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

 一凡书馆 2024-04-17 发布于四川

《我的精神家园》是作家王小波的杂文集。

王小波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生于1952年,1992年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病逝,享年45岁。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红拂夜奔》等。

《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王小波谈到懵懂时期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触及,以至于后来对它专意的探索和追求。在这个过程里,他无不深情地谈到他在文学上的师承。

他说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和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让他文学境界豁然开朗。他们对他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他的帮助的总和还要大。

他们用最好的文学语言,用带有韵律感的文学语言翻译了杜拉斯的文章。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没无人可比。他们的黄钟大吕似的文字,为自己的母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且他们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而不仅仅只是用来看的。

在评论当下文学时,他有点痛心地说:“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次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得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

这有什么可痛心的呢?如今的文学成了消费品,迎合着顾客的需要而产出。商品的属性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也就是说,在经济盛行的现在,“顾客就是上帝”已经被各个领域奉为圭臬。文学也是如此,这不得不让人唏嘘感叹,让人扼腕顿足。

假如王先生活到现在,看到这些,会怎样呢?是否仍然会坚持他的文学主张,我坚定地认为一定会。因为总有一些人默默坚持着文学是作者对这个世界最隐秘、最彻底、最温和而又最犀利的呈示,且对人性没有什么比文学能够揭示的那么广泛那么深刻那么孜孜以求的了。
抒写和阅读那些优美的文字,会给所有热爱它的人带来极大的快感,这是局外人所不能了解和体悟的。它们甚至是作者毕生的思考而后劳作,凝结着作者的真知灼见。尽管它们只是某个偶尔看着的人几个小时的消遣,或者使他们的无聊时不至于太过难熬。


王先生谈到了他对小说的看法,“现代小说和古代小说的区别,就像汽车和马车的区别一样大。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再不是可以一目十行往下看了。”
小说的艺术方面,他说,写小说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并且有施展这种才能的动力。而看小说的人要想开心,也要能够欣赏虚构,并已能宽容虚构的东西。小说的艺术首先会形成在小说家的意愿之中,然后表现在他的作品里为读者所领悟。
在谈及文学批评方面,王先生幽默地说,现在各种哲学,甚至是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都浩浩荡荡杀入了文学的领域。作家都成了文化批评的对象,或者说,成了老太太的尿盆---挨呲儿的货。作家们自己也从哲学和人类学上给自己找写作的依据,看来其着实可怜。后来却也无奈地重申,批评也是为了作家好。使笔者不由地想到了想到了一个词,那就是言不由衷。
因为是杂文集,王小波先生谈到文学的诸多方面,也谈到了当代电影的特技、电影的翻拍、关于同性恋的成因、伦理问题,和对当代一些作品的书评,及为自己的作品所撰写的前序后跋。
在笔者看来,王先生文辞冷峻、客观、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且当下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冷静审视,引人掩卷。
写在这里吧,权当为爱好小说的读者抛砖引玉。欢迎爱好者一同探讨,一同进步!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