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 平脉法第二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4-16 发布于甘肃

38、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衡铨者,称也,可以称量轻重。《内经》曰: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与脉相随,上下应四时,不失其常度。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肾,北方水,王于冬,而脉沉。心,南方火,王于夏,而脉洪。肺,西方金,王于秋,而脉浮。肝,东方木,王于春,而脉弦,此为经常,铢分之不差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赵本作“百”。熊校记:水下二刻,赵本二作百。按注,成本自作二,不误。赵本或别有意也)刻,一周循环。

人身之脉,计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人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五十度周于身。则一刻之中,人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水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也。脉经之行,终而复始,若循环之无端也。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脉经(医统本作“经脉”)之始,从中焦注于手太阴寸口,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周身,复还至于寸口。寸口为脉之经始,故以诊视虚实焉。经曰:虚实死生之要,皆见于寸口之中。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赵本医统本皆作“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风伤阳,故脉浮虚;寒伤阴,故脉牢坚;蓄积于内者,谓之水蓄,故脉沉潜;支散于外者,谓之支饮,故脉急弦。动则阴阳相搏,相搏则痛生焉。数为阳邪气胜,阳胜则热烦焉。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脉与病不相应者,必缘传变之所致。三部以候五脏之气,随部察其虚实焉。

(赵本作“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赵本作“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太过、不及之脉,皆有邪气干于正气,审看在表在里,入腑入脏,随其所舍而治之。

39、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难经》曰: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以脉随呼吸而行,故言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外为阳,内为阴。《内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是出以候外,入以候内。疾为有余,有余则实;迟为不足,不足则虚。来疾去迟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曰内虚外实;来迟去疾者,阳不足而阴有余,故曰内实外虚。

40、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赵本有“若”字)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望以观其形证,问以知其所苦,脉以别其表里。病苦发热、身疼,邪在表也,当卧不安,而脉浮数。今病人自卧,而脉沉迟者,表邪缓也,是有里脉而无表证,则知表邪当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脉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浮大者,里寒散也,是有表脉而无里证也。则知里邪当愈。是望证、问病、切脉三者相参而得之,可为十全之医。《针经》曰:知一为上,知二为神,知三神且明矣。

41、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发热、烦极,则不能静卧。今向壁静卧,知热已去。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赵本医统本皆作“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诈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其是欤?

42、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

《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是欠者,无病也。

脉之,呻者,病也。

呻,为呻吟之声,身有所苦,则然也。

言迟者,风也。

风客于中,则经络急,舌强难运用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

里有病,欲言,则头为之战摇。

行迟者,表强也。

表强者,由筋络引急,而行步不利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内经》曰:腰者,身之大关节也。腰痛,为大关节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缓腰中之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则不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

43、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至春分之时,伏寒欲发,故云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伏气已发,当须脉之,审在何经。得脉微弱者,知邪在少阴,少阴之脉,循喉咙,寒气客之,必发咽痛;肾司开阖,少阴治在下焦,寒邪内甚,则开阖不治,下焦不约,必成下利。故云:虽尔咽痛,复欲下利。

44、问曰:人病(赵本无“病”字)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面白脱色者,《针经》曰:血夺者,色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是知恐怖,为血气不足。

45、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赵本医统本皆无“其”字)唇口干燥也。

涩为阴,虽主亡津液,而唇口干燥,以阴为主内,故不饮也。

46、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羞也。愧则神气怯弱,故脉浮,而面色变改不常也。

47、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赵本无“者”字)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菽,豆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分,以候脏气。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赵本注:“一云按投”)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见脉,则冷气客于脾胃。今尺中时一小见,为脾虚肾气所乘。脉再举头者,脾为肾所乘也。若尺中之脉更或减损,为肾气亦衰,脾复胜之,鬼贼相刑,故云难治。是脾胜不应时也。

48、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赵本有“谓”字)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金胜木,水胜火。纵者,言纵任其气,乘其所胜;横者,言其气横逆,反乘所不胜也。纵横,与恣纵、恣横之义通。水为金子,火为木子,子行乘母,其气逆也;母行乘子,其气顺也。

49、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赵本作“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为人病者,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经脉者,荣卫也。荣卫者,阴阳也。其为诸经脉作病者,必由风寒暑湿,伤于荣卫,客于阴阳之中,风则脉浮,寒则脉紧,中暑则脉滑,中湿则脉涩,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浮。所以谓之残贼者,伤良曰残,害良曰贼,以能伤害正气也。

50、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赵本作“为”)灾怪耳。

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51、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难经》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脉来濡弱而长,故曰弦。是肝之平脉,肝病得此脉者,为肝气已和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赵本有“此”字)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纯弦者,为如弦直而不软,是中无胃气,为真脏之脉。《内经》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52、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王于夏,夏则阳外胜,气血淖溢,故其脉来洪大而长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赵本无“者”字)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心脉来盛去衰为平,来微去大,是反本脉。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微为正气,大为邪气。来以候表,来微则知表和;去以候里,去大则知里病。

《内经》曰:心脉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头小本大者,即前小后大也。小为正气,大为邪气,则邪气先在里,今复还于表,故名曰复。不云去而止云来者,是知在表。

《脉经》曰: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汗者心之液。上微为浮之而微,头小为前小,则表中气虚,故主汗出。下微(医统本有“为”字)沉之而微,本大为后大,沉则在里,大则病进。

《内经》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今邪甚下行,格闭小肠,使正气不通,故不得尿,名曰关格。

《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今关格正气不通,加之头有汗者,则阳气不得下通而上脱也。其无汗者,虽作关格,然阳(医统本有“气”字)未衰,而犹可治。

53、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轻虚浮曰毛,肺之平脉也。缓迟者,脾之脉,脾为肺之母,以子母相生,故云皆愈;数者,心之脉,火克金,为鬼贼相刑,故剧。肺主皮毛,数则为热,热客皮肤,留而不去,则为痈疡。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54、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赵本作“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赵本有“脉”字)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当春时反见秋脉,为金气乘木,肺来克肝,夺王脉而见,至秋肺王,肝气则绝,故知至秋死也。

55、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肥人肌肤厚,其脉当沉;瘦人肌肤薄,其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必有邪气相干,使脉反常,故当责之。

56、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赵本作,“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经》曰:阳生于寸,动于尺;阴生于尺,动于寸。寸脉下不至关者,为阳绝,不能下应于尺也;尺脉上不至关者,为阴绝,不能上应于寸也。《内经》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此阴阳偏绝,故皆决死。期以月节克之者,谓如阳绝死于春夏,阴绝死于秋冬。

57、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人不病,为根本内绝,形虽且强,卒然气脱,则眩晕僵仆而死,不曰行尸而何。人病脉不病,则根本内固,形虽且羸,止内虚尔。谷神者,谷气也。谷气既足,自然安矣。《内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58、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赵本有“师曰”二字)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脉来大而盛,聚而沉,谓之翕奄沉,正如转珠之状也。沉为脏气,故曰纯阴;翕为腑气,故曰正阳。滑者,阴阳气不为偏胜也。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者,当阳部见阴脉,则阴偏胜而阳不足也。阳明胃脉,胃中阴多,故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者,当阴部见阳脉,则阳偏胜而阴不足也,以阳凑阴分,故曰阴实。股与阴,少阴之部也,今阳热凑阴,必熏发津液,泄达于外,股内汗出而阴下湿也。

59、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赵本无“中”字)虚冷,故令脉紧也。

《金匮要略》曰:寒令脉急。经曰:诸紧为寒。

60、寸口卫气盛,名曰高。

高者,暴狂而肥。《内经》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卫为阳气,卫盛而暴狂者,阴不胜阳也。《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盛,为肥者气盛于外也。

荣气盛,名曰章。

章者,暴泽而光,荣者,血也,荣华于身者也。荣盛故身暴光泽也。

高章相搏,名曰纲。

纲者,身筋急脉直,荣卫俱盛,则筋络满急。

卫气弱,名曰惵。

惵者,心中气动迫怯。卫出上焦,弱则上虚,而心中气动迫怯也。

荣气弱,名曰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故常自羞愧。

惵卑相搏,名曰损。

损者,五脏六腑之虚惙也。卫以护阳,荣以养阴,荣卫俱虚,则五脏六腑失于滋养,致俱乏气虚惙也。

卫气和,名曰缓。

缓者,四肢不能自收。卫气独和,不与荣气相谐,则荣病。《内经》曰:目(医统本作“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四肢不收,由荣血病,不能灌养故也。

荣气和,名曰迟。

迟者,身体重,但欲眠也。荣气独和,不与卫气相谐,则卫病,身体重而眠。(熊校记:身体重而眠,汪本眠改眼,盖误连欲眠者三字为句也)欲眠者,卫病而气不敷布也。

迟缓(赵本作“缓迟”)相搏,名曰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荣气独和于内,卫气独和于外,荣卫不相和谐,相搏而为病。腰中直者,卫不利于外也;腹内痛者,荣不和于内也;但欲卧不欲行者,荣卫不营也。

61、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赵本作“得”)名曰强也。

缓为胃脉,胃合卫气,卫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卫和气舒,则颜色光润、声清、毛泽矣。迟为脾脉,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络、利关节,荣和血满,则骨正髓生,肌肉紧硬矣。阴阳调和,二气相抱,而不相戾,荣卫流通,刚柔相得,是为强壮。

62、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滑则谷气实,是为胃实;紧则阴气胜,是为脾强。以脾胃一实一强,而相搏击,故令痛也。若一强一弱相搏,则不能作痛。此脾胃两各强实相击,腑脏自伤而痛,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疮,岂非自贻其害乎。

63、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经曰:浮为虚。《内经》曰:大则病进。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64、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伏则胃气伏而不宣,中焦关格,正气壅塞,故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邪气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

65、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赵本作“隐”),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醒臭。(赵本注:身有干疮而腥臭也)《内经》曰:脉风成厉。(医统本作“成为疠”)

66、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卫为阳,荣为阴。弱者,卫气微,阳气不足也;迟者,荣中寒,经中客邪也,荣客寒邪,搏而发热也。阳气内微,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67、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当微小,反紧者邪胜也,故云难治。经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

68、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赵本注:“一作下”)也。

弱者,阳气不足。阳能消谷,阳气不足,则不能消化谷食。缓者,胃气有余,则胃中有未消谷物也,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金匮要略》曰: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

69、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浮为胃气虚,紧为脾中寒,胃虚则满,脾寒则痛,虚寒相搏,肠鸣而转,转则膈中之气,因而下泄也。若少阴脉不出,则虚寒之气,至于下焦,结于少阴,而聚于阴器,不得发泄,使(医统本作“故”)阴肿大而虚也。

70、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人养三焦者血也,护三焦者气也。荣卫俱损,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依仰,身体为之顽痹而不仁。

《内经》曰:荣气虚而(医统本作“则”)不仁。

《针经》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荣为血,血不足则烦疼;荣属心,荣弱心虚,则口难言。卫为阳,阳微则恶寒;卫为气,气虚则数欠。三焦因荣卫不足,无所依仰,其气不能归其部。

《金匮要略》曰: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分也,不归者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未能传化,故噫而酢吞。中焦在胃之中,主腐熟水谷,水谷化则思食,中焦之食不归其部,则水谷不化,故云不能消谷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溲,小便也,下焦不归其部,不能约制溲便,故遗溲。

71、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为实者,沉主里也。数消谷者,数为热也。紧为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鬼贼相刑,故云难治。

72、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卫为气,面色黄者,卫气衰也;荣为血,面色青者,荣血衰也。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荣为阴,卫为阳;荣为根,卫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内衰,致生寒栗而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73、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赵本作“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赵本作“微衰”)四属断绝。

经曰: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曰章。章者,暴泽而光。其身体瘦而不肥者,卫气衰也;肌肉甲错而不泽者,荣气伤也。宗气者,三焦归气也。四属者,皮肉脂髓也。荣卫衰伤则宗气亦微,四属失所滋养,致断绝矣。

74、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赵本作“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卫为阳,微为亡阳。脉微者,卫气疏,卫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

《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

《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也。胃中谷消水化而为血气,今卫疏荣盛,是荣气强而卫气弱也。卫气弱者,外则不能固密皮肤而气为之疏,内则不能卫护其血,而血为之崩。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75、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76、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部见阳脉非大虚也,故生微烦。厥逆者,四肢冷也。经曰: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少阴脉涩者,阴气涩不能与阳相顺相接,故厥逆也。

77、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消磨,(医统本作“磨消”)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故趺阳脉不出。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硬者,荣血不濡也。

78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尸厥者,为其从厥而生,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名尸厥。少阴脉不出,则厥气客于肾,而肾气微,少精血,厥气上奔,填塞胸膈,壅遏正气,使宗气反聚,而血结心下。

《针经》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又曰: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今厥气大甚,宗气反聚而不行,则绝其呼吸,血结心下而不流,则四体不仁。阳气为厥气所拥,不能宣发,退下至阴股间,与阴相动。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阳气外不为使,内不得通,荣卫俱不能行,身体不仁,状若尸也。

《内经》曰: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刺期门者,以通心下结血;刺巨阙者,以行胸中宗气,血气流通,厥气退,则苏矣。

79、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云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80、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荣,血也。濡为荣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虚,虚则发热。紧为阴胜,故为寒。诸乘寒者,则阴阳俱虚,而为寒邪乘之也。寒乘气虚,抑伏阳气不得宣发,遂成厥也。郁冒,为昏冒不知人也。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为尸厥焉。以胃无谷气,致脾涩不通于上下,故使口急,不能言。战者,寒在表也;栗者,寒在里也。

81、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头者五脏六腑共有十一也。

82、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体质预报属超早期先兆,不同类型的体质对疾病有不同的易罹性,也即不同的体质和疾病有着特殊的亲和性。因此,从体质潜证可以打开一个发现早期先兆的突破口……

中医历来重视禀质,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就对禀质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摄生等方面的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人体的气质、体形、禀性、肤色、态度都用五行理论进行了分类。《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对人的禀质进行分类,对中医气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经》气质理论以脏象理论为基础,更显示出体质对疾病的预报意义。因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脏象学说的内脏外象相合的特点而划分的,外象是内脏的映照,所以通过外象可以观察内脏的状况,《内经》体质分类正是体现了这一特色的。因此,通过体质分析可以从外象及早获得内脏的潜病信息,是有其科学基础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火型之人……其为人,赤色,广,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说明根据体质分型是可以预测疾病的。

二、以阴阳五行为基础

《内经》气质理论和《周易》一样,皆以阴阳五行为分类的基础。详细记载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及《灵枢.通天》等篇,其中《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以火、金、木、土、水为分类的基础,列为火型之人,金型之人,木型之人,土型之人,水型之人。如原文曰:“木型之人……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灵枢.通天》篇以阴阳为基础,分为阳偏盛、阴偏盛及阴阳均衡等五种阴阳态人,具体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阳明之人,太阴之人及少阴之人。如原文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总之,中医体质的分型注重根据阴阳的偏盛及气血的多少,这样便可以之预测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及气血的虚实盈亏。如《灵枢.通天》篇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三、心质和体质的统一

中医气质学说分型强调形神合一,其特点是以外形特征作勇怯分类,对判断内脏的强弱脆坚有一定意义。因此勇怯体质特征可以预断内脏的强弱,如《灵枢.论勇》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则阻横,毗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总之,中医气质理论注重心理与体质的关系,并强调后天社会因素对气质的影响,如《灵枢.通天》篇论述的五态人,即突出了社会与个体气质的密切关系。原文所曰:“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即是。

四、赋予了病因病理内涵

《内经》气质理论除了以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为核心之外,还赋予了病因病理的内涵。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记载了各型人的疾病易感倾向,原文所曰:“木型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火型之人……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即是。《灵枢.通天》还指出了太阴之人病理特点为阴血浊,卫气涩,阴阳不和。少阴之人为六腑不调,其血易脱,其气易败。太阳之人为易狂、暴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中气不足,病不起。临床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病因方面,《内经》气质理论强调气质在病因中的意义。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质有很大的关系,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个体差异,认为发病除与体质的强弱密切相关外,与心理精神状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故《内经》很重视勇怯在发病学上的意义。

五、作为诊治的依据

《内经》气质理论在诊断上极为重视个体气质状况,并常以之作为疾病预后的根据。如《素问.三部九候》曰:“决死生奈何?……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素问.经脉别论》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内经》气质理论还根据阴阳五态人的气血多少,提出了治疗的个体差异性,并指出了治疗原则。如前已述及的《灵枢.通天》篇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无脱其阴而泻其阳。……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又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逆顺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皆说明《内经》立法治则无不以体质状况为准绳。

综上所述,《内经》气质理论经过历代的发展已形成《内经》气质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内经》气质学说在《周易》八卦气质的基础上作了重要的发展,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充实和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离卦质—太阳—火型之人疾病预报意义

该型相当于胆汁型、兴奋型,此型人五行属火,阴阳属性为阳气偏旺,多阳而少阴。火型人火气偏胜,火性炎上、光明、温热,故该型人性格属外向型,热情、激动、上进、奋发,并且勇敢果断,思维敏捷反映迅速。但也易自大浮夸,好斗和野心勃勃。体质方面,脉数、面赤,肢体轻劲有力,喜活动,耐寒力强。

太阳为巨阳,主统帅诸阳,故太阳之人,阳气充盛,因阳气偏亢,气血旺盛、气升血动,故该型人易患血证。阳盛则阴病,火旺灼阴,而易罹阴虚阳亢之疾;阳盛则热,又易得热病。在精神病方面易罹躁狂症。

总之,离卦质—火型—太阳之人,具有阴虚阳亢、热病、血证及暴病的潜在倾向性。因火气通于心,心主血脉,故火型人易罹患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诸如冠心病、动脉硬化、中风、脑溢血等疾病在该型人中往往存在着潜在倾向。

(二)巽卦质—少阳—木型人疾病预报意义

此型人阴阳属性为少阳,五行属木,相当于多血汁型。木性条达,性曲直,木性禀风质,风性属阳,其性开泄,故木型人亦属外向型。性格急躁,办事利索,活泼好动,善于外交,不善内务。但此型人易过敏、猜忌、波动。形体多呈面青、脉弦、身长、肢细或身材小巧玲珑。

特点为“多阳少阴”。阳气倾向偏胜,风性动摇,风气通于肝,故该型人多出现肝阴虚风动症及肝系疾患。

总之,巽卦质—少阳—木型之人,具有肝阴虚,阴虚风动及肝系病的潜在倾向性。因风气通于肝,肝与神经系统的关系较为密切,故木型人多具有肝、胆及现代医学神经精神系统的潜在易感性。

(三)坤卦质—太阴—土型之人疾病预报意义

太阴之人,相当于粘液汁型,由于阴气偏胜,易伤阳气,故太阴之人易患阴病。太阴之人属土型,因禀土气较多故性情大多敦厚,均衡而偏于内向。安祥而少言,辛勤而实干,态度谦和而厚道。但反应偏慢,接受事物较缓,形体多呈头大面黄,个矮敦实。土型人属脾土型,因土气应干脾,故易罹患脾系病。土性为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阳虚而运化失职,加之湿性粘滞,湿性下沉,故土型人大多有水肿、泄泻、湿温、湿痹、淋浊带下等病的潜在易感性。

由于湿性重浊、粘滞,故该型人气血运行较为缓慢而易积湿生痰,故又多具痰饮、积聚等病的易罹素质,并易患内脏下垂等症。

上述说明,坤卦质—太阴—土型之人,阴气偏胜,具有易伤阳气及湿病、水气病的潜在倾向性。因湿气通于脾,脾主运化,故土型人易罹患脾胃消化系统方面的疾患。

(四)乾卦质—阴阳和平—金型人疾病预报意义

金型人为阴阳相对和平之人,阴阳之气较为均衡少偏胜,因此对阴阳偏胜的疾病易感性较低。金型人禀金气较多,金性“从革”,故金型人多坚靭自重,不亢不卑,居处安静而富有精力,内外诸事皆能应酬,并且组织领导能力较强,但亦有虚伪、虚荣、以我独尊的一面。

形体呈宽额、面白、方脸,个中等,大骨架,金型人禀燥金之气,燥气内应于肺,燥性干涩易伤肺津,“燥胜则干”,故金型人多有肺系疾患的潜在易感性。具体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癌、咳嗽、便秘、消渴等疾患。

总之,乾卦质—阴阳和平—金型之人,阴阳之气相对均衡而少偏胜。金型多禀燥气,燥气内应于肺,故金型人对肺系病及燥病有预报价值。

(五)坎卦质—少阴—水型之人疾病预报意义

少阴之人阴气最重,阳气多偏不足。此型人属水,禀水气最浓,水性下沉、凝固,故此型人脉沉面黑,个中等而瘦削,性格为高度内向,善谋多虑,长于心计,但易抑郁消沉或阴险狡诈。

少阴之人属阴多阳少,故易罹阳虚阴盛病。水性下沉,水性阴寒,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又水气内应于肾,故水型人多具有阳虚阴寒疾患及肾系病(诸如水肿、腰痛、关格、淋病、寒痛、厥证、不孕症、寒痹等疾)的潜在易感性。

坎卦质人禀天之水气,性本多阴少阳,加之水性寒凉易伤阳气,因此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易患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之疾,精神疾患方面易罹患忧郁型精神病。

总之,坎卦质—少阴—水型之人,阴盛阳虚,水气重,易罹患阳虚阴寒疾病及肾系疾患。

二、体质预报寿夭

《周易》及《内经》皆有体质预测寿夭的记载。如《易.离卦.象》曰:“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火型之人……不寿暴死。”《灵枢.通天》曰:“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

离卦质—太阳—火型之人,因阳气偏盛,火旺灼阴,阴少而不敛阳,故多不寿而暴死。

坎卦质—少阴—水型之人,阴气较浓,阳气耗散较少,寿大多较长,然该型人多阴而少阳,阴易盛而阳易虚,水性属寒,寒伤阳气,故此型人也有伤阳早夭者,如《灵枢.通天》篇所曰:“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血易脱、其气易败。”

坤卦质—太阴—土型之人,天生禀坤土之气较浓,土性粘滞,故此型人气血运行较缓,阴阳趋于和调而偏阴,少急性病而多长寿。

乾卦质—阴阳和平—金型之人,禀天之金气,阴阳和平而偏阳,天宇广阔,故乾质人大多豁达大度,性格开朗,因此寿命一般偏长,但燥阳之气易伤阴津,故寿命只属中等。

巽卦质—少阳—木型之人,禀天之风气较重,风气性散而动,故该型人疾心好动,阳气耗散较速,故寿命偏短。

三、体质预报疾病发展趋势

(一)火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火型禀质的人,相当于太阳之人,由于多阳少阴,阴易受损。因此,火型禀质的人,如心劳、房劳太过,营阴暗耗或津液受损则容易转变为阴虚病理质,呈形瘦面赤,舌质红少苔,脉数,大便干,小便短赤,畏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口渴咽干的阴虚证。其中,心烦手心热为火型禀质演变为阴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口干舌质红又为阴虚质的征兆。因此,大凡火型禀质人,如出现畏热、手足心热、舌质红,当注意已变化为阴虚病理质,则应警惕出现阴虚阳亢,或化热伤阴,或动火生风,或迫血妄行等变化。严重的转归趋向还会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或吐血、衄血、尿血等种种疾病的可能。

火型禀质人由于禀火气素多,火性属阳,最易消灼阴液,伤津化燥。因此,火型禀质人亦易演变为燥热病理质,出现咽干舌燥,心烦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皮肤皲裂,舌质红而干,少苔或黄苔之燥热证候。并以咽干舌燥,心烦口渴为标志。火型禀质人转为燥热病理质与金型禀质人及木型禀质人的燥热质有所不同。火型禀质人演变来的主要表现在心阴受灼,以心烦失眠,口渴舌质红为特点。而源于金形禀质人者则以肺津被耗为其特点,主要标志为干咳少痰,胸部不适。由木型禀质转变来的则以肝阴亏耗为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以胁肋不适,口干易怒为征兆。

(二)金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金型禀质人,相当于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较为均衡无偏,阴阳较为和调。但金型人禀燥气而生,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又燥气通于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如感温燥之邪损伤肺津,或久病肺阴亏耗,或肝火熏灼肺脏,皆可致肺阴受损而逐渐演变为燥热病理质,则出现干咳少痰,咽干痰粘,胸部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等肺燥热证。其中,干咳少痰为金型禀质人演变为燥热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咽干痰粘又为燥热质的标志,故凡金型禀质人如出现干咳痰粘,舌质红,苔薄黄而干,应注意已变化为燥热病理质,当防化火动血之虞。

此外,金型禀质人,由于禀燥气较多,燥性伤津耗阴,故易导致阴亏阳亢,虚火内炽。还有金型禀质人本已偏燥,如再逢久病伤阴或大汗、大下或亡血失精致阴亏液少或感受热邪,均可转变成虚火病理质。出现口干唇红,升火颧赤,咽痛牙肿,骨蒸盗汗,甚至鼻衄出血等虚火证。该证候以口疮牙肿,升火颧赤为虚火质的标志。另外,金型禀质人,由于金禀燥气,故六淫之邪入体,多从燥化。

(三)木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木型禀质人相当于少阳之人,由于多阳少阴,加之木主疏泄,因此阴易亏耗,故木型禀质的人亦容易变化为阴虚病理质。呈现形体瘦长,舌质红苔少,口干咽燥,头晕眠少,急燥易怒,体热手足心热,大便干小便短赤,脉弦细等阴虚证候。其中,头晕易怒,为木型体质演变为阴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口干舌质红又为阴虚质的标志。凡木型禀质之人出现头晕易怒,舌质红、口干,当注意已演变为阴虚病理质,必须留神动风化燥及火热内生的变化趋势。

此外,木型禀质人,因禀风气较多,风能胜湿,风性疏泄,易耗伤津液。因此木型禀质人如感燥热之邪,或久病伤津,皆可致津伤化燥而演变为燥热病理质。出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口干皮肤燥,胁痛易怒,尿少便干,舌质偏红而干,脉弦细等燥热证候。该型因系由木型禀质伤津化燥而来,故与金型禀质演变而成的燥热型有异。金型禀质导致的燥热型,其病理特点主要为耗伤肺津,故以肺燥为主要征兆,并以胸部不适,干咳痰少为标志。而木型禀质人演变的燥热质,则以耗肝阴为主,故主要以肝目见证(如两目干涩,胁痛易怒)为特点

另外,木型禀质之人,由于阳常盛阴常虚,又由于木禀风气,故六淫入体易从风化。此外,木型禀质之人,如长期肝郁,易演变为病理瘀血质,出现面暗色滞,眼眶黑青,善忘,口干但欲嗽口不欲咽,皮肤有红丝朱点或青筋外露,舌质青紫或暗,或边有瘀点瘀斑,脉沉或涩等瘀血证候。此型以眼眶青暗为报标症。面暗色紫为瘀血证标志。出现此型当警惕患痰瘀互结、癥积聚,失血出血等隐患。

(四)土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土型禀质人相当于太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气易受损,故土型禀质的人,如久病失于调养或暴病牋伐导致脾胃内伤则容易变化为气虚病理质。出现面黄不华,少气乏力,口淡纳少,舌质淡苔白腻,大便稀小便长,脉虚缓,甚至浮肿虚胖等气虚证候。其中,口淡纳少为气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少气乏力为气虚质的标志。

凡土型禀质之人,出现少气乏力,食少舌淡,则当注意已演变为气虚病理质,必防备中气虚惫、虚损之患。另外,土型禀质之人,由于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又因土禀湿气,故六淫入体易从湿化。此外,脾主运化,脾虚失于运化,水湿易于停积,故土型之人如饮食不节损伤脾阳,或恣食肥甘,皆可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演变成痰湿病理质,即出现体胖面淡黄而暗,目胞微浮色青,痰多,口腻身重,大便常稀,舌质淡,苔白腻而粘或灰黑,脉濡滑等痰湿证候。此型以痰多口粘为报标症。面浮、体肥、口腻身重、舌苔白腻为土型禀质演变为痰湿病理质的标志,当注意出现水肿、痰饮及伤阳的转化。

(五)水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水型禀质的人相当于少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易受损。因此,水型禀质的人,如先天禀薄或久病伤阳、肾阳被牋,皆容易变化为阳虚质,即逐渐呈现体胖面白(或黑),舌质淡或青,舌体胖嫩多津,有齿痕,苔白,形寒肢冷,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脉沉细无力等阳虚证候。其中。形寒肢冷为阳虚质的报标症。而舌质淡青、舌体胖大而嫩,又为阳虚质的标志。故凡水型禀质人如出现畏寒肢冷,舌质淡体胖嫩,则象征已成为阳虚病理质。应注意阳虚寒化,亡阳等病理转化。

另外,水型禀质人,由于阳虚阴盛,又由于水禀寒气,因此六淫入体易从寒化。此外,水型禀质之人,因先天禀薄肾阳素弱,如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肾阳不足,致脾失温煦,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而成痰湿病理质。出现面目虚浮,面色萎黄,腹胀便溏,呕恶纳呆,痰多涎流,带下稀粘,畏寒肢冷,舌苔腻,脉细濡等痰湿证候。此型因由水型禀质演变而来,故多有脾肾两虚的变化,与土型禀质演变而成的痰湿病理质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有畏寒肢冷及较为明显的浮肿。

综上所述,说明掌握体质特点,不但能预报疾病的潜在倾向,预测发病的端倪,而且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及转旧等皆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地气交之中,人的胚胎发育时期同样秉天德而生,因此运气对人的体质秉赋和疾病的发生,不但有影响,甚至是极为深刻的影响……

运气可以预测人的体质,根据五运六气甲子六十周期表,由于五运六气的运转而有不同的气候,因此存在着相应的物候(包括植物、动物和人)。《内经》运气七篇对不同的气候影响着动植物形成的特性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司岁备物”及“食岁谷”(《六元正纪大论》),即言药物的采集和栽种应根据和运气相应的原则进行。气候不同对人体质的形成也必然存在着影响,分析如下:

一、五运预测人的体质

五运对人的体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如甲己土运之年,气化湿,则动植物相应的秉湿气较重。逢丙辛水运之年,戊癸火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及丁壬木运之年的动植物,则分别秉寒气、火气、燥气及风气较重,并内应五脏。其中,逢正宫五运平气之年的生物,则秉相应的运气较平和,而逢太宫则秉运气太过,逢少宫秉运气不及。所谓正宫、太宫、少宫,是指五宫建运,太少相生,即以角、徵、宫、商、羽五宫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运,平气为正宫,太过为太宫,不及为少宫是也。以木运为例,如逢正角年(木运平气),则秉风气较平和,逢太角年(木运太过),则秉风气太过,逢少角年(木运不及),秉风气不足,余运以此类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提出的“三气之纪”(平气、太过、不及)对动、植物及疾病均有影响,便可说明之。以木运而言,木运平气为敷和,敷和之年则“其化生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其应春,其虫毛……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木运太过为发生,“发生之纪,……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动掉眩、巅疾,……其病怒……邪乃伤肝”。木运不及为委和,“委和之纪……生气不正,化气乃扬(木气不及,土气来侮),草木晚荣,苍干雕落,……其发惊骇……其病摇动注恐。”文中关于不同运气对物候及病候的影响都作了具体描述。

以人的体质而言,不同运气出身的人,由于在胚胎期秉受了不同的运气,因此对他出生后的体质也必然有所影响。如火运平气之年出生的人,由于胚胎时期从母体禀天之火气较平和,故对心气有益。而逢火运太过之年,则因禀火性太过、火气化热,则易灼伤心阴。反之,火运不及之年,又因禀火性较薄而易致心气不足。其余四运年份出生的人依此类推。

二、六气预测体质

除五运之外,六气对生物的禀性同样也有影响。《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了不同的司天、在泉对动植物的影响。如曰:“厥阴司天,毛虫静(毛虫应风木之气,故厥阴司天之年对毛虫有利),羽虫育(羽虫为火属,木生火,故厥阴司天有利于火虫发育),介虫不成(介虫禀金性,厥阴风木司天则寅申少阳相火在泉,火克金、故介虫不茂盛)。”六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如此大,对人体当然也不例外。如母体怀胎期是在上半年,则受司天之气的影响较大,具体如逢寅申少阳相火或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上半年天气本渐热,由于火、热之气司天则天气更热,孕育的胎儿必然禀天之火气较甚,内应于心,易罹心病,火病及热病。同理,下半年天气本渐寒,如再逢辰戌太阳寒水在泉,则禀天之寒气更甚,内应于肾,易罹肾病、寒病。其余三气司天在泉,其燥气、风气、湿气内应于肺、肝、脾,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司天之气对气候的影响往往决定于与岁运之间的生克关系(即变岁运太过不及为平气),但司天之气对生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上述说明,运气对人体胚胎的孕育存在着影响。因此,与人体体质类型的形成及盛衰有一定关系,故在预测疾病方面可以作为一定的依据。

土型禀质人相当于太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气易受损,故土型禀质的人,如久病失于调养或暴病牋伐导致脾胃内伤则容易变化为气虚病理质。出现面黄不华,少气乏力,口淡纳少,舌质淡苔白腻,大便稀小便长,脉虚缓,甚至浮肿虚胖等气虚证候。其中,口淡纳少为气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少气乏力为气虚质的标志。

凡土型禀质之人,出现少气乏力,食少舌淡,则当注意已演变为气虚病理质,必防备中气虚惫、虚损之患。另外,土型禀质之人,由于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又因土禀湿气,故六淫入体易从湿化。此外,脾主运化,脾虚失于运化,水湿易于停积,故土型之人如饮食不节损伤脾阳,或恣食肥甘,皆可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演变成痰湿病理质,即出现体胖面淡黄而暗,目胞微浮色青,痰多,口腻身重,大便常稀,舌质淡,苔白腻而粘或灰黑,脉濡滑等痰湿证候。此型以痰多口粘为报标症。面浮、体肥、口腻身重、舌苔白腻为土型禀质演变为痰湿病理质的标志,当注意出现水肿、痰饮及伤阳的转化。

(五)水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水型禀质的人相当于少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易受损。因此,水型禀质的人,如先天禀薄或久病伤阳、肾阳被牋,皆容易变化为阳虚质,即逐渐呈现体胖面白(或黑),舌质淡或青,舌体胖嫩多津,有齿痕,苔白,形寒肢冷,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脉沉细无力等阳虚证候。其中。形寒肢冷为阳虚质的报标症。而舌质淡青、舌体胖大而嫩,又为阳虚质的标志。故凡水型禀质人如出现畏寒肢冷,舌质淡体胖嫩,则象征已成为阳虚病理质。应注意阳虚寒化,亡阳等病理转化。

另外,水型禀质人,由于阳虚阴盛,又由于水禀寒气,因此六淫入体易从寒化。此外,水型禀质之人,因先天禀薄肾阳素弱,如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肾阳不足,致脾失温煦,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而成痰湿病理质。出现面目虚浮,面色萎黄,腹胀便溏,呕恶纳呆,痰多涎流,带下稀粘,畏寒肢冷,舌苔腻,脉细濡等痰湿证候。此型因由水型禀质演变而来,故多有脾肾两虚的变化,与土型禀质演变而成的痰湿病理质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有畏寒肢冷及较为明显的浮肿。

综上所述,说明掌握体质特点,不但能预报疾病的潜在倾向,预测发病的端倪,而且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及转旧等皆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地气交之中,人的胚胎发育时期同样秉天德而生,因此运气对人的体质秉赋和疾病的发生,不但有影响,甚至是极为深刻的影响……

运气可以预测人的体质,根据五运六气甲子六十周期表,由于五运六气的运转而有不同的气候,因此存在着相应的物候(包括植物、动物和人)。《内经》运气七篇对不同的气候影响着动植物形成的特性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司岁备物”及“食岁谷”(《六元正纪大论》),即言药物的采集和栽种应根据和运气相应的原则进行。气候不同对人体质的形成也必然存在着影响,分析如下:

一、五运预测人的体质

五运对人的体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如甲己土运之年,气化湿,则动植物相应的秉湿气较重。逢丙辛水运之年,戊癸火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及丁壬木运之年的动植物,则分别秉寒气、火气、燥气及风气较重,并内应五脏。其中,逢正宫五运平气之年的生物,则秉相应的运气较平和,而逢太宫则秉运气太过,逢少宫秉运气不及。所谓正宫、太宫、少宫,是指五宫建运,太少相生,即以角、徵、宫、商、羽五宫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运,平气为正宫,太过为太宫,不及为少宫是也。以木运为例,如逢正角年(木运平气),则秉风气较平和,逢太角年(木运太过),则秉风气太过,逢少角年(木运不及),秉风气不足,余运以此类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提出的“三气之纪”(平气、太过、不及)对动、植物及疾病均有影响,便可说明之。以木运而言,木运平气为敷和,敷和之年则“其化生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其应春,其虫毛……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木运太过为发生,“发生之纪,……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动掉眩、巅疾,……其病怒……邪乃伤肝”。木运不及为委和,“委和之纪……生气不正,化气乃扬(木气不及,土气来侮),草木晚荣,苍干雕落,……其发惊骇……其病摇动注恐。”文中关于不同运气对物候及病候的影响都作了具体描述。

五运对人的体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如甲己土运之年,气化湿,则动植物相应的秉湿气较重。逢丙辛水运之年,戊癸火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及丁壬木运之年的动植物,则分别秉寒气、火气、燥气及风气较重,并内应五脏。其中,逢正宫五运平气之年的生物,则秉相应的运气较平和,而逢太宫则秉运气太过,逢少宫秉运气

人有三魂七魄,天魂,正是三魂(天地人)之一。魂为阳主精神,魄为阴主身形。其中三魂和七魄当中,又各另分阴阳。三魂之中,天魂为阳,地魂为阴,命魂又为阳。所以天魂汤是一个让身体阳气十足,且是从脾肾入手补阳气的方子。

有病人全身畏寒四肢逆冷,胃口差脘腹痞,大便溏泄,腰膝痠软,阴囊湿冷,阳痿,表现为面色苍黯,目眦黑,齿痕舌等,摸脉,六脉沉迟,尺脉细,用上天魂汤便对了症。例如有人之所以抑郁,通常的说法就是三魂中少了一魂,而抑郁之人性格忧郁属阴,地魂属阴,天魂属阳,命魂是人之本魂,故用上天魂汤补阳,相当于补上其丢失之魂魄,故亦可用治。

黄元御天魂汤

【组成】:甘草8g,桂枝12g,茯苓12g ,干姜12g, 人参12g,附子12g。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主治】:阳虚之症。

导读:金匮肾气丸常被人们称为“肾气丸”,大部分人一看它的名字,便忍俊不禁,心想,这不就是补肾的嘛!没错,它是用来补肾的,但它的作用却绝非这么简单!小编初见本文时,倍觉惊讶,小小肾气丸,功效尽然这么强大,居然能治疗这些疾病!叹为观止!

  金匮肾气丸始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又名八味地黄丸,因《济生方》中将桂枝改为桂心,后世又称之为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一直受历代医家重视,开创了治疗肾虚证的先河,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各科均取得了显著疗效。李延教授常用于治疗心悸、喘证、泄泻、水肿、眩晕等,临床效果甚佳。

  一、心悸

  陈某,男,51岁,2005年3月15日初诊。

  阵发性心悸两年余。曾就诊于西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I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曾口服宁心宝,心悸虽有缓解,但时感乏力,气短,畏寒,腰酸。

  诊见:心悸,形寒肢冷。舌质暗,脉沉迟。

  诊断:心悸。

  证属:心肾阳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茱萸25g,山药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20g,桂枝10g,制附子10g,人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心悸症状明显减轻,畏寒、腰酸逐渐消失。

  附子减至5g,续服10剂加以巩固。

  【按语】本案西医属慢性心律失常,多采用保守治疗。中医根据其主症,将本病归为“心悸”“虚劳”等范畴。《类证治裁》有云:“怔忡……无不由肾精之虚也,昔人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上下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固然矣。”说明肾之真阴、真阳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怔忡之症。故本案在金匮肾气汤基础上合以生脉散,达到阴阳并补、心肾相交之目的。

  二、喘证

  沈某,女,46岁,2006年9月15日初诊。

  喘促、憋闷1月余。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此次就诊1个月前曾患感冒,其后一直未彻底好转,并呈逐渐加重趋势,直至喘促,不能平卧。

  诊见:咳吐白色黏痰,遇寒则重。舌质淡,苔厚腻,脉沉细。

  诊断:喘证。

  证属:肾不纳气之虚喘。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30g,山药25g,山茱萸15g,丹皮10g,泽泻20g,茯苓20g,肉桂10g,制附子10g,炙麻黄5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后喘憋症状明显缓解,续服7剂,服法同前。

  后改服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按语】肺主气之呼,肾主气之纳。肾脏亏虚则无权摄纳,不能引气归原,阴阳不相顺接。故治以滋肾水,壮肾阳,是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也。再佐以化痰祛湿之品以清气道,使肺之宣肃无阻,终使肺肾得健,纳气得畅矣。

  三、泄泻

  姜某,男,78岁,2008年11月20日初诊。

  泄泻便稀半年余,每日少则2次,多则5次,时伴下腹不适,便后缓解。多次做便常规、结肠镜等检查,未发现感染及溃疡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诊见:上症伴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心悸、气短等症。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诊断:泄泻。

  证属:脾肾阳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10g,肉桂15g,制附子10g,黄芪20g,补骨脂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腹泻渐止,大便日行1次,便质成形,嘱其常服金匮肾气丸巩固治疗。

  【按语】本案乃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致的泄泻,治疗恰如《医宗必读》所谓:“肾主二便,封藏之本,虽属水,真阳寓焉……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五谷乎?故积虚者必兼寒,脾虚必补肾,经云:'寒者温之’是也。”

  四、水肿

  朱某,男,72岁,2007年8月10日初诊。

  5年前因尿道梗阻而行尿路改道术,近半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浮肿,小便量少。且加重时常伴恶心呕吐,以致食水难进。曾做检查示:肾功能改变,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完全代偿期”。

  诊见:面色白,神疲无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滑,脉沉细。

  诊断:水肿。

  证属:脾肾阳虚,痰浊中阻。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药20g,泽泻15g,茯苓20g,丹皮15g,陈皮15g,半夏15g,薏苡仁20g,肉桂10g,制附子5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水肿减轻,可进食少许流质食物,呕吐1次。继服7剂,纳食增加,呕吐消失。

  【按语】本案乃水道不通,侵于肌肤而为肿,上犯于脾胃而为呕。而水之不化是因气化失司使然,正如《内经》所谓:“气化始能出矣。”故水邪之所以为患与气之虚弱关系密切。《景岳全书》亦云:“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金匮肾气正对此证矣。

  五、眩晕

  毕某,男,68岁,2006年7月15日初诊。

  头晕伴耳鸣反复发作两年。就诊时头晕眼花,耳中鸣响。自诉平素健忘少寐,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

  诊见: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头部CT检查示:脑退变,脑萎缩。

  诊断:眩晕。

  证属:肾精不足,肾阳亏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20g,肉桂10g,制附子10g,川牛膝2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头晕明显缓解,继服14剂,诸症皆消。

  【按语】肾乃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年迈体虚,则肾精渐亏;髓海不足,则脑府失充,元神失用。正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故用金匮肾气汤温补肾阳,益精填髓,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诸症皆去矣。

  本方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精血亏虚之证,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佐以肉桂、附子蒸腾肾阴,以化肾气,调节诸脏腑功能。肉桂又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故肾精得补,肾气得化,诸症必除。

【方剂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

【类别】消食剂

【组成】麻黄3.5克, 黄耆1.5克, 黄芩2.2克,独活3克, 细辛1.5克。

用法】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为两次服。一服小汗,再服大汗。上五味,嚼咀。

【功效】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加减】心中热,加大黄1.5克;胀满,加枳实1克;气逆,加人参2.2克;心悸,加牡蛎2.2克;渴,加栝楼2.2克;先有寒,加八角附子2克。

【方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大黄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栀子27枚。

用法】以水1升,煮取360毫升,分三次服。上四味,嚼咀。

【功效】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加减】若大便秘甚,加芒消28克。

【医案】

①三黄汤加味坐浴治疗痔疮:

【组成】黄连30g,黄柏30g,乳香15g,没药15g,五倍子15g,苦参30g,朴硝20g,荆芥15g,防风15g,延胡索15g

【方法】以上诸药与水煎成1000ml,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置于熏洗架上,患者坐于熏洗架上,先熏蒸,待药液温后,坐浴于药液中,并用毛巾蘸洗患部,约15分钟,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消肿、止痛、止血.

【文献】治疗痔疮100例,显效58例,有效3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

【出处】李立,等三黄汤加味坐浴治疗痔疮临床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03;(1):6

 1.皮肤被蚂蚁和毒蜘蛛爬过后会长出小水痘样的疱疹,很痒很疼。就用红纸条浸上菜籽油,点上火围在长疹子的地方绕一绕就好了。

    2.今天忽然想起一件神奇的事,我嫂子当年生我侄子,月子里的时候,有一个孕妇去看她,走了之后,她忽然就没有奶了,原来她的奶水很充足的。按我们这里老辈人的说法,就是她的奶被那个孕妇“摘”走了。那么治疗的方法呢?也得靠这个孕妇,把这个孕妇再次找来,在孕妇的鞋底上扎一个眼儿,一定要扎透,弄一点水从眼儿里面漏下去,就好了。这样之后,我嫂子的奶果然又回来了。

直弄了很久一段时间也没辙。后来我姥姥知道了告诉我妈在我睡觉的时候不要用枕头而把枕头枕在脚上

也就是倒过来睡没想到还真是立竿见影一天之后我就正常了真是神了

    4.得了痄腮,医学称腮腺炎,腮肿的老大又发烫,方法一:把墨研啊研的,研到一定程度,涂在两腮。方法二:煮条鱼盐什么的都不要放,吃了就好了。方法三:用仙人掌捣烂包在纱布里敷上,很好使的。记隹要拔去刺。

   5.治疗刺猴子(疣)的特效方法,下大雨之后,碓窝(踹米、豆的一种石具)灌了一些雨水,一般农村都有好多个,连续用7个碓窝的雨水洗患处,刺猴子(疣)会自动脱落。在洗完一个碓窝到另一个碓窝时、洗完患处回家之前千万不要回头,否则不灵!比医院用药物针剂等等好用多了,不花钱,实用、效果快。

    6.发财秘诀:在老家,每到过了春节,正月初三,家家户户在天还没有亮就起来从大街上往自己家扫财(拿着扫帚从大门外往家里扫柴草),这预示着新年要发大财!
      治疗小儿夜啼。在树上或墙上用红纸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不过,张贴此咒语时,不要回头,不要原路返回,在每个路口张贴一张,共张贴7张。这种治疗小儿夜啼的方法确实好用,一直延用至今。

    7.腋窩要是長了東西,發紅或者發脹,只要去別人家,在沒人看見的時候,用別人家的洗碗布輕輕在患處擦三下,保證病除

   8.我6岁前极其多病,老家说法叫:爱招邪气。外婆一看我病了,又;就煮一坨鸡蛋,把蛋壳和蛋黄去掉,留下蛋白,包一个银戒指之类的小银器在里边,再在外边裹一层布,搽脊椎骨和关节内侧。病马上就好了,打开蛋白,就能看见银器已经变黑。二:我们这里是用青皮鸭蛋,切开两边挖开蛋黄,放上银。用薄薄的手巾包住。具体是烫风用的,小孩眼白特别蓝的时候就是邪风入体。烫完后:银变黑色,是证明有风。银变红色,证明小孩上火。

    注:不要吃那个蛋白,能埋掉最好:要是被小动物吃了的话,那小动物会生病的。

    9.被鱼刺扎嗓子的时候我妈妈就去找菜叶子上找被蜗牛呀鼻涕虫爬过的叶子,不洗直接煮给我吃,就好了我们叫这样的菜叶子做鬼画符。

    10、手上长鱼鳞疮。可以跑到别人种的芭蕉树下,憋着气划3下,几天就脱落了,有就是以前用来提猪肉的3角草绳绞在长鱼鳞疮的地方,不久也会消失的

    11.以前每年夏天,身上都会出一片片的疹子,不知道是不是“蜘蛛丹”,很痒但是不疼。看了医生说是皮肤过敏,开的药也起不了很好的效果,痒得要死!而且每年都犯。04年,妈妈听人说有个师傅会治这些,于是上门请教。那个师傅传了我妈妈一个方法:在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用毛笔点了墨汁在患处画圈(画得跟蚊香一样)。结果当天晚上我就不痒了,才2天疹子就消失了,现在都没有发过

  12.治小孩子受惊的方子。法一:用竹叶中的芯(应该是芯吧)抽一些,和大马路边的沙子,走一步捡一粒,加一个民国时的银元一起煮水喝。法二:我们这边用的是竹芯,象牙碎,银器,玉器,古铜钱,好似还有一两样的一齐煮水喝

    13.用铜钱烧红放到加醋的碗内,用那醋擦股藓,多擦几次就把顽症治好啦。还有鲁班封血法,咒语不写啦,同样有效,如果伤口是划破的长口子,那么请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两头,就知啦。

    14。经常做恶梦睡觉时把剪刀放在枕头底下尖部冲着门外千万不能冲着自己后来一直没有再做恶梦

    15.我们这有个治疗皮肤痒痒的偏方,说是拿大锅的锅底灰搅上水然后用用过的毛笔在痒痒的地方涂涂,连着3天必好.......以前小时候头发不长,还老痒痒,奶奶给我涂了点不出1天就不痒痒了,到现在头发来挺长的

    16.我妈妈告诉我一个方法。就是说眼睛长麦粒肿(针眼),用黑色的缝衣服的线在另一侧的中指根上缠上几圈,就好了

    17.小孩子小JJ得了“蜘蛛毒”肿大,将小孩JJ给公方鸭啄两下就好了。
    18.得了皮肤癣,老奶奶对着癣画符,再做几个扔掉的动作就好了。
 
    19.小偷被抓后被狂打,跑到尿桶里埋头喝尿,据说可以治内伤。
    20.被生锈的铁钉钉了,用浸过尿的香菇敷患处,见效很好。
 
    21.去痦子秘方:送丧的人会在路上扔一些黄表纸,偷偷捡一张,在痦子上轻轻擦几下,扔掉。过几天就会不见,不要让别人看到,看到就没有效果了。

    22.小时候听说过一个治鱼鳞痣的法子:到别人家厨房里找个洗锅的刷子,在患处刷几下,然后扔掉,不让主人家找到。过几天鱼鳞痣就好了。

    23.我小时候有长瘊子,就是像鸡眼的那种,鸡眼会疼,而瘊子不会,可能有几十个吧,都么在脚面上、小腿脖子上长,都不敢穿裙子,有人说是千日疮,可是我的过了N年都没好,最后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偏方,就是每天早上煮两个鸡蛋,皮剥后去放在醋里密封二十四小时,第二天早上吃那两个醋蛋,而后再喝两汤匙醋,坚持半个月,瘊子就慢慢变软,消下了!且不会有任何痕迹。

    24.还有我姐的女儿拉肚子拉了半个月,吃药打吊针都没有,后来邻居说用米在锅里炒一下然后用红糖加水给孩子喝下去就好,

     25.说一个我婆婆农村里的一个方子.我快生孩子时,婆婆说他们农村女人生了孩子下阴肿胀,就用鸡毛煮的水来洗下身,就会好了.

     26.被烫伤了(小面积烫伤,比如说手指被一粒溅起来的滚油烫到,或被烟头烫到之类),可以找一张红纸。把红纸用黄酒沾湿,敷在患处。半天就好还不会起水泡。这里的红纸不是文具店买到那种红色皱纹纸或光面的美工纸,而是用土法染起来的红纸,挺粗糙的,有时还染色不均。

     27.我小时候得扁桃体炎,老是不好,后来一个亲戚求得一个偏方,家人就如法泡制(全过程都是家人自己动手,所以我现在才相信此偏方):在地里挖一些红蚯蚓(黑的不行),洗干净,用白糖加一点点水泡起来,必须很稠的那种,把蚯蚓里的液体泡出来,然后把糖稀涂在一张纸上,贴到扁桃体那里。我是晚上吃完饭贴的,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感觉几乎好了。但是贴了有两三天。

     28.嘴角开裂的教你一招,反正我用了大概两次基本就好了:用维生素E和捣烂的B2粉子合在一起,然后涂在嘴角,很有效,再就是口服点维生素b2。如果开裂出血了,可以用罗红霉素眼膏涂在患处。

    29.小时候老是烂嘴角,那个时候老家都是烧柴火的大锅煮饭的,老妈就会用个碗接锅盖上滴下来的水蒸气水。。然后让我们涂在痛的嘴角上,一天见效。                                                              
    30.如果早上起来黑眼圈特别大的话,用鸡蛋那个法子,就是鸡蛋煮熟把蛋黄取出,里面放银戒指,外面包布,在眼睛上滚,一会黑眼圈就淡很多,而且银戒指变黑~~李碧华的一个小说里面也写过这个~~

  31.烫伤之后用獾油马上涂擦伤口,不过如果破皮了就不要用了,因为这样伤口一直不干,无法愈合。容易感染。我家是东北的,烫伤用獾油屡试不爽。

    32.我家人有一次不幸传染了灰指甲还很严重,用药房卖的药都快疼死了,挺灼伤皮肤的,他就用白醋或者米醋,每天只要一想起来、一有工夫就用棉签涂在指甲上,而且要注意多往指甲缝里涂,因为灰指甲真菌引起的,肯定会藏在趾甲缝里,会导致甲床跟甲板分离~~虽然味道比较刺鼻(我还是很喜欢闻醋味的)但是很快就好了,新指甲还很光亮的,可能也是用酸性物质来治疗的道理吧~我两个大脚趾的趾甲天生都有点一棱一棱的,夏天穿凉鞋涂指甲油得涂得比较厚才能看不出来,我也用醋擦过,擦一周左右,表面就变平滑了,然后我没坚持。。就又长了。。。 

    33.我来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的吧。以前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左手无名指第一节关节处长了一个“修子”,我们这里是这样称呼的,它的读音是如此,我也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就是它冒出一个小丁丁,可以用剪刀剪,但不会痛,也不流血,除非剪刀根部,但剪了又会长出来。原来听他们说要把它在肉里的根挖出来才不会长,我怕痛,也没有这样试过。后来我在一本大概是“万事不求人”这本书上看见一个方法,但记不清了。书上说,如果走在路上遇到一块骨头,那就把骨头捡起来,在“修子”上方,大概是右绕三圈,然后左绕三圈,然后把骨头往身后仍掉,但不要往后看,那就好了。过了很久,我后来果然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块骨头,那就试试吧。我也不能说这一定是用了这个方法的功效,但确实,隔了大概2,3月吧,我也记不清了,反正这个“修子”确实也就慢慢没有了,现在也没有,也没有复发,其他身上也没有再长。

     34.以前我奶奶伤到手腕了。长了个腱鞘囊肿,一动就疼。她一个同学就拿了一把田七,让她回去煎水喝,很快就会好。我奶奶就用她受伤的那只手拿着那把田七回家去了。回到家一看手,囊肿竟然消失了!真的很神奇。

     35.小儿湿疹的方子给你一个,用一斤白糖加入适量水中烧开,用白糖水蒸气蒸孩子,注意不要烫伤孩子,连用三天极好效果,不复发。可用蒸脚的桑拿桶。我孩子就是这样治好的

     36.再给一个大人用的湿疹方子,土茯苓60克莪术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有黄水者加黄连4克,银花12克。干性者加地骨皮10克,紫草15克。中药店里有卖的,我也是湿疹的受害者我从小在高原地区长大,后来嫁到四川盆地,不适应这样的气候,得了湿疹苦不堪言,用了不少方法就是不好,一到春季,夏季就发作,我孩子也是一样,后来今年春季要发作时用了这个方子再也没长过了,身上不痒的感觉真好。

  37.好的帖子,有个大家都知道的,连喝7口水治疗打嗝

 
    38.朋友在18岁左右患了急性血小板缺乏症,应该这样叫吧,就是血小板急剧减少。住院一段时间后,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没办法,就回家了。后亲戚听一偏方,是用黄鼠狼剥皮焙干后,装成胶囊,一直服用。因没有别的办法,就试用了,吃了大概4、5只吧。血小板恢复正常。我们现在关系很好,提起此事,她还经常唏嘘。(因黄鼠狼有毒,适用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的患者,古医书有此偏方,此方也曾给过一个医院拒收的患白血病的小伙子,此人也已好。)

     39.老乡妹妹,从小患风湿性关节炎,年少时,夏日也不敢穿裙子,关节会酸痛。从来夏日只看她穿两条裤子。她爸爸不知从哪里搞来的偏方,是抓来野生的王八,看起来年龄越大越好。然后放在石头上,用斧头,必须是铁斧,把王八连壳和肉剁碎。在夏日最热的时候贴肉敷在关节处,然后包扎,几日后,有臭味,拆除,洗净。然后再敷一次。每年可敷两次,两年可痊愈。(此方王八、石头、铁斧都不可替代。另必须是夏日最热时)

    40.小孩内八字。也是我堂妹的事情,还是那个老太太告诉我妈让堂妹把鞋子反过来穿,也就是左脚穿右鞋,右脚穿左鞋,持续了1年左右就矫正了。(小孩3岁左右,鞋子反着穿也没什么的)

    41.我以前有一个病,周期性突发性神经痛,从六岁开始每年发一次,都在年底左右的时候,从白天隐隐开始痛,上半身,移动的痛,一会儿左肩,一会儿右肩,背后等等转移性的痛,夜里最厉害,就像骨头里有什么东西在钻,那种痛难以名状的,要整整一夜煎熬。后来我父亲死的时候给他穿衣服,我们这穿好衣服要用根白布带子把死者的双手和身体捆绑在一起,后来去火葬的时候,到了火葬场,亲戚的一个老奶奶把那带子取下来,让我脱了衣服把带子帖身缠在我身上绑住,关照一百天不论睡觉洗澡都不能拿下来,她说亲人的捆尸带可以治百病,必须是亲人的,后来我就再也没

    42.我儿子小时候跟我上菜地玩,小JJ被蚯蚓喷了口水,肿的老大,去医院挂瓶打消炎针吃药都没用,医生也好象没啥办法的样子,回到家,一邻居阿姨发现,就叫我们用她养的鸭子的口水涂抹儿子的患处,神奇的很,几分钟就好了,儿子也不哭了....那邻居阿姨说鸭子专吃蚯蚓,这叫一物降一物.

    43.用苍蝇捣碎涂在头皮上,可以使秃的地方重新长出头发,同学试过,灵验。
    44.眼睛长麦粒肿我们老家有2个偏方,第一个是找个黄豆子偷偷地扔在自家的水缸里,不能让人知道和看见,然后就好了,这个我试过管用;第二个是在马路中间3块石板或者砖头搭个灶,让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踢翻就好了。

     45.凡各种骨刺增生者,用老谷子一小包与猪背脊骨数块炖吃,数次当好,你本人哪里骨刺便选猪那里与你相合的骨头。是陈年的没去壳的大米,炖后吃汤,啃骨肉。

    46.小时候长的好像叫蛇皮藓还是什么的,长在腮帮往下靠脖子那块,看了好多医生都不好,皮干了,扒下来继续长,很痒。我奶奶喊我去找路边人家拜拜烧剩的纸钱,对着那地方擦两下,然后不回头,回家。试过了,不过两天就全好了,真神奇。

    47.也提供一个偏方,小孩受惊啼哭,晚上睡前将扫帚倒立在门口,这是我婆婆教的,也说不上原因,我小孩试过.
    48.还有一个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扁桃体发炎,刮锅底灰加上盐拌匀,用筷子直接嗓子发炎处,10分钟内完好。
    49.我也说说一些本人证实有效的偏方,睡觉磨牙的,买回猪尾巴,煮熟后让患者站在门后悄悄吃完,吃的时候不能对话,别人也不要去关注他。
 
    50.带状疱疹嘛,很好治疗的,取六神丸研成粉,加少许水涂抹于患处,一日三次或者有时间就抹咯,一般几天就好了,只是切记不要搞破泡泡啦,亲历。只是患处留点小疤痕,不好看啦。     
 
     51.憋大便验方(找到厕所前用):食指稍用力按住鼻子尖,很快便意就会消失,如此反复按,直到找到厕所为止,都能轻松憋住;

   52.烫伤的话,用麻油涂个几次就好了,而且不留一点伤疤

    53.带状疱疹。用季德胜蛇药研粉末,用水搅拌成糊状,涂上患处,可以止疼,帮助快速痊愈.
      带状疱疹嘛,很好治疗的,取六神丸研成粉,加少许水涂抹于患处,一日三次或者有时间就抹咯,一般几天就好了,只是切记不要搞破泡泡啦,亲历。只是患处留点小疤痕,不好看啦。
 
    54.我也说一个治尿道炎的偏方吧,是同学用过有效说给我听的。用干的荔枝核加一点水磨成汁,敷患处,大概二十天好。
    55.我同学说她刚生出来的时候半边脸都是胎记,她妈妈都不想要她了~她姥姥说没事,能去掉,就用金戒指在她脸上擦,后来就没有了~这个事她完全就不记得,是她姥姥告诉她的。他姥姥说金器和死人能带走胎记~据这个同学说她的发小儿,也长胎记,很小的时候村里死了人,长辈带该发小儿去,那死者的手在她胎记上擦了擦,后来没有了~~

    56.我上初中时,食指关节处长了一个瘊子,开始没太在意,没多长时间,又陆续长了3~4个小的瘊子。偶尔一次被邻居一位阿姨看到后,就告诉我:去中药店里买几粒’雅单子’(比黑米大点,感觉就那样子),捣碎,涂在最先的那颗瘊子上,其他的不要问。中间好象换了一次药。结果,一周左右,大瘊子就脱落了,再过几天,小的都是自己脱落的。据说:那个大瘊子是母的

     57.遇到饭局必须喝白酒前,先找只新鲜鸡蛋,放1/3汤匙的麻油,搅拌,喝下去。半斤就醉的量干掉一斤没问题:)

     58.小时候调皮,躲猫猫玩喜欢钻大院里的破仓库和小夹道里的昏暗的地方。有次玩耍时,一下撞到蜘蛛网上,背上被还几只蜘蛛爬过,生了好多红色的小疙瘩,奇痒且疼,那疼痛感不是直接的疼。当时小,说不出是怎么疼,现在想想应该是神经疼的味道吧。我们当地管这叫’蜘疮’。解决办法是:在一背阳的老瓦房上生长的青色的植被,好象叫’马齿菜’,取了些,加一点锅灰,一起捣碎,直接涂抹在患处。很快,很快就好了。

     59.牙齿上火。很疼的吧。疼时,取’夹竹桃’叶子一片,用牙齿轻轻咬合一会。能很好地舒缓疼痛感。---- 还得去看牙医的。
     60.小时候被大马蜂蛰了,在头顶上,那滋味真是疼痛难忍,我外婆见着了,赶紧抓点尿素在被蛰的地方软揉,马上就没事了。
 

【方剂名】葛花解酲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葛花15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白豆蔻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干姜10克,泽泻1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用米汤或白开水调服,亦可水煎服。

【方歌】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酒积伤脾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病机】本方为治疗酒食伤脾而设。其病机为嗜酒中虚,湿伤脾胃。酒体湿性热,其性剽悍。酒毒蕴蒸,上扰清阳,则眩晕;湿热损伤脾胃,升降失常则呕吐、泻泄;脾不运化,则食少体倦;生湿滞气,则胸膈痞闷,小便不利,苔腻脉滑。酒积乃无形之物,治疗宜发散,利小便,分消酒食,兼以理气健脾。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饮食减少,心神烦乱,小便不利或泄泻,酒食内伤者,此方主之。

2. 现代运用:常用于治疗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本方具有解酒、利湿、化滞、消食、助运五大功能。适用于:

①平日好酒之酒客家,常感脘痞不适者。

②.酒客家大便零碎,便后不尽感者。

③酒客家不知饥者。

④酒客家身胖肢懒,倦怠困乏者。

⑤酒客家口腻苔厚,小便不利者。

⑥酒客家体重增加,大腹便便者。

⑦酒客家头昏头重,血脂增高者。

⑧酒醉呕吐,眩晕,胸膈闷满者。

禁忌】耗气伤津,不宜久服。

【文献】

《脾胃论·论饮酒过伤》:“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以葛花解酲汤主之。

②《名医别录》:“葛根花,主消酒。”《本经逢原》:“葛花,能解酒毒。”

病案举例男,51岁。每日宴请乃成为其主要工作。饮酒时每顿多至一斤,有时一日两顿酒宴,渐至形体肥胖,只要闲暇无人,即昏昏欲睡。平时头昏沉不清感,倦怠懒动,哈欠频频。尤其突出的是,终日无饥饿感,大便每日三四次,量少而不成形,解后仍不尽感,口中苦腻。证属酒伤脾胃,湿邪中阻。处以葛花解酲汤加减:葛花20g,白蔻10g,砂仁10g,建曲20g,山楂20g,陈皮10g,茯苓20g,泽泻30g,炒白术12g,泡参30g,厚朴30g,苍术10g,苡仁30g,半夏12g。水煎,日1剂。服完5剂,口中清爽,到时知饥。续方5剂,精神转旺,大便一日2次,排后爽快感,脘满消失。原方再给5剂,嘱尽量限酒,并少进油腻肥甘,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