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下第一单元复习练习

 北方的山丹 2024-04-17 发布于山西

第一单元复习练习

一、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18)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蜜饯(jiàn)  掺和(cān) 正月(zhēng) 骡马(luó)

B. 焖饭(mèn) 火炽(chì) 擢升(chuō) 机杼(zhū)

C. 琼结(qióng) 翡翠(fěi) 王妃(fēi) 獠牙(liáo)

D. 道观(guān) 娴熟(xián) 栖息(qī) 脱缰(jiāng)

2.阅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搅和”的解释,给下列句中加点的“搅和”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件事情让他们一搅和,全乱套了。 (  )

(2)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  )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们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餐露宿呢?

B. 张勇不但聪明,而且有着两面三刀的性格,遇事能灵活变通,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C. 春天来了,祖国大地万象更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D. 他做事随心所欲,从不考虑后果。

4.下列这些习俗和寓意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吃汤圆——阖家团圆

B. 建筑上雕刻蝙蝠——福气盈门

C. 中秋节吃月饼——年年有余

D.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

5. 下列诗词句按节日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①④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④③①②

6. 将下列内容依次填在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民俗________________。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________,便有了________。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这样看来,________是一个问题,________更是一个问题。

①是地域文化的沉积

②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③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

④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⑤寻找文艺介入民俗的有效切入点

⑥生动鲜活、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A. ①④⑤⑥②③ B. ④①⑥③②⑤

C. ①④③⑥②⑤ D. ④①②⑤⑥③

二、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7)

(  )(  )  (  )(  )不同  万不(  )(  )

(  )(  )  (  )(  )分文   (  )(  )

(1)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____________,显出一派____________的气象。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____________,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风俗虽然____________,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大团结的心是相同的。

三、句子练习。

1.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缩句)

2.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点儿又何必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3.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改为间接引语)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相同的修辞写句子)

5.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原句修改)

6.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原句修改)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积累填空。(14)

1.本单元,我们欣赏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来到了老北京,这里的春节真是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中的民俗活动,给人的印象颇深。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来到了八儿家,通过八儿________粥、________粥的过程,我们感受到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藏戏更具特色,它的开山鼻祖是____________

2.中秋之夜,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我不禁吟诵起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你用《长歌行》中的两句诗来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绘出“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分别写了     节、   

     节。

6.我还知道有关传统节日、习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12)

【文段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文段二】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1、这两个文段都是写腊八粥的,文段一侧重介绍了腊八粥的(  ),文段二侧重渲染了腊八粥的(  )(2)

A. 受欢迎程度   B. 食材和功能   C. 熬煮过程

根据文段内容填空。(5)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一句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一句从视觉和_______两方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一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了老北京俗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

(1)从这两个文段对腊八粥食材的列举中,可以知道腊八粥的食材是固定的八种。 (   )

(2)文段二中,作者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人,表现了老老少少都喜欢腊八粥。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