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鳞

 秦声何来 2024-04-16 发布于重庆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龙女为了爱慕俊美的青年来到人间,又为了与这个青年白头偕老而宁愿把龙体变成凡身。但这种从龙到人的蜕变过程是很艰辛的,她必须忍受千刀万剐似的"脱鳞"痛苦的熬煎,只有当鳞片脱尽之时,她才能最后诀别龙宫并进入凡间。可以认为,大生纱厂创办之日,就是张謇开始"脱鳞"之时。” 

章开沅在《张謇传》中写到。

“(这座新型纱厂)的诞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当时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颇有感触。特别是“脱鳞”这个概念。

我想不止张謇在脱鳞,当时的中国在脱鳞,现在许多人去创业,其实也是在脱鳞。

脱鳞,意味着从熟悉到陌生,从掌控到失控,从确定到不确定……

我有一个朋友。他之前在西藏当兵。退伍回来后进大学读书。毕业之后到一家国企做销售。三十多岁时,辞职出来做餐饮。

他选择的创业方向是在重庆做地道的云南米线。为此,他还专门到云南去拜师学艺。而他之前根本没有做餐饮的经验。

我认识他时,他的店已经开起来了。他的手艺还不错,味道很正宗。我经常去吃。只是现在人流不如预期,他家的营业额只能在盈亏平衡线上徘徊。

不过,相比附近的餐饮店,他的情况还算好的。因为其他那些店现在已经开始转让了。

当初他选址在这里的时候,或许和他们一样,感觉这里人来人往,人很多。只是等他真正把店开起来,他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消费者根本没有那么多。

现在的他一方面是在调整产品线,增加复购,增加外卖;另一方面也是调整心态,积累信任与口碑。

我想这次创业对他而言,正是一次脱鳞。

实际上,当年张謇创办纱厂的脱鳞,比我们现在的创业更难。

困难主要来自于资金、技术、人员和环境。

资金方面,张謇自己没有钱,开厂需要筹资。而在当时的背景下,官府也没有钱,只能用旧机器折价入股。而地主商绅的钱,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放高利贷和买土地。他们没有投资工厂的意愿。

在技术方面,设备是外购的。其调试、使用和维护则是需要仰仗外国工程师。

在人员方面,虽然工厂不缺普通工人,但工厂缺乏自己的技术专家。

在环境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恶劣,苛捐杂税繁重;外国人在内陆投资建厂形成竞争,外国资本也在围剿本国企业等。

最终, 张謇克服了这些障碍,实现了纱厂的创建与盈利,从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脱鳞

我认为在张謇“脱鳞”的过程中,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

第一、坚定不移的使命感与求真务实的态度。

张謇开办纱厂的目的是实业救国,而不是谋取一己私利。这让他能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不计得失,义无反顾。而求真务实的态度则让他保持开放,而不固执己见。

第二、认清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

张謇的核心资源是状元的头衔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关系。张謇的优势是兼具官商的思维,能够平衡政商之间的利益。

所以,他在纱厂中的职责是总揽全局,联动官商,寻求便利,消除障碍等。

第三、与别人合作,发挥别人的优势。

他在创办纱厂之前十年,就与当地商贩有所交往与合作。而这些人日后加入纱厂对张謇帮助很大。他们为张謇分担了进出货,工厂、银钱账目和杂物等管理工作。

实际上,张謇虽然创办了大生纱厂,但他却不是大股东。而这大生纱厂,更像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张謇则是大权在握的职业经理人。

第四、敢于突破,与时俱进。

张謇在思想与行动上,并不局限于自己过往的认知和经验。他敢于向先进纱厂学习,也敢于走出国门到日本参观学习。最后,他还能立足于国情,学以致用。这一点对那个时代的人而言,难能可贵。

最后我想说,脱鳞的传说代表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要付出的代价。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不用脱鳞,而是向大象学习。

因为大象会保持终身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