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油的青荇,无声的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文本细读(下)

 陈会设 2024-04-17 发布于安徽
油油的青荇,无声的招摇
——徐志摩《再别康桥》文本细读(下)
/陈会设
          
01
          
如果说康桥河畔波光里的艳影让诗人心旌摇荡,那么康河里的青荇则更牵动作者的情思,来看诗歌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青荇,是从《诗经》中走来的植物,《关雎》第二章如是写到: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据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荇菜》所说:荇菜,即莕菜,别名接余、水镜草、金丝荷叶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于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诗经》借纤细的荇菜在水中摇曳生姿的情态,来比喻窈窕淑女身段的曼妙。而这样图景令青年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所谓寤寐求之,辗转反侧。
          
有人到康桥实地考证之后说,现实中的康河并没有“青荇”,而徐志摩之所以把《诗经》中的荇菜“移植”到康河里,“移植”到他的诗中,显然是把心中最为美好,甚至是理想恋人的形象寄托在了“青荇”的身上。
          
来看康河中的青荇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先说“油油的”一词,曾经总喜欢把它读成“柔柔的”,细细想起,“油油”不止写出了青荇想象中的柔软,还写出了它茂盛的绿意。后面的“招摇”一词,不止颇有拟人的意味,更是写出了青荇在水中动荡摇曳,自由自在的状态。仿佛这康河的水波就是它最为幸福的生长之地,而它也在这里呈现出了自己全部的美好。
          
面对这样自由、美好、性灵的植物,诗人想到的不是占有和摘取,而是身化水草,投身康河的柔波,成为和她一样的存在。
作者为何如此,首先那是对青荇的爱与尊重,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正如木心谈到《红楼梦》时有一句断语: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在作者的眼里,那软泥上的青荇只有在康河的水里方才抵达美的极致。
          
其次,在《契诃夫书信集》致弟弟米·巴·契诃夫中信中,他这样说道:
“为什么你称自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渺小的弟弟’呢?”
“你知道吗,应该在什么地方意识到自己渺小?那应该是在神和智慧、美和自然面前。”
置之此处,可以想象,在徐志摩的心中,那自然的美景,那河畔的金柳,那康河柔波里的青荇到底是怎样的集“神和智慧、美”的一种存在。
          
即便如此,依然可以询问学生:
是否愿意做一条水草,而且是没有外力逼迫的情境下,心甘情愿的化身而成最为普通不过的一颗水草。
诗人之所以甘心如此,这里又寄寓着怎样浓烈的情感。
              
其一,正如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情必近于痴而始真。
化身水草,便是诗人徐志摩的痴情痴语,从此也可见出,那康河水波里的青荇有着明显的喻指。
          
其二,提及“柔波”一词,总会无端的想起《雪花的快乐》中那几行诗句: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其实对人,对物,钟情的至高完美的境界,便是与对方融为一体,成为与她相同的存在。
          
其三,能够和软泥上的青荇一起,成为康河之中的一条水草,永远的留在康河,对于诗人而言不是奉献,而会是无比的幸福。正如海子诗中所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02
 

        
至此,可以联系徐志摩的生平深入解读这首诗。
首先,诗人进入剑桥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偶然,正如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所说: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不论别的,单说求学。我到英国是为要从罗素。罗素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    
他回英国后就在伦敦住下,夫妻两人卖文章过日子。因此我也不曾遂我从学的始愿。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我认识了狄更生先生。
          
然而,这样因为偶然遇见狄更生而走进剑桥大学的经历,却是其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桥求学的经历唤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诗情,让他从对相对论和民约论的兴味转向对诗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才有他着对康桥的深情告白: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同样,也是在康桥求学期间的1920年,他偶然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并于林徽因一起“结伴在剑桥漫步”。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在徐志摩的心中,便是如同康桥河畔的金柳一样绚烂,如同康河柔波的青荇一样自然美好的存在。
后来随着林徽因的归国,以及她与梁思成的成婚,徐志摩心中的梦想随之破灭。至此,诗歌后面所写的彩虹一样被揉碎的梦,想要纵情放歌之后的沉默,便水到渠成,不再难以理解。
          
这些,正是我在文字之中重点解读“金柳”与“青荇”两个意象的原因所在,因为只有当你理解了作者对康桥,对康桥的一草一木,对在康桥所遇见的那个女子身上所寄托的深情之后,才能够理解作者在梦想破灭之后的那种深深的失落。
          
至于诗歌开篇和结尾所提到的“云彩”的意象,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写实”。    
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无论康桥,还是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以及和他结伴漫步的林徽因,都是偶尔投影在他的生命里一片云彩,虽然曾经有过无限的欣悦欢喜,但他告诉自己:
记得也好
最好忘掉
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