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节气渊源 ![]()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图”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前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订立的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时节交替 ![]() 上古时代确立廿四节气依据“斗转星移”(斗柄指向),现行确立廿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由于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相垂直,而呈倾斜状态,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平行,形成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更替。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南至,日短之至),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循环往复。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它是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北斗星、太阳等天体运行所反映的时节规律与这条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天文意义上的季节转换时在这条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 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中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低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包括热带、副热带(亚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中国低纬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湿润、冬夏温差较小,季节转换时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明显。中纬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少、干燥、冬夏温差悬殊,季节转换时气候要素变化明显的是气温,中纬地区四季温差大,气温变化分明。 三、交节时间 【3.1】春季 ![]()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艮;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为330°。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甲;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卯;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公历4月19-21日交节。 【3.2】夏季 ![]() 立夏——斗指巽;太阳黄经度数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巳;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丙;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05°。公历7月06-08日交节。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3】秋季 立秋——斗指坤;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申;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庚;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酉;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3.4】冬季 立冬——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亥;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壬;太阳黄经为255°。公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85°。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四、节气涵义 【4.1】立春 ![]()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中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4.2】雨水 ![]() 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4.3】惊蛰 ![]() 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4.4】春分 ![]()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4.5】清明 ![]()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4.6】谷雨 ![]()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冬天,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4.7】立夏 ![]()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期间中国只有南方一些地方有夏季景象。立夏时节,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4.8】小满 ![]()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中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北方地区: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的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并不如温度的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小满节气,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在北方流传这样的说法,小满名称是因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因此叫做“小满”。 【4.9】芒种 ![]()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稻、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因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播种,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4.10】夏至 ![]()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4.11】小暑 ![]()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中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4.12】大暑 ![]()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南方多地高温潮湿多雨。每年7月下旬,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约大暑至立秋期间)是中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4.13】立秋 ![]() 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4.14】处暑 ![]()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4.15】白露 ![]()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也是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4.16】秋分 ![]()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4.17】寒露 ![]()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总体来说,寒露节气是一年中气温降得比较快的一段时间,北方大部都会开启秋冬的季节转换。 【4.18】霜降 ![]()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4.19】立冬 ![]()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冬季普遍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4.20】小雪 ![]()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4.21】大雪 ![]()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4.22】冬至 ![]()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它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4.23】小寒 ![]()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4.24】大寒 ![]()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五、节气划分 【5.1】斗转星移 ![]() 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依据斗转星移确定节气,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密切关系。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时节交替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廿四节气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属同一系统。“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廿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由于廿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 古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月建)。斗柄旋转一圈,谓之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星名,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每一岁周期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图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斗指艮为立春,斗指寅为雨水,斗指甲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斗柄指向法与太阳黄经法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5.2】圭表测影 ![]() 到了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出日短至(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冬、小雪、大雪。“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冬至日作为起点,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平均时间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平均时间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又分为十二节(节令)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由于“平均时间法”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5.3】太阳黄经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廿四节气,“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自然现象规律。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六、气候类型 ![]()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规律,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七、天文纬线 ![]() 自然节气转换与天文上的“黄赤交角”紧密相关。黄赤交角即是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的地方,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北回归线(黄赤交角)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它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它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其它自然地理现象,如地球上四季变化以及五带、气压带、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变化等等自然现象。“二十四节气”编排与这条特殊天文纬线以及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节气月份 ![]()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之始。干支建元,以寅开始。干支古历建元的起始在西汉著作《淮南子.天文训》中有收录:“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尔雅·释天》)。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即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讲:“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岁;四时成岁,起于寅、终于丑。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九、民间习俗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与“二分二至”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在期间会举行多种民俗活动。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塑,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驱邪消灾、祈年纳福、迎新春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起始,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在“四时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节气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其它节气也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十、发展沿革 ![]()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属同一系统,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廿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它是古人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廿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是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前179年-前121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据文献记述,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在商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日影长度测定“二十四节气”,以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为冬至日,列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现行列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按太阳黄经度数(“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在国际通用的公元历日期几乎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两天。经历史发展,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以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了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历史价值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二十四节气是对时间的具体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复现,其中标志节气变化的节气日则是时间推迁和流转的标志性时间,是重要的阴阳转化节点。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为“建”,以“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个月为正月的历法制度对后世历法“建正”影响深远。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了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的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总之,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众多的信仰、禁忌、仪式、礼仪、娱乐、饮食、养生、传说、故事等习俗活动。因此,对人们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在民众日常社会生活中日益流行与普及开来,与此有直接关系。 十二、社会影响 从历史上看,二十四节气早就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有的地方虽然季节变换不明显,但那里的人民依然在传承、弘扬着二十四节气及其附着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价值。早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经被朝鲜、日本等其他国家接受,结合其国家实际情况与民族文化后沿用到现代。在越南传统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节气”,同时变更了某些节气的时间,更加适用于越南的实际情况。越南虽然官方使用阳历,但是在民间还是有部分人使用传统阴阳历,特别是农民,仍然遵循着节气来安排农耕生产。 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廿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夏季以夏至为起始、秋季以秋分为起始、冬季以冬至为起始。“二分二至”中的春分更成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国农历,遵循“二十四节气”作息。 ![]() 十三、节气文化 【13.1】八风 八风,统指四时气候变化而言。《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易学,广莫风对应北方坎位、条风对应东北方艮位、明庶风对应东方震位、清明风对应东南方巽位、景风对应南方离位、凉风对应西南方坤位、阊阖风对应正西方兑位以及不周风对应西北方乾位。 【13.2】节气时间 春季 立春:2月3-5日 雨水:2月18-20日 惊蛰:3月5-7日 春分:3月20-22日 清明:4月4-6日 谷雨:4月19-21日 夏季 立夏:5月5-7日 ![]() 小满:5月20-22日 ![]() 芒种:6月5-7日 夏至:6月21-22日 ![]() 小暑:7月6-8日 大暑:7月22日-24日 秋季 立秋:8月7-9日 处暑:8月22-24日 ![]() 白露:9月7-9日 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 冬季 ![]() 立冬:11月7-8日 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 冬至:12月21-23日 小寒:1月5-7日 大寒:1月20-21日 【13.3】七十二候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文字作品。其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节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各训释其所以然。其以五日为一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5天为一候),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七十二候”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逸周书卷六·时训解》。 “七十二候” ![]()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鸷)。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13.4】详解七十二候 【13.4.1】春季六气十八候 ![]() 【立春】春天的第一天,“立”开始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 第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 第二候:蜇虫始震。“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的意思,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的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第一候:獭祭鱼。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 第二候:侯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的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的地方。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的气候罢了。 第三候:草木萌动。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的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惊蛰】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的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的状态。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的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第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 第二候:仓庚鸣。“仓庚”指的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 第三候: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故作此候。比喻万物从新开始。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的。 第一候:玄鸟至。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燕子飞到家的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 第二候:雷乃发声。这时始有了雷声,也就是天上的云层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了。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第三候:始电。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古人一样知道先闪电后打雷。但古人认为阳先行,阴始动。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 这时节,正是乍暖还寒时候,天空中的冷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替冲突,往复叠加,云层活动非常活跃。暖湿气流从南方频频而来,北方的寒冷空气也随着天气的变化时常南下,带不同电的气流发生碰撞,自然就产生了虺虺的雷鸣之声。 【清明】“清明”之称来自淮南子的“八风”。这八风自冬至日算起,分别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暴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清明正是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吹起的时候,暖风会带来丰沛的雨水。至于清明被订为节气,则是迟至战国时代的事。 第一候:桐始华。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 第二候:田鼠化鴽。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第三候:虹始现。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雨后阳光比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 【谷雨】“谷雨”顾名思义是“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的意思,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 第一候:萍始生。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谷雨的第一候。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的饲料。 第二候:鸣鸠拂羽。鸠是指斑鸠。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之故。 第三候:戴胜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13.4.2】夏季六气十八候 ![]() 【立夏】“立夏”在二十四节气解作“宽作万物,使生长也”。立夏在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期。立夏之后会因阴阳转化而盛极生阴。 第一候:蝼蝈鸣。指出昼伏夜出的蝼蝈,因为感应到微弱阴气而鸣叫。 第二候:蚯蚓出。指蚯蚓阴曲而阳伸之运动,感应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 第三候:王瓜生。指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 三候同时指出所有至阴柔之物,同时发生。比喻这一个时候君子应该从微小处观察,有没有小人在暗暗地生长,不应该满足现状。 【小满】顾名思义还不到最满的时候,盛夏之前的“小满”是最好的一刻,阳气满极就会盛极而衰。因此对种植小麦的中国北部而言,小满时麦粒虽未成熟,但已粒粒盈满,在南方则指水稻已达抽穗期,小满亦可称水田的水已盈满。“四月乾卦,谓之满,言阳气已满” 第一候: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已经枝叶繁茂,可供采食。 第二候:蘼草死。指一些枝叶细软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火气都枯死了。 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十天到第三候的时间,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谷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此时等于是小麦秋收之时节。 【芒种】“芒种”时,在长江流域经常有低气压的形成,带来连绵的雨水,现在所谓的梅雨季节。在此时的雨水有助五谷类的农作物。芒种也带来风调雨顺,丰收的预兆。 第一候:螳螂生。螳螂于深秋产卵,小螳螂感应到了此时阴气渐强而破壳而出。 第二候:鵙始鸣。鵙是指伯劳鸟,古人也认为伯劳鸟是感受到阴气而开始鸣叫的,这是一种十分刺耳刮噪的叫声。 第三候:反舌无声。能学各种鸟鸣叫的反舌鸟,感应到五月阴气微生而不叫了。或者是另外一些雀鸟此时不再发声鸣叫了。比喻小人开始当道,阴气渐强,君子大人等不再发言。 【夏至】夏至正是阳极之至,所谓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起于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逐渐衰弱。夏季之极,白昼最长,夜间最短。 第一候:鹿角解。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 第二候:蜩始鸣。是夏天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夏蝉又叫“知了”,雄蝉都会鼓翼而鸣。 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 【小暑】暑为温热之气,古人认为积存土地里的热气一直都潜伏在土地中,到小暑时热力才开始慢慢的散发出来。「小暑」表示暑气尚未极致,接下来的「大暑」才是暑气之极。 第一候:温风至。指四方均感受到温热的风,暑气吹至,热气逼人。 第二候:蟋蟀居壁。候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比喻小人阴气者,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单只在郊野,已经在宫廷中活动了。 第三候:鹰始挚。指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比喻君子看见小人势强,现在应该积极培育后辈,卷土重来。 【大暑】大暑乃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也所谓“最热三伏天”。大暑至之后三十天称为三伏。“伏”有隐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暑期间,人们要用隐蔽伏居的方法来避盛暑之热。 第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第二候:土润溽暑。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的热天也是最难过的。 第三候:大雨时行。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纾解一些暑气。 【13.4.3】秋季六气十八候 ![]() 【立秋】是秋天之始,代表夏去秋来,禾谷成熟,作物收成的季节。 第一候:凉风至。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凉风已经由热带吹来的热风改为西太平洋吹来的台风。 第二候:白露降。指立秋之后早晚温差渐大,夜间湿气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未凝结成珠,有秋天的寒意。 第三候:寒蝉鸣。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在秋天叫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生而开始鸣叫。 【处暑】也就是暑气到此时开始退去,“处”有“退”有“止”的意思。这时炎热的天气到此为止,暑气开始退去,真正开始秋凉。秋作玉米开始播种,二期稻作进入分蘗盛期。气温仍高,虫类易生,故应注意防治。 第一候:鹰乃祭鸟。老鹰猎捕后先陈列出来,像祭拜为牠牺牲的猎物。也可能小暑时学习猎捕的鹰已经可以捕得猎物。 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藉此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第三候:禾乃登。黍、稷、稻、粱(大粒的小米或高粱)等谷类到处暑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古时农民还有会趁此把成熟的禾谷呈献给天子。 【白露】这个时节,在早晚温差甚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天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的物体上,凝结成露水。而秋天五行属金,金的颜色是白,故而称秋露为白露。“白露风,寒露雨”天气已渐秋凉,逐渐开始刮起南风了。 第一候:鸿雁来。相对应于雨水第二候的“鸿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 第二候:玄鸟归。相对应于春分第一候的“元鸟至”,燕子春去秋来,于秋天自南方飞回北方。 “鸿雁来”、“鸿雁北”与相对“元鸟归”、“元鸟至”,鸿雁在白露由北方南来,而燕子则开始南飞乃阴阳之气互相交换。 第三候:群鸟养羞。群鸟储存食物过冬,同时许多鸟都有的换羽行为,开始换上丰满的冬羽,准备冬天的来临。 【秋分】在尧典上称为“宵中”,与春分的“日中”一样日夜等长,从这一天起日间缩短,夜间增长,天气也渐渐冷起来。二期水稻已达齐穗期,早熟稻进入成熟期。 第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以后阴气逐渐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第二候:蜇虫坏户。坯是指细土,众多小虫都已经穴藏起来了,还用细土封实孔洞以避免寒气侵入。 第三候:水始涸。在华北地区春夏季降雨较丰沛,而到了秋天水气开始干涸,夜间无云,河川流量也开始变小。在中秋即有赏月、祭月的习俗。 【寒露】二十四节气解上说“露水先白而后寒”,阴气渐盛,秋凉而成白露,秋冷而成寒露,水点凝成之露珠,寒露之后天气更冷就是霜降了。水稻已进入黄熟期,白柚开始上市。 第一候:鸿雁来宾。指鸿雁南下期间长,同一种的候鸟也会有先来后到。 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中鸟雀于深秋潜入大水(大水指的是海),而蛤(蛤是指蛤蜊类的贝壳)的条纹色泽又与雀鸟近似,在深秋天寒时节,蛤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雀鸟所化。 第三候:菊有黄华。黄色的菊花在秋天绽放,古时文人墨客于此时尝蟹赏菊,更是成为当时秋季的盛事。 【霜降】在二十四节气解上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露始凝也;降、伏也”到了霜降时,天地间阴气更重,故而露水凝结成霜。 第一候:豺乃祭兽。豺是似狗的动物,豺捕到了野兽后,先陈列出来,似祭拜一番再食用。七十二候中用了“獭祭鱼”、“鹰乃祭鸟”及“豺乃祭兽”三“祭”,代表了天地间可潜入水者(獭),可飞上天者(鹰)及地上走兽(豺)三者,在时间上跨越了春、夏、秋三季。 第二候:草木黄落。深秋后万物生长速度减慢,而且水分少,常绿植物的叶片,会转为枯黄而后掉落。 第三候:蜇虫咸俯。咸俯是垂头不动的样子,指各种过冬的小虫在其藏身之处不食也不活动的现象,静静的进入冬眠。 【13.4.4】冬季六气十八候 ![]() 【立冬】“冬”有“终”的意思,正是一年的尾声,秋天正式远离,冬天初现。经过一年的辛劳,历经寒暑,体力衰弱,须进补以恢复元气故民间习俗于此时进补。此时水稻收获已结束,田间开始种植冬季里作或绿肥作物。 第一候:水始冰。此时中国北部天气已经寒冷,水泽开始结冰,冰面尚薄开始结冰。 第二候:地始冻。指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冻,连带使得土壤变硬的现象。 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是大蛤,雉比雀大,与寒露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相似,在冬天时节,蜃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雉所化。 【小雪】指的是天气变寒,已经开始下初雪,因为是初雪,雪势不大。 第一候:虹藏不见。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也藏起来了。 第二候:天气上升。阳气回到天上,阴气降到地下,因此天地不通,万物寂然。 第三候:闭塞成冬。由于天地之气闭塞,一切显得毫无生机。 【大雪】是大雪纷飞的意思,此时大陆高气压占优势,北风自西伯利亚南下,带来大雪的季节。 第一候:鹖鴠不鸣。鹖鴠是一种鸟,亦称寒号虫,是一种冬季仍会号叫的鸟,但到了“大雪”时节也感受到天寒地冻、天地冷肃之气氛而停止鸣叫了。 第二候:虎始交。阴气盛极将衰,在此所以充满阳刚之气老虎开始求偶行为来表示阳气将开始萌动。 第三候:荔挺出。指一种叫荔的蔺草,在仲冬之月万物均为雪所覆盖的时候,独独生长露出地表的现象。 【冬至】冬至在尧典中称为“日短”,表示这天白天最短,是古代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冬季到了一半。夏小正称为“时有养夜”,表示这天夜最长,冬至可能是中国最早被订定出的节日。 第一候:蚯蚓结。此时蚯蚓仍交缠成结状,缩成一团在土里过冬。 第二候:麋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喜爱水泽的阴兽,夏至时鹿感受阳气渐退而解角,糜则是在冬至时感受阴气渐退而解角; 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阳气引发,水仍可流动未完全结冻。 【小寒】“小寒”对应于“小暑”,在节气上以“冬”“雪”“寒”表示不同冷的程度,愈后面表示愈冷,冷气积久了就成寒。天地间积聚的冷气要开始散放出来了,真正严寒的冬天正要开始,此时冰最坚,不易溶化可耐久藏,所以古时的凌官都在此时凿冰藏冰。农作物栽培上应适时做好防寒措施。 第一候: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气而迁移的,有些雁已经开始往北飞,认为此时阳气已经发动,雁群启程自南方开始往北飞回故乡。 第二候:鹊始巢。鹊就是喜鹊,鹊喜阳性,感到阳气动而开始筑巢,准备孕育第二代。 第三候:雉始鸲。鸲是鸣叫的意思,与雉鸡啼叫一样,表现冬至后的阳气萌动。 【大寒】为一年中严寒之极点,自冬至后第三十六日的大寒也有所谓“四九夜眠如露宿”之称,表示严寒之极。古人此时正忙着准备过年,鲜花、年柑等为新春应景之物。秧田须覆盖塑料布或不织布保温。 第一候:鸡始乳。母鸡开始孵育小鸡。 第二候:征鸟厉疾。征鸟是指凶猛有攻击性的鸟类,如老鹰、隼等猛禽,因受到饥寒交迫之苦,仍遨翔于天际,展现杀伐的本能追捕猎物。 第三候:水泽腹坚。此时寒冷已极,河川的水结冰直透到水底,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块。 十四、其它相关 【14.1】发行纪念币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8月7日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8枚,其中金质纪念币4枚,银质纪念币24枚。 【14.2】保护传承 ![]()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对二十四节气及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要进行认真研究、探讨,以期有助于当今社会;对延续、传承几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项,积极挖掘符合时代的内容,使其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2019年7月,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二十四节气项目保护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评估合格。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 ![]()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8月7日发行的金银纪念币。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8枚,其中金质纪念币4枚,银质纪念币2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装饰圭表造型,衬以桃花、麦穗、稻穗、梅花等组合设计,并刊国名、年号;纪念币背面图案以各种动植物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相应时节时节物候现象,并刊相应节气字样及面额。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分别由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销。 一、发行背景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完备起来的。相传周代早期,周公就在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区采用石制日晷,通过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和方位来确定夏至日和冬至日。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日子是夏至,影子最长的日子是冬至。然后取冬至到夏至之中为春分,夏至到冬至之中为秋分。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按十二月的时序详细记载了夏朝先民所观察体验到的天象、气象、物象,已经认识到“夏至”和“冬至”的存在了,反映出上古先民对时令气候的朴素认识。到战国后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明确地提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先秦时期的《逸周书》和汉代初期的《周髀算经》里则已经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与今天的顺序不同)。 此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和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早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已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名称的二十四节气完整记载。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改用定气法计算。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约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人们依据节气安排农业劳动,进行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安排家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联合国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时令等变化规律所独创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此次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时空智慧与生态观念。此次发行的纪念币,一大亮点就是“光阴的故事”这一主题名称。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丰富,主题涵盖气象、物候、农事、风俗、养生等多维度。“光阴的故事”主题将讲述一个我们如何与时光相处的故事,展现华夏源远流长的节气文化和精神气节。 2022年8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8枚,其中金质纪念币4枚,银质纪念币2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二、发行工作 ![]()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分别由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销。 三、制币参数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制币参数 【3.1】(币名)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材质:纯金;重量3克;质量:精制;形状:圆形;规格:直径18毫米;面额5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4×30000枚。 【3.2】(币名)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材质:纯银;重量8克;质量:精制;形状:方形;规格:23毫米×23毫米;面额3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4×60000枚。 四、币面图案 ![]() ![]() 正面图案:该套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装饰圭表造型,衬以桃花、麦穗、稻穗、梅花等组合设计,并刊国名、年号。 反面图案 ![]()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装饰燕子造型,衬以柳枝、民居、树木、山峦等组合设计,并刊“春”字样及面额。 ![]()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装饰青蛙造型,衬以睡莲、星空等组合设计,并刊“夏”字样及面额。 ![]()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装饰松鼠及松塔造型,衬以粮仓、果树等组合设计,并刊“秋”字样及面额。 ![]()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装饰鹿造型,衬以雪花、民居、树林等组合设计,并刊“冬”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春牛、鱼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立春时节“鱼陟负冰”物候现象、“打春牛”习俗,并刊“立春”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鱼、叶子、春雨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雨水时节“獭祭鱼”物候现象,并刊“雨水”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蛰虫、桃花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惊蛰时节“春雷惊百虫”物候现象,并刊“惊蛰”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蛋、风筝、燕子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春分时节“放风筝”“竖蛋”习俗,并刊“春分”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柳枝、秋千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清明时节“荡秋千”习俗,并刊“清明”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牡丹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谷雨时节“赏牡丹”习俗,并刊“谷雨”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杆秤、蛋、蚕豆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立夏时节“立夏称人”“立夏挂蛋”习俗,并刊“立夏”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水车、小麦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小满时节物候、农事景象,并刊“小满”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小麦、稻苗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芒种时节抢收抢种农忙景象,并刊“芒种”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榕树、面条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夏至时节“夏至吃面”习俗,并刊“夏至”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蒲扇、电风扇、三伏贴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小暑时节入伏“贴三伏贴”习俗,并刊“小暑”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小船、池塘、萤火虫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大暑时节“腐草为萤”物候现象,并刊“大暑”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西瓜、瓜秧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立秋时节吃瓜“咬秋”习俗,并刊“立秋”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河灯、鱼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处暑时节“放河灯”习俗,并刊“处暑”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核桃树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白露时节打核桃情景,并刊“白露”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拖拉机、瓜果蔬菜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秋分时节丰收景象,并刊“秋分”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河流、鱼、枫叶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寒露时节“秋钓边”“赏枫叶”习俗,并刊“寒露”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柿树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霜降时节采摘柿子情景,并刊“霜降”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火锅、酒坛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立冬时节“冬酿”“补冬”习俗,并刊“立冬”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蔬菜、腊肉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小雪时节“腌菜”“制腊肉”习俗,并刊“小雪”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雪人、松树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大雪时节“至此而雪盛也”景象、打雪仗嬉戏场景,并刊“大雪”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饺子、福字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冬至时节“吃饺子”习俗,并刊“冬至”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大雁、长城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小寒时节“雁北乡”物候现象,并刊“小寒”字样及面额。 ![]()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以虎、雪具、雪山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大寒时节滑雪嬉戏情景,并刊“大寒”字样及面额。 五、钱币赏析 【5.1】春天六节气与纪念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注,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节律变化。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历法的文化魅力,诠释了“中国式浪漫”。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万物生长、活动皆有节气对应。 【5.2】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3克金币(春)赏析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耕种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如同欢快的音符,奏响了春之乐章。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8月7日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28枚,含3克圆形金币4枚,8克正方形银币2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一枚3克金币就描绘了春日景象。 ![]() 金币正面图案为装饰圭表造型,衬以桃花、麦穗、稻穗、梅花等组合设计,并刊国名、年号。 ![]() 圭表是中国古代用于度量日影长度变化以测定季节、划分四季,推算历法的工具。圭表由“圭”和“表”组成,“表”是垂直立于圭南端的标杆或石柱,先于圭出现。“圭”是正南正北平放的尺,汉以后改为铜制。圭表的一种用途是通过表来测出正午时影子的长短以确定节气。比如,夏至日正午时地表影最短。而冬至日正午时的表影最长。 最初,圭表仅高八尺,表影很短,边缘模糊,测量精度不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良的圭表增加了表的高度,并多了一种名为“景符”的铜制辅助仪器,其长四寸、宽二寸,正中开一针孔小洞。这种圭表运用“针孔成像”原理,使高表横梁在日光下所投虚影成为精确实像,大大提高了圭表的测量精度。 画面中的圭表,正是郭守敬改良后的样式,象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圭表周围的桃花、麦穗、稻穗、梅花代表了一年四季时节。三条粗线由远及近,将四种作物分隔开来,营造四季分明之氛围,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圭表、作物汇聚圆中,圆使人联想到万物之源——太阳。部分元素溢出圆外 为画面增加了生动性,同时也使人联想到生活的圆满和富足。 ![]() 金币背面图案为装饰燕子造型,衬以柳枝、民居、树木、山峦等组合设计,并刊“春”字样及面额。 画面为我们描绘了“春来燕归”的美丽景色。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飞燕。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天空中的精灵。它们时而在高空穿梭,时而又从田间疾速掠过,飞翔时游刃有余,将自由的精神发挥极致。两只飞燕,一近一远,保持着大致相同的飞行姿势,如同绅士淑女张开臂膀翩翩起舞。背景翠色欲滴,柳叶飘扬。春分至清明,乡野艾草青青,生机勃勃,风吹杨柳斜飞燕,正是一年四季中惬意无比的时光。燕子喜欢在屋檐下筑巢,以蚜虫、蚊、蝗虫等对人类有害的昆虫为食,和人类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古代文人多有咏燕的诗句,杜甫就是善于描绘燕子的,比如“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读这些诗,再来欣赏燕子飞翔时优雅的姿态,将有一番感触。 背景中山峦起伏,但我们见到的不是怪石嶙峋的景象,而是一片线条柔美、外观祥和的秀丽山景。山中颜色五彩斑斓,映衬了人们对春日美好的畅想。山下几株大树,两间民房,简笔画的风格让画面显得粗拙可爱。质朴、简单、坦荡,这便是乡土中国的魅力所在,也是文人笔下的春日绝景。 【5.3】币观二十四节气:清凉一夏 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节气,包含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立夏,是夏季之始,约在公历5月5-7日。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但是,立夏之时我国只有岭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春季的尾巴。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是小满,约在公历5月20-22日。小满节气期间,南方地区一般多雨,这里的“满”有雨水充盈之意;而北方小满节气期间降水量很少,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已开始饱满。 【5.4】秋日物语,“节”短“韵”长 ![]() 炎夏已尽,金秋降临。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节气共同构成秋之乐章,让这个秋季充满丰收与惊喜。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8月7日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含4金24银,以活泼生动的卡通形象展现了一年四季的民俗活动,用无声的优美画面诉说了光阴的故事,项目公告一经发布,旋即引起广大钱币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发行之日正值立秋,“秋日物语”篇的1金6银遂成为最应景的纪念币。 【5.5】共同下面图案:方圆之中,四季分明 ![]() 该套金银币的共同正面图案以写实手法,将四季之意象浓缩其中。 画面由上到下,依次展现了四种具有季节代表性的植物和农作物,分别是:象征春季的桃花、象征夏季的麦穗、象征秋季的稻穗及象征冬季的梅花。其中,桃、梅饱满绽放。麦、稻穗足籽满。植物和农作物精雕细琢,虽处同一平面,却又层次分明。画面右上角向左下角延伸的三条装饰线,将桃花、麦穗、稻穗、梅花分隔开来,既营造了四季分明之氛围,又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在稻穗和梅花之间,是中国古代用于度量日影长度变化以测定季节、划分四季、推算历法的工具——圭表。圭表由“圭”和“表”组成,表是垂直立于圭南端的标杆,先于圭出现。圭是南北朝向平放的尺,汉以后改为铜制。圭表可以通过表来测出正午时影子的长短以确定节气。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良的圭表增加了表的高度,并在表的前面增加了一种名为“景符”的铜制辅助仪器,其长四寸、宽二寸,正中开针孔小洞。这种圭表运用“针孔成像”原理,使表的横梁在日光下所投的虚影为精确实像,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画面中的圭表,正是郭守敬改良后的样式,它代表了节气的划分,象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外形不同,其布局也有所不同:金币正面主图居于圆中,上刊国名、下刊年号。圆使人联想到万物之源——太阳。部分元素溢出圆外,为画面增加了生动性,同时也使人联想到生活的圆满和富足;银币正面主图和年号居于右侧,国名与装饰背景居于左侧,中间分界线约位于画面四分之三处,近似黄金比例,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5.6】金币背面图案:秋 ![]() 秋天的故事,在金银币背面图案中逐一展现,以写意的笔触描绘了童话般的秋日景象: 金秋到来,天空也被照映成金红色,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饱满成熟。树木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实。田间有两座谷仓,装满了丰收的粮食。一只小松鼠挡在观众面前,仔细观察,只见它拾起松果,两腮鼓起,显然正在大快朵颐。素描般的笔触构成了它身上的毛发,为其增添生气。整个画面的线条运用犹如在演奏着美妙的乐章,时而粗犷,时而细腻,高低起伏,过渡自然。谷仓下的“秋”字,字简意明,一步点题。秋天的丰收印象便这样留在观者的脑海中。 【5.7】银币背面图案:立秋 ![]() 银币背面图案依次用六幅画面描绘了大虎小虎的秋日时光。当前,年轻一代对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加浓厚,大虎、小虎皆以卡通形象出现,容易为年轻群体接受,这对于贵金属纪念币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有益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往往很短暂。默念《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秋日的萧瑟感便扑面而来。但是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欢乐的季节,大虎小虎以其特有的憨厚形象,向观众展示了秋天里有趣的民俗活动。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35度,便迎来了立秋。2022年立秋为8月7日,正值整套金银币的发行之日。此时,“三伏”中的“末伏”将至,夏季的炎热也将告终。立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因此而舒适起来。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经受了酷暑历练的大虎,在立秋时节也迎来了惬意的消遣时光。山下是一片瓜田,瓜果闪耀着梦幻般的色彩。立秋有个习俗,叫做“咬秋”,致敬的方式也很简单:吃瓜。只见大虎头盖纳凉用的西瓜叶,开心地捧起一瓣西瓜,正准备下口。可能有人会说,老虎是肉食动物,光是吃瓜,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别忘了,民间在立秋还有一个习俗是“贴秋膘”,也就是吃炖肉、肘子、红焖肉等美食佳肴,“以肉贴膘”。 【5.8】银币背面图案:处暑 ![]() 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处暑时节到来。有趣的是,立秋到处暑的一段时间,因暑气未消,仍发挥余威而被称为“秋老虎”。处暑则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二候天地始肃,指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三候禾乃登,指各种农作物到了成熟期。 在这暑气将尽的时日,大虎带着小虎来到池塘边放河灯。水面波光粼粼,流光溢彩,寄托了大虎小虎祝福的荷灯随波逐流。放河灯是立秋民俗活动之一,又称“放荷灯”,一般在荷叶或荷叶形的底座上摆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健在人们的祝福。此外,处暑时节民间还流行吃鸭子、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丰富的民俗活动。 【5.9】银币背面图案:白露 ![]() 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则白露至。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叶满秋露。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指鸿雁自北向南迁徙。二候玄鸟归,指燕子自南向北而去。三候群鸟养羞,指鸟儿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馐。 农谚云:“白露、白露,核桃撑破肚”核桃生长到白露时节,其外皮由青变黄,走向成熟。农谚又云:“白露到,竹竿摇,小小核桃满地跑”。暑气尽,秋风来,也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光。只见大虎仰着头,握着一根竹竿,尽力挥向核桃树。核桃树的叶子颜色呈现出秋季的特征,大大小小的核桃随着大虎的击打而从空中掉落。大虎身前的筐篮里盛满了核桃,好一番收获。 除了打核桃,白露还有品龙眼、吃“十样白”、饮白露茶、啜米酒、祭禹王等民俗活动。 【5.10】银币背面图案:秋分 ![]() 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则秋分至。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此时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李白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培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时节有采摘秋菜、竖蛋、送秋牛图、说秋等民俗活动。但秋分最重要的活动还是秋收。只见大虎高高兴兴地开着拖拉机,满载丰收的农作物。车头贴的“丰”字和宽敞平整的大道相映成辉。都说老虎不简单,谁知老虎还会开拖拉机呢! 【5.11】银币背面图案:寒露 ![]() 太阳到达黄经195度,则寒露至。此时正值深秋,露水即将凝结成霜,寒意愈盛。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列队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指天寒地冷,雀鸟渐少,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三候菊有黄华,此时菊花盛开,大地一片金黄色。 忙完了秋收,大虎也有了空闲和小虎外出消遣。此时枫叶飘红,正是观赏佳期。河岸边浅水向阳,秋风扫屑,饵料丰富,吸引鱼儿聚集,正合钓谚中的“秋钓边”。大虎小虎坐在河畔上,既能赏枫叶,又可秋钓边。它们垂下尾巴充当诱饵,吸引鱼儿上钩。小虎对此尚有疑虑,似乎想问:“这样真的能把鱼儿钓上来吗?”大虎却对它笑笑。因为二虎之间摆放了一篓活鱼,一切尽在不言中。秋色水影,梦幻色彩,相得益彰。 除了上述活动,寒露时节斗蛐蛐、登高等活动在民间也颇为流行。 【5.12】银币背面图案:霜降 ![]()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度。霜降有三侯:一候豺乃祭兽,指豺狼开始捕获猎物以祭天。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指各类昆虫为越冬开始冬眠。 霜降前后,民间开始赏菊饮酒。此时柿子也完全成熟,皮薄肉鲜味美。大虎小虎又怎能错过秋季最后的福利?只见大虎攀在梯子上,一手抱着竹筐,一手伸向柿子树。柿子树果实累累,正待采摘。柿子树下,小虎背向观众,忙着整理筐中的柿子。繁忙而快乐的秋季就这样伴随梦幻的色彩而告终。秋日虽短,但韵味悠长,正是一年中需要整理过往成绩与回忆的季节。 总而言之,这套金银币的叙事场景连贯衔接,大虎小虎的卡通形象诙谐有趣,多层次喷砂、光变麟彩、彩印工艺等技术运用巧妙,共同组合成一部朝气蓬勃的“叙事作品”。它在年轻群体中的反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立项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