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方大用:临床实践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金坛区 2024-04-17 发布于上海

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下面就举一些我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在怀仁县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如治患者王某,男,19岁,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

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

还有一例53赠男性患者,因患不全性肠梗阻已行两次手术,现已形成“巨结肠症”,就是肠子比胃大,女妇升、降结肠拧成结,把内容物都留在横结肠中,患者因腹痛发作来找我诊治,我也给予大黄附子汤,因患者当时四肢逆冷,属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此方以附子扶了肾阳,细辛沟通肾阳到达末梢,在此基础上肠部的循环好了,再拿大黄长驱直入通大便,病自然就会好的。以后凡遇腹痛,则常用此方,一服即效。如服药后,出现腹痛加重,则可加生白芍12克以减轻由于肠蠕动增强后导致的腹痛加剧。此方对麻痹性肠梗阻或叫功能性肠梗阻效果更好,机械性肠梗阻一般用大承气汤。且应谨记用大黄附子汤时,不能画蛇添足的再额外的加枳实、厚朴等药。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记得1957年治疗一例姓王的男性患者,他是灵丘人,是地区医生训练班的学员,那年“亚洲流感”在中国暴发,当时训练班71人中就病倒了40多个,有以表证为主的,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还有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而此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三瓶(一瓶500毫升)液体亦未止住吐泻,我当时给他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患者下午三、四点服药后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他吃了几片饼干,并未呕恶,到了第二天,再不出现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方用于肠炎较好,痢疾就逊色了。再举一例姓杨,是我的一个学生的二哥,因吐泻已在医院输了四天的抗菌消炎的液体,无明显好转,其家属将他用汽车拉到大同医专找我诊治,诊见:四肢不温,吐泻不止,饮水即吐,脉弱。(整理者按:此症极类四逆汤证,亦注意及之。)我亦处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一剂后病愈。此外,我还需再三强调,用此方不能够画蛇添足,若在此方中加焦三仙等药,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第三例患者是部队驻同某医院一护士的小孩,6个月大的男婴,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在他们本院住着院,当时医院已经用遍了各种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综合症”,患儿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我去会诊时小儿已人事不省,氧气不离,每日输200毫升血,颜面苍白,手足厥冷,腹胀如鼓(肠麻痹所致),上午体温35.C,下午、晚上体温39.C左右。用手将两腿抬起,则可看到不断从其肛门缓缓流出绿色稀水样便,当时患儿很危险,医院已下病危,患儿正气特别虚,兼有里邪,我经再三考虑,用的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茯苓、小红参:小红参、黄芩、生白芍、生姜各3克、半夏、甘草各2克、茯苓6克、红枣1枚。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小红参大补气血,在扶正气、淡渗的基础上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

到第二天的中午,该医院的二位医生来接我,他们说:“门大夫,服了您的药以后顶了大事了,(患儿)肛门现在也不流粪了今天早上吃了他母亲的一次奶也不打嗝泛奶水了,上午体温也基本正常了,您再去给看看吧。”我又去诊脉时已能触到他的脉了,到了下午体温也不高了,也能吃奶了,于是嘱其再服原方一剂,日服三次。第三天,患儿病势已安,但仍腹胀,我嘱其将黄芩、生姜各3克、红枣1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一付药白天服两次,晚上服一次,共服三剂,服药后症状基本消除,唯神色倦怠,又于前主减黄芩,服了几付后,病愈出院。

(4)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1971年,有一白姓居民的儿子,七岁,因呕吐不止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各种办法不效,后经人介绍让我去医院会诊。诊见:患者双目略有下陷,体温不高,食已即吐,寸脉滑大,即认为是上焦有热,遂给予本方:用大黄一钱半、甘草一钱,嘱其先少许抿点儿(不要大口喝下,以免引起幽门痉挛),停顿3、5分钟后,再将其全部喝下,一付后,当天就未吐,到了第二天也没吐,于是中午就出院了。还有一例一岁的患儿,喝水、米汤及母乳也要吐出,我就予以大黄甘草汤,大黄二分、甘草一分,用开水稍泡后,喂后即愈。一定要记住此方证的特点是“食已即吐',就是吃完了就吐,而不是慢性的吐,如痰饮的吐、肝胆病人的吐以及胃癌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5)一味麦门冬汤:1973年,曾治一患者,是我校刘处长的叔叔,诊见口唇干燥,面色青黄无泽,烦躁憋气,体温37.C,全身还有浮肿现象,舌边紫,舌苔黄而干,脉弱大,患者已服药无数皆不效,医院认为是肝炎近乎肝硬化。《成方切用》云:”一身洪肿者,麦门冬汤主之。“此方不是《金匮要略》的那张麦门冬汤,此方只一味麦门冬。我当时给他用了二两麦冬,十枚大枣,煎好后一次服下,嘱患者服后第二天看情况。因为我治浮肿,一般常用的方剂是小青龙汤、真武汤、胃苓汤、五苓散、猪苓汤,我不好用阴药,但他这病为阳病(证),脉弦大,故可用此方。患者当晚就把药服下,服后到了晚上11点左右就睡着了(以前到了晚上烦躁难以入眠)。凌晨四、五点种晨起后小便解了很多,第二天上午来复诊时,患者把昨晚服药后的情况以及晨起小便的情况告诉了我并用手按四肢皮肤说浮肿已明显减轻,还说今天自觉不烦躁了,口干舌燥亦减轻,这时我才按顺序给予治疗,治肝,保护脾肾,整体论治,运用联合方组。此便患者的症状表现,是由于肺有燥热,使肺清肃之气失司,这样一味麦门冬,养肺胃之阴而生津,通过生津而又润肺,且得滋润,复其清肃之功,因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功能得以恢复,则可把正常的水液敷布,而口干唇燥自除,把多余而且不正常的水从小便利出,则浮肿自消。这样既解决了干燥的问题,又解决了浮肿的问题。

(6)一味白术酒: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 ,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按《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我在广灵的时候,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小腿痛痒得非常厉害,并有较多的小红疹,已3年余,我曾给予祛风、利湿等数剂药效不显,后来我就用了这剂一味白术酒:白术八钱,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药后,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这个方子就是用一味白术燥湿利湿,用酒引药走表,入血分。此患者症状较重,故白术用到了八钱,一般白术用五钱。

(7)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964年曾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洪大,询其也不想喝水,膝关节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我当时就开了一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各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第三天见到其父,他说今天女儿腿上的红疙瘩都没有了,疼痛也不明显了。后来又开了桂芍知母汤,嘱服5、6剂,又过了4、5年,有一次遇到了患者父亲,他告诉我说:”孩子服了那几付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所以仲景的方是治本的,风湿可以治愈。此例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有皮下结节,西医检查一般抗链”O'高,认为是风湿结节,且红结节一般是按热证处理的,但前医多用寒药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汤取效,可知此非热证。

(8)桂枝甘草汤;<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因大汗后造成的心悸、失眠如我曾治一姓郑的患者,因淋雨感冒后自服一大碗生姜红糖水,出了一次大汗,导致严重失眠三月住院治疗无效,只能用双手捂住胸口才能睡一会儿,这就是仲景说的“叉手自冒心”。患者服了我给他开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四钱、炙甘草三钱,服药当晚就酣然入睡直到第二天九点半钟才醒来,睡得连早饭都没有吃,用三剂后就痊愈了。(整理者按:由门老此案可以看出,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及发病经过有多么的重要,假如没有细致的询问,对于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导致对病情的影响就无从得知,以致于医者会犯一些治疗决策方面的错误,从而可导致治疗的失败,但话再说回来,桂枝甘草汤证也可见于非因大汗而致者,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一问患者没有出过大汗就不考虑用此方进行治疗,如过劳、失血等其他的原因所造成者同样可以用,这里不还是有一个抓主证的问题吗,只要见到本方证即可以施用。再者,读仲景的书需于无字之处见精神,仲景给我们说的既是精要也是常规,我们没必要死于句下,不妨来个一隅三反,这样才能是活泼泼的一片灵机了,仲景在自己的序言中曾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其中这人“寻”字,是有深意的,切勿轻轻滑过。)

(9)泽泻汤:《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曾治一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平时血压较高,一般是180/120毫米汞柱左右,头晕脑胀,手指麻木。自述:头晕非常严重,不敢动弹,来诊时血压不太高,150--160/100毫米汞柱,诊其脉象亦不洪大,呈弦细之象,面色亦不太红,略有短气,问其是头晕还是昏胀?答曰:“是以晕为主,稍有昏胀。”《金匮要略》中泽泻汤的主症为“冒眩”,冒眩就是指头昏目眩,恰为患者这病症,于是当时我就处以汉泻四钱、白术三钱,服药一剂后,头晕就大有减轻。后来用此方治疗西医诊断的脑压高的患者效果很好,看来这个老太太可能就是脑压高。有时我也用此方治疗青光眼的眼压主所致头疼、头晕之证。

(10)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我用此方治疗四大类病证:1>妇女不孕症(脾肾阳虚型,特别是肾阳虚型。)2》男子阳痿(肾阳虚型)症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阳事不举,脉沉。鹿茸、肉苁蓉、仙灵脾等都是阴阳双补的药,除了附子、乌头是纯补阳的,其他药都不是。因此,肾阳虚型阳痿用白术附子汤,补阳效果非常好。3》慢性腰疼,症见手足厥冷,且足冷更甚者。4》习惯性流产:症见乳房发育不良,性冷淡,尺脉沉细,西医检查往往有子宫发育不全。用此方需要抓住四点:一是四肢厥冷,二是面色苍白,三是不想喝水,四是脉沉细。此方我临床应用较广,且疗效甚佳,所以我常说:“咱们开方不屑一顾贪大求多,方精药简往往有奇效

(11)猪苓散:(治水毒的呕恶不止):《金匮要略》云:“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此方是治水逆的,就是由于水气病、痰饮病引起的呕恶不止,一定要有用,服上散剂后,工就分布在一起国粘膜上,我用此方治疗了10余例“尿毒症”的呕吐不止。我的体会是:凡化验非蛋白氮、尿素氮高,超过60--70毫克/分升的尿毒症的呕吐,用此方是很有效的,一般情况服四顿即可,发间治一女性患者连牛奶、米汤服下后亦要吐出来,肚子很大,腹水严重,非蛋白氮90毫克/分升左右,医院已报了两次病危,我先给予猪苓散,三顿就把吐止住了,然后才开始治疗她的肾炎尿毒症。我平时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呕,但有时解决不了问题,同需有猪苓散,我也曾试过将这三味药煎汤服,但效果不好,不如散剂,所以仲景丸散膏丹各有妙用。此方也不能加半夏等止呕药,加上后反而不见效了

(12)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是《金匮要略》治风寒湿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疗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汤、桂芍知母汤、和白术附子汤的疗效好,应掌握寒痹的主证是:剧痛,关节不能屈伸。在我35、6岁的时候,我老家的南山有一人女患者当时30岁左右,因关节剧痛邀我到其家中诊治,到她家里后,我见患者在炕角上坐着,当她儿子从旁边爬过来时,她因害怕触动关节疼痛而惊叫,这正好符合“近之则痛剧”的条文。诊见,关节肿大发亮,局部发热,诊其脉沉,小腿以下发凉,当时疼得很严重,就开了甘草附子汤;炙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各三钱,嘱其服两剂,两付药后出现了奇效,关节肿消了,局部也不疼了。从此病例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关节局部发热就不敢用热药。还需指出的是,用此方绝不能加减,也就是不能画蛇添足,如果变为腿疼,再加些牛膝、杜仲反而无效。我曾给太原一患者用此方治愈寒痹证,后来这人患者对我说:“门大夫,您开的这几味药,其他医生给我开的方子里都有,但是那些方子服了都没效,服了您的这个方子后效果就很好。”可见仲景的经方药味虽少,却能治好很顽固的疾病。

(13)半夏散及湯;<傷寒論>雲:'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此方我的常用量是;半夏、桂枝各9克、炙甘草6克。我在晉北衛校任教期間,有壹女學生趙某沒有什麽原因就得了不能發音的病,已四天了,壹說話就急得兩眼流眼淚。她說話只用點氣流,別人聽不清,脈搏也不洪大,沒有熱象。咽喉疾病壹般慎用半夏、桂枝之類藥物,因半夏偏燥,桂枝偏熱,也偏燥,而常用生地、麥冬等清涼滋潤的藥,因她無熱象,所以我當時就開了半夏散及湯,服了壹付後就好了,發音正常。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小方藥簡,如果用的得當,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說要繼承,就是要繼承這些東西。

(14)商陸肉:此方包括二兩五花豬肉、壹至二錢商陸,我已用此方治療多便腹水患者,此方主要是治標、救急。如果患者腹水嚴重,經常需要抽腹水,而西醫利尿藥已無濟於事時,用此方通過利尿消除腹水,效果很好。我常囑患者將二兩五花豬肉(壹層紅壹層白的,肋下的肉。)切成小塊,不加鹽,與商陸壹錢包同煎,晚飯前服。如曾治大同某醫院住院的尿毒癥患者李某,開始治療腹水時用的就是這個方子,當腹水消後,要馬上整體考慮,著手治本。逐水藥中,商陸是較平穩的,且此藥可水煎,五花豬肉,壹方面扶正,因為豬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另壹方面因豬為水畜,可入腎助商陸之力。

(15)吳茱萸湯:《傷寒論》中的相關條文是陽明篇的“食谷欲吐,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篇的“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及厥陰病篇的”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我常用此方治療西醫所稱”美尼爾氏癥“,即中醫的頭痛、頭暈、頭眩之證,伴四肢逆冷,惡心欲吐或吐涎沫者。

1981年,我校辦公室主任老邱同誌惡心嘔吐、吐涎沫,頭眩暈、面色蒼白,我診之脈沈,四肢很冷,於是處以本方原方兩付,服藥後,四肢溫,頭暈惡心止。還治過壹名姓田的女患者,自述頭暈得很嚴重,量血壓較低,我開的也是吳茱萸湯,因為她的癥狀較重,所以我給她用的是小紅參,處方如下:小紅參、吳茱萸各6克、生姜3片、紅棗4枚,兩付藥後就痊愈了。此方與澤瀉湯的區別是:澤瀉湯(證)是突然眩暈,沒有手足厥逆、吐涎沫等癥,而此方的眩暈往往同時伴有四肢冷、吐涎沫。

(整理者按:說到吳茱萸湯,我還有壹人小故事,我在基層往往能夠見到壹些小孩子吃飽著涼以後出現惡心、嘔吐,不能吃飯,壹般處理是---因為很多家長不願意煎中藥湯劑,所以只好用西藥來應付,如用嗎叮啉片、異丙嗪片和藿香正氣膠囊等,有壹次即愈者,也有愈而復發者,更有服而無效者,再來復診者,我壹般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即姜半夏、茯苓各15克、生姜取三、五片,每囑其少量多次頻服,總是壹劑而解,仍間有不解者,再於方中加入吳茱萸3克,對於病程較長或偏瘦弱者再加入黨參10克,效果理想

可有壹例服後未果,至今引為遺憾,記得是壹位小女孩兒,七八歲的樣子,以嘔吐不食來診,同樣是不想服中藥,因當時她已發病兩三天了,出現了輕度的脫水癥狀,我在給了上述西藥的同時先給她補了生理鹽水加氯化鉀,沒想到壹診即愈,醫患雙方均很滿意,可又過了不久,前癥又作,如法再用,壹無療效可言,這時,我很有信心的鼓勵其家長讓其煎服中藥,得到認可後,我先處以小半夏加茯苓湯,遵囑服用後癥狀緩解,可小孩子不聽話,病情稍有好轉,即偷偷的買零食亂吃,隔日來診,不但嘔吐如前,還出現了腹痛、低熱,體溫是37.4.C當時我沒有多想,只於上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內加吳茱萸4克、木香6克、柴胡20克、黃芩8克、白芍12克,開方以後還頗為自許,認為很全面,可是該患者服藥後諸癥不輕反重,熱度升高,腹痛嘔吐加重,也就沒再找我診治,轉赴醫院輸了幾天液後痊愈,這個情況還是孩子的母親後來因病來我處就診時告訴我的,問她當時醫院給孩子做的什麽診斷,她說醫院也沒做什麽檢查,直接補的液。我後來仔細的考慮這個案例,感覺應該是我的治療思維出了問題,所以才導致治療的失敗,此患者的病癥應該考慮用黃連湯治療才對,《傷寒論》173條說: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清代經方大家莫枚士先生在《經方例釋》黃連湯條下雲:“......此風寒在半表裏間,而將又下陷者,以在半表裏,故不分風寒,而混稱邪氣,古人稱謂之。例如此胸中熱半表也,腹中痛是邪氣下陷,欲嘔吐是胃尚能拒邪,故既以桂枝治表,連、幹和胃,而復以參、甘填中,以助其拒而不使陷,方義之精如此。而連、半合用,合小陷胸法,又藉以蕩滌胸胃;參、姜並用,合大半夏及半夏人參湯法,往復循環,妙難言盡。”這個教訓是應該記取的。)

(16)幹姜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雲:“妊娠嘔吐不止,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此方是治療妊娠惡阻的壹個方子,本方除了人參之外,幹姜、半夏均是妊娠慎用或禁用之藥,這說明張仲景在用藥上真神了。憶曾在廣靈治過壹個婦女,從妊娠壹開始就嘔吐,壹直嘔吐到七個多月,找我診治時,全身已很消瘦,開始我用的是小半夏加茯苓湯,不效(還需特別指出,懷孕時不可在止吐方中加伏龍肝,因為它有收縮子宮的作用),這才用幹姜人參半夏丸,三味藥各用壹錢,水煎服,壹付後,患者自覺胸腹舒服壹些,嘔吐有所好轉,兩付後就不吐了。到後來,我就囑其將這三味藥等分,做成丸劑,壹次服壹錢的丸藥。還曾用此方治愈過大同口泉壹老漢,嘔吐不止,曾用過各種降逆止嘔劑,如丁香柿蒂湯、溫膽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樸湯,皆藥效不顯,後用幹姜、半夏、人參做丸,囑壹頓服壹錢,共服丸藥壹兩後病愈。

图片

(17)桂枝湯:桂枝湯是調和營衛之要劑,所治甚廣,這裏只談談其治療妊娠反應的用途。妊娠兩個月之後、三個月以內這段時間裏,孕婦體內有壹新生物在其子宮內安居,而且還需要各種營養,這時孕婦的體內環境(內分泌)就會有所改變。此時孕婦就難受、不適,似感冒又不像感冒,全身酸痛困倦,吃東西不香,選擇性很強,懶怠、嗜睡,晨起惡寒,中午煩躁,尤其午飯後非要睡上壹會兒,這就是壹種“奪血”的預兆。因為嬰兒所需的營養物質,需要通過血液循環才能從母體通過胎盤送過去,妊娠婦人的這種不適感就叫做營衛不調,我們給她調和營衛,諸證就會自除。壹些人往往機械地理解妊娠婦人不用“桂”,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如曾治壹29歲女性馬某,我校校醫,懷孕後除惡心嘔吐外,全身倦怠無力,我診其脈滑,沒有其他異樣,我就開了壹劑桂枝湯,她當天晚上服了頭煎,第二天早上復渣。第二天下午又找我時說:“門老師,您這點小藥挺頂事,我今天感到格外精神。”我又診其脈,寸脈不大,亦無其他不良反應,即囑其將原方繼服壹劑,服後就壹直很好了。

(整理者按:讀到這裏,余亦憶及壹案,大概是在十五年前,曾治壹張姓少婦上二十余,患妊娠惡阻,在縣中醫院屢治乏效(詢其治療皆為支持療法,無非是靜脈補充壹些營養而已。)後又延縣內不少中、西醫,中、西藥並用無效,以致身體極度虛弱,雙方家長為此而壹籌莫展,無可奈何之際,正商量著要采取中止妊娠來解決此事。壹日其婆婆路過我處,見我在院子裏讀書,隨口說到:“妳讀了這麽多的書,怎麽就不能給我們想個辦法給俺媳婦治壹治呢?”我當時感到很奇怪,“您又沒有來找我,我怎麽知道您兒媳婦怎麽了,更從何談起要給您想什麽辦法呢?”(----因平素相熟,所以互相講話也較隨便。)

她見我說得挺理直氣壯的,就把具體的情況向我詳細的敘述了壹遍,我根據她所述的癥狀:乏力、惡心、納呆、瘦弱、還有低熱,時有微汗出,汗出後有冷感,我給她開出的是柴胡桂枝湯的原方,具體劑量我現在記不太清了,大概均是6克左右,因我當時考慮她兒媳婦身體狀況已很虛弱,用大劑量恐怕不能耐受,並另囑其煎成後壹定要小量多次的頻服,當時因為劑量用得很小,壹共給她取了三劑,藥費總共是五元多錢吧,我看她當時的表情很復雜,拿著藥走了,從此以後,壹直沒有消息,說實在的,我當時開出這張方子,只是聽到她說的那句話,好象是說我讀這麽多的書沒有什麽用處,以致於於激發了內心深處的那種爭勝之心吧。可是自己心中也是沒有壹點的底,不知道此方效果究竟如何。既然沒有再來,自認為應該是服後無效,我當時還為此苦惱了壹陣子呢。可是沒想到時隔壹年之後,她兒媳婦本人因他疾來診,我詢及此事,她才告訴我服了妳開的那幾劑後,諸般不適均壹掃而光-----後經細問,三劑藥第壹劑煎糊了沒吃成,第二劑煎好後只吃了壹次,惡心即失,胃即思食,且進食後並未嘔吐!休息了壹夜後次晨即覺精神爽慧異常,身上覺得有力,主動起身去田裏去走動壹翻,(當時,她已經好幾個月都沒有力氣下床了。)所以剩下的藥也就沒有再服。低熱也隨著不知什麽時候也煙消雲散了。從此食欲倍增,如期產下壹子,今年已上初中二年級矣。

(18)竹皮大丸:《金匱要略》曰:“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我的女兒,她生產後四個多月的時候,有壹天前來找我說:“爸爸,我胸中煩躁難受得很,而且想吐。”當時她的奶水很多,嬰兒每日吃三分之壹,余三分之二,我當時想:梔子豉湯證?梔子豉湯證是面色紅潤,寸脈滑大或不滑而大,煩躁,這是胃中有了腐氣了,即胃中發酵不正常了。而我觸其寸脈並不滑大,面色亦不紅,脈象較弱而且緩,我就想到了“竹皮大丸”,當時用量如下:竹茹9克生石膏9克桂枝9克甘草9克白薇2克。這是我第壹次用此方,告訴她服了試壹試。我女兒服了壹付後,第二天來告訴我說:“爸,這藥可頂事了,吃了胸中就不煩躁了,精神也很好了。”她後來壹直很好。《金匱要略>所說的'乳中虛',壹些人解釋為乳房裏面虛了,我認為是完全錯誤的,應解釋為授乳期間虛了;也就是哺乳中間虛了,虛了就是出現了煩亂、嘔逆、惡心(不吐),應安中益氣,竹茹就是嫩竹子皮。

(19)《備急千金要方》三物黃芩湯:<金匱要略>雲:'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此方我個人用量是:生地30克、黃巷10克、苦參6克,水煎服。憶曾於50年代治壹女性患者,45歲左右,生了壹兒已四個多月了診其脈象較好,不細不沈不弱,面色紅潤,問其哪裏難受,她自述道:“煩躁較甚,小腹不適,手心燙,生產已四個多月了,總是很不舒服。”診後我就想到了《金匱要加》中的條文,就開了此方,第三天其夫前來相告:“先生,服了壹付藥後,我女人精神好多了,您看再吃壹付不了?”我估摸她已經好了,就囑其不要再服了,那以後就壹直很好了。此證相當於西醫所說的產褥熱,我認為此方用於產褥熱效果是很好的,我治的另外壹例產褥熱患者是劉某之妻,用青黴素無效,服此方後病愈。我還是要強調,絕不能在經方中亂加減藥物。經方中很多小方,臨床上如果運用得當,效果非常好。 

(20)百合知母湯:曾有壹位婦女,既有像《金匱要略》上說的“百合”癥狀(心煩,如見鬼神),又有“狐惑”癥狀(多年口腔潰瘍、外陰潰瘍。)從來也沒有治好過,各種內服、外用的藥物均用過無效,結果服了幾付甘草瀉心湯後,癥狀就減輕了,之後又結合服百合知母湯,心煩及如見鬼神之癥服後就好了。百合的量必須大,當用30克以上,因為百合為良善之藥,量小不行。

(21)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湯、防己地黃湯:《金匱要略》雲:“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風濕,脈浮,身重,汗出發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如我治脈管炎,其他癥狀均已好了,就是有點浮腫,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湯服後就好了。防己地黃湯治癲狂癥、登高、語無倫次、脈虛大者,但地黃量必須要大,需用45--60克左右。

(22)梔子豉湯:《傷寒論》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不理者按:因我的輸入法中找不到原字,只好用此白字代替,讀者勿怪。)梔子豉湯主之。”特點:寸脈必須大,屬陽明胃經有熱,是由於胃部異常發酵,腐氣刺激所致的心中懊惱,這個“心中”是指胃脘。

(23)烏頭粥、烏頭蜜:《成方切用》雲:“烏頭粥治痹在手足,風淫末疾,並治風寒濕麻木不仁。(此粥主治手足不遂及腫痛宜服此預防之。)'烏頭粥治四肢麻木下肢尤甚之證,效果很好。如脈管炎疼痛減輕,只剩下肢麻木,用此方治療效果很好;再如:治下焦虛寒型慢性前列腺炎,我亦常用此方,常用量為:川烏片9克、蜂蜜30克、粳米30克。烏頭蜜的用量是:川烏9克和蜂蜜30克。用治麻木、發冷、疼痛,麻木是主要的癥狀。

(24)甘草幹姜湯:《金匱要略》雲:”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姜湯以溫之。”此方所治虛寒肺痿之證,仲景說是土不生金了,(整理者按:余未見仲景曾於何時說過“土不生金”,在仲景書中關於五行者可謂是絕無僅有,門先生此說當為他自己的認識,並非仲景之原意,明者察之。)屬中氣過虛,脾寒到極點了,影響至肺。本方可治肺痿的咯血,脈搏細弱或略數,但不能治肺膿腫(肺癰)的咯血。我同時也用此方治療中焦虛寒的胃痛。

(25)橘枳姜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此方我常用量為:橘皮、枳實各9克、生姜3片,臨證時用於治療胸憋,療效頗佳。

本文来自:门纯德

附:80条经方心得

一、80条高手经方心得
1 舌苔不必过于在意。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2 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3 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4 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5   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6   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7 古方助我此病安康度晚年 钱汝益   (孤立肾病案)面容清癯,比较消瘦,脸色黄暗,皮肤也很干燥,腰腿痛,步履乏力,就判定钱老是四味健步汤证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肾病一般不用甘草的。桂枝加黄芪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两方的区别,就在甘草有无上。从体质上来说,患者可以不用黄芪,但考虑他患有肾病、糖尿病,同时皮肤黄暗较松,经常疲惫感,已有黄芪证出现的趋向,故用了少量黄芪。8   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9 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10 白芍对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结如栗者才有效。11 肿瘤是喜欢吃荤的。你不吃肉,它就吃你的肉;你不加强营养,它就吸你的血!我的临床经验也提示,对于肿瘤患者必须鼓励其大胆地吃!吃猪蹄,吃牛筋,吃……。
12 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加减度和关注点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要不要加减,如何加减,要说清楚确实比较困难,这里面有太多的经验性的东西在里面。以前,我是认为每方必须加减,否则不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后来,临床渐多,才发现有很多情况下是不要加减的。原方的效果更好。就是加减,也只摸索到仅有的几种套路。比如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必用三黄泻心汤。但体质不同,可以配合阿胶、生地;也可以配合附子、干姜。又比如对大柴胡汤证患者,我多用大柴胡汤,但其中类型很多,如是支气管哮喘,我要加桂枝茯苓丸,如痰粘,还要加桔梗;如是胰胆感染,见舌红、脉滑,我要加黄连;如是乳腺疾病,要加青皮、陈皮;如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见面潮红、便秘者,要加桂枝茯苓丸。经方中,有的是对病的方,只要病对,就用是方,但根据体质的不同,适当加减。有的经方,是对人的方,也就是调理体质的方,只要是这种体质,就用这张经方,根据疾病的不同,适当加减。所以,弄清经方的方证,特别是弄清该方方证是哪一种疾病或哪一类疾病?还是哪一种体质状态,十分关键。由于中药配伍的内在机制十分复杂,我们无法弄清其加减后的药理药效变化,所以,简单地根据单味中药药理来加减也有很大的盲目性。惟一可以作为依据的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比如经方原有的配伍规则就很重要,比如黄连配黄芩,大黄配桂枝,白术配茯苓等等,这就需要从张仲景原文中去探寻;也可以借鉴前人经方应用的经验,然后再在实践中检验。   总的一句话,经方加减难,用经方要慎加减。
13、有毒药物的使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凡名中医,均能用好毒药,也就是说,名中医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药物上具有独特经验的医生。张仲景就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甘遂的高手。如果只能用点菊花枸杞太子参麦芽山楂鸡内金,如何去应对临床大病重症?14、李东垣“阴火”的原型可能是燥热、口疮等症状或症候群,虚者有之,实者也有之,所以,其治疗也不仅仅是补中益气汤。后世将其作为一个特有的病机来看待,便可能脱离临床实际。15、临床疗效的评价确实需要中西医结合,不能仅仅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疗效。不少疾病,中医比较强调生活质量,强调食欲睡眠,这非常实用,不能忽略。西医以诊病治病胜出,中医则识人治人见长,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所以,当今为医者,不能拘泥于中西论争,更应取两者之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疗体系。16、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组合。17、从许多教科书看,舌象的诊断价值被夸大了!18、有瘀血,也有阳虚,(桂枝茯苓丸外)葛根汤证、真武汤证都可以见下肢皮肤干燥。19、长期服用黄连、山栀、黄柏等苦寒药,常常导致面色发青。一般服用2月以上可以出现眼圈发青。20、除烦汤其实是栀子厚朴汤的加味方。栀子、厚朴、枳实、黄芩、连翘、半夏、茯苓、苏梗,基本药物仅八味,所以又名八味除烦汤。对消除焦虑,改善睡眠,特别是治疗春天的夜汗身热最有效果。如果有尿黄尿痛者,加入六一散。如果有心下痞痛者,加黄连。栀子厚朴汤是经典除烦方,《伤寒论》用于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许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胸闷腹胀等躯体症状,用此方能宽胸膈,除腹胀,常常让患者神情气顺。
21、黄连温胆汤多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而除烦汤多用于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哮喘、胃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特别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的烦躁失眠最有效果。也就是说,两方在主治疾病谱上有所不同。22、芍药可以通大便。我用大剂量芍药时,常常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结。芍药对大便干结如栗者,最为适合。23、半夏重用可安眠。臀部疖肿可以加赤芍20克。24、关于竹叶石膏汤:津伤气逆的气逆,就是咳嗽;麦门冬汤所治疗的大气上逆,也包括咳嗽。日本汉方提到了疾病,但其人的体质特点和整体状况谈得不多。依我经验,患者消瘦、汗出、食欲不振、脉虚数等是着眼点。25、 葛根汤治疗感冒甚灵验,此方也是日本人常用的感冒药,可谓妇孺皆晓。葛根汤对发热无汗、皮肤干燥、身体困重、肌肉酸痛者大多可一汗而愈。其人多壮实,用之很安全。可惜,国人已经将前人这张好方束之高阁,一有伤风感冒,即大惊小怪,不是挂水,就是抗生素叠进,非得花数百上千方心安。倘若仲景天上有灵,见当今中国此现象不知会作何感想?26、只有经过黑暗摸索的人才知道光明的可贵,只有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苦闷的人才能感受经方医学的清新与简洁!学中医如同当年红军过草地,稍有不慎即会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27、王晓军八味除烦汤立愈吞咽困难案黄教授评议:“好案!此方对干咳、呛咳、声嘶、喑哑、咽痛等均有效果。”28黄老师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尿案”:此案好!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遗尿、阳痿,也可以治疗脱发。千古良方!(本案中)其人体格壮实、精神苦恼是着眼点。29、有是证,用是药!寒热夹杂证,就用寒热互用方。我临床遇寒热夹杂的胃病,四逆汤合三黄泻心汤是常用方;遇寒热夹杂的关节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连解毒汤是常用方。30、麻黄体质日的提法挺新鲜!确实,入冬以来麻黄证增多,或配葛根桂枝,或配石膏杏仁,或配山栀子、连翘,或配大黄厚朴,效果很好!前不久,网上有一西医为其幼儿咳喘急求中药方,我用麻黄、石膏、甘草与莱阳梨同煎,据说一剂而愈。据说美国、澳洲禁止使用麻黄,我不禁窃笑,笑其管理部门之无知;也为之叹息,叹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衰微!31、我们用麻黄时配伍石膏、黄连、甘草等,也能防止心悸、不眠的副反应。
32、个案的总结是训练中医临床家的基本功。治疗的过程、识证的要点、用方的思路要清楚。按语或讨论是分析,是总结,是探索,需要多花笔墨。33、中药的用量问题最为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用仲景方,用量可按一两等于5克的标准换算。34、半夏体质的病情易于反复,调理的原则一是靠修养,二是靠体育锻炼,三是服药。药方不能变化太大,只要酌情增减药量即可,可隔天服用,也可隔两天服用,还有有症状就服用,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不服。你的感觉灵敏,一般口感会告诉你的。有病时药挺适口,而病好了就苦涩难以下咽了。35、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芍对黄疸不消者常常有惊人的疗效。此经验,我最早是从北京汪承柏先生那里得到的,我曾用多例,效果不错。有位患有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的女患者,用赤芍白芍甘草,寥寥三味药,竟然使黄疸大退,肝功能好转。江厚万医师也有类似经验,但他用量甚大,达250克!值得重视。
36、经典中的一个症就是一种病或一种体质,如烦、痞、利、汗、渴等,如黄肿、但欲寐、口不渴,如身重、不得卧、少腹急结等。那种将方证相应理解为对症状用药的想法是不利于经方今用的。
37、排痰散中用的是白芍,哮喘病人的胸闷是可以用白芍的。小青龙汤中也有芍药。后世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38、舌淡,不一定是虚寒,瘀血、阳郁均有可能,桂枝茯苓丸证多见。39、关节痛不一定就是风寒湿,热痹很多。有时我用黄连解毒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止痛效果明显。40、黄师议loushaokun“方证辨证中怎样抓主症”贴中痰瘀湿热凝滞经络肩周炎案:患者可能是大黄体质。对于体质壮实、大便不通、腹部按之硬满或少腹急结的肩颈痛,大柴胡汤加黄连、葛根芩连汤加大黄、葛根汤合三黄泻心汤,或者如本案的桃核承气汤加味等俱有可能治愈。41、每个人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旁人也无法模仿,初学中医也未必要重走我的路。回过头看,我的路并不是笔直的,弯路还不少。不过,走弯路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中医的东西如果没有比较是不容是认识的。还有,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出发点是为了临床,终结点也在临床。而这个临床就是用中药治病。中医世界很大,入口出口很多,因此,有关的发展的思路不少。我的思路仅仅是其中之一。42、教科书好比导游图,纸上的图案与湖光山色是两码事,读导游图与自己实地赏景的感觉是绝然不同的。所以,如果以为教科书就是中医的全部,读教科书就能掌握中医临床技术的想法是幼稚的。特别是有些教科书还编得太差,就如劣质的导游图,景点的比例方位都不准!如果按图旅游,说不定还会迷路。学中医,好比旅游,有一张正确的导游图是必要的,但还是要亲临实地,不惜劳苦,才能看到真正的风景,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43、构建经方医学体系是我们经方团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其中经方各家学说的整理和研究是基础性工作之一。小土豆提出的关于经方各家学说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思路是可行的!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及提供线索和资料!44、温经汤可以取20或30剂药,加上桂圆肉、冰糖等熬膏服用更方便。45、个案的总结是训练中医临床家的基本功。治疗的过程、识证的要点、用方的思路要清楚。按语或讨论是分析,是总结,是探索,需要多花笔墨。46、黄师答大柴胡汤原方抑或加减:“还是要看疾病,如有胰腺胆道病、哮喘、高血压者,用大柴胡汤原方即可;如是神经症,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一般用生牡蛎。”47、方证的识别需要更多客观性强的指征,眼睛与全身息息相关,与方证之间肯定有许多联系。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多记录,反复比较,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录元好问诗一首: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终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48、黄师答网上咨询案:一股郁热。用栀子15克、厚朴15克、枳壳15克。49、郭秀梅老师对传播森立之先生的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表敬意!她孤身一人在日本,甘于寂寞,其精神可嘉!日本不仅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上先我们一步,也不仅在经方的研究上别有心法,就是在中医文献的研究上也远远胜于我国,其严谨细致的程度让人赞叹!我国历史上在中医文献研究上超过森立之的学者恐怕不多。当今我国中医界不能成为“夜郎国”啊!50、许多中医都是在经方应用中找到中医的感觉的,在摸索的中医也是在经方应用中看到光明的51、在人体经络图上绘出的经方腹证示意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图式诊断这一方法有利于医生的眼光注重患者实体,是方证客观化的重要途径。52、大师在基层很多,中医的顶级人才应该在临床第一线,寻找大师的视线不能总是盯着那几个地方。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认识的许多年轻的基层中医,其中医的理论功底和临床水平,绝对不输于那些教授、专家!国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的振兴才有希望!53、《经方100首》是一本资料性较强的经方学习用书。经方流传数千年,其间不断有许多医家的发展补充和解释,了解这些,对经方的学习研究是有帮助的。所以,书中附录了各家的方论注解。我想这没有什么不妥,更不会影响我们研究经方。凡是纯而精的东西,都是从粗杂中提炼出来的,不经过广搜博览的过程,就不可能发现经方这块医学瑰宝。我希望广大的经方爱好者,所读的书要多一些,知识面要宽一些。张仲景的书要精读,后世各家的书也要浏览,经方美,时方中也有绚丽者。
54、体质是经方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根本特色。55、经方与截拳道在思想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实用、简洁、快捷、开放、兼容、不追求形式,以无法为有法,平淡中显神奇。56、吴咸中先生说的太好了!如果中医的东西,说出来都是让现代人听不懂,那如何能与时俱进?
57、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组合。58、“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这是我的启蒙老师叶秉仁先生的行医格言。59、中医的证,就是用药用方的证据,而这个证据,不是症状,而是病名与体质。就病名来说,中医固有的病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收利用现代的诊断,这是没有异议的。60、方证的表述有古今两种。古代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如伤寒论就是这种表述方式。大家都应该明白,方证的表述如果仅仅停留在古代这个层次是不够的,所以,后世的医家也不断在完善、更新古代的表述。我们也在摸索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我认为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是力求完整的、用规范语言的,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那种表述方式。基于以上的考虑,所以,古代的文献特别是经典文献是我们研究方证的基础和前提,但不能成为我们研究方证的终结。61、经方的研究目前惟有立足临床,可惜现在经方的临床基地太少太少!经方研究一定要与专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弄清经方的主治疾病谱以及经方疗效评价的标准。62、宋元以来,许多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艰苦的理论阐释,经络、六经等等是其中常用的理论,这些理论对理解和应用经方是有用的,特别对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各家的学说常常受到时代地域宗传的影响,其概念往往不一,导致各家有各家的伤寒,一家又一家的仲景。后人要通过各家的学说去破译各家的用方心得是比较费力的,不经过较长时间的读书和临证,要弄懂是几乎不可能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对当今的青年中医来说,更是件难事。所以,我们在讨论经方时,要寻找一种更快捷的方法,同时,也要在中医提倡一种更直白的、更规范的、更实证的表述方法及现代中医语言,要让青年们一听就懂,一用就会,对错一试就明,而且能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修正。63、老人便秘,可以先用些麻仁丸,有成药。如果不行,也可以用芍药甘草牛膝石斛丹参等。64、临床疗效的评价确实需要中西医结合,不能仅仅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疗效。不少疾病,中医比较强调生活质量,强调食欲睡眠,这非常实用,不能忽略。西医以诊病治病胜出,中医则识人治人见长,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所以,当今为医者,不能拘泥于中西论争,更应取两者之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疗体系。65、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66、中医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科学意义的医学还有很大的差别。两者之间进行的辩论与决斗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从史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科学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有些知名人士不理解这一点,而对中医妄加指责,欲置中医于死地,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痛心和愤慨。67、经方研究最缺乏的就是资料。辅行诀无所谓是否为古经方的分枝,它展示了古代经方的另一角。68、在市场经济中,观念就是金钱;在医学领域里,观念就是疗效。69、体质的确定是用方的重要参照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性质可能完全相反。一眼望出的体质,是强调将识体的经验高度凝练,并以十分通俗的表述方式让人明白,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当然,难度也很大。体质的望诊,关键是特征,体型体貌的特征以及行为心理的特征。
70、“小金方”谈出了经方临床研究的苦与乐。这苦是在困惑中的苦,是乐之前奏。对与经方家来说,每个病人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等这具体分析有时真不容易,好像以前的经验在这里没有用了,这说明这个病人有新的情况,我们还应该再细细观察和分析。有时,需要琢磨几天,或几个月!等到方证相应了,效果出来了,就能尝到乐的味道。这时,学问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经验又积累了一分。搞经方就是这样在苦与乐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着的。祝你不断进步!71、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72、对方证药证的观察,就是要有客观具体的指征;对经方的应用,就是需要切切实实的证据。73、中医到今天如此地步,也不是几个老中医的事情。中医问题十分复杂,要解决不是靠驱赶几个老人就能解决的。本论坛提倡心平气和的心态,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倡百家争鸣的氛围,立足临床,着眼未来,紧扣经方现代应用主题,为的是推广经方学术,为的是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也为的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不被淹没。74、桔梗汤、半夏泻心汤就是对病之方,只要是咽痛,只要是热痞,就可以用。但有些方就要讲求体质,比如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等。75、神农派的精神可嘉!我们有不少的中医大学生,临毕业了,自己竟然从来没有服用过中药,也没有煎煮过汤药!这未免让我抽口凉气。作中医,必须多实践,而且在实践中要不断体会,不断总结。如果仅仅是在课堂里听讲中医,那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好中医的。神农派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得出了中医的治法是尽量将身体受到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结论,这也是对的,但不全面,应该说,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76、我今天又看了以上的帖子,为神农派、秋千妈等人敢于实践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们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态度所击掌,历代名中医就是这样过来的。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但是,现在的临床上,中药西药一起上,成药汤药共下肚,即便是用汤药,也加减变化让人眼花潦乱,这样的临床,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总结经验,由此导致临床信心缺失,医生的成就感缺失,学术的规范缺失,最终导致中医学术的萎缩!所以,我说,目前的市场化给中医带来的冲击,可能是致命的。77、推想当年仲景用此方救治那些经过剧烈吐下以后的休克病人,脱水、缺氧,全身重要脏器处在衰竭状态,能救人危急存亡之际者,唯有四逆加人参汤。如今,霍乱病人虽不多见,但这种状态者,依然可以在ICU病房见到。可惜,现代医学对此古法已经不感兴趣了。
78、八味除烦汤最初是有半夏、茯苓、厚朴、苏梗、黄芩、连翘、山栀子、甘草组成,后来有了变化,甘草改为枳壳。效果更好。79、能用于出血的中药很多,皆各有所主。如阿胶、生地止子宫出血、便血和咳血,色多鲜红或淡红,其人色白神疲,舌淡红;黄连、黄芩、大黄是止吐血、衄血,大部分是上部的出血,其人必烦热、舌红、心下痞;石膏能止血,其人必烦渴而多汗;附子能止血,但其人必声低气馁,脉微畏寒;龙骨、牡蛎能止血,但其人必胸腹动悸、多汗失寐且脉浮大。从经方中很多止血药方,不仅仅是见血治血,而是因病因人而治。如果说是比较纯的止血药,当推阿胶。阿胶与黄连黄芩芍药配,治疗心烦不寐的便血子宫出血;阿胶与当归艾叶芍药川芎地黄配,治疗崩漏;阿胶与附子白术黄芩配,治疗便血;阿胶与滑石茯苓猪苓泽泻配,可治疗尿血;阿胶与地黄人参麦冬甘草桂枝配,治疗出血过多心动悸脉结代;阿胶与当归芍药丹皮桂枝吴茱萸川芎等配,治疗女性月经过期不来或漏下不止。从经方用药规律看,芍药确实可以用于出血,而且以子宫出血、便血为多。不过还有几个问题需要继续观察。第一,芍药有赤白之分。芍药用于止血究竟哪种芍药比较好?据传统用法,赤芍用于血证较多,白芍用于腹痛挛急较多。第二,白芍所用的出血到底是何种出血?特别是现代哪种疾病?第三,用芍药止血,是否要看整体情况,患者的体质状态如何?有何参照指标?第四,芍药止血的量效关系。
80、中医的很多配方对剂型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经方。小青龙汤是汤剂,如用丸散则要慎重。

温馨提醒:用药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四诊合参后根据体质辩证用药,切勿随意用药!注意用药安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