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冶】重新认识这本园林经典

 蚂蚁景观 2024-04-17 发布于陕西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园冶》是园林行业宗师级的教科书,也是很多园林爱好者的心头好,那么你了解过《园冶》的前世今生吗?

我在看《园冶》的过程中一直会蹦出很多疑问,为什么计成要写这么一本书?为什么《园冶》是从日本引进的?《园冶》最精华的部分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会在这篇文章里一一解答。

《园冶》是如何诞生的

那么就让小蚂哥带大家先穿越到明末那个造园兴盛的年代吧~

计成,字“无否”,又号“否Pǐ道人”,他出生在万历十年,熟悉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万历年间明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国泰民安,但其实已经是千疮百孔。

计成的家乡在苏州的同里,也就是造园的核心地区,也是文人雅士辈出的地方。计成自幼学画,工山水,《园冶·自序》云:“不佞少以绘名,最喜关同荆浩笔意。”

荆浩作品

计成从事造园叠山,是半路出家。中年以前他在外面游历,“中岁归吴”,在镇江偶然为人叠过石壁,受到称赞,遂以此为契机,转行为人造园叠山。计成第一个完整的造园叠山作品,是在常州为吴玄建造的东第园。

那时又有汪士衡中书,邀请计成在江苏仪征的銮江之西为他主持建造寤园。寤园建成后很合园主的志趣,它同先前计成为吴又于公主持建造的环堵宫一起闻名于大江南北。

在造寤园空闲时,计成整理出图式和文稿,题名为《园牧》。安徽当涂县的曹元甫先生到寤园游览,主人和计成陪他在园中盘桓,并留他住了两晚。

曹先生很识货,对此园赞不绝口,认为看到的仿佛是一幅幅荆浩、关仝的山水画,他问计成能不能把这些造园方法用文字写出来呢?

计成就把所制的图式拿给他看。曹先生说:“这是一本自古以来都没有听到和见过的著作,为什么叫园'牧’呢?

这是你的艺术创造,改称为'冶’才恰当啊!”这便是《园冶》的诞生。

以上这些故事记录在了《园冶》的自序。

寤园造好的那一年是1634年,那时离明王朝的终结只有十年,战乱不断,人们疲于应付战争。很多有些积蓄的人都设法隐居起来,以求得安度乱世,而计成却没有给自己置一个园子的能力,只能成为别人的造园师。

同年他通过曹元甫认识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人——阮大铖。

阮大铖天启年间“依附于专权乱政的魏忠贤,结党营私,成为阉党骨干,专事陷害异己。崇祯时'名挂逆案,失职久废’……后又乞降清朝,从清兵攻仙霞岭而死,为士林所不齿,留下百世骂名”。(《明史 · 奸臣传 · 马士英传》)

可以说阮大铖政治和道德上都令人不耻,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帮助计成刊印出版,使得《园冶》可以面见世人。《园冶》开篇的<冶叙>就是他写的。

很快,计成被邀请到扬州去营造他人生中的第三件作品:影园。影院主人郑元勋是计成的好友,他对计成的才能很赞赏,他说计成善解人意,意之所向,指挥匠石,百无一失,所以没有“毁画之恨”。

影园建设在扬州古城的西南角,现荷花池公园的位置。据说园中柳影、水影、山影相映成趣,遂命名为“影园”。

 岳岩敏绘制

郑元勋知道计成的《园冶》后,也题词一篇,放置在了阮大铖<冶叙>的后面。

这样的编排很巧妙,郑元勋是扬州著名文人,生前就颇有名望,而阮大铖在当时人品已然崩塌,可见计成也知道用郑元勋来平衡一下阮大铖。

《园冶》书成后,作为一名知心朋友,郑元勋感叹:还是恨计成的智巧无法传承下去啊,他所能传的只是造园的方法。

计成所造的吴园、汪园与郑园,当时都是颇负盛名,可是三百年的沧桑,都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遗迹。唯有《园冶》留存。

《园冶》的出海

但《园冶》也经历了诸多磨难。

由于阮大铖的人品,《园冶》在清朝遭“禁”,未被编入乾隆年间所修的《四库全书》,又由于国内“工匠技艺,君子不器”的传统偏见,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之后的三百多年,《园冶》在国内几乎绝迹失传,仅存了两个残本。一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存于国家图书馆。

而在同时,由于文化的交流,《园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日本,甚至成为教科书。

在日本,最有价值的《园冶》版本是被内阁文库珍藏的明版第一版(1634,崇祯七年),系孤本,其中除计成《自序》外,仅有“阮叙”,全三卷,分三册。

不过在清朝《园冶》也并没有完全的绝迹,一些出版商改换书名,小规模的偷偷出版。比如《木经全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在日本搜罗到《园冶》抄本,后来将它整理、刊行,《园冶》才重新回到国内,计成这个千古一流的造园师,以及他的造园艺术,才终于被人们欣赏与记住。

之后国内的建筑园林大佬陈植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园冶》的注释工作。在这期间,他还与刘敦桢、刘致平、陈从周、杨伯超等知名学者相互切磋,一丝不苟地工作着。

《陈植造园文集》中“中国文化艺术对日本古代庭园风格的影响”写道:

“《园冶》一书我在日本留学时期于本多博士研究室内始见此书(1921年春),为北京所购木刻本三册。回国之后,该书由《喜咏轩丛书》及中国营造学社相继重印,1956年又由城建出版社重印出版,并由我作序。”

从左至右:童寯,过元熙,陈植

该书在1964年已完成初稿,后因十年浩劫而未能成书。1976年以后,陈植先生又对该稿重新进行审阅、修正,定名《园冶注释》,在1981年由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那一年他已经82岁了,距离第一次发现《园冶》已经60个春秋了。

《园冶注释》出版后,陈植先生仍多方征求意见,在病榻上不断纠正、补充,于1987年又出版了该书的订正本,至今仍为对《园冶》最权威的注释本。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多是以这个版本为基础写作的。

《园冶》的常见版本

下面我把《园冶》常见的版本罗列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1981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陈植先生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园冶注释》, 刘敦桢、陈从周等老先生都参与了这次出版。

之后还有93年张家骥的《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

03年的《园冶图说》

06年张薇的《园冶文化论》

09年胡天寿的彩绘版《园冶》

18年重印的明版《园冶》

为什么要写《园冶》

计成在《园冶》最后一篇<自识>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时局动荡,战事频发,感觉自己生不逢时,希望把书留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借此谋生而已。出版书籍,也能方便世人。

这在古代中国的民间是十分不易的,民间技艺大多是口传心授,最核心的技术都只传给最亲近的弟子,一旦后继无人,很可能这门技艺就断掉了,这么想来计成出版《园冶》确实是大义之举。

《园冶》的受众

《园冶》不仅是一门专业书,但看文学性也非常丰富,骈文书写,典故信手拈来,所以即使是在古代,也只有士大夫、官僚和有文化的地主才能看得懂。而这部分人正是有能力建园的人群,《园冶》可谓是精准制导了。

遗憾的是,计成生于明朝万历十年,这时的明朝基本气数已尽,所以在他晚年,一直是战祸纷乱。

确实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需要这样的人,他们要区别于工匠,要能理解业主的文雅爱好,造园意图。计成的兴造论写道”三分匠、七分主人,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就是说不是园子的主人,而是主持造园的人,或者说是建筑师。

《园冶》中最精华的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段——借景。

借景把整本书前面的内容完全解构了,前面告诉你相地、屋宇、装折、栏杆都有什么规矩,而到了借景第一句就是“构园无格,借景有因。”

也就是说规矩不一定都是死的,也可以用来打破。那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得写前面的“规矩”呢?

很简单,打破规矩的前提,是你要理解和懂得规矩,明白这些规矩是怎么来的,如何契合文人和园主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你去打破和创新就是有价值的。

那么在构园之上的借景,就显得段位更高了。

有了借景,内园的景色便有了层次,产生了很深远的意境。意境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主题,但有不限于主题,它是东亚文化中类似“气”一般的存在,是在游览中主客体自由转换的沉浸体验感,这时很难有语言形容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于《园冶》有了些许不一样的理解呢?如果大家喜欢听小蚂哥拆解《园冶》,就请点赞支持,下期我们就来剖析《园冶》中最精华的部分——借景。

这期就到这里,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点赞在看,干货不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