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潘冬子,她是阿信,她是张桂兰!

 恩5v9lenhafyh0 2024-04-16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2021年7月7日,是著名配音艺术家张桂兰去世20周年。

东影最年轻的配音演员

1949年8月,15岁的张桂兰不顾亲人反对,考入了“东北青年文工团”。 

9月2日她悄然离家,随“东北青年文工团”乘坐火车直达长春。

组织上把张桂兰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安排在翻译组工作。那时她留着短发,脸上带着纯真稚气。

图片

张桂兰在《最高奖赏》中配一个四五岁的男孩,这是她第一次用语言造型来塑造人物。《青年时代》的女主角为报考音乐学院,女扮男装,张桂兰在声音上也随之变化。

图片

1952年长影《少年游击队》译制组合影:前排:李景超、陈汝斌、陈光庭、宋保义、马陋夫、肖南。后排:张桂兰、朱育诚、张普人、段景宣、张健又、徐燕。

她勤奋学习普通话,经常请教向隽殊等同志,不断纠正发音,掌握重音和语气。

图片

张桂兰在苏联影片《他们有祖国》中配女主角伊拉时,一面练习小孩的哭泣,一面回想自己小时候受委屈的心情,翻来覆去练习,使这个角色的创造获得中央电影局通报表扬。

她演了六部电影

1955年9月经长影厂推荐,张桂兰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演员专修班学习。这个班由苏联专家任教,胡朋、陈强、于洋、沙莉、凌之浩、张莹、杨静等都是她的同学。

图片

《仇敌》中饰娜佳

专修班毕业前夕演出了两个戏。一个是高尔基的三幕话剧《仇敌》,由苏联专家和胡朋、黎莉莉、张莹等集体导演,张桂兰在剧中扮演娜佳。

图片

张桂兰、杨静在《第十二夜》中

另一个是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演员有于洋、杨静、张桂兰等,由欧阳如秋、陈强、凌之浩、于洋等集体导演,张桂兰在剧中扮演瓦兰丁。

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剧组成员,留下珍贵合影。 

图片

张桂兰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返回长影,1957年至1962年五年多的时间,接连参演了6部故事片:《生活的浪花》《水库上的歌声》《伤疤的故事》《康庄大道》《朝霞》《红日》。

图片

图片

《伤疤的故事》中饰演小凤

 这几部电影中,张桂兰扮演的大多是可爱的农村姑娘。的确,她的甜美纯真外加淳朴确实很适合扮演农村少女。

图片

图片

《水库上的歌声》中饰高兰香

1959年长影拍摄的《康庄大道》属于大跃进题材,情节简单。张桂兰跟王春英对戏,两个年轻人有股子可爱劲儿。

图片

张桂兰的天真活泼跟王春英的憨厚俊朗总算般配。

《康庄大道》与王春英的对手戏

同年长影拍摄的《五朵金花》中,杨丽坤扮演的金花由张桂兰配音。杨丽坤的容貌与张桂兰甜美的声音配合得天衣无缝。

图片

《生活的浪花》由北影1958年拍摄,张桂兰的戏不多,还是天真活泼的样子。估计是进修班的同学于洋、杨静夫妇的推荐邀请。

图片

《生活的浪花》中张桂兰、杨静片段

《红日》里的戏份也不多,张桂兰演农村姑娘阿菊,气质纯真。

图片

图片

《红日》中扮演阿菊

作为演员,张桂兰跟长影、上影、北影都有合作。

基本上,她的角色脱不开甜美纯真这样的特质,也就是所谓的少女感。换个角度看,这样醒目的特质恐怕会影响将来角色的选择范围。

不过,为了爱情和家庭,张桂兰的演员生涯暂告一个段落,她的工作朝幕后发展了。

为了爱情甘当新闻解说员

195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青年导演王映东,正在拍一部儿童片《我们的节目》。有人对王映东讲:“要想拍好这部片,增加光彩,请张桂兰配音最佳。”谁也没想到这部《我们的节目》把王映东和张桂兰的心连接在了一起。

图片

但两个人的感情没有得到双方家长的首肯。王映东妈妈认为儿子和他表妹从小青梅竹马,尽管已经离婚,但以后会破镜重圆。

张桂兰的妈妈觉得王映东是离异之人,可能不好相处,怕闺女将来受委屈。

张桂兰和王映东各自耐心说服了家人,1959年秋终于在天津正式结婚。但婚后5年仍两地分居。

图片

他们各自向单位提出申请,要求调到一起生活。一位长影领导人私下对王映东说:“小兰是我们厂的老闺女,你要真爱她你就来吧,放她走可不行。”

王映东所在的新影厂领导也舍不得放人。两厂的拉锯战持续了数年。

1963年4月,组织上终于把张桂兰调至北京,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工作。自此她参加解说了大量新闻纪录片。

图片

《朝霞》中的庞学勤与张桂兰

张桂兰调至新影后,组织上给他们分配了两间半平房,两个人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张桂兰非常喜欢女孩,婚后如愿以偿,第一个孩子落地,果然是女孩,但不幸孩子刚生下来就夭折了。她为此伤心了好久。

张桂兰夫妻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去,两个人在家里一人一个办公室,相互间的交流并不多。

作为导演的王映东,一年有70%以上时间跑遍全国去拍新闻纪录片。而张桂兰调至新影厂担任解说员,其实并不能充分发挥她的才华。

图片

夫妻俩的合影

1966年文革降临,新影厂工作停摆,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他们有了3个儿子。

文革时期,意外调入北影

张桂兰在新影厂担任刘少奇和王光美访问印尼纪录片的解说员,片中她的解说情感充沛,却激怒了江青。江青逼问:“这部片是谁解说的?!”幸亏她当时是不知名的小小解说员,不受重视,才幸免未被打成反革命。

图片

在电影学院专修班毕业时西蒙诺夫老师给拍的照片

不久,跟新影厂的许多同事一样,张桂兰来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在干校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忍受,哭笑不得的怪事情:有人污蔑张桂兰是假党员!

张桂兰是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她在长影递交入党申请书,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成为正式党员。

图片

痛苦失望之余,张桂兰鼓起勇气,向军宣队和干校领导写了一份报告,要求调到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团工作。

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后,“五七”干校的军宣队、政工组的领导正式告知张桂兰,她从新影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

1973年4月,张桂兰正式调人北影,担任译制片导演兼配音演员。

图片

在北影大门前留影

张桂兰所负责的译制片工作,对北影来说是一张白纸,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当时承接译制片任务的只有两家,长影和上译。北影要搞译制片就得积极向上申请。

经过千辛万苦,北影译制片组总算在各方面准备好了条件。 

自1975开始,张桂兰在北影作为译制片导演的作品有:《爆炸》(罗马尼亚)、《沸腾的生活》(罗马尼亚)、《大象独唱表演》(苏联)等。

图片

左一 汪洋,左二于蓝,左五张桂兰

她还参与配音了大量外国影片、电视剧、广播剧。

张桂兰还为大量国产片配音,如《闪闪的红星》(配潘冬子)、《海霞》(配大小海霞)、《夕照街》(配宋晓英)、《精变》、《小巷幽兰》、《人猴》等。

《夕照街》中为宋晓英配音。但宋晓英老师为何不自己配?

她就是潘冬子

1974年张桂兰接受了八一厂《闪闪的红星》的配音任务。当时觉得心里没底:一是刚从干校回厂一年多,业务有些生疏;二是觉得给中国男孩配童音是头一回,难度很大;三是在年龄、性别、生活经历等距离上相差甚远。

在看了《闪闪的红星》外景试片后,祝新运那对明亮而稚气的大眼睛,给张桂兰留下了极深印象。应该赋予潘冬子一个什么样的声音形象呢?

图片

影片里的潘冬子经历了从7岁到12岁这样一个年龄跨度,而张桂兰已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同志,怎样解决性别和年龄的问题?

她反复思考、反复摸索,提出两个办法,一是要改变发音位置,要比自己平时说话位置靠前。7岁男孩子还保留着类似女孩子的那种童音,但又有别于女孩子,男孩子音长,说话的语音比女孩子的短而有力。

影片开始小冬子盼红军那场戏,是打开潘冬子语言形象的一把钥匙。导演指导张桂兰反复试录。这场戏前后录了五六次,张桂兰仔细体察祝新运说话时嘴的形状,他在说每一句话时,都很有劲,这对张桂兰以后发音有很大的帮助。这场戏使张桂兰找到了发音的位置。

小冬子长到12岁声音位置要稍靠后,同时每句话比前面有更深刻的内容。

一个近四十岁的女性配七岁的小男孩,不仅声音贴切,语言也具有孩子的稚气,而且把孩子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们完全没想到它出自一位中年女性之口。

为两个《阿信》配音

1986年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在中国播出,吸引了万千中国观众的目光。

每星期二、星期日晚,许多家庭都要坐在电视机前,等待《阿信》。

日本连续剧《阿信》一共300集,分《少女篇》、《成人篇》、《流浪篇》和《战后篇》四部分,曾在日本引起轰动。

图片

张桂兰1955年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出席证和奖章

早在1984年第一届中日电视艺术交流会上,日方就带来了《阿信》片段。经谈判,中央电视台先买了前48集,每集15分钟,合成每集九十分钟,共八集(少年篇),于1985年2月突击译制播出。播放后观众反映强烈,故中央电视台决定购置全套《阿信》。

《阿信》将要译制的消息,张桂兰是从《参考消息》上看到的,当时就有配音再创作的冲动。结果真的被邀请成为阿信代言人。

图片

与阿信扮演者田中裕子合影

当时《阿信》三天要完成一集,不然就无法保证中央电视台一周两集的播出。当时张桂兰看一集录一集,根本无法了解阿信生活经历和性格发展的全貌,除翻阅《世界文学》对《阿信》的编剧、剧情及其在日本上映情况的报导简单的介绍外,无任何刊物可参考。

张桂兰从1985年11月份到1986年4月份,谢绝一切活动,精心琢磨阿信的台词。把台词全部背下来再站到话简前的一贯做法,弄得她疲惫不堪,录配38集下来,那两鬓的白霜竟厚重了许多……

图片

1985年张桂兰50多岁了,她配前38集的阿信,从7岁到46岁。她经过严谨分析,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声音造型。

“阿信”从童年到少女,从少女到少妇,又从少妇到中年,声音从稚嫩到成熟,性格从柔弱到刚强。一年之内张桂兰随着“阿信”,从7岁“长”到46岁。

她想在阿信这个角色的再创造中实践“气息的配合”以及“声音位置改变”的技巧。

图片

张桂兰很清楚,自己毕竟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要把握住几岁孩子的声音难度是比较大的。她注意观察屏幕上阿信发音时的状态,根据儿童浅而短的口腔气息,终于找到阿信发音的位置和基调。

张桂兰说:“发唇部和舌头的音位,可以表现出小阿信的声音,不管人物情绪如何变化都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人都认为,只要把声音拔高,就可以表现出小孩的特点,其实这只是外在的一种表现。而张桂兰追求“既注重外在的形似,更重要的是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神似”。要具备有一颗童心,才能够真正地捕捉到。

为阿信童年配音片段

阿信出身贫苦,懂事早,经常说些成年人的话,但同时又表现出孩子特有的稚气。张桂兰的确下了功夫。她认为,要使人物活起来,光是口型吻合是不够的,阿信的每句话都要用心去说,用内在的真实感情去表达出来。

1986年4月,张桂兰为《阿信》的最后一集:38集配音,仅用一下午就全部录完。以后的12集属于老年阿信时期,由其他演员配音。

为青年阿信配音片段

张桂兰配音的《阿信》,是她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可以代表她在配音艺术方面不断追求的境界。

她走得太早了

生活中的张桂兰个性要强,衣着一直简单朴素。这种风格也传给了下一代。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儿子是穿新的,二儿子穿大儿子退下来的旧衣,以此类推。三个孩子从小由姥姥帮着照料。张桂兰的妈妈是一个家庭妇女,没上过学,但头脑非常清楚,教育孩子有道,操持家务得当,深受张桂兰一家大小的尊敬。

图片

张桂兰与母亲合影

王映东出身工人家庭,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太富裕,他有四个弟弟,靠着老父亲微薄的工资是供不起他们上学读书的。张桂兰夫妻每月往老家寄钱保证王家全家的生活费和孩子们的上学开支。一直到王映东的四个弟弟都能自食其力。

夫妻俩的工资并不多,有时要出席重要场合,在家里却找不到一件像样点的衣服穿戴。

图片

79年文代会:张桂兰、陈怀皑、王人美、郭维、陈强、张平

其实张桂兰除了在本单位工作外,外单位多次聘请她参与配音,但配音费张桂兰个人只能拿19%,其余全部上交给单位。所以,作为知名的配音艺术家,夫妻俩一直过着普通、清贫的日子。

图片

与黎莉莉合影

由于工作上过度操劳,积劳成疾,加上一些不顺心的烦恼琐事,张桂兰患了不治之症。

临终前,她的小儿子带着媳妇和刚出生不久的孙子从日本飞回北京看望妈妈,这是她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最大的安慰!

图片

2001年7月7日张桂兰去世,享年68岁。

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好人,人们感叹她走得太早太早了,留给亲人、朋友无限的遗憾。

张桂兰这一生,一直与艺术相伴,可惜由于种种历史和个体原因,她的工作性质变化比较频繁,从幕前演员到幕后配音,再到新闻片解说,再回到配音工作,在频繁的身份转换中,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假如能专注于某个领域(比如译制片)不断深耕的话,可能会……

图片

与肖南、吴永庆在长影门口留影

换个乐观的角度看,她毕竟参演了6部电影,年轻时代的形象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也是好事一桩吧。

无论怎样,她的银幕形象、她的配音作品,她甜美的声音将永存于世,不断被人聆听,被人赞叹,被人铭记。

图片

人们没有忘记她。

她是潘冬子,她是海霞,她是金花,她是阿信。

她是配音艺术家:张桂兰。

图片

图片


您最喜欢张桂兰为哪部影视的配音?

请您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