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历经山河岁月的人和事——读《山居杂忆》有感

 王兆善 2024-04-17 发布于上海
  林海青 文/摄   《山居杂忆》是一本回忆录,厚厚的有500多页。1999年它横空出世,在海内外广受欢迎。被称为近年“九大女性回忆录”之一,是数万读者口口相传的经典。因书中真实讲述传统中国人在民国时期的民俗生活,又被评为半部《红楼梦》、半部《金粉世家》。   作者高诵芬1918年出生,曾是一位民国时期出身江南名门的大小姐,在77岁的高龄之时,以坚守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视角,在澳大利亚南部安静的斯徒林红叶山庄,凭记忆记录下来近百年的旧时故事。她的长子徐家祯润色整理,因此这本书是母子俩完美的合作。   《山居杂忆》从杭州旧时风俗开始记录一个家族百年的沉浮与悲喜。作者细细写下记忆里的食物、风俗、亲友,诸般人情冷暖、柴米油盐。近一个世纪的过眼云烟,在她的笔触下娓娓道来,呈现给读者。我们在她温婉如水的文字中感受“一个闺房小姐和家庭妇女眼中、历经半世纪的生活看到的世界”。   书中平淡闲适的文字语言、宠辱不惊的气质,字里行间流淌着人情味儿和素洁之美,读起来很舒服。虽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但也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高诵芬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所学皆来自家里私塾老师的教导,但是她很聪颖,很擅于学习、观察和思考。老年时记忆力也不差,因喜欢看周作人和丰子恺散文作品,喜欢他们的文风文笔,深受影响和启发,能洋洋洒洒写下这本40多万字的回忆录。她却谦虚谦和,定位自己“婚前是贵族小姐,婚后是家庭妇女”,没什么成就,不如哥哥弟弟那样有学问有成就有出息。看她的书,更觉得她文如其人。她的文笔行云流水,文风清淡流畅,是个有才华的女子。   书中记录有上百人,她细细写下记忆里的食物、风俗习惯、长辈、师友、医生、仆人,充满俗世的趣味。她的大哥喜欢摄影,在影像还非常稀罕的时代留下珍贵的记录,书中穿插许多老照片,让我们更直观了解那时的生活状态。   高诵芬一生历经近代的巨变,从晚清直至改革开放,山河动荡,四时悲喜。其间有家族兴旺、衰败,抗战和逃难,以及文革、移居他乡等,道尽百年繁华与沧桑,甘苦冷暖都尝遍。晚年想起一生的起落、心酸和委屈,到嘴边也只化作一句淡淡的:回首往事,真有如梦之感。   作者在书中,面对生离死别,带着淡淡的忧伤。回忆峥嵘的岁月,一脸的云淡风轻。四季风俗、人事变迁,家族百年的沉浮与悲喜,再涤荡的年岁,落到笔下,都变成天上的云一样,温和的、平淡的,用尘埃落定的语气一一讲述。   起落浮沉里,她年轻穿旗袍时有着端庄典雅高贵的美,坐在窗边读书有着一份专注与淡定。晚年时,她穿着棉衣在破旧的院落里,与病中的丈夫合影,眉目清澈,笑容朗朗,完全看不见对生活的怨怼,十分从容地看待日子里的有悲有喜,有暖有凉。   厚厚的《山居杂忆》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是高诵芬含蓄的淳朴之美、素洁之美,处处流露着对于人的关怀,也正是这种关怀,更加深刻体现出传统中国人的性格,让我们慢慢地领略独属于中国人的东方生活美学:变与不变,都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疾不徐。   在书中,有很多关于美食的篇章,《桂花糖》《家乡的吃》《我的烹饪经历》,我先睹为快。作者不厌其烦写的结婚时制作寓意美好的喜糖——桂花糖,尤为一绝。工序复杂,耗时耗力耗工,但是九万六千颗桂花糖却传承着传统仪式的讲究和父母对女儿的爱意。而乌糯米饭、枣饼、冰糖栗子、素烧鹅、粉蒸肉、金华火腿、酥藕的描写,更有鲜活的人间烟火气息跃然纸上,读来十分有兴致。   2005年,高诵芬去世,她87年的人生戛然而止,却完美圆满。她的回忆录十几二十年依旧让人喜欢品读回味,在漫长岁月里留下痕迹。   真正捧一本书在手中阅读的感觉依然十分享受和美好。而《山居杂忆》正是一本可以随时读起来便可以读下去、读进去的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