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省辽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4-17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社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4.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5.《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心中的倩影

王充闾

到了南京,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寻访秦淮河。《桃花扇》《儒林外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淮河的描写,确实给我留下了特深的印象。    

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这是明清之际的秦淮春景;“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这是十里秦淮的繁华胜概。如果说,清代文人孔尚任、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是靓娘的浓抹。那么,朱自清先生眼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便是西子的淡妆,更别具一番风情。

由于古文化的积淀,秦淮河早已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闪现着它的玫瑰色的丽影。①而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诗,一幅绮丽的画,一片如烟如梦的旧时月色。

可是没料到,当听说我要去寻访秦淮河时,市文联的同志却苦笑着摇头。他们告诉我,早在清末民初,秦淮一带便已萧条破败了,河道淤塞,河床狭窄,河水浑浊。实际上,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旧貌,只不过在朦胧的月色、眩晕的灯光下看不分明而已。②今日的秦淮河再也找不出多少诗情画意,那个白舫青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像梦一样地消逝了)。

看到我充满失望的神色,朋友们半是劝慰半是憧憬地述说,南京市政府已把彻底整治秦淮河列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将采取一系列人工措施,恢复其天然姿色。我终于打了退堂鼓,决定在秦淮河恢复秀丽的姿容之前暂不去探访。

回来后,我把这些想法讲给几位朋友听,他们多数人都不以为然。③有的说我“痴情可哂”,有的笑我“理想主义”,我却至今不悔。特别是读到文洁若的散文《梦之谷中的奇遇》,对作家萧乾的行止,更是赞其通脱,引为同调。

1928年,十八岁的萧乾在汕头角石中学任教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萧曙雯的姑娘。二人心心相印。不料,一小人从中插足,有意娶萧曙雯,声言如果曙雯拒婚,就要对萧乾狠下毒手。姑娘断然斥绝这个恶棍,同时劝说萧乾赶紧离开,以免遭暗算。本来,她是准备同萧乾一道乘船逃离的;可是,当发现码头上有歹徒持枪环伺,她只好悄悄溜回。她知道,若是萧乾只身出逃,他们会高兴地放他走开;如果二人同行,萧乾就会死在这伙恶棍手中。

尘海翻腾日月长,一别音容两渺茫。这对情人南北分飞,各自在布满荆棘的坎坷路上建立了家庭。八年后,作家萧乾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梦之谷》。他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再见一面当年恋人——书中的女主人公盈姑娘啊!    

六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有机会旧地重游,回到汕头的“梦之谷”,并且得知萧曙雯仍然健在。可是,经过一番斟酌,萧乾毅然决然放弃这个此生难再的机缘。他不愿让记忆中的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在一瞬间,被了无神采的干枯老眼、霜雪般的鬓华和佝偻着的龙钟身影抹掉。

留恋少时风华,是人同此心的。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感情会日益浓重。世间许多宝贵的事物,拥有它的时候常常并不知道珍惜,而一当失去它,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才会懂得它的可贵。

“长江一去无回浪”,古今中外永远不会有时间的收藏家。我们仿佛看到雪莱的诗剧《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时间的精灵——神色仓皇的御者,正赶着一匹匹肋生彩翼的飞马,拖着一辆辆雕花镂彩的神车,踏着香风彩云向前飞奔。自古以来,无数智者就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努力探求无限的时空,最后,总是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面前惊愕不已;诗人则力图通过无穷的想象力和有限的艺术形象,去追求和把握浩渺的时空,④但是,结果只是一连串的浩叹:“恨无壮士挽斗柄,坐令东指催年华。今朝零落已可惜,明日重寻更无迹。”(陆游诗句)

那年春天,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应邀来营口市讲学。闲谈中,已离休的市文化局局长,提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位艺术家首次来营口访问演出时的情景。“您那时真是光彩照人,我还保存着当时我们的合影呢!”老局长说着,把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递过去。这位表演艺术家眼睛刷地一亮,说:“太宝贵了,赠给我吧。我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所有留影,全都损失了。”她坐在镜前,静默良久,看着三十年前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充满对昔日风华和峥嵘岁月的忆念。

我即兴题赠一首七绝:

卅年回首感千重,妙艺人人赞化工。

且莫伤怀悲老大,青春犹在画图中。

她看了苦笑着,说:“您这诗看似慰语,实际上正是憾词。”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同登喜马拉雅山,不幸遇上雪崩。男青年被雪堆埋得不见踪影,女的却活着逃了出来。她无限地怀念着恋人,年年此日,都要去当日的出事地点,寻找恋人踪迹,终于在第二十个年头,在雪堆一角,找到了恋人尸体。他仍是当年那样年轻、俊俏,朱颜秀发;而自己却早已失去往日风韵,垂垂老矣。这虽然也是一种驻颜之术,无奈说来实在是太惨苦了。    

人们也许会问:那位女士苦苦奔波二十年,她究竟要寻觅什么?只是为了要见上十面情人的年轻、俊秀的倩影吗?——这在她记忆之窗上,本是永远抹不掉的而且会久而弥新。那么,除此之外,又要追求什么呢?或许是要重温昔日的恋情,寻觅那一经失去便再也不会重现的纯真诚挚的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留给亲人、朋友一个美好的形象固然重要,但是,它所附丽的却是珍贵百倍的真情诚意。如果有朝一日,那位女士发现日夜思念的意中人竟是一个骗子,那么,再美好的形象也会随之而化为丑陋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援引古诗文中描写秦淮河秀丽、繁华胜景的名句,强调它给作者的印象之深,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B.清末民初秦淮胜景就已经荡然无存,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秦淮河也不是真貌,而是他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

C.作者即兴题赠的七绝既是对那位女表演艺术家的慰勉,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

D.作者转述林清玄一篇文章中讲过的悱恻动人的故事,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秦淮河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空灵朦胧的美,点扣题意。    

B.句子②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再也找不出”“像梦一样地”这些短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与怅然若失之情。

C.句子③中“痴情可哂”“理想主义”这些点评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至今不悔”,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

D.句子④引用陆游诗句,意在表明时间飞驰,难以挽留,要珍惜韶华,这处引诗呼应段首句,生动形象,饱含哲理。

8.本文题为“心中的倩影”,文中具体描述了哪些“心中的倩影”?这些“倩影”是如何构成一篇浑然一体的文章的?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和说明。(5分)

          

9.有评论家指出王充闾的散文具有“深邃冷峻”“清醇雅致”的风格。请从“深邃冷峻”和“清醇雅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这篇散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写其要点,要求先扼要阐释“深邃冷峻”或“清醇雅致”的内涵,然后从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综合进行评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①,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治。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②江涘。登岸,谒子陵祠。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惜。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③。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选自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有删改)

[注]①唐宰相鲁公:借唐宰相颜真卿代指宋宰相文天祥。文中“公”指文天祥。②榜:浆,代指船。③《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作《季汉(宋)月表》。“季汉”实指“季宋”。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

材料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兹游A亦良B伟C其为D文词E因以达E意G亦诚H可悲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文中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意思相同。

B.卒,最终,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不同。

C.三,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三”意思相同。    

D.薄,文中指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先追述了作者与文天祥的交情,营造了一种“悲歌慷慨”的情绪氛围,既交代了写作因由,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材料一作者与友人为祭悼文天祥做了筹划与安排,在西台行跪拜礼,放声大哭,共同祭悼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文辞情浓意切。

C.材料一作者回想少年时拜谒子陵祠的往事,祭拜后又抒情,全文感情达到高潮,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

D.材料二文天祥写自己在元朝营地的举动和所思所想,他毫不畏惧,据理抗争,震动元朝统治者,并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4分)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盂叔侄为逆。(4分)

          

14.材料一中,作者为何想写《季汉(宋)月表》?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  家  傲   

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

1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和“                ”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当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和外界大环境变化时,人体这一小环境受到影响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   ①   ,相反,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会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在夏季,由于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一些人会出现心烦的表现。有的人即使本身所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看到窗外强烈的光照等而产生烦躁的情绪。除了气温变化,不良情绪还与人出汗较多、睡眠缺乏和饮食不足有关。    

①这些不良因素会导致人体电解质代谢紊乱出现障碍,②影响大脑神经活动,③从而出现情绪和行为。④夏季,人的植物神经系统也容易紊乱。⑤植物神经系统主管人的消化系统,⑥也影响着内分泌系统,⑦植物神经紊乱会使人夜晚梦多,⑧减少人的睡眠质量。

另外,影响人的情绪的因素,   ②   ,还有城市环境和社会压力。高压力、高速度还是一些大城市的主要生活节奏,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嚼——”,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20.下列句子中的“关系”与文中加点的“关系”,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饮食与人的眼睛健康有关系,胡萝卜、菠菜、红薯等食物对眼睛健康有帮助。

B.持续巩固坚如磐石军政军民关系,共谱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新篇章。

C.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D.学校会要求带上自己的团员档案,团员档案里包含转团组织关系证明。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为“就像有劁猪的,也有人去织席子或箍桶,有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2.下面的两句话分别摘自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两个句子都通过列举的方式来表达,但二者在表达上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不同表达的原因。(6分)

(1)除了气温变化,不良情绪还与人出汗较多、睡眠缺乏和饮食不足有关。


(2)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又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孟子说:“即使是美如西施的人,要是身上沾有脏臭的东西,人们从她身边走过时也会掩着鼻子;即使有很多缺点的人,只要斋戒沐浴了,也可以参与祭祀上帝的典礼。”    

在复兴中学高三(1)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修课上,同学们围绕孔、孟上述观点展开讨论和探究。假定你是其中一员,请针对上述论断,根据你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参与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A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可知,国人把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的原因还有二人逝世于同一年。C项,“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错,根据原文“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可知,非汤氏剧作的原貌的仅是一类而不是全部。D项,“汤显祖师承王阳明”错,无中生有]

2. A[“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错,根据原文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几令《西厢》减价”并不能推出《牡丹亭》的成就超过《西厢记》,此处属于曲解文意]

3. B(“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错,是为了证明《牡丹亭》的主旨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

4. D(“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错,材料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不是为了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5.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

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 A(B项表述存在“夸大其词”的错误。“荡然无存”言过其实,“也不是真貌”“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则是曲解原文意思。C项中“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这一理解不准确,有过度解读之嫌。D项中“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理解不准确。从上下文语境看,这里所转述的故事意在说明青春芳华、真诚情意是值得被珍重的)    

7. C(C 项中“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这些理解不准确。该画线句是他人对作者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秦淮河印象及其想法的评点,未必就表明作者“脱离现实”;而“至今不悔”则是表明其人的执着,他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8.第一问:①作者心目中秦淮河的秀丽、繁华的胜景;②作家萧乾心中青春恋人萧曙雯的美丽丰姿;③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三十年前流溢青春气息的秀影;④喜马拉雅山雪崩灾难中女幸存者无限怀念着的恋人年轻、俊秀的倩影。(每点1分,共3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二问:文章以寻访心目中的秦淮胜景而未得的失望后的痴情为端绪,抒展“秦淮河情结”,深情叙述了三个在记忆中保留倩影的故事,从而将文章串联成有机整体。(2分)

9.示例一:

①“深邃冷峻”是说王充闾散文讲究由表及里的深度开掘,探寻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内含冷静庄严的哲思。(2分)

②《心中的倩影》叙述若干在记忆中保留倩影的故事,抒发珍惜美好、珍重韶华、珍重真情挚意的感悟,含蕴深挚。(2分)

③《心中的倩影》在叙述、描写中穿插简洁、精警的议论,有哲思,有理趣,耐人寻味。(2分)

示例二:

①“清醇雅致”是说王充闾散文注重意境的隽永、情感的丰富与语言的典雅、精致。(2分)

②《心中的倩影》写秦淮胜景、少年芳华、青春恋情,纯真诚挚,给人以清新、醇厚之感。 (2分)

③《心中的倩影》旁征博引,巧妙熔铸古今诗文,极具书卷气息,语言典雅别致,含蕴隽永,启人深思。(2分)

(答案分三点:第一点先简释关键词内涵,后两点分别从文本内容、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结合《心中的倩影》来分析,考虑上述三点结合紧密,故整合在一起表述。评分时,依靠检索答案要点中与前述三个角度相关的关键词语以及表述的适恰程度和清晰程度给分)    

10. CEG[(原文标点)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11.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薄”意思也是“迫近”)

12. C(“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13.(1)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得分点:“济”“阴”“著”各1分,大意1分)

 (2)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得分点:“度”“诟”“逆”各1分,大意1分)

14.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1分)于是想写《季汉(宋)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别。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曾往来处,慷慨悲歌,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别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儿,雨停,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好几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云气迫近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我们)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别,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之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说:“这天船鼓风快速行驶,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

材料二: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15. D(D项中“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这一理解不正确。根据该词上下阕,应是官场生活的种种不自由令人未老先衰)

16.①“车马九门来扰扰”中“扰扰”运用叠词,写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3分)

②“寻寻觅觅”运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3分)

17.(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2)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3)示例一: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示例二: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示例三: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符合情境的即可得分]

18.①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 ②不仅仅有自然高温(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19.示例:①这些不良因素会导致人体电解质代谢紊乱。③从而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⑧降低人的睡眠质量。(每修改正确一处给1分)20. B(B项中的“关系”与文中加点的“关系”均指“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A项,关系指“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C项,关系指“关联、牵涉”。D项,关系指“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

21.①原句连用多个“有的地方”,构成排比;(1分)②增加语句的节奏感、韵律感;(1分)③强调不同地区的特点,说明“当和尚”只是一种职业而已。(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①第一句列举了造成情绪中暑的原因,语言简明扼要;②第二句列举了明子所读的书,琐碎的交代并未让人厌烦,而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画卷;③两则材料表达上的不同主要源于体裁及其表达方式的不同,语言文字运用Ⅰ是科普文,以说明为主;语言文字运用Ⅱ是小说,以描写为主。(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3.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基于交际写作情境的言论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段话组成:前者援引孔子的两句名言,指出犯错不改与过而能改的不同结果。后者援引孟子的这句话,通过举例论证,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及时改过从善。人有善处不可以自恃,人有恶行能改即善。孔、孟这两则言论都涉及一个共同的话题,即“人之过”,都强调人有过若能改,就应予以赞许和接纳。孔、孟两位先圣的这些话语都涉及人的修身问题。缺点、过错,是人生在世实所难免的;关键在于自己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能正视缺点,承认过错,并及时改正,仍是善者。洁身自好、反求诸己、参省自身,这些都是人自我革新、臻于至善的必经途径。大善中的小恶,也会为人所不容;大恶中的小善,也会为人所鼓励。这当然就要求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求全责备,从理论上讲是不现实的;但在人们的理想中,在现实生活的是非判断中,仍是原则和标准。修身自洁,是人生必须坚持的必修课。纵然“人无完人”,但不可因此否定不断自我磨砺与自我完善的必要性。 

材料后的引导语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课堂讨论、探究的学习情境,要求考生就上述这两则言论,根据自己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从如何对待自身的缺点、过错,为什么要勇于认错、及时改过等角度来立意谋篇。

(二)参考立意

(1)扬长补短,改过从善,是人生的必修课;

(2)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3)修身洁行,乃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