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海公园东门的陟山门街及大高玄殿

 北京的骑士 2024-04-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北海公园东门的陟山门街

老北京人熟悉的糕点干果一条街

陟山门街不长,也就二三百米的样子,他是联系北海东门与景山西门之间的一条有特色的小街。在这一地区是北京旧城中重要的传统景观视廊,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景山、北海故宫等文物的重要“背景”。

陟山门街成为网红街源于20多年前的一则电视报道。2002年,电视台报道了这里一家糕点店出售的的排叉儿,不久街上就有了10多家卖排叉儿的店铺,伴着来来往往的游人,这条街渐渐成为糕点,干果一条街,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薄脆爽口的“北京”排叉儿,也因此被称做“排叉儿一条街”。

图片

2017年,借着疏解整治促提升,陟山门街所在的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景山社区,用了半年时间将30多个开墙打洞、占道经营的门脸全部关停;青砖灰瓦的沿街平房全部按原样恢复;并且一鼓作气实现了机动车禁停,解决了困扰胡同秩序多年的停车问题。

如今的陟山门街,已定位为明清步行古街,地面铺设仿古青砖,两侧多为仿古风格建筑,每逢节日,张灯结彩,此处更是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而街道两侧的胡同,闹中取静,安宁祥和,老北京味道犹存。

陟山门街的历史由来

图片

图片

陟山门是北海公园东门。陟(zhi),登高之谓也。门后为白塔山,入门即可登山,故名。陟山门街清宣统时称陟山门大街。民初简称陟山门,后又改回宣统时之称。1965年定今名。2022年3月,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陟山门街东起景山西街,西至北海陟山门。因陟山门得名。

陟山门街是连接景山西门与北海东门的通道,其南有大高玄殿。两则皆平房住宅。陟山门街,元代为宫殿区,明代为衙署厂库,直到清代以后才逐步演变为居住区。陟山门街区,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缓冲区”,而受到人们的瞩目。

这条街道过去是明清时期皇帝从北海去景山登山游玩时的专用御道,也是连接着北海和景山这两座皇家御苑的重要纽带。


现在的陟山门街弯弯曲曲的,要拐上几个弯儿,才能够从景山公园西门到达北海公园东门。

在明清时期陟山门街却不是这个样子,而是比较平直地连接着北海陟山门和景山西门的。明清时期的陟山门街,也没有这么多的四合院,有的只是内务府衙门和内官监管辖的库、作等。

陟山门街北侧东起街面及胡同

陟山门街1号

图片

陟山门街1号。左起老人依次为92岁86岁95岁。刚刚看到95岁老爷子推着86岁老伴从西边走过来。现在的长寿老人真多。

陟山门街北的园景胡同

园景胡同南至陟山门街,北不通行。建成年代:元代。胡同宽2.5米,胡同长143米。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作魏家胡同,以姓得名。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因此巷介于北海公园与景山公园之间,遂取前者之“园”与后者之“景”,合而称之。园景胡同狭窄,皆平房住宅。

图片
图片
园景胡同简介
园景胡同建成于元代,胡同宽度:2.5米,胡同长度:143.3米。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两边以红砖平房为主。南至陟山门街,北不通行。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作魏家胡同,以姓得名。清代时就称为魏家胡同,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因此巷介于北海公园
与景山公园之间,遂取前者之“园”与后者之“景”。合而称之。

图片
​整改后,陟山门街上的店铺都归隐到两边的胡同里去了。
图片
园景胡同里​的居民休息区
图片
图片

园景胡同南口可见对面的小天坛——大高玄殿

陟山门街北5号原清稽察内务御史衙门

图片
图片

陟山门街北5号清稽察内务御史衙门前的街景

明清时期陟山门街区可没有普通百姓居住的四合院。明清时期皇城内除了皇帝,不允许其他人居住,因此陟山门街里有的只是内务府衙门和内官监管辖的库、作等。辛亥革命后,皇帝被推翻了,皇城也被打破了,皇家御苑北海和景山也逐渐变成公园,陟山门街里陆续住进了普通人。

在陟山门街路北有一座四合院,它的门牌号是5号,它同陟山门街里的四合院不同,这里过去是清朝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所在地。这个三进的四合院也是如今北京仅存的一处保留最完整的清宫衙门院落,对研究清代衙署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座御史衙门设立于雍正四年(1726年),院里的格局和建筑从雍正四年到现在没有改变过,正是因为这个理由,使这座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荣升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清朝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之案,就是在这儿审的。民国时期这里曾是故宫博物院的职工宿舍。

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的主要职能是“核对,审查,注销”内务府上报的各种账目,相当于现在的审计署。内务府是掌管紫禁城内皇帝一家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后勤单位。下属科室50有余,职工3000余人,是清宫规模最大的行政部门,独立于朝廷之外,上级主管就是皇帝本人。内务府主管大臣官居二品,历届人选皆为与皇帝沾亲带故的满清贵族。

内务府下属各司、院每年将皇家大院所用银两逐项造册,进呈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审计,这两各个部门都是心照不宣的肥水衙门。据清《春明梦录》记载,道光皇帝裤子上的一个补丁耗银3000两。在1919年出版的清《南亭笔记》中,光绪帝早餐吃的四个鸡蛋,价位是三十四两白银,平均每个鸡蛋八两半。那年月,七品县官的年俸不到50两,而农贸市场一个鸡蛋的价格在3文左右(1两白银折合1000文左右)。这些触目惊心,瞒天过海的糊涂账经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核对”,“审查”之后“注销”,所有账目就泥牛入海般一笔勾销,了无踪迹,而那些漂白过了银子也无声无息地转入了大小官员们的个人账户。南锣鼓巷秦老胡同35号“綺园”是咸丰年间内务府总管大臣察哈拉氏明善的院子。明善家族自明善起的祖孙三代承包了自咸丰,同治,光绪直至宣统四朝的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家族也由此成为京城四大豪门之一。

陟山门街7号

图片

陟山门街7号是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林徽因的叔父)的公馆。

陟山门街北的雪池胡同
图片
图片
​雪池胡同简介
雪池胡同位于景山公园西门至北海公园东门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老的陟山门街,从陟山门街中段往北一拐就是雪池胡同。在清朝,这里有六座皇家冰窖,如今还残存两座。雪池胡同,也是因冰窖而得名。冰窖是半地下式的建筑,从外面看,很像一座巨大而低矮的老屋。屋顶是“人”字形起脊双坡,上覆黄色琉璃瓦,是皇家建筑的标志。两端山墙上均开有宽1米,高2米的拱门,有台阶通往窖底。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溥仪在故官中做“关门小皇帝”时,雪池冰窖还继续向宫中供冰,延续了好几年。古人频繁地举行祭神祭祖仪式,祭献的供品,一定要清洁新鲜,否则就是不敬。祭献之后,还要把祭肉分给亲贵们吃:说是能得福俗,叫做“散”。所以,祭祀的供品要用冰镇保鲜。夏季,权贵们也用冰来防暑降温、制作冷饮及食品保鲜。

雪池胡同17号
图片
雪池胡同15号
图片
图片
改造后的院落出现了整齐的排子房

雪池胡同13号
图片
雪池胡同11号​
图片

雪池胡同冰窖北面3号5号超大的院子
图片
图片
院里这个大红门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皇家的气派​。
图片
北面离北海公园最近的地方可以看到白塔​
图片
院里废弃的砖头瓦片​,感叹文保财力不足,这么好的院子无力修复,现在是北海公园的办公用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雪池胡同里的冰窖
这条街道中最著名当属“北海雪池”,就是《大清会典事例》里记载的京城的六座冰窖之一,现在仅保留下的冰窖。这座冰窖是皇家的御用冰窖,夏季主要是供皇宫中消暑、降温,食品的防腐、冷藏之用。冰窖所藏的冰,采于太液池,即现在的北海水面。雪池胡同里的冰窖,建于明万历年间,共有冰窖六座依次编号为1至6号。随着科技的进步,冰箱和空调进入家庭后,上世纪末,1号、2号、3号、4号冰窖被拆改了。这里还有座窖神殿,窖神据说就是济公和尚,无可佐证。有“廊子相通”、“观景楼西看白塔、东观景山”等特征,与俪白、石原皋等人的描述高度一致。

图片
图为胡同中心位置的冰窖​
图片
图片
图片
冰窖南面摆满了老北京人喜欢吃​的干果咸菜豆汁儿等食品。这些食品都是念旧的吃食,有些是不太健康的食品,比如咸菜,年轻人大概率不会买。
图片
在两个冰窖之间卖咸菜的卫生环境令人堪忧
图片
改造后的另一处冰窖现在是一家办公场所。

图片
雪池胡同冰窖北面,北海中夹道位置,可见北海公园东墙。
图片
图片
雪池胡同西侧古老的北海公园东外墙

雪池胡同冰窖后面的院落破旧不堪
图片
雪池胡同4号改造后的住房
图片
雪池胡同6号院
​雪池胡同2号金秋园敬老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房钱库胡同
由金秋园敬老院东拐有个房钱库胡同,长90米,均宽3米,改东西走向了。传说附近有个存放钱币的地方而得名。2022年3月,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图片
图片
图片
房钱库胡同1号
图片
房钱库胡同北巷的5号院
图片
图片
胡同里墙上的浮雕景山社区传统二十四孝​选图
图片
图片
房钱库胡同东口在景山西街

​陟山门街13号
图片
图片
郑希成先生《老北京民居宅院》一书中绘制的陟山门街13号院落示意图。

​林徽因的家“雪池斋”

林徽因梦绕琼岛雪池》一文介绍了陟山门街雪池林宅的历史,其中提到,当年先后租住雪池林宅的胡适与许地山,在介绍这处宅院时都提到了陟山门街6号,这个地址也是雪池林宅所在。今陟山门街13号就是民国时期雪池林宅所在的陟山门街6号。大院的后墙外正是雪池冰窖,向东隔一个院落是雪池胡同,将这处宅院赋予“雪池”二字,恰如其分。

很多人认为雪池胡同2号院是林徽因与其父林长民1922-1924年的居所,专家学者通过文字资料与民国地图和实地考察对比考证,发现陡山门街13号(原陡山门街6号)更像林徽因当时居所。

图片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图片
林徽因与梁思成及林母在家中的合影
据说,当年林家父女回国后,之所以选择在此居住,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旅欧期间养成了夏季吃冷食的习惯,守在冰窖旁吃冷食自然就方便许多。从1921年林徽因回国,到1925年,林家一直在此居住。期间,林父还将自家小院取名“雪池斋”。这条街东头连着景山,西头连着北海。“上山下海”,很是方便。情窦初开的林家大小姐,在这里度过了她无忧无虑快乐幸福的少女时光。1925年11月,林长民参与反奉兵败身亡、客死他乡。此时,林徽因正和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此后,雪池林宅先后租给胡适与许地山居住。

据70岁高天岭老人讲,陟山门街13号早先原为李莲英九姨太太宅院,后为法国人办的助产士学校。……此院为靠北海东门最近最大的宅院,全院有廊子相通。观景楼位置极妙,向西可看北海白塔,向东可观景山。

​陟山门街13号德盛斋清真糕点
图片
北海糕点铺 二十年老店 ​ 德盛斋清真糕点
图片
陟山门街13号院内
图片
陟山门街22号院  买东西进屋啦!​
图片
​陟山门街15号  过去这边曾经有个饭馆,经营馄饨烧饼,那些年这里经常排着长队,食客点了餐,都在店前面的简易桌凳处就餐,记得馄饨5元一碗,烧饼一元一个。现在恢复了原住宅的模样。
图片
景山社区服务站​
图片

陟山门街23号离北海公园最近的住所

图片

北海公园陟山门

北海公园东墙外的北海夹道

图片

北海夹道(现称北海北夹道)位于北海公园北段东墙外,南北走向,南起北海公园东门外的景山后街北至地安门西大街(紧邻北海幼儿园东侧)长约700多米,宽约2米,最窄处1米左右。“夹道”是指老北京最窄的胡同,这儿也应该算的上老北京最窄的胡同之一,骑自行车行走时伸开两手能扶在左右两面墙上,这样的胡同现存已经不多了。

北海夹道从南到北分为三段,南面那段从北海南门到陟山门,与大石作胡同基本平行。中间一段,从陟山门到西板桥,与景山西街基本平行,北面那段从西板桥到地安门西大街,与恭俭胡同基本平行。经过近几十年的变化,原中夹道两头都消失了,还剩下中间一部分改称了雪池胡同;南夹道已没了。“

北海公园东墙北边的小夹道现有居民居住此处不通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陟山门街南侧东起街面及胡同

大石作胡同

图片

大石作胡同在皇城中心,南北走向,南起景山前街,北至陟山门街,中间多曲折,全长380米。胡同东临大高玄殿,西临北海,南口隔马路就是故宫,一看就知以前这地方很重要。明朝设有二十四衙门管理宫内事务,由宦官掌控,内宫监是其中之一,掌管石作、木作、瓦作、土作、搭材作、东作(烧砖)、西作(烧琉璃瓦)、油漆作、婚礼作、火药作等十作,凡建筑宫殿、营造皇陵、管理库藏等皆有涉及。“石作”,就是生产与管理各种建筑石材的衙署,就设在在这里。清代废弃了内宫监,这里逐渐变成民居,也才有了石作胡同的名字。随着居民增多,就形成东西并列的两条胡同,西侧的胡同规模较大,故名大石作;东侧胡同较短,故名小石作。后来小石作胡同并入景山前街,“石作”之名靠大石作胡同而保留了下来。胡同里现在有一些高门大院,很气派,而当年胡同里也住过一些名人。清末重臣张之洞,曾在这里住过,于中华民国建立有大功的朱芾煌住在18号(图八)。2022年3月,胡同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陟山门街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人文荟萃、掌故甚多。其间不时浮现出名士身影和名媛芳踪。清末重臣、内阁大学士张之洞,也曾居住于大石作胡同。

图片
大石作胡同东边的大高玄殿​
图片
大石作胡同东北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石作胡同西​北拐弯处可以看到白塔
图片
大石作胡同5号​
图片
​大石作胡同7号​
图片
大石作胡同11号​
图片
大石作胡同13号​
图片
大石作胡同拐角处
图片
大石作胡同北望
图片
大石作胡同29号​  院门外两边八字影壁墙上的精美雕花,也是这条胡同的特色。
图片
大石作胡同的石制地面​
图片

从大石作胡同往南,出胡同南口,就到了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这条马路现在叫景山前街。原来从大高玄殿以西,到三座门的位置,这一段不叫景山前街而是叫做三座门大街。

景山前街大高玄殿附近名为三座门大街
原来从大高玄殿以西,到三座门的位置,这一段不叫景山前街而是叫做三座门大街。后来三座门大街并入景山前街,所以现在这段路就都叫景山前街了。在这条大街上,从北海南门到大石作胡同南口之间,曾有一座小院落,现在它的门牌是景山前街25号,而70多年前它的老门牌叫三座门大街14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是由靳以、巴金和郑振铎等人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的编辑部所在地。当年巴金和靳以在三座门大街租下一个小小的庭院,宁静而干净,三间朝南的平房,门向东开,窗前有一两棵树,屋内的陈设很简单。巴金的文学巨著《雷雨》就“诞生”在三座门大街14号。

陟山门街南面景山西街23号的大高玄殿


图片大高玄殿位于景山前街以北,景山西街以东,陟山门街以南的西城区景山西街23号,说白了就是北海公园以东,景山公园以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清两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在明代作为道教祭祀场所,清代为祈雨、雪之坛,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大高玄殿临街大门是并排的三座门,此地又俗称“三座门”。整个殿宇约占地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300平方米。

图片
图片

在人们俗称的“三座门”,指的是“大高玄殿”的“三座门”。原来的三座门拆掉后,景山前成为了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紧靠景山公园西墙,其南垣正好临街,可巧,景山前面的道路打通之后,皇家道观大高玄殿的南垣正好临街,这大高玄殿正中是三座券洞式琉璃门,青白石的基座上额枋檐椽全都饰以黄绿雕花琉璃饰件,上面铺着黄琉璃瓦,在阳光与蓝天白云的衬映下,三座门流彩四溢,煞是引人驻足。由此,后来人们渐渐把大高玄殿前的这一片地方俗称为“三座门”。

大高玄殿的琉璃门并不止这三座,沿着御路通过古柏参天的院落,二道门的形制同正门完全相同,同样是三座券洞式琉璃门,最里面的大高玄门也是以黄琉璃瓦配脊,只是前面的三座更吸引路人的眼球罢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48年拍摄的大高玄殿西牌楼,正面(西面)匾额“弘佑天民”,背面(东面)为“太极仙林”。远处为东牌楼,背面匾额“先天明镜”,正面(东面)为“孔绥皇祚”。

大高玄殿正门外,原有东、西木阁及三座牌楼。东、西牌楼及木阁建于明朝,东、西牌楼上的题字相传为严嵩的书法。1955年,东、西牌楼拆除。1960年,以东、西牌楼的构件拼装组成的“弘佑天民”牌楼在北京西郊大有庄100号中共中央党校的庭院内重新树立,保存至今。当时因构件残缺,仅复建起这一座牌楼,而且由原来的四柱九楼改为四柱七楼。

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大高玄殿,并在东、西木阁之间偏南处增建一座南牌楼。1920年,南牌楼因糟朽倾斜而遭到拆除,后于1937年重建。1956年拓宽景山前街时,南牌楼与两座木阁均拆除。 2004年为迎接2008奥运会在筒子河北岸又将它重建,之前流落到月坛公园的“乾元资始”石匾也被重新找回,安放在了原位,因此现在牌楼上的“乾元资始”石匾是雍正朝时的原件。

图片
伫立在大高玄殿南、筒子河北的“大德曰生”牌楼。
这座牌楼朱红立柱,黄琉璃瓦檐牌,四柱九楼(九个屋檐),可称得上是牌楼中的上品。四个立柱下端四周砌有石柱,石柱上各雕有一对石兽。你道这四对石兽哪般模样?只见它们头似狮,角似鹿角,满身遍麟,似鹿有尾。据了解,这些石兽应该是瑞兽麒麟。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五大瑞兽,它们分别是貔貅、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灵”。其中,麒麟为“五灵”之首,象征着祥瑞,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因此历代帝王对麒麟也是喜爱有加,常用有麒麟的装饰和建筑来鞭策自己,祈福求祥。牌楼上方,见正中嵌有白玉石匾额,匾额双面镌字,南曰“乾元资始”,北曰“大德曰生”,用典皆出自《易经》。其中“乾元资始”出自《易经·乾》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寓意为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全部规律。“大德曰生”出自《易经·系辞下》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寓意为天地最伟大的功德是生养万物,圣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崇高的地位。从匾额上所题之字中,不仅可以看出古时帝王的崇高地位,还可以看出题字之人的期望,期望在他的治理下,这天下能成为太平盛世。

大高玄殿的牌楼采用粗大的楠木立柱,柱脚埋入地下很深,故未用戗柱,所以老北京有歇后语“大高玄殿的牌楼———无依无靠。”

图片

木阁:位于东、西牌楼之间,两座,东称“阳真阁”,西称“阴灵轩”。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故宫角楼,但更为精美。牌楼:三座牌楼均为四柱三间九楼,正中嵌有汉白玉石匾,上刻题字。

牌楼及木阁,原来均被围墙包围,东、西牌楼之外的围墙上,均设有三座门,通向门外的道路。围墙也早已被拆除。

大高玄殿规模宏大、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皇家道教宫观,殿内供奉的是三清像。后殿为九天万法雷坛,内供奉玉帝像,是皇帝祈雨处。再后是一座上圆下方的两重殿,这就是我们从陟山门街能看到的那座蓝顶木殿。

由北海东门通往景山西门的街道叫陟山门街,可见右侧圆顶型建筑~大高玄殿的乾元阁,素有“小天坛”之称

图片

这座殿代表着天圆地方之意,上面的殿是圆形攒尖屋顶,覆以蓝色琉璃瓦,象征天,名乾元阁。下面的殿是方形屋顶,覆以黄色琉璃瓦,象征地,为坤贞宇。因乾元阁的样子酷似天坛内的祈年殿,也有“小天坛”之称。


图片
​​景山前街路南故宫筒子河岸的牌楼“大德曰生”
图片
​景山前街路北的大高玄殿
图片

大高玄殿东墙外的五棵古槐,其中偏南侧一些有三棵,都是一级古槐;偏北侧一些有两棵,都是二级古槐。

图片
陟山门街自北向南拍摄的大高玄殿的乾元阁“小天坛”

编后:


说起北海公园东门通往景山公园的这条街,多数人想到的是那边的糕点干果、排叉的脆香,一般情况下,会买一些拎着边走边吃,再有就是出北海公园东门走不远顺便就去了景山公园。多少年以后才知道这条街是皇帝游两园的御道叫陟山门街,此街设有官府衙门道观冰窖,没有民居。

老了,先前去过的地方,总喜欢再去走走,似乎这样就可以找回逝去的岁月。鼓楼,什刹海,地安门,北海,景山,不知道留下了我们多少成长的足迹。沧海一粟,白驹过隙,我们眼下有滋有味的回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留不下一丝痕迹,岁月之痕,不过是存放在每个人心里的嘤嘤泣泣,有天那么大。每一次路过曾经居住过的院落胡同街道,总会不由自主的心动。还有什刹海北海景山,那里承载了我们许多过往的故事。今天于景山前街大高玄殿沿东墙去陟山门街走走,看到那些上百年老树都拄了拐杖,它们用佝偻的身躯褶皱的容颜书写着岁月,还有那些旷大的院落废墟一片,联想到朝代的更迭,生命的轮回,悲悯之心,顿生酸楚。眼下感受最深的是: 许多历史文保院落得不到良好的修缮,作为售卖糕点干果的经营场所,利用率太低了,有点可惜。

2024年3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