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胃反呕吐——茯苓泽泻汤,猪苓散

 谷山居士 2024-04-1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附:李可老中医医案,老年性高位肠梗阻(此即是胃反)

王某,男,65岁,外科住院病人,急诊入院5天,病程半月,即病即见腹痛呕吐,半月无大便,无失气。腹胀如鼓,时时绞痛,满床翻滚。外科诊为老年性肠梗阻,经胃肠减压,灌肠无效,准备手术。考虑患者年高体弱,脱水严重,心脏功能不好,恐难支持,特邀中医协治。

诊见患者面容憔悴,眼眶塌陷,极度消瘦,腹胀如鼓,已半月粒米未进。舌苔黄厚腻,脉滑无力。高年,关格大症,邪实正虚,不堪峻攻,拟硝菔汤合扶正破滞之品。

  1、生白萝卜5公斤,芒硝240克;

  2、红参(另炖),赫石粉,厚朴,槟榔各30克,旋覆花15克(包),枳壳10克,木香、沉香各3克,(磨粉对入)

各依法煎煮,两汁混匀,2小时服一次,每次200毫升,连续服用,便通停药。

次日诊之,知昨晚8时服药一次,一刻钟后,先觉脐中绞痛,随即有气上下翻滚,腹中鸣响如雷,满室皆闻其声。约40分钟后,开始频频打膈,失气不停,三焦升降已复(中满已破),腹胀大减,又接服药汁200毫升,1小时后腹中大痛一阵,随即便下团块状结粪夹极臭糊状大便甚多,痊愈出院。此例从服药到便通仅2小时10分,服约全剂的二分之一。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经验集》

论:本条病例,即是胃反呕吐证。半月无大便,典型的胃反,下窍堵塞,逆气上冲也。舌苔黄者,胃热之薰冲,火郁土中也。苔厚者,肺气不降,津液凝瘀,填塞心窍也。脉滑者,胃逆不降,阳气郁格也,无力者,本气之虚也,肠塞气壅,故见绞痛。硝菔汤,通塞破结,红参,补中气之虚,赫石(代半夏)降肠胃之逆,旋覆花,下气而开郁(苔厚),枳壳二香,破肠胃之满。便通泻下,痊愈出院。

呕吐十: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桂枝二两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再服。

胃反,呕吐而渴欲饮水者,湿盛胃逆而火不根水也。以戊土上逆,降路瘀塞,君 相二火,不得下蛰,逆刑辛金,是以渴生。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桂枝,疏木而 泻水,姜、甘、白术,降逆而燥土也。

1   此为湿盛胃逆之呕也。胃中有宿水停留,不能消化也。宿水阻格,胃逆火升,逆刑肺金,是以渴生。此也属饮家,吐后作渴,饮后复吐,故茯苓泽泻汤方之,消化宿水,燥土降逆也。

2   呕吐五:先呕而后渴者,此为欲解。积饮既去,而津亡作渴,此为欲解。对接本条提纲,呕后作渴,饮水复吐,此属饮家(里有宿水),吐新进之水也,茯苓泽泻汤主之。即是吐五,提纲,与本条提纲逻辑

3   本条胃反呕吐,也是饮家。吐后作渴,渴欲饮水,复饮复吐,故茯苓泽泻汤主之。

呕吐十一: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加: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生姜三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五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吐伤中气,湿动肺逆,郁生上热,表里无降泄之路。文蛤汤,甘草、大枣,补土而益脾精,石膏、文蛤,清金而泻湿热,杏、姜,利气而降逆,麻黄发表而达郁也。

1  吐后欲得水,是吐后亡津,而贪饮者,是有外感伤寒,闭其卫热,肺燥焦枯也。麻黄发表寒,开皮毛孔窍以泄卫热也,石膏,清卫闭之肺热枯燥也,文蛤,清金而泻贪饮之水也。

贪饮之水,一定要泻,文蛤生姜,泻水是消化水气。麻黄杏仁,是泄肺闭而行水也。

2   此呕吐者,是表闭之呕。太阳在表,而肺主皮毛。太阳伤寒,则肺不敛而胃不降,故发呕逆。麻黄发表寒,而泄肺止呕。名文蛤汤,是贪饮者,利下新进之水也,此应是师解泻湿之义。石膏,清金润燥。

3   师解表里无降泄之路,表是外感,伤寒表闭也。里是呕逆,故表里无降泄之路。贪饮者,表闭不开则气不化水,麻黄泄肺气以化水,文蛤利水,消化水气。

4   本条是表闭之呕,解表治呕,也是善治者治其皮毛。皮毛窍开,则呕渴俱止,新进之水,必须利之,新水不除,仍可致呕。名文蛤汤者,以利贪饮之水也。病从表来,故文蛤汤后面特加,兼主脉紧头疼,紧则为寒,头痛为太阳经病,故是外寒伤闭之义。文蛤,清金而泻“湿热”,湿是口渴贪饮,新进之水,热是表闭之卫热,不是茵陈汤的湿热。

附:太阳十九:伤寒,...脉阴阳俱紧,体疼呕逆,名曰伤寒。故此呕逆,从表闭而来。

论:从本条在来相参对比,理解为何此发汗不用桂枝白芍,一见表闭无汗,肺胃俱逆,故不用桂枝,误用必致吐血。观此则知麻黄石膏之卫热与桂枝白芍之营热区别,观此解则知,太阳十八,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之理。此就是桂枝禁忌之理。

呕吐十二: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 茯苓 白术  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饮,是病去而津亡也。其病当解,宜急与之水,以益津液。思水者,痰饮虽去而土湿犹存,渴欲饮水,恐其复致停瘀,猪苓散,二苓、白术,泻湿而燥土,最为相宜也。

1  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饮,是病去而津亡也。其病当解,宜急与之水,以益其津液。思水者,这个思水,是口渴不止,频频饮水之义。膈上之痰饮随呕而去,但病本之土湿犹存,所以此渴思饮水,会复致停瘀。渴是湿渴,还是土湿,此湿不去,则渴不止,思水多饮,恐其不能消化,而复停积,故猪苓散,泻湿止渴也。

2  病在膈上,此是痰饮之病,也是水停心下之义。此呕吐者,支饮之呕。呕吐亡津,所以口渴,也能吐去膈上之痰饮,故病当解。思水者,是痰饮虽去,而土湿犹存,此湿不去,复饮复停也。猪苓汤,泻湿止渴也。土燥渴止,则不渴不思水,也不复停瘀。

猪苓散————渴欲饮水,恐其不能消化而复停积。(呕吐二十二)

    茯苓甘草汤——五苓证不渴者,防其湿动而生水瘀。(太阳四十二)

3  病在膈上者,皆是支饮,也是水停心下。手太阴肺,化足太阴湿,土湿胃逆而肺郁,则水停心下,而为支饮,壅于胃口,而致呕吐。猪苓散泻湿而止渴,消化水气,以绝支饮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