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038字 阅读时间:5分钟 耆 长也 黄耆色黄 为补药之长故名 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补气药之一 历来有“十方八芪”的说法 与人参同为补气药 肌表之气,补宜黄芪 五内之气,补宜人参 在山西省和甘肃省等地 黄芪作为食品原料食用 煲汤 炖肉 煮粥 入菜 蒸饭 火锅 传统方式泡酒 现在国内外以黄芪为原料开发的产品包括 中成药 保健品 食品 化妆品 动物饲料 有机绿肥 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 保肝、利尿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前含有黄芪的国产保健食品 达1000余种 本期介绍 黄芪的药用植物之一 【 蒙古黄耆 】 ![]() 蒙古黄耆简介 豆科黄芪属植物 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 ![]() 植物简介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80 cm。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形,长5-10 mm,宽3-5 mm,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粤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仅在尊齿边缘被有黑色柔毛;花冠黄色,蝶形,长不及2c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基部长柄状;雄蕊10,2体;被疏柔毛,子房柄长,花柱无毛。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膨胀,半卵圆形,长2-2.5 cm,直径0.9-1.2 cm,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上。 分布 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地。在我国黑龙江、河北、山西、甘肃等地也有分布。 ![]() 药用简介 中药名:黄芪; 蒙药名:混其日。 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类化合物等。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黄芪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 是 2020 版《中国药典》规定评价黄芪质量的指标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及其糖苷等成分。黄芪总黄酮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糖尿病、免疫调节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研究结果初步证明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维持抗氧化酶类的活性, 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 保持细胞膜稳定, 螯合与自由基产生相关的铁和铜离子等途径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黄芪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心血管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少血浆脂质过氧化物酶的产物和总胆固醇。 黄芪皂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主要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抗病毒、多脏器保护等作用,其中黄芪甲苷含量最高。黄芪甲苷对脑缺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抗炎、抗病毒等方面较为突出,同时具有一定的降糖、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等作用。研究表明,黄芪甲苷在抑制肝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癌症增殖以及侵袭方面抑制作用显著。 黄芪抗糖尿病的化学成分为多糖,皂苷和黄酮,可改善高糖状态下损伤的细胞以及基因的表达,调节氧化应激,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能力代谢等,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病症对症调节。黄芪多糖被认为与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直接相关,是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此外黄芪多糖也应用在抗肿瘤方面,黄芪多糖与云芝糖肽组方后可明显降低阿霉素在抗肿瘤过程中引发的免疫耐受现象。 黄芪的活性成分有黄酮类、皂苷类等,4 个主要黄芪产地黄芪指标成分的含量数据显示: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内蒙古>甘肃>山西>黑龙江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 总黄酮含量:内蒙古>甘肃>山西>黑龙江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 总皂苷含量:内蒙古>甘肃>山西>黑龙江 黄芪甲苷含量:内蒙古>甘肃>山西>黑龙江 ![]() 药材 黄芪 药用简介
本期部分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版 [S]. [3] 张蔷等,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J]. [4] 孙政华等,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5] 仝欣等,黄芪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J]. [6] 苏优拉等,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J]. [7] 刁元元等,黄芪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J]. [8] 王日明等,黄芪甲苷抑制黑色素瘤 B16 细胞的增殖作用 [J]. [9] 杨长花等,4个主要黄芪产地黄芪质量比较 [J]. 以上图片版权归 内蒙古中药(蒙药)材资源普查与监测项目办公室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