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足,身不痒!大补阳气的方子

 图书 馆员 2024-04-17 发布于内蒙古

阳气足,身不痒!用大补阳气的方子,治七窍瘙痒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

其实,造成皮肤瘙痒的,远不只是血虚血瘀这一种原因。

跟大家讲一个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阳气虚弱。阳气虚弱,也会引起皮肤瘙痒。

将一个案例来说明。

有一个32岁姓梁的男子。

就是上头七窍奇痒。双耳、双目、双鼻孔,嘴巴,七个窟窿眼儿,特别痒。已达两年之久。

低温的时候痒得最厉害。秋冬严重,春夏缓解。天冷的时候,捂得比谁都严实,不然就会痒。

结果,有一次一时保护不当,引起受寒,结果再度瘙痒。琢磨着看中医。

刻诊,面色发白,头戴围巾棉帽子,不时流鼻涕和眼泪。涕泪量不大,质地清稀。谈话的时候不停地用手来抠耳朵、鼻孔、嘴巴。

舌淡,苔白,脉沉迟。平时比较畏寒怕冷。十指尖也是冰凉的。

医家说,这是阳气亏少。脑袋这些官窍,需要阳气来供养。阳气少,养不起它们,导致它们刺痒。

配伍:制附片(先煎)10克、防风10克,细辛5克、麻黄5克、川芎各5克。

一共3剂,水煎服。

结果三剂药喝下去,诸证悉平,脑袋上官窍也不痒了。接着,又服三剂巩固,有配合右归丸化裁善后。

这张案例,刊发于1996年的《新中医》的第七期、第51页上。

除了血虚血瘀之外,阳气亏虚也会导致人有瘙痒之感。这是因为阳气不能濡养身体局部引起的。所以就不能用风邪致痒的思路理解。其实就是身体失于温煦以后,出现的反应。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脑袋上的阳气是最充分的。阳气聚于头部,官窍才能好使、灵敏。假如一个人阳虚,清阳不升于头面,就容易引起各种问题。官窍瘙痒是其中之一。

从诊断学角度来看,这个患者是阳气不足的。患者形寒肢冷,瘙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涕泪质清稀,都是他处于阳虚的状态。阳气不能到达皮肤官窍,引起的发病。

那么,就得鼓舞阳气,把阳气带到皮肤官窍。

医案中这个配伍其实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化裁。制附片、细辛、麻黄,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配伍。再加上一个川芎,和一个防风。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载于《伤寒论》里头的经方,能助阳解表。就是一个人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就用这个方子。患者表现是脉沉微、发热、恶寒重,神疲,精神不振,想睡觉。其中,制附片可以温补阳气,麻黄可以解表散寒。细辛可以辅助附子升发阳气,还可以辅助麻黄来解表散寒。

患者虽然没有上述阳虚外感的部分方证,但从他的病因来看,也是因为阳气素虚,外感风寒(患者最近一次发病,就是在感寒之后)。就用附子来温补元阳,用麻黄来解表散寒,内外阳气打通,寒邪为之溃散。

再配上一个防风。防风,也是辛温解表药,可以驱散肌表风寒。引起患者的瘙痒集中在头部,所以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引药性直达头面。川芎,是治疗头面疾病的要药。

图片

在所有引发皮肤瘙痒原因里,阳气亏虚,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有些就是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时,身上开始痒,身体畏寒怕冷。瘙痒地方,多集中在头面、前胸、脖子周围等。有的脉浮缓。中医辨证,就是阳气不足,风寒郁表。

除了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外,像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也可以用。药用麻黄3克,桂枝,白芍,甘草各6克,荆芥,防风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有时是用玉屏风散加上桂枝汤。但是治疗的思路,离不开温阳、散寒、解表、扶正。

如果身体瘙痒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遇寒加重,遇热缓解,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舌面上有津液,鼻涕不黄不稠,就要考虑是不是阳虚使然。温阳散寒而止痒,的确是一个思路。但在用到制附子时,务必谨慎,需要先煎,控制用量。

阳气足,身不痒!用大补阳气的方子,治好七窍瘙痒,值得认真琢磨

前几天,我给读者朋友写了一篇文说,提到用桃红四物汤这样的活血化瘀之剂,来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

其实,造成皮肤瘙痒的,还远不只是血虚血瘀这一种原因。

今天,我想跟你说另外一重原因,这就是阳气虚弱。

没错,阳气虚弱,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早年,我去参加中医经方讲习班的时候,听业界同行和我们分享经验。其中,有一个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老哥哥,跟我们分享了这么一张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2岁,姓梁。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上头七窍奇痒。双耳、双目、双鼻孔,外加一个嘴巴,七个窟窿眼儿,特别痒。一晃儿,这毛病两年了。

什么时候痒得厉害呢?就是低温的时候。秋冬严重,春夏缓解。所以到了天冷的时候,他捂得比谁都严实,否则就会痒。

结果,有这么一回,他一时保护不当,受寒了,结果造成头部孔窍再度瘙痒。怎么办?他琢磨着看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面色发白,头戴围巾棉帽子,坐在医家面前,不时流鼻涕和眼泪。涕泪量不大,质地清稀。谈话间,不停地用手来抠耳朵、鼻孔、嘴巴。

看舌脉,发现是舌淡,苔白,脉沉迟。患者自述,平时比较畏寒怕冷。一摸患者十指尖,也是冰凉冰凉的。

当时,医家就说了,你这是阳气亏少。脑袋这些官窍,都需要阳气来供养。你阳气少,养不起它们,所以它们就刺痒。紧接着,开方一首。但见——

制附片(先煎)、防风各10克,细辛、麻黄、川芎各5克,一共是3剂,水煎服。

结果怎么样?令患者万万想不到的是,三剂药喝下去,诸证悉平,脑袋上官窍再也不痒了。接着,又服三剂巩固,后期配合右归丸化裁善后。患者两年来的毛病,就全都没了。而且,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个医案,我听到以后,一直收藏。后来,我有机会,对全国的验案验方做集中的整理研究工作,发现当初同行老哥哥说的这张案例,就应该刊发于1996年的《新中医》的第七期、第51页上。读者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

我先说说我对此的理解。

我前面讲过,除了血虚血瘀之外,阳气亏虚也会导致人有瘙痒之感。这是阳气不能濡养身体局部所致。在这里,你就不能用风邪致痒的思路来理解了。它其实就是身体失于温煦以后,出现的反应。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脑袋上的阳气,是最充分的。阳气聚于头部,我们的官窍才能好使、灵敏。如果一个人阳虚,清阳不升于头面,那就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官窍瘙痒,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医案中这个患者,是不是阳气不足呢?从诊断学角度来看,是这样的。此人形寒肢冷,瘙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涕泪质清稀,所有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他处于阳虚的状态。他的阳气,无法到达皮肤官窍,所以发病。

既然如此,就得去鼓舞阳气,并且把阳气带到皮肤官窍。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用的方子——
制附片(先煎)、防风各10克,细辛、麻黄、川芎各5克。
这个方子,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它其实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化裁。制附片、细辛、麻黄,这三个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配伍。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一个川芎,和一个防风。
麻黄细辛附子汤,这是载于《伤寒论》里头的经方,能助阳解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怎么办?用这个方子。患者主要表现,是脉沉微、发热、恶寒重,神疲,精神不振,想睡觉。其中,制附片是温补阳气的,麻黄则能解表散寒。细辛一方面可以辅助附子升发阳气,还能辅助麻黄来解表散寒。
那么,医案里的患者,虽然没有上述阳虚外感的部分方证,但是究其病因来看,显然也是由于阳气素虚,外感风寒(患者最近一次发病,就是在感寒之后)。那好,就用附子来温补元阳,用麻黄来解表散寒,如此,内外阳气打通,寒邪为之溃散。
在这个基础上,配一个防风。防风,也是辛温解表药,可以驱散肌表风寒。由于患者的瘙痒,集中在头部,故而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引药性直达头面。川芎,是治疗头面疾病的要药。
这就是基本的意图,说起来很简单。
其实,在所有引发皮肤瘙痒的原因里,阳气亏虚,还真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有些人就是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的时候,身上就开始痒,而且身体畏寒怕冷。瘙痒的地方,多集中在头面、前胸、脖子周围等。有的人脉浮缓。中医辨证,就是阳气不足,风寒郁表。其实,除了上头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外,像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也可以用。药用麻黄3克,桂枝6克,白芍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6克。还有的时候,是用玉屏风散加上桂枝汤。总之,治疗的思路,离不开温阳、散寒、解表、扶正。

我把这些经验写出来,不知道读者朋友,你能吸收多少。

我知道,有些知识,很专业,不好理解。但是,你记住一个事儿就行:如果身体瘙痒的同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遇寒加重,遇热缓解,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舌面上有津液,鼻涕不黄不稠,要考虑是不是阳虚使然。温阳散寒而止痒,的确是一个思路。非专业的读者,你要请中医好好看看,准确辨证,科学选药,加以调治。在用到制附子的时候,务必谨慎,需要先煎,控制用量。

瘙痒之感,需大补阳气!这张方子务必收好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提到用桃红四物汤这样的活血化瘀之剂,来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其实,造成皮肤瘙痒的,还远不只是血虚血瘀这一种原因。今天,我想说另外一种原因,这就是阳气虚弱。

没错,阳气虚弱,也会导致皮肤瘙痒。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早年,我接诊过这样一个男子,年32岁,姓梁。他什么毛病呢?就是上头七窍奇痒。双耳、双目、双鼻孔,外加一个嘴巴,七个窟窿眼儿,特别痒。这毛病两年了。秋冬严重,春夏缓解。所以到了天冷的时候,他捂得比谁都严实,否则就会痒。结果,有这么一回,他一时保护不当,受寒了,结果造成头部孔窍再度瘙痒。

刻诊,见患者面色发白,头戴围巾棉帽子,坐在医家面前,不时流鼻涕和眼泪。涕泪量不大,质地清稀。谈话间,不停地用手来抠耳朵、鼻孔、嘴巴。看舌脉,发现是舌淡,苔白,脉沉迟。患者自述,平时比较畏寒怕冷。一摸患者十指尖,也是冰凉冰凉的。

当时,我就说了,你这是阳气亏少。脑袋这些官窍,都需要阳气来供养。你阳气少,养不起它们,所以它们就刺痒。紧接着,开方,但见——制附片(先煎)、防风、细辛、麻黄、川芎。结果一段时间后,诸证悉平,脑袋上官窍再也不痒了,后期配合右归丸化裁善后,患者两年来的毛病,就全都没了。而且,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我前面讲过,除了血虚血瘀之外,阳气亏虚也会导致人有瘙痒之感。这是阳气不能濡养身体局部所致。在这里,你就不能用风邪止痒的思路来理解了。它其实就是身体失于温煦以后,出现的反应。

瘙痒之感,需大补阳气!这张方子务必收好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脑袋上的阳气,是最充分的。阳气聚于头部,我们的官窍才能好使、灵敏。如果一个人阳虚,清阳不升于头面,那就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官窍瘙痒,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这个患者,是不是阳气不足呢?从诊断学角度来看,是这样的。此人形寒肢冷,瘙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涕泪质清稀,所有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他处于阳虚的状态。他的阳气,无法到达皮肤官窍,所以发病。既然如此,就得去鼓舞阳气,并且把阳气带到皮肤官窍。

这个方子,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它其实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化裁。制附片、细辛、麻黄,这三个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配伍。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一个川芎,和一个防风。麻黄细辛附子汤,能助阳解表。其中,制附片是温补阳气的,麻黄则能解表散寒。细辛一方面可以辅助附子升发阳气,还能辅助麻黄来解表散寒。上文中的患者,虽然没有上述阳虚外感的部分方证,但是究其病因来看,显然也是由于阳气素虚,外感风寒(患者最近一次发病,就是在感寒之后)。那好,就用附子来温补元阳,用麻黄来解表散寒,如此,内外阳气打通,寒邪为之溃散。

在这个基础上,配一个防风。防风,也是辛温解表药,可以驱散肌表风寒。由于患者的瘙痒,集中在头部,故而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引药性直达头面。川芎,是治疗头面疾病的要药。

其实,在所有引发皮肤瘙痒的原因里,阳气亏虚,还真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有些人就是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的时候,身上就开始痒,而且身体畏寒怕冷。瘙痒的地方,多集中在头面、前胸、脖子周围等。有的人脉浮缓。中医辨证,就是阳气不足,风寒郁表。治疗的思路,离不开温阳、散寒、解表、扶正。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之三

原:李老,您以治疗急重症特别是挽救心衰患者闻名于天下,(笑),咱们可得专门谈谈心脏病方面的问题。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死于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人数达到500-700万人,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而且有很多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也得了心脏病。您觉得心脏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李 可: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田  原:您到目前为止治疗过多少例心脏疾病患者了,统计过吗?
  李 可: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
  田  原:成功率是多少?
  李 可:基本都成功,都恢复健康了,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我认为中医基本取得成功!
  田  原:您能给我说说您的治疗思路,让年轻的中医生们也取取经。(笑)
  李 可:大至有这么四种:
  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没有力气把邪气撵出去,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我经常说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很多是真寒证,又有很多假热证,所以辨证一定要准确,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概括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先要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本来都是太阳病,是外感表证,最开始的时候都很轻。还有就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的,他们都有一种观点:病怎么来了,你就让它怎么散去。病从太阳经来,那就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从原路透发出去,病就好了。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要光看到表面,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不然,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治不好。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我们应当怎么办?《阴阳应象大论》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讲得非常清楚,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的层次关系,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进入到最深层了。这个时候,有些医生或者病人就以为把表面的症状解决掉了,病就好了。其实有很多的病,都只是把表面的症状去掉了,内邪还没有完全祛除,每次都留下一点,日积月累,如果我们没有辨证准确治疗错误,就给""帮忙了,就越来越深,越来越重。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
  田  原:在萌芽的阶段就把病治好,这是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呀。
  李 可:对。疾病最初只进入到人体的轻浅表层,《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经的讨论最多,病在太阳经很容易误诊,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伤寒论》关于太阳经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直接治疗疾病的,而是对于太阳经误诊的人所采取的补救方法最多。
  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怎么把疾病散去,让它从哪来,回哪去!如果说我就治"",不管前因后果、体质强弱,这样就会治标害本。比如,治外感病最常用汗法,它是中医治疗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出汗,而是开玄府(打开毛孔),通利九窍,托邪外出!
  田  原:其实,这种方法是要损伤人体元气的?
  李 可:对。诸症要先解表,解表多用麻黄汤。但是呢,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头痛医头"的毛病,因为麻黄汤属于汗法,要伤到人的元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所有的外感病也都要伤到内在。所以不能单纯解表,我觉得麻黄汤之类的方法就尽量不用。
  当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少阴同病,就应该固本气,开表闭,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肺心病和风心病就是按外感内伤同时发病,这两种病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说明一下,伤寒论麻黄汤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
  这就不是乌头汤原方了,我们知道经方是不可以随便加减的,当时在我初用附子川乌时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自己煎药来尝,尝到多少分量的时候出现毛病,出现问题。
  田  原:川乌可是巨毒,您也自己尝,不怕出问题吗?
  李 可:没事,万一发生中毒,我准备了绿豆汤,蜂蜜。实验的结果是三五十克根本没有问题。当时我很年轻,三十一二岁,以后我对后代也是这样交待,我的学生,凡是有志于恢复古中医的同仁,首先要自己亲口尝一尝,体会附子什么味道。

还有一个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说明一下,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
  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为的是1克,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再一个问题,根据神农本草经,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可以生津液。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卢火神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干姜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 肾四味各30g 炙甘草60g 桂枝 赤芍各45g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现在还有一个,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儿子着了慌到山西找我去了,他吃到7服药时,就把氧气摘掉了。
  这两种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这个破格救心汤就是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东西,我所以加山萸肉,龙骨、牡蛎,主要是为了敛,我发现四逆汤,虽然以炙甘草为君,2两炙甘草仍然不能扶土,扶土的意思就是用土来覆火,阳气回来以后不久又散了,就是因为三阴里头厥阴病开得太厉害,疏泄过剩,阳气一回,相火又散开了,所以山萸敛厥阴之气,治疗心衰,在四逆汤类方里头这是比较可靠的一张方子,很稳定,凡是治好的病人,很少反复!
  田  原:那么冠心病呢?现代人四十几岁就开始出现冠心病的症状,也能用破格救心汤吗?
  李 可:冠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它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道理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就是阳气不到,阳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一类病,就错了!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
  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相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的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田  原:一下子说出这么多"秘方",让我有点儿晕(笑),李老,跟你谈话我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您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这样那样的病用哪些方子能够治疗,到了临床,几乎都不用考虑,药方子就出来了,而且对症、有效。
  李 可:这不是我的东西,这都是老祖先们历代传下来,由医圣张仲景写在书里面,不是我的东西,我只不过误打误撞的用了一下,就用出这么些名堂,可见古中医还有多少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贝!
  我给你讲一件事,也是个心脏病人,名叫张志立,他是青岛远洋公司船长,常年在海上生活,四处漂泊。他在2005年做体检时发现心脏扩大了二分之一,压迫左肺,感到呼吸不畅。西医把检查结果告诉他的时候,他吓坏了,说不定啥时候就和这个世界说拜拜,情绪压力很大。
  他是我老乡,灵石人,跑回灵石找我给他治。基本就用以上方法,不过他用的奔豚汤比较多,这个汤证是突然肚脐下有一股气上来,人要昏过去的,实际上是元阳虚,冲气不能下守而上奔引起的,就用温氏奔豚汤。住了45天,前后45剂药,附子从200g增加到450g,吃完以后好像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了,跑到青岛医学院又做一次检查,大夫就跟他讲了"我们原先误诊了,你不是这个病,这个病,从古至今完全不可逆转,绝对好不了"。他又到别处检查,和他原先的片子进行对比,完全是两回事,扩大二分之一的心脏完全复位了。所以我说,我们中医对心脏病这个大难题,可以解决。
  还有一个病例是急性肾衰合并心衰,这个病人就是中央电视台12台导播小白的爸爸,他家是山西人,在301和协和确诊。这个病是个无底洞,慢慢养吧!他就跑回山西来了,找我给父亲治,因为他父亲是肾衰合并心衰,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过程中,因为肾功能的原因,他小便是清的,45剂,一个多月后,小便发臭,混浊,他父亲吃药的过程中反应很大,几乎要死了,惊心动魄的,邪正相争也非常厉害。当然我给用的药剂量也比较大。最后,这个病人心衰、肾衰都基本痊愈,现在功能恢复的很好,已经几个月没有透析!小白从网上告诉我结果。所以我感觉,温阳的方法,托透伏邪的方法,可以解决急症。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再深入研究探索,可以攻克好些个现代医学没有办法的东西。毛主席当初说过:如果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有所贡献的话,那首先是中医!这话没有错的。

  原:您看的书跟大多数学中医的人都不一样?
  李 可:一般初学中医的人啊,就是先学一些历代遗留下来的方剂,背些"汤头歌"什么的。我没有师传,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说要把哪些东西背的滚瓜烂熟的。假使我有老师,他也会规定我背这些。这些个书里头呢,当然是有一些有效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个错误的东西,当你把它们普遍接受下来以后,你在临床上就要自己摸索,有很多都是碰得头破血流才悟出来,哪个方子好用,哪个方子绝对不能用,都得有这么一个过程。初学中医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头痛医头,足痛医足,不能整体辨证,用死方子去套活的病人,"对号入座",十有八九相反。
  比如我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肺结核病人,双肺已经空洞了。他连续发烧一个月了,每天都烧到三十八度、三十八度五,然后出一身大汗,平稳一下,第二天又是那样……我们山西太原的结核病院就给他下了诊断,说这个病不能治了,你们回去准备后事吧。
  这是我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病人,用的就是朱丹溪的理论--滋阴降火。他就认为这个痨瘵,""就是现在讲的肺结核,古代管这种病就叫作痨瘵,这种病首先它是损伤脾气、胃气,然后耗散元阳,所以病人会不断地发热。朱丹溪就认为这种病应该补"",把那个""扑灭了。病人烧到这种程度了,按照他的理论,应该添一些"",滋阴啊,水火不就相对平衡了吗?古代治疗这种病用的都是这个办法,主要是滋阴降火。
  当时我用的方子是"青蒿鳖甲汤",治疗所谓"骨蒸潮热",意思是那个热是从骨头里面出来的,热哄哄的,老退不了。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这个人到后半夜就感觉气喘,就来不了气儿。我跟病人的弟弟比较熟,连夜过去看他的情况,我一看,坏了。
    原:方子用错了?
   可:这个方子肯定错了!这个病人马上就亡阳,上不来气了,他那个气是有出无入啊。当时他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里有红参,就把红参打碎,赶快煮汤一口一口喂他,初步稳定一下;然后,我就给他开那个"四逆汤",先救阳;最后再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一下子潮热退掉了,把他救过来了。之后一直到他临死,有四个月的时间没有发热。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一例都没有,因为肺结核发热是最难消除的。
  田  原:虽然退热了,命还是没有保住。
  李 可:因为他是双肺空洞啊,全身衰竭,所以最后还是死了。
  我那个书里头也写到这个问题,那是我最痛苦的一个经历。打那以后我就再也不用滋阴降火的这些东西了。其实这个过程就把胃气进一步的损伤,最后连元气也保不住了,就是死亡。所以用这种方法治疗肺结核一个也好不了。
  我那个书里头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从朱丹溪创立了这个学说,一直到近代很多人延用他的东西,造成的祸害非常严重。
  因为他是个名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历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你现在来批判他,就牵连到他这一派的好些个传人啊。所以(笑)……
    :(笑)传人很多吗?
  李 可:很多,多数是朱丹溪派的。
    :您怎么认识这个滋阴降火?
  李 可:但自从那次以后,我就认识到所谓的热,那是一种"相火离位,土不伏火,元阳虚弱",这么一种外散的表现。你从这个角度去敛他,就把他敛住了。但是如果不在生死关头你也体会不到这一点。所以说这个过程你没有亲身经历啊,就不可能去鉴别历史传承下来的几十万张中医方子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像您所说,毕竟要在生死关头,这样的机会不一定每一个医者都有啊。
  李 可:但是彭子益的著作就有这么个好处,你可以用他的那个观点,来考察历史上这些流派,和这些流派的主要论点,他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可以进行很明确的鉴别。他的功劳就在这。他把中医的精髓继承下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以供我们以后每一代人都沿着他这个路子发掘,发展。这样中医才有希望。
    :的确,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笑)也听到很多中医院校里的学生们抱怨,读一本好书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思考了。
   :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虽然也有一些应付时代的东西,比如说西医的解剖学他也编进去了,还有西医的生理病理学什么的他们也讲讲。但主要还是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主。
    :西医解剖现在还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始模仿西医的立项、实验,把中药打到老鼠、兔子身上,去看结果、看成分。
   :那都没有用!中医绝对不会从什么动物实验中得出什么高招来,那完全是徒劳,完全没有用!活着的人,不但是和那些个小动物不同,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模式。绝对不可能像西医的那种,研究一种药,大家都能吃,中医没有这个。
    :西医是想追求通用方吧,用一种药就能治大多数人的类似的病。
   :那完全不可能。现在这个西医他也认识到了,就是人是有个体特异性的,这个就是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点。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东西,现在他也正在向这条路上走。
  田  :这些观点您以前谈过吗?
  李 可:没有,这些东西太刺耳。大家心知肚明,就是不愿意放到台面上。安于现状,自欺欺人!
    :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李 可:去年新华社西安分社对我做了一次电话采访,和我谈了大概有两个小时,因为这个人他很有意思,所以我无话不谈。最后他发表的时候,就光剩下了干巴巴那么几条,就是李可建议啊,国家应迅速设立中医部,以挽救中医,然后具体的东西就不见下文了。

  原:目前我们的中医院校是五年制,两年半学中医,两年半学西医,学生一进校门,就得学习两种思维范式。学生年纪又小,两种思维放在一起,被拉锯一样扯来扯去,很多孩子迷茫、甚至痛苦不堪。最后可能就是哪条路走的顺,哪条路有""途,就奔哪条了。
  李 可:这和中医全盘西化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全国所有镇以上的医院,凡有中医的,都要被西化。病人来了,他啊首先让你去做CT,做化验,他也跟西医一样凭这个化验单来看病,中医那套东西都忘了,不会用了。
    原:说到中医要不要西化的问题,李老您是最有说服力的,您在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时候,几乎所有需要抢救的病人都往中医科急送,堪为奇观。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李 可:对。那是我在县医院中医科的时候。1979年到1983年。那时候,我正在研究中医的急症治疗,研究怎么样把垂死的病人很快救过来。我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医急症的,1979年调入人民医院之后,这套东西就比较成熟了。所以到县级医院里的这些急性心衰的、呼吸衰竭的,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休克、垂死的这种病人一般都是中医插手,西医主动就邀请中医来协作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他们就发现,中医用的这些方法不但是见效快,而且救过来以后很稳定,花的钱连他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有时候就百分之五六。
    原:您用的什么方法?喝药、针灸、灌肠……都有吗?
  李 可:急救的时候用针灸,主要用中药,很少使用灌肠。
    原:在大多数人心中,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中医还没有发生的病是很厉害的,也就是老百姓讲的养生。甚至很多"名医"也建议请西医比如说心梗,在冠心病阶段更多强调平时的保养,一旦发生心梗,性命攸关了,都认为即使张仲景、华佗在世,也救不了,很多"名中医"都建议赶紧送协和,上呼吸机、打强心针。但是见了您,听了您那么多起死回生的病例,我才突然感觉,太小看中医了,他是真的能逆转生死的。
  李 可:中医现在逐渐衰弱了。其实中医各种急重症能治疗,过去的书里都讲过。我在农村,看到很多农民,生活各方面困难,有病都拖着,一发病就是九死一生,不救就死了。在晋中地区(的病人)就比较重视,急诊都找中医,西医发了病危通知书,不抬回家就火化,我们那里的人特别怕火化。有个老师姓颜,在高原地区工作几十年,得了心脏病,平均半年住在医院。95年月3月份,他再次发生心衰,当地最高水平的西医认为没有希望,家属不死心,抬出来后,我开始插手治疗,三剂破格救心汤,600克附子,三天后,能下炕了。
  因为他没有儿女,很悲观,好了之后,我告诉他方子,让他配药调养,他也没有做,隔了三年,一次重感冒,我没在家,没救回来,本来可以活很长时间。
    原:在您抢救的过程中有底线吗?
  李 可:我也不知道,尽量努力就是。有一个病人,是个高大的农民,没钱,吃饭都够呛,得了心肌炎也没有钱治,心脏巨大,压迫了整个胸腔。住进我弟子开的医院,病人嘴唇黑,脸上有雾气,脉搏快,喘,根本不能动。住进来以后,200克附子加麝香,隔一个小时加200克,加到750克附子, 4天后醒了。医药费一千多元,我告诉弟子免了他的药费,如果他有钱长期吃培元固本,是可以带病延年的。
    原:附子本来是世人眼中的毒药,但是到了您的手里,把它变成了神药。
  李 可:这个东西啊,我离休以后,花了几年时间反思了一下,写了个文章,都在我那本书里边儿,我把他们都系统地做以总结,就是当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怎么扭转的。
  那时我就发现中医最大的弊病就是中西医结合。现在他们说这方面还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何长短……
  其实中医本来就有一整套的急救的方法。你说《伤寒论》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在大型瘟疫当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但为啥后来中医能掌握这些方法的人很少了?就是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看中了这个大市场,要让这个他们的医药来占领这个市场。这是个大买卖,发大财的事儿啊。我说在这种境况下,中医的生命力就逐渐被消磨,最后……(沉默)
    原:中医各流派的说法太多了,您入门时没有师传,就靠大量阅读中医书籍来学习中医,对您的思路影响最大的是哪部书?
  李 可:那个情况就很复杂了。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底浅。我 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那个时候没有鉴别能力啊,囫囵吞枣先咽下去再说。治病的时候也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我就开始自学《伤寒论》。
  不过呢,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天津的左季云老人。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他那个著作里头啊,关于"四逆汤"的论述非常好。所以我当时就接受了他的一些重要观点。他这个书啊,就是用方类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一部著作。这在古代研究《伤寒论》的学派里边也是很大的一派。
  他这种方法很简单,把性质相同,但是又有许多细微差别的方子啊归纳在一起,然后再辨别具体方子应该怎么用。比如说,发热恶寒,脉浮紧,这不是"太阳"病吗?"太阳"病的这个证,就是"麻黄汤"的适应证,只要你记住"麻黄汤"的这个主证,你就可以用"麻黄汤"这个方子。
  田  原:看了《伤寒论类方汇参》就找着窍门儿了。(笑)
  李 可:这个问题是这样,我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病情是不断改变的,就不能拿着方子套人。现在呢,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了。(笑)

四逆汤解+再学李可的四逆汤

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李可先生推荐大家服用四逆汤,是看到大多数现代人寒邪入少阴,病得不轻,而发了慈悲心。四逆汤没有“大剂”、”小剂“之分,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但是,这是药汤,不是菜汤,可“常常”服,不可“久久"服。也就是说,可以隔三差五地服一两剂,但绝不能误以为这是”养生汤“,而天天喝,一喝就是大半年。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功用〗回阳救逆。

〖病机〗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生化五脏六腑─→ 周身虚寒,恶寒踡卧。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得温养 ─→ 四肢厥冷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故其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呕吐不渴,腹痛下利。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虚,神失所养 ─→ 神衰欲寐阳虚脉气鼓动乏力 ─→ 脉沉细而微,舌苔而滑。为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

君 附子 ── 大辛大热,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 助阳散寒

臣 干姜 ── 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

       ┌ 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

       │

佐使 炙甘草 ┤ 制附子毒性。

       │

       └ 伍干姜温健脾阳。

【运用】

1.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应以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

2.现代常用本方作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注意事项】

1、真热假寒者忌用。

2.热厥及阳郁厥逆之证,禁用。

3.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

李可 演讲------------治未病

――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之摘录

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

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彭子益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为完备。他更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他是一个整体。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这个贡献很大。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留下来!

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在52年的实践当中,逐渐的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11种病,进行了攻关。我现在简要的跟大家报告一下,供大家参考,也是抛砖引玉。

第一个大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这个疾病有500-700万人。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脏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且有低龄化趋势,有些十多岁的小孩有得心脏病,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这些病在我一生当中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经过治疗后这些病人基本救活,基本恢复健康!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基本取得完全的成功!

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

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犯人,病体阳虚,如果阳气不虚,不会受侵犯,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的来讲: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个阳气: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所以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读傅青主时,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

再下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内经:五脏皆禀气于胃。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所以易经对后天脾胃: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一个先天,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从以上个点,归结为: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铭心刻骨,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我们是始终遵循的一个道理。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还有一句话:这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路,病从太阳来,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透发出去就好了。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去脉,抬手动脚就错了。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我们应当怎么办?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出自《阴阳应象大论》,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是内经的结论。这就是病的来路。所以无怪乎,现代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而且由于反复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每次病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病右取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的忙,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疾病最初进入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太阳经,所以太阳经条纹最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所以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他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就是说不管前因后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汗法,解表法,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托邪外出!

这样就有个问题,既然诸症当先解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则。那么解表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这又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因为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见病治病的毛病,因为你不顾人的本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所有的外感病全都夹有内伤。所以单纯解表,麻黄汤之类的方法不能用。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太阳少阴同病。大家都清楚,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于古方,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大家都讲,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也就是古方伤寒论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

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子和我是朋友。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就回来。结果第二天他又来找,说我妈情况很好,已经能够坐起来,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同时自己张罗着要下地帮媳妇做点家务活。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他当时,老太太病重的时候,手忙脚乱,又要准备后事准备老衣服,又要熬药,所以三副药熬在一块(一笑)。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这就误打误撞,病人好得很快,据他儿媳告诉我,因为她急急忙忙,药熬得过火了,剩下不多一点,加了水量不够,过一会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钟,老太太眼睛睁开,药吃完了,老太太第二天就下炕了,所以药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用药这么大剂量会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这个大家过虑了,这个剂量,我是从60年代初期开始做的,一直到81年7月,我们国家考古,发掘出东汉的度量衡器――权。当时发现有量液体的,量固体的,量粉末药的方法,很全面。最后经过一些学者,特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作了系统的总结。我当时就是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奥秘后,我就逐渐的查找历史上为什么发生断层。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治不了病。查来查去,从李时珍开始就是现在的小方子,几钱几分,虽然可以治好些个病,但是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

我治以上两种病的思路方法,来路就做这么个交待,供大家参考。两种病的症候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按六经来讲就是表里同病。

风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

肺心病(肺心病 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同义词,已合并),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

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制川乌30g黑小豆30g 防风30g桂枝45g赤芍45g炙甘草60g麻黄10-45g(说明一下,伤寒论麻黄汤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红参30g、蜂蜜150g、生姜45g、大枣12枚,九节菖蒲10g,这就不是乌头汤原方了,我们知道经方是不可以随便加减的,当时在我初用附子川乌时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自己煎药来尝,尝到多少分量的时候出现毛病,出现问题。为了万一发生中毒,准备绿豆汤,蜂蜜实验的结果30g,50g根本没有问题。当时我很年轻,三十一二岁,以后我对后代也是这样交待,我的学生,凡是有志于恢复古中医的同志,首先要自己亲口尝一尝。体会附子什么味道。

04年,在南宁,刘力红教授带着好多研究生,都是每天起来,单纯尝附子。看看到底人体对附子的耐受有多大,究竟有什么反应,看看会不会像现在科学成分讲的附子有没有那么大的毒性。其中有很多同志在每天早上尝附子的过程中,就治了他好多病!不晓得力红是不是跟大家讲过。我们这代人用附子都有亲身经历,我们的弟子都是首先自己去尝药。在治疗中,一旦经过辩证,立出方子那是不会有问题。所以当时方子里用防风、蜂蜜、黑豆都是为了解毒的,这样就有副作用就是药的力量减弱了。所以同志们要试我的方子,还是用原来的方法,等到你有把握的时候,就可以不要这些东西。

另外关于细辛。我们用的辽宁产的北细辛,我多次喝这个细辛,都恶心。我今年6月份,有一次突发中风。我自己开方子,就是小续命汤,加细辛附子。当时说话都困难,舌根都发硬,昨天我又出现这个毛病,所以就没有和大家一块儿来听卢老师讲。

细辛的问题大概是在宋代,出现的这个错误,而且讲话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个看守犯人的,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发现旁边放着些药,他鉴别后认为是细辛粉,所以后世就流传细辛不过钱这样的一种说法,你说张仲景超过他多少倍。所以我们用药要遵照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和原则,我们看病、辩证要遵循《内经》,《伤寒论》,医圣张仲景的方法,而不是后世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这些方法你们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不会出问题,只要你辨证准确。而且自从我和力红认识以后,外界找我看病的非常多,特别是山南海北,有的在国外,经常平均每天打十几个危重急症的电话。我说只要你找到方法以后,怎么样整没怎么样用,然后这些人都治好了。这个并不奇怪,不要大惊小怪,附子并不是现在讲的这么可怕,畏附子如蛇蝎,你中医你无所作为,你不但治不了急症,治不了大病,救不了性命,你连个方子都不会开。所以把治未病的东西,当作这么大的题目来做,太悲哀了。我讲这个意思就是大家放心。

还有一件事,河南一个40多岁的妇女,她有个男孩,13岁,从生下来后可能由于脑部受伤,就发癫痫,一直多年没好,最后听到北京某医院有进口一些现代的新药,可以治这个病,他就到那儿把药买好了,买好以后,医院就告诉他,这个药有很大的毒性,不平安,最好住在医院来用,因为他十几年来一直在给孩子治病,山南海北跑遍全国各地,花钱就海了,也没有在意。回去给小孩吃了以后就突然昏迷不醒,四肢冰冷。回来要求医院抢救,医院没有办法,说这种病我们没有办法,可巧他在北京买到我的那本书,按书上破格救心汤大剂,取了一剂,住在小旅馆里求人说好话,找了个电炉子熬好。给孩子一点点灌,看能不能醒过来,能不能活过来,最后把药灌进去孩子救活过来了,有个特殊的事,他的癫痫从1岁到13岁每年犯,严重的时候一天三到四十次,最后一剂大剂破格救心汤喝完以后,从北京回到河南,再没犯过。这个事我没有和本人联系过,他找我,她说要不是这本书的话,我得孩子就完了!她就找到山西出版社的郭博信,郭博信打电话给我,说这个人要表示感谢给你寄钱,问你的地址,我说你就说不知道算了。(掌声)

我讲这个事,他一个无知的老百姓,他不知道这个药有多厉害,他糊里糊涂就用了,可惜我们在大问题上不敢“糊涂”。还有好些通过通讯咨询,用大剂量附子治好的这种病,太多了。在05年时,延安保育院最早的第一任院长,这位老同志病了,是由肺癌,胃癌,转移到胰头,最后并发心衰,北京方面建议他们找我。力红知道这事。当时周围有几位同志就劝我,这事不要冒险,他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个老革命,他是对国家有功的人,他在战争时收养的21个孤儿其中有17个是少将。他是对国家有很大贡献,你这么几千里,贸然在电话里告诉他一个方子,你把他吃死怎么办,我考虑再三,说这种同志我们更应该想尽办法救他,根据我的经验,不会出问题。告诉力红就把这个东西发过去,老太太吃了药,第三天就下床了。但是他是好多种癌症,阴阳气血都竭绝了,以后我还专门去看过他一次,最后活了三个多月,死在什么情况呢?我离开新疆以后,西医说好容易身体情况大有好转,再用化疗的方法把它攻一下,把它消掉不是更好么?最后大剂量化疗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大家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信心,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宝贵的方法,不是骗人的,绝对无害,我们古代的中医,为什么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为什么古代中医大病小病都看,而且最擅长治疗急症。这是由于历史上原因发生断层,没有传承下来,我是很偶然机会误打误撞碰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稳妥可靠,而且05年后以后凡是用大剂量附子长期服用的病人,我让他们每月作生化检查,看看又没有肝肾损害,全部没有。而且长期的血尿,尿蛋白,经过长期温阳,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这个大家都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