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碑第一-《龙藏寺碑》

 率我真 2024-04-16 发布于福建

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影像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五八六)立。全碑皆为楷书。碑额作三行,行五字。碑阳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五列,三十行。原碑撰、书者皆未署名。因正文末行至“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之”而止,此后缺字,故历来皆称撰文者为张公礼。
书者何人,今已不得而知。碑文记载了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奉敕劝奖州人一万共造龙藏寺一事。此碑历时虽久,然碑原石尚存,今在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 内《龙藏寺碑》碑亭影像

《龙藏寺碑》建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因为原碑在河北正定县的龙兴寺内,所以又称为《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 (公元586),楷书,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它用楷书记载了建造龙兴寺的有关情况。在当时这种类型的碑刻可以说比比皆是,但就是这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碑石,后来被公认为是“隋碑第一”。

龙藏寺碑碑阳旧拓本 破禅室藏

龙藏寺碑碑额拓本
隋代的楷书在风格上大多还处在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时期,《龙藏寺碑》就是这种特征的代表。它既不同于南北朝时魏碑的粗狂雄厚,也不同于唐代楷书的严谨规则。笔画瘦劲有力,在方笔中融入圆润遵劲,结体方正平稳,与北魏楷书相比,更加端庄严谨,而与唐代正楷书相比,显得古雅而朴拙,因此这块碑在从南北朝到唐朝的书法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对于后代影响很大,唐代褚遂良的书法比如《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在用笔、结构上都和它有峻整而又绵丽的共同点,另外,像薛稷、陆柬之等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此碑传世善本有:
一、清黄云、唐翰题、沈树镛等人递藏元明间拓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二、王懿荣、汪大燮递藏明初拓本。惜残缺半页二十八字,张彦生经手配补嘉道本乃成全本。
三、端方藏明代中期拓本,墨拓不精,装裱凌乱。
四、李瑞清藏晚明拓本,有曾熙、朱祖谋等人签并跋
上海图书馆藏元明间“张公礼未泐本”。乃传世年代最早,存字最多,拓工最精之本。经清黄云、唐翰题、沈树镛等人递藏,有莫友芝署端,费念慈题签,黄云、沈树镛题跋,唐翰题校记。共二十七开,册高三十二点六厘米,宽十六点七厘米。碑文二十四开,帖芯高二十五点六厘米,宽十一点二厘米。
上海图书馆藏本选页欣赏:

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
——宋 欧阳修 《集古录》
龙藏寺即今真定府龙兴寺,碑尚存,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
——明 赵崡 《石墨镌华》
《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隋《龙藏寺》,出魏《李仲璇》、《敬显雋》两碑,而加纯净,左规右矩近千文,而雅健过之。《书评》谓右军字势雄强,比其庶几。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
真书至初唐极盛。而初唐诸家精诣北朝无不具有。至开皇大业间即初唐矣。此碑置褚登善诸石中直无以别,知即所从出也……其结体,既开《伊阙佛龛》。
——清 莫友芝 《龙藏寺碑跋》
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
——清 杨守敬 《平碑记》
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龙藏寺》秀韵芳情,馨香溢时,然所得自齐碑出。齐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气。《龙藏》变化,,加以活笔,遂觉青出于蓝耳。《龙藏寺》安简浑穆,亦有洞达之意。《龙藏寺》如金花遍地,细碎玲珑。
——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黄易旧藏龙藏寺碑拓本(部分)欣赏:

杨守敬题跋

张祖翼题跋

王瓘题跋

震钧题跋

饶宗颐题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