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玄武门之变有十一环,缺任何一环李世民必死

 qiangk4kzk8us4 2024-04-17 发布于云南
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错综复杂、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疑窦重重,一千多年过去了,无论是读《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让人心有余悸、五味杂陈,既为秦王的杀伐果断、冷静机变而拜服,也为他的心狠手辣、诡计多端而叹息。
事成之后,秦王下令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个儿子(一说11个),以绝后患。
这场发生于公元626年的血腥杀戮,精彩、惊险、刺激、残忍,至今读来仍让人不寒而栗。
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当时秦王为何突然发动政变?玄武门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有那么多相互抵牾的地方?
无从考证,我们只能按照史书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还原。
一场政变的成功有诸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运气,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有十一环,这十一环环环相扣,倘若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李世民必功败垂成,身死名败。
那么,我们看看都有哪十一环。
第一环,李渊的踟蹰。
李渊
或许是父母早亡导致亲情缺失,或许吸取了杨勇和杨广两个姨家表哥自相残杀的教训,或许他骨子里本就宅心仁厚,李渊一直竭力避免儿子们互相攻伐。
然而,他始终徘徊在父亲和皇帝这两个角色之间,无法做到杀伐果断,一以贯之。
秦王功高盖主,赏无可赏,而嫡长子李建成作为太子,整体表现差强人意。
当时有两条路:要么,巩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贬黜乃至放弃李世民;要么,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始终下不了决心,就在这种犹豫不决中,事情向着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绝尘而去。
有两件事,让李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个是杨文干事件。
624年,也就是玄武门事变前两年。
杨文干是李建成的亲兵、心腹,被提拔到庆州做长官,七月初,李渊来到距离庆州不远处的仁智宫避暑,有人告发李建成给杨文干送铠甲,要谋反。
李渊派人去调查,不调查还好,一调查杨文干真的反了,于是李渊大怒,同时,立即南撤躲避祸乱,李建成则入宫磕破额头求放过。
李渊羁押了李建成,派李世民前去镇压,临行前,许诺李二:待平叛归来,吾把太子之位给汝,建成则贬为蜀王,你务必善待之。
四天后,战争结束,李世民凯旋。
然而,李渊没有信守承诺,李建成依然是太子,秦王依然只能是个亲王。
李世民觉得被忽悠了,表面没说什么,心里一定很生气很怨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渊只是反射弧有点长而已,但同时他又是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皇帝,他明白,杨文干造反一事,是李世民的幕僚杜淹一手策划而成,从而嫁祸李建成,企图撸掉其太子之位。
李渊各打五十大板,贬黜了东宫的两个重臣王珪和韦挺,也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杜淹流放外地。玄武门之变后,杜淹突然被提拔为高官就是明证。
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的主动出击,手段稳准狠,可惜被老爹识破了。
李渊没有吸取教训,或者说没有妥善处理好这件事,兄弟之间关于皇位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并导致仇恨进一步加深。
第二件事,秦王中毒酒。
玄武门之变的三天前,也就是六月初二日(黄历),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东宫饮酒,李元吉也在。
这是鸿门宴,李二慨然赴宴。
当晚,三兄弟到底说了什么话,不得而知,总之,不善饮酒的秦王喝得不省人事,被淮安王李神通背回家中,然后吐血数升、卧床不起,乃曰太子毒杀秦王。
李渊得知后,再次盛怒,亲自到秦王府探望,安抚、调解已经水火不容的兄弟关系。
其实,没有证据证明李建成毒杀李世民,试想,以往那么多机会他都没有下手,为什么在李世民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且在自己府邸行凶?他做太子已多年,政治优势巨大,也不是无脑之辈。
着实没有必要。
再说了,如果要毒杀,为什么毒量不够?为什么还让他回家?
大概率是李世民的苦肉计,回到家里给自己下毒,或者故意喝得胃出血。
史书记载,秦王酒量极差。
于是,李渊第二次承诺,建成当太子已久,不忍夺,所以兄弟分开,你居洛阳,陕西以东都给你,参照西汉梁孝王故事。
这是个极好的条件,秦王府欢呼雀跃。
因为,只要秦王带着兄弟们去了洛阳,等到李渊百年之后,与李建成之间必有一战,而洛阳富甲一方、兵力强盛,秦王胜算极大。
但在太子等人的极力阻止下,事寝。
李渊再次食言。
李世民两次苦心孤诣设计的圈套,都被老谋深算的李渊识破,问题是,他履行的不是皇帝角色,而是和事佬,采取绥靖政策,掩盖矛盾,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让两方都不满意。
李渊自以为为了亲情,做到了平衡,希望兄弟们顾念亲情,避免流血牺牲,但他难道不知道历史上的祸起萧墙事件吗?
可以说,兄弟相争是李渊一手造成的。他难辞其咎。
第二环,李世民的决心。
秦王府(天策府)密谋
上述两次事件的幕后操盘手是李世民无疑,他从来都是一个争强好胜、主动出击并且善于计谋的冒险家。
事不过三,两次试图陷害,利用李渊来废除太子的计谋都未能得逞,让秦王意识到,这场继承权之争,政治手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剩下唯一的途径:武力政变。
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李世民就有了武力解决问题的想法,只是他不想走到兄弟相残的那一步,这才“先礼后兵”。
黄历六月初四日夜,秦王召集武将在府中议事,告诉大家,明天齐王就将带兵出征突厥,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将领以及秦府精兵都将随军出征,这条釜底抽薪的计策,将秦府逼入了绝境。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秦府危亡,旦夕之间。
李世民说了严峻的形势,不表态,问大家该怎么办?这是为了激怒众武将。他要试探这些曾出生入死的兄弟,是否有勇气造反,如果有,那就逼我造反。
此后,他还问计于多位谋臣武将。
当然,大家都明白,即便出征中不被李元吉找借口屠戮,一旦建成当上皇帝,他们这些人都将是被清除的对象,
于是,众人都劝秦王诛杀太子和齐王。
统一了思想,剩下的便水到渠成了。
李二的确精明,他几乎做通了所有关键人物的思想工作,在最关键时刻支持自己,帮助秦王府。
史书中写李世民犹豫不决,无法决策时竟然行占卜之事,实际上,这都是表象,李世民一直都是决心最大的那个。
如果他像李渊、李建成那般首鼠两端,此事必定不成。
清君侧的关键是清君,而非皇帝身边的人,所以,李二计划的第二步是夺皇位。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世民不要做项羽,下定了杀兄逼父的决心,此后再无任何动摇。
在临湖殿截住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世民手下还有九个身经百战的大将,但他没有让他们出手,而是亲自射杀了李建成,即便当时李元吉已经挽弓搭箭要射他。
擒贼先擒王,杀了太子,这场政变就成功了一大半,李元吉不重要!
所以他根本不顾李元吉可能会射杀自己,一句废话都不说,直取太子之命。
可见,李世民是有冷静,决心是有多大!
第三环,秦王被剥夺兵权,被逼入第一重绝境。
李元吉
六月初二日,李渊在太子、齐王的怂恿下,宣布李元吉为兵马大元帅,数日后,将率领秦王府的骨干将领和亲兵随军出征。此举无疑是釜底抽薪之举。
如果这些人被齐王带走,李世民无疑是被剪除了羽翼,是重大损失和政治打击,而且,据传,齐王献策要在出征仪式上,把李二骗到昆明池,埋伏壮士,拉杀之。
这是李世民面临的第一重绝境,绝无仅有,无法破局,他不得不破釜沉舟,采取极端行动。
第四环,天有异象,秦王陷入第二重绝境。
六月初三日,天有异象,天象专家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金星入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是极为严重的政治事件!
李渊震恐,立即召见秦王,质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突然而现的异象暴露了秦王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加速了事变的进程。
当时是,秦王和手下心腹正在密谋弑杀太子和齐王,但因为东宫有两千长林兵和三百猛士,而秦王府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强攻东宫显然不可行,其他又没有机会,因为进入玄武门就不能带着甲胄和武器!
众人一筹莫展!
正在此时,宫使传秦王觐见,宫中自然有秦王耳目,所以很快就知道是因为太白入秦分的天空异象。
李二极其聪明机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慷慨入宫。
父子两人没有围绕太白复经天而讨论,因为秦王一进来就痛心疾首地控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所指乃是李渊的宠妃张婕妤!
李渊再次大怒,立即命中人传旨,命太子、齐王明早入宫说明情况。
如此,机会来了!秦王要在路上设伏,截杀二人。
李二的确是个主动进取之人,面对第二重绝境,他反转劣势成优势,为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
第五环,张婕妤好心帮倒忙。
张婕妤
太子和齐王不是傻子,再说了他们手下是有很多谋臣能人的,比如魏征、冯立、薛万彻等人,所以,如果宫里传旨过来,他们未必肯信。
但张婕妤的消息,太子是信的。因为他们关系很好,利益捆绑,太子和齐王早已把后宫打点的明明白白,张婕妤和伊德妃皆为他们所用,时常在李渊面前诋毁秦王。
偏巧,李渊和秦王两人的密谈被张婕妤偷听到了,于是她立即把消息送给了太子。
于是,太子和齐王确信皇帝召其入宫是说明情况,他们也必须尽快进宫为自己辩护,因为淫乱后宫是死罪!
张婕妤能得到如此绝密消息,或许是秦王集团故意放给她的,以此确保太子和齐王如期入宫。
那么,太子和齐王到底有没有淫乱后宫呢?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有关信息推断,可能性很小。
为什么张婕妤和伊德妃跟秦王过不去呢?
之前,秦王清正廉明,没有把一块良田给张婕妤父亲,杜如晦又殴打伊德妃父亲的家童,两个妃子在李渊面前诉苦告状,导致两家交恶。
对于年轻的张婕妤和伊德妃来说,李渊已经老了,如果秦王当了皇帝,她们必定没有好下场,所以这才把身家性命堵在了太子身上。
张婕妤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实际上,替李世民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她这一环同样必不可少。
第六环,魏征的缺席。
魏征
偏巧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魏征一病不起。
李建成最为倚重的谋臣无法为他提供有力的支持,导致在关键时刻,决策错误。
李建成一向是听从魏征谏言的,例证就是采用魏征的计谋,轻松搞定了刘黑闼。政变之前,魏征曾多次奉劝太子早下决断,铲除秦王,但建成不听。
政变当夜,如果魏征就在身旁,他一定会竭力阻止进宫,因为他是最清醒的人之一,有大智慧、大格局,他更确信,在这个时间节点,秦王一定会狗急跳墙、孤注一掷!
玄武门之变后,李二把魏征叫到身边,质问他为何要离间我兄弟之情?
魏征的回答耐人寻味:建成不听我言,才导致今天的下场。说明,他和秦王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明白人。于是,惺惺相惜。
秦王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将其招入麾下,后来成就了千古君臣的最高典范。
除此之外,太子的著名谋臣王珪、韦挺也不在长安,此前,因杨文干造反事件,被流放远方。
第七环,张公谨的关键出场。
张公谨
事发当夜,李世民在秦王府开会讨论到底要不要造反,始终定不下计谋,大概跟操作难度大有关,而不是到底干不干。
久之,占卜求策。
这个时候,张公谨从外面回来,一把夺过占卜用的乌龟壳,怒道:这种事情有什么犹疑的?占什么卜?难道占卜说不利举事,就不举了吗?
于是,计定。
第八环,常何的变节。
常何原是太子的人,负责玄武门的宫禁,谁能进能出,他说了算。
当时是,东宫在太极宫东侧,齐王的武德殿在东宫与太极宫之间,无论是武德殿还是东宫,要想进入皇宫觐见皇帝,必须先出自己的宫殿,再从玄武门进入大内。
半夜荷甲进入皇宫是绝对不允许的,除非有人私开宫门放入。
六月初三日傍晚,因天有异象一事,李世民觐见皇帝,完毕后,经玄武门出。
李二找到了常何,一番说辞后,常何投诚,承诺当晚为秦王府行方便。
李二口才真的有那么好?短短一席话就会让人变节。
实际上,对于玄武门守卫岗位如此关键的投资,李二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只是收割成果。
于是,六月初四日凌晨,秦王带着十来名武将顺利通过玄武门,皆全副武装,荷甲执剑,而且悄无声息。
正是常何帮秦王行了方便。
第九环,尉迟敬德的无所不在。
尉迟敬德
关于谋反,尉迟敬德是最积极最坚决的一个,极力劝谏秦王杀太子夺皇位。
终于等到了计划实施的这一刻,秦王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等人进入大内,埋伏在临湖殿旁边的小树林里(到底带了哪几个人,多个史料互有出入)。
很快,太子和齐王到了。
李世民先射杀了李建成,射术高超、残忍暴虐的李元吉竟弯弓搭箭三次而不成,或许是因为手足相残,过于激动,导致发挥失常。
而骑术精湛的李二也表现不佳,竟然坠马,且被树枝挂倒在地,要知道,战争中他可是无数次单骑突入敌阵杀个来回的,陪他血染疆场的昭陵六骏亦闻名后世。
李元吉一看机会来了,飞身上前,拿起李二的大弓就要把他扼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及时拍马赶到,将李元吉射杀。
随后,东宫两千精兵杀来,从外面围攻玄武门,要诛杀秦王,气势很盛,形势危急。
尉迟敬德又来了!他提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跑到城头上,大声一吼:太子和齐王谋反,已伏诛,余者不问!
余党立即一哄而散。
后来,执行逼迫李渊让位的脏活重活也是他完成的。
贞观初年,李二迁居于李建成的宣德殿,晚上却总做噩梦,梦见李建成和李元吉化作厉鬼来索命,导致他无法就寝,于是,命尉迟敬德和秦叔宝荷甲执剑守在门口。
两人是大将军,不可能长期如此,于是李二命人把两位大将的画像贴在门上,这就是过年北方家家户户门上贴两人画像的由来,辟邪驱恶。
尉迟敬德不仅无所不在,到现在还在,而且,未来还会在。
当然,年画的典故是传说,正史无记载。
第十环,张公谨等人的死战。
当时,冯立、薛万彻等将领率领东宫长林兵赶来,即将杀入玄武门时,张公谨挺身而出,力大无穷的他只身把门关上,顶住,东宫卫士未能进入玄武门。
与此同时,掌管宿卫兵的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趁机鼓噪而进,力战而死,极大地延缓了敌人攻城的步伐,为秦王后面的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十一环,李建成的妇人之仁。
从性格上来说,李建成颇类李渊,皆仁厚。
李二是修改过高祖实录的,为了确保自己得位的合法性,留下的史料极大地贬低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实际上,李建成并没有那么不堪,甚至能力很强,支持者甚众,否则早就被李渊给撸掉了,更不会在李二两次天衣无缝的陷害中安然无恙。
李建成唯一的缺点是妇人之仁,这也是他致命的缺陷。
他有很多次机会做掉秦王,李元吉献了几次良策,他都是遽止之。
是剧烈急忙制止,说明他根本不想兄弟相残。他是顾念兄弟之情的。将心比心,他幼稚地认为,再斗争都是政治手段,二弟绝不会对他痛下杀手,所以,当六月初四日凌晨在临湖殿看到李二时,他完全惊呆了,说不出话,更忘记了逃遁,眼睁睁看着李二挽弓搭箭,将自己射死。
至于为何李元吉入宫要带着弓箭,却没有带随从,而他作为一代神射手又为何三发不彀,后人很难说清楚,反正历史书是李世民写的。
李建成与李元吉
总之,成功者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失败者则重蹈失败者的覆辙。
李世民一定是从隋炀帝那里学到了夺嫡手段,而李建成却未能从太子杨勇之死中警醒。
或许,李建成认为自己的太子之位只是遭受了一些威胁,但从未被撼动过,自己占据着巨大的政治优势,于是麻痹了。
他没有悟透易经,亢龙有悔,物极必反,顺势与逆势往往就在瞬息之间。
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秦王还有其他不少帮手,比如长孙皇后,也就是跟随秦王进入玄武门的长孙无忌的妹妹。
张婕妤、伊德妃在李渊面前日夜诋毁秦王时,长孙氏也没闲着,利用她超高的情商在后宫转圜,施恩惠也好,游说也罢,总之,基本上保证了秦王在后宫除了上面两个妃子,没有别的敌人,同时,布置了眼线。
秦王做出杀兄逼父的重大决定,很难相信,他事先没有与王妃长孙氏商量,因为,秦王登基后经常在军国大事上征询长孙的意见,后者往往提出合理而精到的见解,太宗多嘉纳之。
长孙氏原是北魏皇室拓跋一脉,血统高贵,见多识广。
玄武门之变,史书记载中长孙氏虽然隐身,但前面和事后,她出现了。说明,她是参与了决策的,最起码,秦王出发前会跟她安排好后事,如果失败了,必然族诛。
后来,秦叔宝在关键时刻带着原本用于保护秦王府的亲兵杀到玄武门,也许正是受到长孙氏的命令:不要管我,去救秦王!
再有,尉迟敬德穿着玄甲,满身血污,手提长剑和长矛来到太液池,通告惊魂未定的李渊:太子和齐王谋反,已经秦王派人诛杀,现在我过来保护陛下。
意思是你看着办吧!
气势汹汹,雷霆万钧!
这分明是逼宫!
李渊能怎么办?不同意那就是个死。可承认秦王做得对,把权力交给他,自己亲口说就显得太窝囊了,哪里还有皇帝的威仪?
于是,李渊征询大臣意见,可众人都不敢说话,尤其是李渊的好基友裴寂一言不发。此前,他用计杀死了秦王心腹刘文静,而且他一直是李建成的支持者。
此时,秦王的忠实粉丝萧瑀和陈叔达站了出来,不仅为秦王说话,并提出建议,朝廷认定建成和齐王谋反,立秦王为太子。
李渊借坡下驴,准奏。
玄武门之变惊心动魄,多次反转,李世民再次九死一生。如此多的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缺少任何一环,都不可能成功。如果失败,被杀的将是秦王府的大大小小。
古代皇权斗争中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有胜者为王。
李世民没有辜负兄弟们对他的赤胆忠心,以及历史对他的偏爱与信任,这场血腥屠杀的代价应该是最小的方式,即便如此,这也成为李世民一生的心结和污点。
为了弥补也好,为了证明政变的正确也罢,李世民继位后,夙夜在公,呕心沥血,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治理天下,亦或执政为民,总之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也许算不上盛世(国家财力有限,民生贫困),但政治之清明,社会之蓬勃,令后世望尘莫及。
玄武门之变就像挂在天上的一双眼睛,始终盯着李二,让他时刻不敢放松,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拼命工作,这难道不也是一件幸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