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格救心汤*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心肾衰)

 FyssqzhOk 2020-07-13

心阳暴脱:人参四逆汤。

心气虚:四君子+生脉饮。

苓桂味甘汤(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加麦冬、生地、桃仁、丹参等治疗心衰、肺气肿、哮喘等病。症见:声低、苔薄白、舌红,脉细若。

.三七生脉饮三七人参葛根麦门冬五味子

主治: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

症见: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病毒性心肌炎见心悸、胸闷、乏力、脉细数或结代,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者。

.四逆汤(制附子干姜炙甘草)

主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症见:畏寒、四肢厥冷、鼻尖耳垂不温、神情淡漠、时欲寐、下利稀水、口不渴,甚则神昏,呼吸气冷,颜面晄白少华,脉微、细、弱、虚数。

加减:见阳亡而虚脱者加大量吉林参;大汗淋漓者加煅龙骨、牡蛎;阴竭者与生脉饮合用;见血瘀征象者加活血化瘀之品;本方为回阳救逆之剂,必须辩证准确、大胆心细,力挽狂澜。

.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全瓜蒌薤白桂枝半夏陈皮丹参川芎炒山楂茯苓失笑散佛手)

主治:胸痹(冠心病及其属痰瘀交阻的各种心脏病、心绞痛);胃脘痛(湿痰内阻、气机郁滞型的慢性胃炎);不寐(痰湿内阻);胸胁痛(胸胁神经痛、肋软骨炎)

症见:舌淡红或淡白、苔白腻,脉细或涩或结代;胸痛彻背、面唇青紫;结合心电图、血脂、血粘度检查。

.冠心病(气阴两虚、夹痰夹瘀)

【主要症状】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微自汗,五心烦热、头痛眩晕咽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瘀点或瘀斑,脉细数或结代。

【首选方药】金丹生脉饮(自拟方)

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葛根30g丹参15g远志15g节菖蒲6g郁金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三煎分三次服。

【加减运用】

1)胸部刺痛,加檀香6g、五灵脂15g。

2)眠差加酸枣仁20g、夜交藤30g。

3)头痛、眩晕(脑缺血)加当归20g、川芎6g。

4)五心烦热加旱莲草20g、女贞子20g、牡丹皮20g。

5)心悸气短加炙甘草6~30g、仙鹤草15g。

6)腰膝酸软加桑寄生15~30g、山萸肉20g。

7)胸闷加瓜蒌10g、薤白10g。

8)自汗加桑叶6~30g、生牡蛎15~30g、山萸肉20g。

【注意事项】

1)忌辛辣油腻食物。

2)本品不宜与含蔾芦、皂荚或其制剂的药物配伍使用。

3)服药时不宜喝茶,吃萝卜。

【禁忌人群】

1)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忌服。

2)孕妇禁用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沉香粉3g(冲),油桂3g(冲),茯苓、泽泻各30g,山茱萸180g。

    用法:武火急煎,边煎边灌。

下方主治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栓塞、脑供血不足、脑痴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心传导阻滞等,属气虚血瘀、痰湿阻络者。症见头昏脑胀,心烦,失眠健忘。反应迟钝,肢体麻木,行动困难等。

【组成】西洋参150g,黄芪200g,三七150g,丹参200g,天麻150g。
【功效】益气活血,祛痰通络。
【用法】以上各药共为细末,每日早晚服3-4g,开水送服。

​破格救心汤:高丽参30,山茱萸120,炙甘草120,麝香一克   附子300

破格救心汤
方剂组成
附子30~200g、乾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另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g、生龙牡粉30g、活磁石粉30g,磨香0.5g<分次冲服 >。活磁石粉,就是磁石矿石粉。


西医心衰与中医的破格救心汤

上周收到了粉丝的互动,希望能够讲解一些关于“心衰”方面的知识,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和大家简单的聊一聊“心衰”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提到“心衰”,就必须提到我们的山西老乡,李可老中医,他在现代的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对于心衰疾病的治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其所创立的“破格救心汤”,更是从死神的手中为许多患者争来了生存的时间,李可老中医也因此被称为”中医界的ICU”,江湖人称“霹雳手”。李老以擅用附子而著名,一味大辛大热之品,在他的手中,成为了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回阳神药。世人都称李老为火神派,他自己却不认同这种说法,更愿意称自己为古中医学派,学习的是张仲景、孙思邈……以及更早的中医的相关的理论研究体系,努力尝试正本清源,从中医最早的开始寻找到中医发展的正确路途。

李老创制“破格救心汤”的思路,正是其古中医学派的一个生动体现,其组方主要来源于《伤寒论》中的四逆汤,同时结合近代名医张锡纯的来复汤,从而构成此方。

李老最初借鉴四逆汤,创制破格人参四逆汤,疗效参半,对于重症垂危的心衰症也是生死参半。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就是历代用《伤寒论》的方子剂量都轻,达不到预期疗效。第二就是众医家畏惧附子毒性,不敢大剂量使用。附子有大毒,却是强心的主将。但是他们又何曾知道附子的毒性正是回阳救逆的关键之所在。当心衰垂危时,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阴寒重重包围,生死存亡,系在千钧一发之际呀,阳回则生,阳去则死。这时就要凭借附子的大辛大热之性,以雷霆万钧之力,斩关夺门,破阴回阳。

实际上,仲景在《伤寒》当中就已经给出了可以制约附子毒性的方法,四逆汤当中附子和炙甘草的配比就是仲景给予后人监制附子毒性的方法,据李老的临床经验当中附子用到100g的时候炙甘草60g完全可以监制附子的毒性,此时的附子就是强心的大将,救命的灵丹妙药。

在后来在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中以及不断的学习当中,李老再度借鉴了张锡纯的来复汤的思路。李老后来反思为何在完善“破格救心汤”之前为何疗效是生死参半,原因皆在于只见局部而不见整体。只着眼于“心衰”一端,而不见垂死病人全身衰竭的全局,即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散失。张氏盛赞“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盛”。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山萸大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涩中兼具条畅之性,又能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而不敛邪。此点极为重要为历代本草医家均为发现之特殊功效,可以适应一切心衰虚中夹瘀的特征,对于冠心病极为重要。

说到李可先生擅用附子,我们就会想起近代很火的一个学派“火神派”,李可先生虽然并未是火神派,但是他们都注重阳气。李老的中医思想来源于彭子益的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而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又说: “人身一团血肉之躯, 阴也, 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这些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阳气中, 郑氏又把肾中真阳看作人身阳气的根本。他将《周易》八卦运用于医学理论中, 用坎离二卦代表心肾, 并指出:“天一生水, 在人身为肾, 一点真阳, 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 乃人立命之根, 真种子也, 诸书称为真阳” (《医理真传》)“凡人之身,皆赖一团真火”, 认为“君火旺, 心火始能旺,真火衰,心火亦衰”。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肾中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而水火相交,阴阳升降的关键在于:人身坎中真阳之气能起真水上交于心,使人体阴阳气血升降的往来不息,达到人体生命的康健。大道三千,殊途同归。

破格救心汤

方剂组成

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对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煎服方法

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之内频频喂服1~3剂。

主治:本方可治凡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导致循环衰竭)

案例

(选自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脑危象

灵石教育局老干部闫祖亮,男,60岁。1995年3月24日凌晨4时病危邀诊。诊见患者昏迷不醒,吸氧。面如死灰,唇、指、舌青紫,头汗如油,痰声漉漉,口鼻气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双下肢烂肿如泥,二便失禁,测不到血压,气息奄奄。询知患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达10年。本次发病1周,县医院抢救6日,病危出院,准备后事。昨夜子时,突然暴喘痰壅,昏迷不醒。县医院内科诊为“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脑危象”,已属弥留之际。切脉散乱如雀啄屋漏,移时一动。前人谓,凡病情危重寸口脉难凭,乃按其下三部趺阳、太溪、太冲三脉,尚属细弱可辨。此症子时濒危未死子时后阴极阳生,已有一线生机。至凌晨4时,十二经营卫运行肺经当令,本经自旺。病情既未恶化,便是生机未绝。

遂投破格救心汤大剂,以挽垂绝之阳而固脱,加三生饮豁痰,麝香辟秽开窍醒脑而救呼吸衰竭:附子150克,干姜、炙甘草各60克,高丽参30克(另炖浓汁对服),生半夏30克,生南星、菖蒲各10克,净山萸肉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冲),鲜生姜30克,大枣10枚,姜汁1小盅(对入).

病情危急,上药加开水1.5公斤,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

3月25日6时二诊:得悉于半日一夜内服完上方1剂。子时过后汗敛喘定,厥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面色由灰败转为萎黄,紫疳少退,痰鸣大减。呼之可睁眼,神识仍未清。六脉迟细弱代,48次/分,已无雀啄、:屋漏之象,回生有望。嘱原方附子加足200克,余药不变,日夜连服3剂。

3月26日三诊:患者已醒,唯气息微弱,声如蚊蚋,四肢回温,可以平卧,知饥索食。脉沉迟细,58次/分,已无代象。多年来喉间痰鸣消失。其妻告知,昨夜尿湿大半:张床褥,腿已不肿,正是大剂量附子破阴回阳之效。真阳一旺,阴霾自消。病已脱险,元气未复。续给原方3剂,去生半夏、生南星、菖蒲、麝香。附子减为150克,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盐补骨脂、仙灵脾及胡桃肉)各30克:温养肝肾精气以固脱。每日1剂,煎分3次服。

3月30日四诊:诸症均退,食纳渐佳,已能拄杖散步。计前后四诊,历时5天,共用附子1.1公斤,山萸肉0.75公斤,九死一生垂危大症,终于得救。方中生半夏为降逆化痰要药,用时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鲜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有妙用。

声明:以上药材、食材确有治疗“心衰”的作用,但是请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使用,如果朋友确实“心衰”方面问题,可联系我们辨证用药。

.恢复心脏阳气的方子!化解心率慢、没力气、怕冷浮肿,请体会

什么是心中的阳气?心中阳气少了,患者会怎样?
我跟你说,有很多的高龄老人,或者多年的冠心病患者,他们到后来都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就是心率慢,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同时乏力,怕冷,胸闷,有的人甚至伴随肢体的浮肿。
我给你说个典型的例子吧。

话说有一个男子,年86岁,有十多年的冠心病病史,需要经常服用各类药物维持。

最近这几年,它的下肢开始明显浮肿,而且总是感觉到心悸,乏力。
于是,他就到医院复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其心率仅仅是每分钟45次。当时,医生就建议,这个情况下最好能安装心脏起搏器。但是,患者家属考虑,老人家年事太高,动手术有风险,于是决定转投中医治疗。
找的谁呢?是颜乾麟前辈。颜乾麟前辈是上海中医名宿,国医大师颜德馨之子。他在中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很有建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他的学术生平。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而迟,舌苔薄白,舌淡,而且下肢明显浮肿,畏寒肢冷,胸闷,小便量很少,整个人神疲乏力,一动弹就气喘吁吁。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6克,苍术和白术各10克,蔓荆子15克,葶苈子15克,熟附子6克,赤芍和白芍各15克,防风和防己各10克,桂枝3克,猪苓和茯苓各15克,泽泻和泽兰各15克,车前草15克,川芎15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一共开14剂。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下肢浮肿大大减轻,行动气短之感缓解。

这时候,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

就这样,患者前后用药调养一个多月,心率达到每分钟65次,下肢浮肿消失,整个人精神和体力都大有改善。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叙述完了。
现在,我带你探讨一下,医家为什么这么开方子。
其似,很多时候,中医治病是很简单的事儿。
比如说吧,对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来说,中医认为主要问题,就是心阳不足。
为啥这么说?你看,此人畏寒怕冷、浑身乏力。你说这是不是阳虚啊?同时,你看此人,心率很慢,到了应该安装起搏器的程度。这说明啥?不就是心中阳气太少,无法支持心脏跳动吗?心脏跳动,是需要阳气的。你心阳少,它就跳不动,或者少跳一点,好节省体力。
另外,患者还下肢浮肿。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心阳不足,体内阳虚,一身水液的蒸化和代谢,没有能量来维系。所以,患者体内水湿停聚,他必然出现水肿。
就患者就诊当时的舌脉来看,他脉沉细而迟,舌淡苔薄白,这一看就知道,是虚寒之态。
这个时候怎么办?很显然,就是补心阳和心气,然后利水除湿消肿。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6克,苍术和白术各10克,蔓荆子15克,葶苈子15克,熟附子6克,赤芍和白芍各15克,防风和防己各10克,桂枝3克,猪苓和茯苓各15克,泽泻和泽兰各15克,车前草15克,川芎15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
这个配伍里头,黄芪、党参、苍术、白术用于健脾益气,补益心气。升麻和蔓荆子,用于提升气机,将所补之气,上引于心。
在这个基础上,用附子来温补心阳。桂枝,温通心阳。
接下来,开始化湿利水。麻黄、车前、泽泻、猪苓、茯苓、方剂,可以利水除湿。防风,胜湿燥湿。
当然,由于患者有冠心病,所以你还必须照顾到人家血脉通利与否的事儿。故而,加赤芍、白芍、泽兰来活血养血。泽兰,还有利水的作用。
总之,这么一番组合,患者就可以心阳得振,心气得补,水湿得化,他的身体状况自然也就改善了。

我这么说,你应该看懂了吧?

当然,你可能会问,任何一个心率慢、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人,都可以这样用药吗?当然不是。中医用药,讲究辨证。你没有上文医案里的诸多症候,那就不能这么用。文老师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此文,能够对中医理论中心阳不阵、心气不足所致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你得知道,这个情况,是怎么来的,中医又是让它怎么没的。

医案中的配伍,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专业读者朋友,您不妨好好借鉴一下。颜乾麟前辈的方药,虽然药味组成比较多,但没有一个是浪费多余的。

治心跳过缓的方子!改善胸闷、乏力、没精神,请你细品味
心跳过缓。

这是很多老年人都遇到过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不得不说。

我给你讲个例子吧。
故事里的医家,叫做赵寄凡。
这个人,生于1896年,卒于1962年,是天津地界老一辈的中医学家。1954年,天津最早的“天津市中医门诊部”,就是由他和陆观虎筹建的。陆观虎老前辈的医案,我以前也没少和大家讲。后来,赵师又担任中医学院顾问等职,在临床带徒、中医教育事业上,立下过大功。
话说有这么一回,赵师接待一个患者,当时年纪是56岁,本是一个干部。

这个人,长期以来,反复出现胸闷的感觉,一犯病就上不来气儿,伴随头晕、全身乏力。

是不是心脏有毛病啊?他到医院去检查,结果被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率是每分钟43次,典型的窦缓。
你想想,这个人的心脏,一分钟才跳40来下,肯定不够用啊,他怎么能不难受呢?
怎么办?后来此人就求治于赵师。
赵师看到病人以后,立即给他诊脉。这时候,发现脉象缓而迟,舌体比较胖,舌色偏于淡紫。
考虑再三以后,赵师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桂枝10克,赤白芍各15克,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3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甘草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第一剂药大约半小时之后,心率就开始增快了,每分钟达到52次。胸闷、头晕、乏力之感开始减轻。
看到了效果,患者信心倍增,要求继续服药。于是,患者连服2周,诸证悉平,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心率达到了每分钟60到70下。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本质上的改善了。
这张医案,是赵师的典型验案之一,记载于《津门医粹》里。那是一部老医书,记载着天津地界老一辈中医临床家的学术经验。目前,这套专著已经绝版不出,消失于市了。

现在,我来和你聊聊,这背后的学问。

你看,这个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心脏跳动速度太慢,对不对?
那么,它为啥慢啊?
原因之一,在于心脏阳气不足。心脏,为阳脏、火脏,是所有脏腑中阳气最足的。心脏有了阳气,才能支撑它不断搏动、射血。心脏里的阳气,中医管它叫做“心阳”。
如果一个人的心阳不足了,心脏的工作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很遗憾,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根源就在于心阳不足。
怎么知道的?你看,此人舌胖而淡紫,这是非常明显的标志。舌胖,说明阳气虚弱,舌体失养。淡紫说明什么?说明患者心阳不足,阴寒内盛,以至于血液运行不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瘀滞。
至于说胸闷、头晕、全身乏力、脉象缓迟,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心阳不振的结果。心阳虚,心气心血运行不周,所以胸闷。心,其华在头面。心阳不足,所以患者头晕。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阳不振,一身脏腑气机不振,所以患者全身乏力。心主脉。心阳不足,脉道失于鼓舞,所以脉象迟缓。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很简单,就想办法滋补、温通心阳。我们看看当时赵师开的方子——
桂枝10克,赤白芍各15克,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3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甘草6克。
这个配伍,有桂枝汤的影子,但是做了巧妙的变化。咱们具体来说吧,就是制附子、细辛用于振奋心肾阳气。桂枝,用于温通心阳。麻黄,可以散达阳气。心阳不足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这个基础上,以赤芍和白芍来养血活血,用生姜和大枣固护脾胃,促进气血生化。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意图。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方子里的桂枝和麻黄,正常情况下,药力偏于走表,是散寒解表,提振体表阳卫之气的常用药。但是,这里头加入了附子和细辛。这两味药,可以温里。所以,这么一带,就把麻黄和桂枝的药性,带来体内脏腑里来了。这就是中医配伍过程中的巧妙之处。感兴趣的朋友,你不妨认真琢磨一下。我觉得,这种认识还是挺有道理的。

总之吧,患者心阳不足,我们中医药,可以有办法来很好改善。
其实,上了年纪的人,由于心阳不足而导致心跳过缓,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现象。文老师上面所分享,完全是中医视角下的治疗思路。
我希望非专业的读者朋友,能将其记下来,将来有机会,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经辨证,不要尝试。证不属心阳不足、心脉痹阻的人,不应该用。专业的读者朋友,您不妨也记录下来。我个人认为,上文赵师的配伍,用药简洁、药量不大、构思深合法度,很值得被效法。
一张“救心”的方子,化解胸闷、心痛、气短,温通阳气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年纪是54岁,医案记载姓陈,是一个工人。
大概在半年前,此人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
当时,也不知道为啥,他忽然就感觉到左胸疼痛,疼痛牵连后背,浑身出冷汗。脸色惨白。给人的感觉,他一只脚已经迈出阳间了。
好在,他当时身边有工友,于是赶紧将其送往医院。经过抢救,他转危为安。
然而,最近这一次,他的毛病又犯了。发病的时候,心慌气短,左侧胸部闷痛,出冷汗,而且整个人畏寒怕冷。
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此人很快就被送到了医院。
怎么办?受当时条件所限,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立即用中医汤药。
刻诊,见患者脉沉弱、苔白滑、舌质暗淡。
时间不等人啊。医家了解情况以后,当机立断,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桂枝15克,茯苓、炒白术各18克,红参须、菖蒲、葛根、郁金各12克,干姜、制附片(先煎)各9克,炙甘草6克,田七1克(研末分2次冲服)。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患者连用5剂之后,胸痛感明显减轻,畏寒怕冷之感消失。接下来,原方不变,再用7剂。胸痛感完全消失。
这时候,原方中田七和制附片去掉,加丹参18克,再服7剂。
最终,患者诸症悉平,完全恢复正常。

这是我们当初在学习中医内科学心脏病证治的时候,老师讲给我们的真实案例。我借花献佛,如今也给你说一说。

其实,整个患者的问题,在于心阳不足、心脉闭阻。
我们的心脏,五行属火,为阳脏。心阳要是不足了,那它干脆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因为它的每一次跳动,每一次射血,其实都是阳气在发挥作用。阳气不足,心脏既能衰退,心血不行而瘀滞,患者自然就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我们看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他阳虚的状态很明显。除了脉沉弱、苔白滑之外,他还浑身畏寒怕冷。这些都是典型的阳虚表现。
另外,在他发作的时候,是冒冷汗的。为什么冒冷汗?因为阳气衰少,不能固摄肌表,所以津液化汗而出。汗为啥是凉的?因为阳气不足,温煦不够。
心阳既然不足,那势必就要影响心气和心血的运行了。因此,患者就出现了剧烈的胸闷、心痛,心悸、气短。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肯定是要温通心阳了。这就好比给人输血一样,我们给心脏输送阳气。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吧——
桂枝15克,茯苓、炒白术各18克,红参须、菖蒲、葛根、郁金各12克,干姜、制附片(先煎)各9克,炙甘草6克,田七1克(研末分2次冲服)。
你不是心阳不够吗?这里用到了桂枝、附子和干姜。附子,大补心肾之阳。干姜,温中回阳。桂枝,善于温通心阳。再加上红参须温补心气心阳,我们给患者心脏输送阳气的事儿,是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的。

接下来,用田七、郁金活血化瘀,用茯苓和白术健脾,生化气血以养心。以葛根升脾胃清阳之气,上濡心脏。菖蒲一味,可以开心窍。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在这里,我想请大家,把医案当中的验方和用药思路,好好地记下去。
为什么呢?因为越是在寒冷的季节,此类心阳不足、心脉痹阻的患者,就越多见。因为在隆冬时节,我们体内的阳气普遍内藏,呈现出一定的虚弱趋势。这个时候,素来心阳不足的人,就容易出问题。老年人,在这方面尤为明显。故而,此类温通心阳、畅通血脉的救治方药,就显得很有价值。专业的读者朋友,应该及时记取,以增进临床。普通的读者朋友,您也作个记载,为日后的疾病调治,增加一点思路和希望。
总而言之,我劝大家,在当前季节务必保护好身体,不要让心脏里的阳气受到损伤。保护心阳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暖防寒,坚决不让寒邪直中脏腑。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你也应该明白吧。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我感谢你的阅读。

阳气足,身不痒!用大补阳气的方子,治好七窍瘙痒

前几天,我给读者朋友写了一篇文说,提到用桃红四物汤这样的活血化瘀之剂,来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

其实,造成皮肤瘙痒的,还远不只是血虚血瘀这一种原因。
今天,我想跟你说另外一重原因,这就是阳气虚弱。
没错,阳气虚弱,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早年,我去参加中医经方讲习班的时候,听业界同行和我们分享经验。其中,有一个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老哥哥,跟我们分享了这么一张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2岁,姓梁。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上头七窍奇痒。双耳、双目、双鼻孔,外加一个嘴巴,七个窟窿眼儿,特别痒。一晃儿,这毛病两年了。
什么时候痒得厉害呢?就是低温的时候。秋冬严重,春夏缓解。所以到了天冷的时候,他捂得比谁都严实,否则就会痒。
结果,有这么一回,他一时保护不当,受寒了,结果造成头部孔窍再度瘙痒。怎么办?他琢磨着看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面色发白,头戴围巾棉帽子,坐在医家面前,不时流鼻涕和眼泪。涕泪量不大,质地清稀。谈话间,不停地用手来抠耳朵、鼻孔、嘴巴。
看舌脉,发现是舌淡,苔白,脉沉迟。患者自述,平时比较畏寒怕冷。一摸患者十指尖,也是冰凉冰凉的。
当时,医家就说了,你这是阳气亏少。脑袋这些官窍,都需要阳气来供养。你阳气少,养不起它们,所以它们就刺痒。紧接着,开方一首。但见——
制附片(先煎)、防风各10克,细辛、麻黄、川芎各5克,一共是3剂,水煎服。
结果怎么样?令患者万万想不到的是,三剂药喝下去,诸证悉平,脑袋上官窍再也不痒了。接着,又服三剂巩固,后期配合右归丸化裁善后。患者两年来的毛病,就全都没了。而且,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个医案,我听到以后,一直收藏。后来,我有机会,对全国的验案验方做集中的整理研究工作,发现当初同行老哥哥说的这张案例,就应该刊发于1996年的《新中医》的第七期、第51页上。读者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

我先说说我对此的理解。

我前面讲过,除了血虚血瘀之外,阳气亏虚也会导致人有瘙痒之感。这是阳气不能濡养身体局部所致。在这里,你就不能用风邪致痒的思路来理解了。它其实就是身体失于温煦以后,出现的反应。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脑袋上的阳气,是最充分的。阳气聚于头部,我们的官窍才能好使、灵敏。如果一个人阳虚,清阳不升于头面,那就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官窍瘙痒,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医案中这个患者,是不是阳气不足呢?从诊断学角度来看,是这样的。此人形寒肢冷,瘙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涕泪质清稀,所有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他处于阳虚的状态。他的阳气,无法到达皮肤官窍,所以发病。
既然如此,就得去鼓舞阳气,并且把阳气带到皮肤官窍。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用的方子——
制附片(先煎)、防风各10克,细辛、麻黄、川芎各5克。
这个方子,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它其实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化裁。制附片、细辛、麻黄,这三个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配伍。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一个川芎,和一个防风。
麻黄细辛附子汤,这是载于《伤寒论》里头的经方,能助阳解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怎么办?用这个方子。患者主要表现,是脉沉微、发热、恶寒重,神疲,精神不振,想睡觉。其中,制附片是温补阳气的,麻黄则能解表散寒。细辛一方面可以辅助附子升发阳气,还能辅助麻黄来解表散寒。
那么,医案里的患者,虽然没有上述阳虚外感的部分方证,但是究其病因来看,显然也是由于阳气素虚,外感风寒(患者最近一次发病,就是在感寒之后)。那好,就用附子来温补元阳,用麻黄来解表散寒,如此,内外阳气打通,寒邪为之溃散。
在这个基础上,配一个防风。防风,也是辛温解表药,可以驱散肌表风寒。由于患者的瘙痒,集中在头部,故而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引药性直达头面。川芎,是治疗头面疾病的要药。
这就是基本的意图,说起来很简单。

其实,在所有引发皮肤瘙痒的原因里,阳气亏虚,还真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有些人就是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的时候,身上就开始痒,而且身体畏寒怕冷。瘙痒的地方,多集中在头面、前胸、脖子周围等。有的人脉浮缓。中医辨证,就是阳气不足,风寒郁表。其实,除了上头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外,像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也可以用。药用麻黄3克,桂枝6克,白芍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6克。还有的时候,是用玉屏风散加上桂枝汤。总之,治疗的思路,离不开温阳、散寒、解表、扶正。

我把这些经验写出来,不知道读者朋友,你能吸收多少。
我知道,有些知识,很专业,不好理解。但是,你记住一个事儿就行:如果身体瘙痒的同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遇寒加重,遇热缓解,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舌面上有津液,鼻涕不黄不稠,要考虑是不是阳虚使然。温阳散寒而止痒,的确是一个思路。非专业的读者,你要请中医好好看看,准确辨证,科学选药,加
以调治。在用到制附子的时候,务必谨慎,需要先煎,控制用量。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之三
原:李老,您以治疗急重症特别是挽救心衰患者闻名于天下,(笑),咱们可得专门谈谈心脏病方面的问题。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死于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人数达到500-700万人,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而且有很多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也得了心脏病。您觉得心脏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李 可: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田  原:您到目前为止治疗过多少例心脏疾病患者了,统计过吗?
  李 可: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
  田  原:成功率是多少?
  李 可:基本都成功,都恢复健康了,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我认为中医基本取得成功!
  田  原:您能给我说说您的治疗思路,让年轻的中医生们也取取经。(笑)
  李 可:大至有这么四种:
  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没有力气把邪气撵出去,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我经常说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很多是真寒证,又有很多假热证,所以辨证一定要准确,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概括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先要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本来都是太阳病,是外感表证,最开始的时候都很轻。还有就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的,他们都有一种观点:病怎么来了,你就让它怎么散去。病从太阳经来,那就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从原路透发出去,病就好了。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要光看到表面,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不然,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治不好。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我们应当怎么办?《阴阳应象大论》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讲得非常清楚,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的层次关系,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进入到最深层了。这个时候,有些医生或者病人就以为把表面的症状解决掉了,病就好了。其实有很多的病,都只是把表面的症状去掉了,内邪还没有完全祛除,每次都留下一点,日积月累,如果我们没有辨证准确治疗错误,就给病帮忙了,就越来越深,越来越重。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
田原:在萌芽的阶段就把病治好,这是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呀。
李 可:对。疾病最初只进入到人体的轻浅表层,《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经的讨论最多,病在太阳经很容易误诊,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伤寒论》关于太阳经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直接治疗疾病的,而是对于太阳经误诊的人所采取的补救方法最多。
  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怎么把疾病散去,让它从哪来,回哪去!如果说我就治病,不管前因后果、体质强弱,这样就会治标害本。比如,治外感病最常用汗法,它是中医治疗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出汗,而是开玄府(打开毛孔),通利九窍,托邪外出!
田原:其实,这种方法是要损伤人体元气的?
李 可:对。诸症要先解表,解表多用麻黄汤。但是呢,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头痛医头的毛病,因为麻黄汤属于汗法,要伤到人的元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所有的外感病也都要伤到内在。所以不能单纯解表,我觉得麻黄汤之类的方法就尽量不用。
当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少阴同病,就应该固本气,开表闭,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肺心病和风心病就是按外感内伤同时发病,这两种病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蜈蚣3
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说明一下,伤寒论麻黄汤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
  这就不是乌头汤原方了,我们知道经方是不可以随便加减的,当时在我初用附子川乌时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自己煎药来尝,尝到多少分量的时候出现毛病,出现问题。
  田  原:川乌可是巨毒,您也自己尝,不怕出问题吗?
  李 可:没事,万一发生中毒,我准备了绿豆汤,蜂蜜。实验的结果是三五十克根本没有问题。当时我很年轻,三十一二岁,以后我对后代也是这样交待,我的学生,凡是有志于恢复古中医的同仁,首先要自己亲口尝一尝,体会附子什么味道。
  还有一个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说明一下,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
  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为的是1克,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再一个问题,根据神农本草经,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可以生津液。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卢火神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干姜
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 肾四味各30g 炙甘草60g 桂枝 赤芍各45g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现在还有一个,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儿子着了慌到山西找我去了,他吃到7服药时,就把氧气摘掉了。
  这两种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这个破格救心汤就是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东西,我所以加山萸肉,龙骨、牡蛎,主要是为了敛,我发现四逆汤,虽然以炙甘草为君,2两炙甘草仍然不能扶土,扶土的意思就是用土来覆火,阳气回来以后不久又散了,就是因为三阴里头厥阴病开得太厉害,疏泄过剩,阳气一回,相火又散开了,所以山萸敛厥阴之气,治疗心衰,在四逆汤类方里头这是比较可靠的一张方子,很稳定,凡是治好的病人,很少反复!
  田  原:那么冠心病呢?现代人四十几岁就开始出现冠心病的症状,也能用破格救心汤吗?
  李 可:冠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它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道理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就是阳气不到,阳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一类病,就错了!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
  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相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的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田  原:一下子说出这么多"秘方",让我有点儿晕(笑),李老,跟你谈话我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您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这样那样的病用哪些方子能够治疗,到了临床,几乎都不用考虑,药方子就出来了,而且对症、有效。
  李 可:这不是我的东西,这都是老祖先们历代传下来,由医圣张仲景写在书里面,不是我的东西,我只不过误打误撞的用了一下,就用出这么些名堂,可见古中医还有多少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贝!
  我给你讲一件事,也是个心脏病人,名叫张志立,他是青岛远洋公司船长,常年在海上生活,四处漂泊。他在2005年做体检时发现心脏扩大了二分之一,压迫左肺,感到呼吸不畅。西医把检查结果告诉他的时候,他吓坏了,说不定啥时候就和这个世界说拜拜,情绪压力很大。
  他是我老乡,灵石人,跑回灵石找我给他治。基本就用以上方法,不过他用的奔豚汤比较多,这个汤证是突然肚脐下有一股气上来,人要昏过去的,实际上是元阳虚,冲气不能下守而上奔引起的,就用温氏奔豚汤。住了45天,前后45剂药,附子从200g增加到450g,吃完以后好像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了,跑到青岛医学院又做一次检查,大夫就跟他讲了"我们原先误诊了,你不是这个病,这个病,从古至今完全不可逆转,绝对好不了"。他又到别处检查,和他原先的片子进行对比,完全是两回事,扩大二分之一的心脏完全复位了。所以我说,我们中医对心脏病这个大难题,可以解决。
  还有一个病例是急性肾衰合并心衰,这个病人就是中央电视台12台导播小白的爸爸,他家是山西人,在301和协和确诊。这个病是个无底洞,慢慢养吧!他就跑回山西来了,找我给父亲治,因为他父亲是肾衰合并心衰,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过程中,因为肾功能的原因,他小便是清的,45剂,一个多月后,小便发臭,混浊,他父亲吃药的过程中反应很大,几乎要死了,惊心动魄的,邪正相争也非常厉害。当然我给用的药剂量也比较大。最后,这个病人心衰、肾衰都基本痊愈,现在功能恢复的很好,已经几个月没有透析!小白从网上告诉我结果。所以我感觉,温阳的方法,托透伏邪的方法,可以解决急症。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再深入研究探索,可以攻克好些个现代医学没有办法的东西。毛主席当初说过:如果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有所贡献的话,那首先是中医!这话没有错的。
田原:您看的书跟大多数学中医的人都不一样?
  李 可:一般初学中医的人啊,就是先学一些历代遗留下来的方剂,背些
"汤头歌"什么的。我没有师传,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说要把哪些东西背的滚瓜烂熟的。假使我有老师,他也会规定我背这些。这些个书里头呢,当然是有一些有效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个错误的东西,当你把它们普遍接受下来以后,你在临床上就要自己摸索,有很多都是碰得头破血流才悟出来,哪个方子好用,哪个方子绝对不能用,都得有这么一个过程。初学中医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头痛医头,足痛医足,不能整体辨证,用死方子去套活的病人,"对号入座",十有八九相反。
  比如我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肺结核病人,双肺已经空洞了。他连续发烧一个月了,每天都烧到三十八度、三十八度五,然后出一身大汗,平稳一下,第二天又是那样……我们山西太原的结核病院就给他下了诊断,说这个病不能治了,你们回去准备后事吧。
  这是我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病人,用的就是朱丹溪的理论--滋阴降火。他就认为这个痨瘵,""就是现在讲的肺结核,古代管这种病就叫作痨瘵,这种病首先它是损伤脾气、胃气,然后耗散元阳,所以病人会不断地发热。朱丹溪就认为这种病应该补"",把那个""扑灭了。病人烧到这种程度了,按照他的理论,应该添一些"",滋阴啊,水火不就相对平衡了吗?古代治疗这种病用的都是这个办法,主要是滋阴降火。
  当时我用的方子是"青蒿鳖甲汤",治疗所谓"骨蒸潮热",意思是那个热是从骨头里面出来的,热哄哄的,老退不了。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这个人到后半夜就感觉气喘,就来不了气儿。我跟病人的弟弟比较熟,连夜过去看他的情况,我一看,坏了。
    原:方子用错了?
   可:这个方子肯定错了!这个病人马上就亡阳,上不来气了,他那个气是有出无入啊。当时他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里有红参,就把红参打碎,赶快煮汤一口一口喂他,初步稳定一下;然后,我就给他开那个"四逆汤",先救阳;最后再用"参附龙牡救逆汤,一下子潮热退掉了,把他救过来了。之后一直到他临死,有四个月的时间没有发热。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一例都没有,因为肺结核发热是最难消除的。
  田  原:虽然退热了,命还是没有保住。
  李 可:因为他是双肺空洞啊,全身衰竭,所以最后还是死了。
  我那个书里头也写到这个问题,那是我最痛苦的一个经历。打那以后我就再也不用滋阴降火的这些东西了。其实这个过程就把胃气进一步的损伤,最后连元气也保不住了,就是死亡。所以用这种方法治疗肺结核一个也好不了。
  我那个书里头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从朱丹溪创立了这个学说,一直到近代很多人延用他的东西,造成的祸害非常严重。
  因为他是个名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历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你现在来批判他,就牵连到他这一派的好些个传人啊。所以(笑)……
    :(笑)传人很多吗?
  李 可:很多,多数是朱丹溪派的。
    :您怎么认识这个滋阴降火? 
  李 可:但自从那次以后,我就认识到所谓的热,那是一种"相火离位,土不伏火,元阳虚弱",这么一种外散的表现。你从这个角度去敛他,就把他敛住了。但是如果不在生死关头你也体会不到这一点。所以说这个过程你没有亲身经历啊,就不可能去鉴别历史传承下来的几十万张中医方子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像您所说,毕竟要在生死关头,这样的机会不一定每一个医者都有啊。
  李 可:但是彭子益的著作就有这么个好处,你可以用他的那个观点,来考察历史上这些流派,和这些流派的主要论点,他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可以进行很明确的鉴别。他的功劳就在这。他把中医的精髓继承下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以供我们以后每一代人都沿着他这个路子发掘,发展。这样中医才有希望。
    :的确,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笑)也听到很多中医院校里的学生们抱怨,读一本好书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思考了。
   :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虽然也有一些应付时代的东西,比如说西医的解剖学他也编进去了,还有西医的生理病理学什么的他们也讲讲。但主要还是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主。
    :西医解剖现在还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始模仿西医的立项、实验,把中药打到老鼠、兔子身上,去看结果、看成分。
   :那都没有用!中医绝对不会从什么动物实验中得出什么高招来,那完全是徒劳,完全没有用!活着的人,不但是和那些个小动物不同,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模式。绝对不可能像西医的那种,研究一种药,大家都能吃,中医没有这个。
    :西医是想追求通用方吧,用一种药就能治大多数人的类似的病。
   :那完全不可能。现在这个西医他也认识到了,就是人是有个体特异性的,这个就是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点。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东西,现在他也正在向这条路上走。
  田  :这些观点您以前谈过吗?
  李 可:没有,这些东西太刺耳。大家心知肚明,就是不愿意放到台面上。安于现状,自欺欺人!
    :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李 可:去年新华社西安分社对我做了一次电话采访,和我谈了大概有两个小时,因为这个人他很有意思,所以我无话不谈。最后他发表的时候,就光剩下了干巴巴那么几条,就是李可建议啊,国家应迅速设立中医部,以挽救中医,然后具体的东西就不见下文了。
田原:目前我们的中医院校是五年制,两年半学中医,两年半学西医,学生一进校门,就得学习两种思维范式。学生年纪又小,两种思维放在一起,被拉锯一样扯来扯去,很多孩子迷茫、甚至痛苦不堪。最后可能就是哪条路走的顺,哪条路有钱途,就奔哪条了。

  李 可:这和中医全盘西化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全国所有镇以上的医院,凡有中医的,都要被西化。病人来了,他啊首先让你去做CT,做化验,他也跟西医一样凭这个化验单来看病,中医那套东西都忘了,不会用了。
  田原:说到中医要不要西化的问题,李老您是最有说服力的,您在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时候,几乎所有需要抢救的病人都往中医科急送,堪为奇观。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李 可:对。那是我在县医院中医科的时候。1979年到1983年。那时候,我正在研究中医的急症治疗,研究怎么样把垂死的病人很快救过来。我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医急症的,1979年调入人民医院之后,这套东西就比较成熟了。所以到县级医院里的这些急性心衰的、呼吸衰竭的,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休克、垂死的这种病人一般都是中医插手,西医主动就邀请中医来协作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他们就发现,中医用的这些方法不但是见效快,而且救过来以后很稳定,花的钱连他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有时候就百分之五六。
田原:您用的什么方法?喝药、针灸、灌肠……都有吗?
  李 可:急救的时候用针灸,主要用中药,很少使用灌肠。
  田原:在大多数人心中,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中医还没有发生的病是很厉害的,也就是老百姓讲的养生。甚至很多名医也建议请西医比如说心梗,在冠心病阶段更多强调平时的保养,一旦发生心梗,性命攸关了,都认为即使张仲景、华佗在世,也救不了,很多名中"都建议赶紧送协和,上呼吸机、打强心针。但是见了您,听了您那么多起死回生的病例,我才突然感觉,太小看中医了,他是真的能逆转生死的。
  李 可:中医现在逐渐衰弱了。其实中医各种急重症能治疗,过去的书里都讲过。我在农村,看到很多农民,生活各方面困难,有病都拖着,一发病就是九死一生,不救就死了。在晋中地区(的病人)就比较重视,急诊都找中医,西医发了病危通知书,不抬回家就火化,我们那里的人特别怕火化。有个老师姓颜,在高原地区工作几十年,得了心脏病,平均半年住在医院。95年月3月份,他再次发生心衰,当地最高水平的西医认为没有希望,家属不死心,抬出来后,我开始插手治疗,三剂破格救心汤,600克附子,三天后,能下炕了。
  因为他没有儿女,很悲观,好了之后,我告诉他方子,让他配药调养,他也没有做,隔了三年,一次重感冒,我没在家,没救回来,本来可以活很长时间。 
  田原:在您抢救的过程中有底线吗? 
  李 可:我也不知道,尽量努力就是。有一个病人,是个高大的农民,没钱,吃饭都够呛,得了心肌炎也没有钱治,心脏巨大,压迫了整个胸腔。住进我弟子开的医院,病人嘴唇黑,脸上有雾气,脉搏快,喘,根本不能动。住进来以后,200克附子加麝香,隔一个小时加200克,加到750克附子, 4天后醒了。医药费一千多元,我告诉弟子免了他的药费,如果他有钱长期吃培元固本,是可以带病延年的。 
    原:附子本来是世人眼中的毒药,但是到了您的手里,把它变成了神药。
  李 可:这个东西啊,我离休以后,花了几年时间反思了一下,写了个文章,都在我那本书里边儿,我把他们都系统地做以总结,就是当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怎么扭转的。
  那时我就发现中医最大的弊病就是中西医结合。现在他们说这方面还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何长短……
  其实中医本来就有一整套的急救的方法。你说《伤寒论》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在大型瘟疫当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但为啥后来中医能掌握这些方法的人很少了?就是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看中了这个大市场,要让这个他们的医药来占领这个市场。这是个大买卖,发大财的事儿啊。我说在这种境况下,中医的生命力就逐渐被消磨,最后……(沉默)
    原:中医各流派的说法太多了,您入门时没有师传,就靠大量阅读中医书籍来学习中医,对您的思路影响最大的是哪部书?
  李 可:那个情况就很复杂了。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底浅。我 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那个时候没有鉴别能力啊,囫囵吞枣先咽下去再说。治病的时候也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我就开始自学《伤寒论》。
  不过呢,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天津的左季云老人。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他那个著作里头啊,关于"四逆汤"的论述非常好。所以我当时就接受了他的一些重要观点。他这个书啊,就是用方类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一部著作。这在古代研究《伤寒论》的学派里边也是很大的一派。
  他这种方法很简单,把性质相同,但是又有许多细微差别的方子啊归纳在一起,然后再辨别具体方子应该怎么用。比如说,发热恶寒,脉浮紧,这不是"太阳"病吗?"太阳"病的这个证,就是"麻黄汤"的适应证,只要你记住"麻黄汤"的这个主证,你就可以用"麻黄汤"这个方子。
  田  原:看了《伤寒论类方汇参》就找着窍门儿了。(笑)
  李 可:这个问题是这样,我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病情是不断改变的,就不能拿着方子套人。现在呢,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了。

.改良了破格救心汤的剂量,称之为小破格,对于临床中出现阳虚,脱证,汗多,水肿,心衰,低血压,晕厥,取得良好的效果。
蒸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45g、人参/红参20g、山萸肉45g、生龙骨45g、生牡蛎45g、磁石30g、麝香0.2g
由于麝香比较贵,没有昏迷,意识障碍,心衰,急性卒中我一般都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