之制不复。郡县之废未久,而封建之制不复。其教民也,焚坑之祸未久,而学校之制不复。五礼六乐之废未久,而礼乐之制不复。此其万国未尽举也。然兄弟之不容,防于冥羹之锡封。夫人之同席,作于戚姫之见宠。大将之见杀,兆于韩彭之范围。先儒谓汉之大纲正,以臣观之,汉之大纲亦未尽正如唐虞三代也。汉非惟万目未尽举,而大纲亦未尽正者,以其或不事诗书,或溺于黄老,或杂于刑名,或荒于神仙,而圣学也杂。圣学之靡杂,而大本不立,何任其大纲之未尽正,万国之未尽举哉!唐就太宗而言之,胁父臣虏,逼夺神器,父子之亲何在?推刃同气,碟血禁门,兄弟之义何在?纳巢刺妃,媚武才人,闺门之礼何在?故继世之君,于叛其父,嫂驾其夫,弟找其兄,臣专其君,岂不由太宗之作俑乎?此其大纲可谓不正矣!然设府卫兵之法,仿佛古人寓兵于农之意。设租庸调之法,仿佛古人用一缓二之意。设段最以考绩,仿佛古人黜陟之意。设覆奏以审刑,仿佛古人钦饱之意。此其万目可谓举矣。然法令之行,比之先王未纯也。田畴之制,比之先王未备也。学校之教,比之先王未盛也。礼乐之具,比之先王未修也。先儒谓唐万目举,以臣观之,唐之万目亦未尽举如唐虞三代也。唐非为大纲未尽正,而万目亦未尽举者,以其或蔽于异端,或荒于游政,或溺于女色,或甘于小人,而圣学也怠。圣学之既怠,则大本不立,何怪其大纲之不能正,万目之未尽举哉!宋就太祖言之,其厚兄弟也,金度之书,千古不磨。神器之重,一朝脱展。其厚勋旧也,杯酒解柄,终全勋名,雪夜再幸,不改殊思。其待臣下也,鞭扑不行于殿陛,骂辱不及于公卿。其严间范也,内言不出于外,私思不害于公。故继世之君,持盈守成,家庭之间,虽不能匹休乎成趾之盛也,而操戈之事则未闻。因门之内,虽不能齐美乎关难之化也,而聚后之耻则未有。此其大纲亦云正矣。然制度颇因五代之旧,不能复先王之制。劝课农桑,美则美矣,视三代养民之制何如?修广学校,盛则盛来,视三代教民之制何如?礼乐分诸儒之味,视三代制礼乐之遗意何如?兵财由朝廷之制,视三代制兵财之遗法何如?以至赋吏之戒不严,败军之法不立,设官之制太冗,任太子之恩太滥,此其万目之未尽举也。先儒谓宋大纲正,万目未尽举,以臣观之,黄袍加身,未免来人之公议。烛影避席,未免起人疑心。德昭之死,未免不厌夫众心。郭后之废,未免有疵于盛德。则宋之万目固未尽举也,而其大纲亦岂甚正乎?宋之诸君见于行事如此,虽曰夜分部书,未免徒侈乎虚名;虽曰炎暑谈经,未免不关于实践。圣学既有不实,则大本不立矣。其大纲之未甚正,万目之未甚举,又何怪其然。故汉唐宋所以不能致唐虞三代之治,皆由大学之不讲,大本之不立故也。

我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混一区宇,心尧舜禹汤文武之心,而大本以立;学尧舜禹汤文武之学,而大学以明。故以其大纲之正言之,观其祭毕便殿,泣下不止,遣祭皇陵,衷感不胜,则我太祖之圣孝,亦虞舜之大孝,武周之达孝也。观其剖符锡壤,建封诸王,上制国家,下安生民。则我太祖之亲睦,亦虞舜之敦睦九族,周武之时庸展亲也。观其申明五常之说,则与唐虞之敦典庸礼,商周之建中建极同一模也。观其君臣同游之言,则与唐虞之都俞吁晚,商周之左右笃染同一意也。大纲之正,有一不如唐虞三代者乎?以其万目之举言之,则法井给民之言,户知丁业之戒,与古人重农之意相出入也。学校教民之政,乡饮励俗之礼,与古人立教之意相表里也。内设六卿以总制天下,外设布政司以为四方之耳目,则其治官之意,庶几古人之六卿,九收相唱和也。兵部帅府,相维与内,而将帅无偏重之势,布接都司,相制于外,而藩镇无专恣之患,则其制兵之意,庶几古人之司马司徒相统属也。命牛谅以制礼,则斟酌先王之典,以还中国之旧;命陶凯以制乐,则务宣和平之意,而屏亵慢之习。万目之举,有一不如唐虞三代者乎?列圣相承,心太祖之心,学太祖之学,圣德日新,而无不正之纲。圣化日广,而无不举之目。然法久则弊自生,世久则俗自降。故人伦有不明,风俗有不厚,而我祖宗之法日渐乖张。百姓有不富庶,夷狄有不宾服,而我祖宗之纲目,渐以沦致。

陛下同承大统已兹三年,夙夜拳拳,惟此之虑。陛下之心,即尧之兢兢、舜之业业、禹之孜孜、汤之栗栗、文之翼翼、武之无二之心也。然自即位以来,躬行大孝以先天下,已有意于明人伦,而人伦至今有未明。斥去邪侫,禁制奢侈,已有意于厚风俗,而风俗至今有未厚。躬耕藉田,蠲免租税,已有意于富庶百姓,而百姓至今有未富庶。简练将帅,严饬边备,已有意于宾服夷狄,而夷狄至今有未宾服。陛下有尧舜禹汤文武之心,而不能致尧舜禹汤文武之治者,意者陛下于尧舜文武之学有未至乎?何其心之拳拳,而效之迪迪也。臣请为陛下熟言之。以陛下望道之切,求治之笃,必愤发于中,忧形于色,而拳拳之诚,盖有所不能步也。夫天下之事,未有不行于上,而行于朝庭者也。未有不行于朝庭,而行于天下者也。以人伦言之,今公卿大臣,虽轩埠之内,有霄壤之隔。是非不及于面谕,则腹心无所托,而下情不得以上达。可否惟出于内批,则耳目有所蔽,而上心不得以下究,何有乎君臣相亲之义也?陛下诚能体手足腹心之义,略崇高贵重之势,召见不时,咨访非一,使愿输忠相者得以献其诚,伪为蔽欺者无以施其诈,则君臣之化行于下,而无有不厚者矣。阎阎小子,生则私妻厚子,别籍异财,曾夷狄之不如;死则食稻衣锦,火葬水津,曾禽兽之不若,何有乎父子相爱之恩也?陛下诚能望陵兴哀慕之悲,致养勤定省之诚,公卿守终制之典,士夫严匿丧之禁,则父子之化行于下,而无有不亲者矣。隔形体而分胡越,弟或找其兄;同门户而设藩离,幼多贼其长。何有乎兄弟之恩也?陛下诚能厚同气之思,广友朋之爱,严犯上之律,敦敬长之风,则兄弟之化行于下,而无有不爱者矣。妾增无数,庶人俗公侯之分;婚姻认财,中华行夷虏之风。何有乎夫妇之道也?陛下诚能则关脏之化,正闺门之礼,序明婚姻之式,定着妾媵之数,则夫妇之化行于下,而无有不正教矣。所贪者利禄,谁同心而相求?所附者权势,谁同道而相益?落水下石者纷如,贻书谏净者寂若,何有乎朋友之道也?陛下诚能近君子之朋,远小人之党,黜排陷之奸,奖协恭之正,则朋友之化行于下,而无有不善者矣。人伦之明于上,非务学不能知。臣愿陛下拳拳之学以正大本,急求所以明人伦之道,则人伦庶乎可明,无异于唐虞三代也。

以风俗信之,朱扉一开,燕雀骈集,谀佞诡随者,名之曰变通;缄默自便者,目之曰忠厚;直言正色者,非之曰骄激;操心持节者,刺之曰干名,此士大夫之风丧也。陛下诚能塞奔兢之门,杜馆假之口,奖名节之士,张正直之气,则士大夫之风振矣。庶人帝服,倡优后饰。雕梁画栋,惟恐其不华;珍馐练食,惟恐其不丰;锦绣金玉,惟恐其不多;侏色俪音,惟恐其不足。此奢侈之风盛也。陛下诚能躬节俭之实,抑浮靡之费,重佰逾之罪,定上下之等,则奢侈之风降矣。典学校之教者,尸虚位而无虚实;由科贡之途者,饰虚名而乏实才,此学校之风衰也。陛下诚能重师德之任,使无实行者不得以滥叨。严科贡之选,使无实才者不得以幸进。则学校之风兴矣。珠宫梵宇,照耀云汉。秃首黄冠,充塞道路。此道佛之风盛也。陛下诚能鉴梁武、宋奈之失,斥祸福、报应之论,推崇乎正道,不惑于邪说,则道佛之风熄矣。苞直一人,钱可使贵。贿赂一通,滞可使达。绿货载归,间里称庆。琴鹤相随,妻子怨谤。此贪寂之风炽也。陛下诚能综核名实,督行劝惩。廉介者必彰而不隐,贪墨者必诛而不赦,则贪默之风止矣。风俗之厚于上,非务学不能知。臣愿陛下拳拳圣学,以正大本,急求所以厚风俗之道,则风俗庶乎可厚,无异于唐虞三代也。

以言夫百姓之失所,则征求极其错殊,而尾阎于异端之奉;苛敛至于毫发,而漏后于宠幸之费。此吾民之困于赋敛者可恤也。征现贡舰,动连千夫;工匠兴抬,延及数户。此吾民之困于征役者可恤也。田连阡陌,利累羊羔;家鸡大泵,惟其不谈。此吾民之困于豪家巨室者可值也。囊帛赢金,饮鳞醉醉;市虎门妖,恣其所欲。此吾民之困于贪官黠吏者可恤也。劫掠践探,鸡犬一空;胁持抑逼,肝脑涂地。此吾民之困于兵戈、盗贼者可值也。父食其子,夫责其妻,壮者散于四方。老弱转于沟壑。吾民之困于饥像流离者可恤也。百姓之失所,因可恤矣。然值之有道焉,体要在于重守令,急务在于节财赋。守令者,民之父母。守令不重好民之所恶,恶民之所好,豪猾由此而横,盗贼由此而起。财赋者,民之命脉。财赋不节,则以一而科百,因十而敛千,赋敛由此而苛,征役由此而游。欲重守令,在于慎选科贡,疏理监胄,严励风纪,精立选法。欲节财赋,在于简阅军士,裁汰冗官,杜抑私爱,斥绝异端。科贡既慎,则专图侥幸者不得以幸进。监冑既理,则苟延岁月者不得以幸选。风纪既严,则贪淫无状者不得以幸存。选法既精,则政绩不闻者不得以幸迁,而守令自重矣。军士既阅,则老弱不能者得以幸食。冗员既汰,则备员充位者不得以幸禄。私爱既杜,则贵戚近族之属不得以幸赐。异端既斥,则佛老怪诞之徒不得以幸干。而财富俭节矣,何患百姓之不富哉!百姓之富庶,非务学不能知。臣愿陛下拳拳圣学,以正大本,急求所以富庶之道。则百姓庶可富庶,无异于唐虞三代也。

以言夫夷狄之梗化,则虏骄于北,羌黠于西,变诈之不测,侵掠之无常。驱之则不足于兵,守之则不足于食,此西北之夷寇可虑也。阻山川以为固,结流民以为援,神出鬼没,蜂屯蚁聚,此荆襄之夷寇可虑也。丹崖千例,青壁万重,攻之则虑除,守之则废财,此两广之夷寇可虑也。围聚山岩,游浮乡邑,我进则彼去,我退则彼来,此川蜀之夷寇可虑也。夷狄之梗化,周可虑矣。然限之有其道焉,大要在修内治,布恩信。急务在于选将帅,足兵食。内治不修,则根本不固。恩信不布,则人心不服。将帅不选,则敌人不畏,士卒不附。兵食不足,则士气不振,众心不守。欲修内治,在于戒逸乐,足民用,任君子,退小人。欲布恩信,在于育胁从,绥降款。欲得将帅,在于收人望已专委任,戒欺罔。欲足兵食,在于广屯田,增士兵。逸乐既戒,则主心日正。民用既足,则邦本日固。君子既任,则君策日陈。小人愿退,则奸弊日消。胁从既胄,则叛乱日怀。降款既绥,则归附日众。人望既收,则将村日至。部既专,则将士日奋,欺罔既戒,则赏罚日明。屯田既广,则储蓄日富。士兵既增,则兵力日振。何患夷狄之不宾服哉。夷狄之宾服,非务学不能知。臣愿陛下拳拳圣学,以正大本,急求所以宾服夷狄之道。则夷狄庶乎可宾服,无异于唐虞三代也。

嗟乎!陛下拳拳于唐虞三代之治,而臣拳拳勉陛下以唐虞三代之学者,诚以纲之未正,臣不忧也;万目之未举,臣不忧也;人伦之未明,臣不忧也;风俗之未厚,臣不忧也;百姓之未富厚,臣不忧也;夷狄之未宾服,臣不忧也,臣之所忧者,陛下大本虽已至矣,或不能如尧舜禹汤文武之光明;陛下大学虽已讲矣,或不能如尧舜禹汤文武之精一!陛下由臣之言,持拳拳图治之心,致拳拳为学之力,如尧舜,如禹汤,如文武,则天理日明,人欲日消。妖艳之色,淫哇之声,不足以荡此心;便辟之言,侧媚之态,不足以尽此心;沈面荒淫,盘游之事,不足以荒此心;华丽珍怪奇异之物,不足以侈此“心”;神仙佛老异端之说,不足以惑此心;土木刑名征伐之类,不足以蛊此心。而大本立矣。大本既立,由是大纲可正,万目可举。人伦由是而可明,风俗由是而可厚,百姓由是而可富庶,夷狄由是而可宾服,薄海内外由是而可照和,宗庙社稷由是而可保安,神器由是而可康宁,圣寿由是而可永延,列圣由是而可增光,帝王由是而可匹休。而汉唐宋诸君不足以望陛下之下风矣。若大本不立,则虽疲精惫神,以正夫大纲,以举夫万目,以遂数者之效,而快陛下之心,亦将徒为文具。而天下之事,无可为者矣。此臣所以拳拳欲陛下从事于学也。然臣之所谓学者,非稽同合异以为博也,非钧深致远以为奇也,非结章绘句以为美也,其目有八,而各有其要。平天下之要,要于治国。治国之要,在于齐家。齐家之要,在于修身。修身之要,在于正心。正心之要,在于诚意。诚意之要,在于致知、格物。宋德演绎其义,进告其君曰:齐家之要有威,曰:重匹配,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修身之要有二,曰:谨言行,法威仪。诚意正心之要有二,曰:崇敬畏,戒逸欲。致知格物之要有四,曰:明道术,辨人才,审治体,察人情。是书也,乃千圣之心法,万古之成规,致治之良图,保邦之大道。陛下必拳拳于此,昼而诵之,夜而思之,亲近儒臣,问质疑义。毋徒事虚文,毋徒应故事,毋徒闻于耳而不识之于心,毋徒德于人而不践之于已,毋徒勤之于始而或怠之于终,毋徒廛之于百辟云集之时,而即弃之于官刘深严之地。毋以朝夕而有间,毋以寒暑而有辍。或摘其要语而列之于屏障,或参以祖训而铭之于座右,考之于经,证之于史。如某事也,古人以之而治,以之而安,以之而盛,以之而寿,即惕然以省之曰:吾今日之所行,有合于此者乎?如某事也,古人以之而乱,以之而危,以之而衰,以之而夭,即惕然以省之曰:吾今日之所为,有类于此者乎?念念在此,念念之外无他念也。事事在此,事事之外无他事也。如此然后所存必正心,所出必正言,所行必正道,所亲必正人。如此然后身无不修,家无不齐,国无不治,天下无不平也!

嗟夫,人主之心,未尝不好治而恶乱也,好安而恶危也,好盛而恶衰也,好寿而恶夭也。然治常少,乱常多;安常少,危常多;盛常少,衰常多;寿常少,夭常多。往往违其所好,而蹈其所恶!夫岂其本心哉!以其不能拳拳于学,而陷于不知故也。如人之疗病,未尝不爱其生,而卒至于死。亦岂其本心哉!以方书不熟,而用药不精故也。方今天下大势,如人受重病,非不相然且大形犹人也。然内自腹心五脏,外达四肢百骸,无一毫一发不受病。有识者以为寒心,而康医委之日安,病者不悟其非,和之曰否无病也。昔扁鹊见齐桓侯曰:“君有病,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如此者三,,扁鹊望齐桓侯而走。不日桓侯疾作,召扁鹊,鹊已逃去。臣愿陛下以本心为元气,以贤良为明医,以古圣贤经史祖宗宝训之言为古方、为药石,惧病之将深而豫治之,信明压,熟察古今,深究药理,精择药石,节嗜欲,慎防护,日调其元气,急寻病根之所在而切除之。则元气日团于内,邪气不攻于外,而百病日消,天年自固。何忧不如尧舜,不如禹汤,不如文武者乎?及今犹可为也,失今不为,臣恐扁鹊望之而走矣,虽噬脐无及也。唐虞三代与我祖宗列圣之大纲无不正,万目无不举,元气本固,客邪难人,病无自而生也。汉唐宋诸君,或大纲举而万目不举,或万目举而大纲不正,元气未固,客邪易奸,随病而施药者也。自唐虞而三代,自三代而汉唐宋,用是道则治,不用是道则乱;用是道则安,不用是道则危;用是道则盛,不用是道则衰;用是道则寿,不用是道则夭;用是道则延长,不用是道则短促。然则是道也,乃世道治乱之所系也,社稷安危之所关也,风俗盛衰之所由也,人主寿夭之所本也,国祚短长之所在也。陛下可不大警于心乎?《易》曰:“正其心,万事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董仲舒告武帝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臣愿陛下加意于臣之言,毋如武帝不加意于仲舒之言也。苏轼对神宗曰:“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如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丘山。”今天下不可谓无事矣,臣愿陛下不视臣言如鸿毛,而视臣言如丘山,则天下幸其甚,生民幸甚。臣俯拾刍菜,上呈天听。不胜战栗之至。谨对。

1466 年 3 月 18 日(成化二年三月初三),明宪宗朱见深御谨身殿拆卷填榜出御奉天殿传制唱名,赐罗伦等3人为第一甲进士及第,季琮等98人为第二甲进士出身,刘烜等252人为第三甲同进士出身。其百官朝服侍班及出榜称庆致辞 悉如旧仪行

第一甲共3名:分别是状元罗伦、榜眼程敏政、探花陆简 

1466 年 3 月 19 日(成化二年三月初四),明宪宗朱见深赐进士宴于礼部,太保会昌侯孙继宗待宴

1466 年 3 月 20 日(成化二年三月初五),明宪宗朱见深赐状元罗伦朝服、冠带,诸进士钞各五锭。

1466 年 3 月21 日(成化二年三月初六),状元罗伦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1466 年 3 月22 日(成化二年三月初七),状元罗伦率诸进士诣国子监文庙行释菜礼。

礼部请命工部于国子监立石题名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陈文撰记

1466 年 3 月 29 日(成化二年三月十四) 擢状元罗伦为翰林院修撰、榜眼程敏政、探花陆简为编修。选进士林瀚(第二甲第3名)、刘钰(第二甲第4名)、章懋(第二甲第17名)、李杰(第二甲第25名)、翟瑛(第二甲第28名)、陆渊之(第二甲第40名)、黄仲昭(第二甲第44名)、谢文祥(第二甲第45名)、李瑢(第二甲第54名)、张诰(第二甲第57名)、毕瑜(第二甲第58名)、宋应奎(第二甲第72名)、邵有良(第二甲第74名)、商良臣(第二甲第76名)、郑己(第二甲第82名)、张钝(第二甲第94名)、章镒(第三甲第24名)、何纯(第三甲第26名)、庄昶(第三甲第50名)、钟晟(第三甲第104名)、王俊(第三甲第118名)、石淮(第三甲第140名)、施纯(第三甲第224名)、王伟(第三甲第250名)为庶吉士。命学士刘定之、柯潜教习文章。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等提督考校务令成效以需他日之用。命所司给纸笔饮馔第宅灯烛俱如旧例,其余进士分各衙门办事

1466 年 3 月 31 日(成化二年三月十六) 吏部臣奏今科进士326名选用 。未及请以三分为率,留一分各衙门办事,其余放回原籍依亲读书,挨次取用,诏留其半。

第二甲98名:季琮、顾瑄、林瀚、刘钰、过璘、邝文、张鼎、包文、张黻、罗明、石渠、林克贤、朱铎、娄谦、张弼、张文、章懋、陈鹤、张琳、贺钦、杨廷贵、鲍克宽、舒淸、毕宗贤、李杰、王坪、钱山、翟瑛、徐容、杨理、张渊、陈岳、江璞、彭善、柳琰、俞俊、徐完、吴玉、詹雨、陆渊之、毕用、林凤、李锦、黄仲昭、谢文祥、戴缙、叶廷荣、林敷、郑昱、张敏、杨溥、徐九思、薛为学、李瑢、诸观、戴僖、张诰、毕瑜、张玉、邹袭、赵珤、林孟和、魏景钊、庞常、梅愈、刘策、陈廷琏、张岫、王宗彝、朱文环、劳玭、宋应奎、吴禋、邵有良、吴志、商良臣、罗信佳、潘祯、陈蕙、侯恂、李元、郑巳、丘俊、周翰、曾麒、万绣、张海、齐章、余祈繁、金鼐、王辅、谈俊、徐庄、张钝、孔举、高弼、马岱、柯炖。

第三甲252名:刘烜、张正、邵智、张谦、江孟纶、邢谨、马震、魏秉、傅希说、陈琦、方辂、王进、江沂、刘鎡、刘瑀、张静、魏政、何淳、游佐、胡敬、朱汉、孙敬、萧龙、章镒、李观、何纯、刘简、董旻、柳淳、高崧、吴世荣、顾福、徐恪、周原学、萧谦、崔缙、熊绣、胡智、吴俊、成实、李绅、芮畿、袁祯、林正、杨祥、龙伯、吴润、薛恭、郭进、庄昶、韩镛、任英、陈琏、赵杲、桂廷圭、万山、李斆、东思忠、屠滽、 吴文元、董韬、谭公望、管昌、张玮、张泰、江弘济、陆润、强珍、翁晏、傅鼐、周旋、林堉、刘本、康文、范珠、李钊、张杰、张蕙、黄琏、段正、尚敬、余统、丘山、唐宽、谭升、汤涤、王宾、黄本、李纪、王浩、王继、王濬、谢宁、曹鼐、苏盛、王相、

程宏、陈惠、杨峻、胡琮、杨守随、刘璋、刘魁、钟晟、方升、冯宁、钟蕃、徐英、黎福、邹儒、张进禄、罗睿、林廷庸、王昶、萧苍、戴中、徐辉、王俊、戴用、翟庭蕙、徐博、黄寯、刘璟、张时谨、吕赞、马纶、沈海、陈策、陈潭、许进、余金、吴黼、李冲、刘寅、胡熙、余康、刘乔、邓x、严裕、石淮、李珪、孙伟、刘瓒、张善吉、王逊、陈谊、刘让、端澄、黄伯垓、萧润、文澍、邓珙、吴璋、钱珍、刘钺、余瓒、颜格、南鹏、王琮、袁端、刘肃、林符、罗经、张凤、徐舟、刘晟、刘忠、徐霖、李廷章、邓冕、乙瑄、陈淸、王达、冯錤、张贲、白思明、王璇、唐章、马自然、张瓛、张廉、马駧、李显、郭镗、王俣、汪洪、华秉彝、余英、李敬、梁镛、张介、刘吉和、李昱、韩文、郝珙、张廉、张澍、陈义、李辙、陈鼐、戴祐、王亿、马琴、李芳、汪直、余琰、杨徽、蒋昺、王义、佀钟、莫諲、沈浩、甄希贤、崔廷圭、李文中、汪奎、罗珦、陈鼎、孙安、王迪刘资厚、罗鵾、王谦、施纯、李聪、柯汉、袁鲁训、蔺澄、戴琏、何济、沃頖、叶稠、戴仁、柳演、魏富、李珊、杨荣、王弼、李士实、杨宣、徐霖、赵祯、刘俊、张宽、晏辂、金泽、李能、区正、蒋谊、王伟、陶永淳、黄杰。

1469年(成化五年)殿试

1469 年 2 月 18 日(成化五年二月初七)确定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刘珝、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吉为会试考试官

1469 年 3 月 5 日(成化五年二月二十二)礼部以会试天下举人三场已毕奏请正榜额数。 明宪宗朱见深命取正榜250人

1469 年 4 月 22 日(成化五年三月十一) 确定太子少保吏部尚尽兼文渊阁大学士彭时、吏部尚书崔恭、户部尚书杨鼎、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白圭、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商辂、刑部尚书陆瑜、工部尚书王复、都察院右都御史林聪、项忠、礼部左郎兼翰院学士刘定之、通政使司左通政杨穟、大理寺左少卿乔毅、翰林院侍讲学士丘浚为殿试读卷官。

1469 年 4 月 26 日(成化五年三月十五)中举费訚(会试第一名)等248人参加殿试。

明宪宗朱见深的考题:朕绍承大宝图底丕平,虽宵旰勤,励然绩效罕,着略举其,端诹尔多士择材于文,以理民拔功,于武以驭兵也。今铨衡涂壅卫所员滥奚以<锍-釒>通之。昔人所谓名利相均,虚实相济可推广。而施欤岁无常稔者,天之道土有常怀者,人之情也。今歉则籴贵贫则民徙奚。以绥辑之前代所行常平,有法均田,有制可稽仿。而为与夫兼资文武。以周一世之用。裁成天地。以遂万姓之安固济时切务也。若乃致治大道,必有至言古之。臣献言于君,或得圣道之经而流于迂,或得圣道之权而流于诈,或辩矣而术不密,或智矣而久不及。今尔多士陈四者之,务必宜于时矫四臣之,偏必合于道。朕将览而资治焉。

1469 年 4 月 28 日(成化五年三月十七),明宪宗朱见深亲阅举人所对策,赐张 升等3人为第一甲进士及第,张 璲等75人为第二甲进士出身,张 晓等170人为第三甲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共3名:分别是状元张 升、榜眼丁 溥、探花董 越 

1469 年 4 月 29 日(成化五年三月十八),明宪宗朱见深赐进士宴于礼部,抚宁候朱永待宴。

1469年 4 月 30 日(成化五年三月十九),明宪宗朱见深赐状元张 升朝服、冠带,诸进士钞各五锭。

1469 年 5 月 1 日(成化五年三月二十),状元张 升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1469 年 5 月 2 日(成化五年三月二十一),状元张 升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菜礼。

1469年 5 月5 日(成化五年三月二十四)擢状元张 升为翰林院修撰、榜眼丁 溥、探花董 越为编修。 其余分拨各衙门办事。

第二甲75名:张 璲、费 誾、 陈 珷、张 习、李秉衷、舒 春、陈 揆、白 玢、郑 宏、乐 宣、萧 璵、梁 泽、王 缨、言 芳、李 延、王 瑞、阎仲实、尹 龙、尚 絅、龚 泽、郝志义、邹 儒、冯 兰、邵 宗、郁 庠、徐 冔、吴珵、李 蕙、张 忱、毛松龄、黄 麟、乔维翰、杨光溥、张以弘、邓存德、徐与宪、杨 遵、冀 绮、张祯叔、沈 锐、周 瑛、张 锦、蔡 晟、张 缙、周孟中、朱 绅、解 宾、侯 方、李元镇、赵 祥、熊 景、陆 奎、郭 忠、方 守、王 鼎、陈 纪、张 晟、胡 赞、勒 玺、谢 恭、李 介、王 臣、陈 勉、屠 勋、崔 陞、姜 英、郑 龄、沈 璐、刘 宪、邵 珪、昝 诚、吴 琼、

吴 珉、周 政、奚 昌、

第三甲170名:张 晓、李 经、瞿 俊、高 安、梅 江、尹 仁、谢秉中、杨 惇、李 璡、刘忠器、杨 重、宋 经、陈 耀、刘 福、何舜宾、朱 瑄、臧 琼、李 仑、王 廷、谢 纲、尧 卿、包 谦、庄 恭、陆 珩、金 爵、王 珣、张 纯、林 璞、邵 猷、汪 正、许 暠、梁万钟、邵 新、胡 璘、张 淮、韩邦问、李 晟、沈 纯、李景繁、宋 骥、李 茂、张 和、陈云凤、赵 杲、廖德征、张 锐、雍 泰、马 隆、江 源、黄 景、邹 霶、陈 寓、何 鉴、刘 规、张 镛、徐 镛、范 聪、熊 翀、林 和、李 鉴、李 谦、方 岳、郑 谅、雷 升、 李 昊、李延寿、王 俨、孙 仁、王 溥、王 舟、李 恭、高 铨、唐 绢、黄 著、叶 亨、赵 艮、谈 纲、王 京、曹时中、陈遵毅、杨 谧、贺 霖、张 谷、李 良、刘 灌、孙 中、林 枢、黄文琰、陈 忠、蔡元美、俞 禄、黄 韶、严 宾、陈 鉴、邹 骐、刘长春、许 楫、董安、周 熊、王 锦、戴 瑶、李 钊、张 翊、李 恭、周 蕃、王 坦、刘 琼、蔡 肃、熊 佑、徐 瑁、龚 沅、杨 澄、陈 鲤、罗元吉、董 通、陈 密、刘 昂、奚 昊、李 镜、徐 谦、姜天锡、丁 镛、李 俊、何 俊、叶 祚、李 鸾、徐 瓒、柳应辰、陈 凤、周 郁、毛泰、张 璁、姚 伦、祝 澜、王 玹、李 进、鲍 麒樊 经、朱守孚、邵 晖、张 衎、方 珪、卢 瑀、郑 宏、顾 竑、吴 杰、萧 冕、徐 杰、顾 佐、李 濬、薛 珪、董 荣、彭 朗、郭 铨、齐 文、李x、姜 宣、刘 瓛、谢 显、郑 炯、王 问、张 伦、

吴 祚、萧 定、吴 坏、林 表、刘 源、赵 聪、解 敏、xx。

1472年(成化八年)殿试

1472 年 3 月 15 日(成化八年二月初六)确定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万安、司经局洗马江朝宗为会试考试官

1472 年 3 月 25 日(成化八年二月十六)礼部奏例应三月初一日殿试而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在初六日值 悼恭太子朱祐极发引上不视朝,请改殿试于十五日从之

1472 年 4 月 1 日(成化八年二月二十三)礼部以会试天下举人三场已毕奏请正榜额数。 明宪宗朱见深命视前科例取正榜250人

1472 年 4 月 18 日(成化八年三月十一) 确定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彭时、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商辂、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姚夔、户部尚书杨鼎、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白圭、工部尚书王复、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宾、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万安、刑部左侍郎曾翚、掌通政司事兵部左侍郎张文质、大理寺卿王概、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王献为殿试读卷官。

1472 年 4 月 22 日(成化八年三月十五)中举吴宽(会试第一名)等252人参加殿试。

明宪宗朱见深的考题:自古帝王继体守文克弘先业,致盛治者多矣。而史臣独以成康文景并称何欤,其致治本末可指言欤。朕光绍 祖宗丕图政令之,行悉遵成宪期臻至治,比隆前古然夙夜,祗勤于兹八载,而治效犹未彰著何欤。岂世有古今,故效有深浅欤,今天下田野辟矣,而贡赋供于上者,每至匮乏学校兴矣,而风俗成于下者,益至浮靡兵屯,以制外者谨矣,未能使夷狄畏却而不敢侵,刑罚以肃内者严矣,未能使奸顽惩艾而不敢犯。凡若此者其弊,安在如谓政在用人则方。今百司庶府文武具足而科目之选拔军功,之序迁者,又济济其众,何官有余而政不举欤,无乃承平日久,习安逸而事,因循者多欤。兹欲严以督之,则人情有不堪宽以待之,则治理有难成何处,而得其中欤。夫治必上下,给足风俗淳美,外夷服而,中国安底于雍熙泰和之盛斯。朕志也何施,何为而可以臻此殆,必有要道焉子大夫讲习经济之,学久矣其。参酌古今明著于篇。朕将釆而用之。

1472 年 4 月 24 日(成化八年三月十七),明宪宗朱见深亲阅举人所对策,赐吴宽等3人为第一甲进士及第,邵贤等78人为第二甲进士出身,白坦等171人为第三甲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共3名:分别是状元吴宽、榜眼刘震、探花李仁杰 

1472 年 4 月 25 日(成化八年三月十八),明宪宗朱见深赐进士宴于礼部,武靖侯赵辅待宴。

1472年 4 月 26 日(成化八年三月十九),明宪宗朱见深赐状元吴宽朝服、冠带,诸进士钞各五锭。

1472 年 4 月 27 日(成化八年三月二十),状元吴宽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1472 年4月 28 日(成化八年三月二十一),状元吴宽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菜礼。

1472年 5 月1 日(成化八年三月二十四)擢状元吴宽为翰林院修撰、榜眼刘震、探花李仁杰为编修。分送第二甲第三甲进士邵贤(第二甲第1名)等于各衙门办事 。

第二甲78名:邵贤、刘辅、张瑾、卞諲、张祥、吴裕、张黻、翟通、谢理、杨荣、李鐩、梁方、钟镛、萧奎、马铉、潘璋、高昂、金源、阴子淑、王参、邓焯、彭礼、蒋容、叶睦、李孟暘、萧本容、陈洵、张琡、任彦、常董宁、黄东山、王宜、陈瑗、陈以忠、彭载方彬、简显、林号、陈谟、林濬渊、黄荣、茅鋐、陈寿、周轸、汤全、朱本、陈哲、顾余庆、杨泽、李震、萧显、洪廷臣、孟述、邓林、周季麟、达毅、瞿明、赵兰、范絪、王宏、杜学、赵璧、沈铠、章锐、李翰章、张英、马孔惠、王禄、黄谦、闾钲、许辅、李序、邵敏、高敞、江汉、濮晋、张宪、胡超。

第三甲171名:白坦、司马垔、汪山、柳豸、袁道、吴宪、贺元忠、赵润、李寅、卫邦、唐鼐、李烨、俞俊、张佶、王辅、项旻、陈孜、朱守恕、褚祚、吴凯、陈瑶、饶裕、桂镐、张昞、吴文度、张凤鶱、陈谦、陈裕、陈璧、孙弁、顾纯、谭宗泗、何钟、朱钦、宋端、曾拱辰、吴溥、赵文盛、陈轩、刘绅、张稷、黄荧、兰玉、沈坏、任谷、刘宇、吴哲、李瑛、孟瀛、张昺、阎琮、陈观、周茂、王雄、彭铨、杨维、钱玉、许斌、汪箎、高升、王肃、程普、冯广、易鹗、章武、吴泰、谢纲、文林、方显、游兴、欧瑄、陆渊、朱赞陈金、朱福、李珉、赵英、凌升、林泮、乐宗茂、傅金、崔俊、张瑛、吴郁、黄宽、刘凤翔、王璟、孙需、陈英、林淸、何瀞、华淸、李勤、李谅、杨一淸、朱仲炘、胡汉、王佐、俞玑、董绂、徐广、罗赞、张淸、陈理、吴珙、李瀛、郝隆、李孟晊、张廷纲、乔缙、李复贞、罗元祥、余铎、靳睿、马鉴、奚铭、陈福、樊金、强满、揭魁、胡荣、金舜臣、李隆、冯沉、程春震、林贵、姜昂、王勉、陈垲、邝颐、王绅、王弁、李暹、郑頀、宋岳、徐节、罗九鼎、管麟、陈嘉谟、李云、吕炯、马骢、董彝、赵炯、杨仲伦、洪汉、王经、王暄、朱庆云、邓庠、杨纯、洪汉、刘懋、胡缙、彭恭、吴玉荣(复姓名:王玉荣)、吴智、张雄、沈瑬、张抚、薛真、吴琳、倪镛、王佐、国志虞、李宽、丘璐、董纲、方全、金迪、翟廷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