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面的中医“引经药”

 在水一方2 2024-04-18 发布于浙江
引经药,这一独特的中医药概念,是中医治病时常用的一种策略。它像是一位聪明的向导,能够引领其他药物直达病灶,使药物的作用更加精准、有力。在中医看来,风湿病这类疾病的治疗,引经药的作用尤为关键。它如同一位智者,深谙疾病的虚实、表里、寒热,能够引领药物深入机体,直达病所,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引经药,亦被称为“引经报使药”,其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古老的归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能够针对特定的脏腑经络发挥作用。而民间所流传的“以形补形”理论,亦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
清代医家尤在泾曾言:“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这句话道出了引经药的重要性。疾病在机体内有着特定的发病部位,而药物亦有其作用的位置。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引经药,能够引导药物直达病所,从而提高疗效。这种独特的用药策略,正是中医药学的魅力所在。
总之,引经药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独特用药策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它在治疗风湿病等疾病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
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
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
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
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
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
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
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
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
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
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
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引经是中医用药中的一种独特手法,它巧妙地结合了归经与配伍的原则,使得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特定的部位或方向,从而发挥出最大的药效。通过引经,医者能够巧妙地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使得其作用更加侧重于特定的病位,或者更加集中于某一脏腑经络。
易水学派的张洁古,作为一位卓越的中医理论家,深入研究了《内经》的精髓,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独到的探索。他坚信,只有充分利用各种药物的药性特点,才能使其各归其经,从而达到药效的最大化。他认为,药物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的性质,而是需要通过巧妙的配伍和引经,使得药物能够直达病所,发挥出最大的治疗作用。
张洁古的引经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更是对药物配伍的精湛技艺的展示。他通过深入研究各种药物的性质、归经和功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引经方法,使得药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人体的生理特点,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他的这一理论,为后世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得中医的治疗手段更加精准、有效。
如泻火药中:
黄连偏泻心火,
黄芩偏泻肺火,
知母偏泻肝火,
木通偏泻小肠火,
石膏偏泻胃火等。
张氏又认为:
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
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
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
又如:
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
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
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
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
张氏在医学理论中,特别强调了遣药的专司性。古人有言:“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这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药物的专司性质,以及制方时的专主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加入引经药,使药物的功效得以最大化,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经药在中医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它能够引导药物上行。如《本草求真》中所言:“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在参苓白术散中,桔梗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帮助其他药物上浮,引导药物直达肺部,从而益肺利气,通过肺部的布精作用,滋养全身。如果去掉了桔梗,就如同失去了引导,药物的功效便难以充分发挥。
其次,引经药还能引导药物下行。《本经逢原》中提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之用”。牛膝作为引药下行的代表,常被用于治疗身体下部的疾病,如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等。其独特的引导作用,使得药物能够直达病所,实现精准治疗。
此外,引经药还能引导药物深入病所。例如,桑枝能引导药物到达臂部和手指,羌活则能引导药物到达上肢,独活则能引导药物到达下肢。对于不同类型的头痛,也有相应的引经药,如柴胡专治少阳头痛,藁本则用于治疗巅顶头痛,苍术则适用于太阴头痛。这些药物的专司性质,使得它们能够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帮助医生实现精准治疗,提高疗效。
引火归元,乃中医之精妙技艺,而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便是此道之佼佼者。肉桂,味辛、甘,性大热,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肉桂可引火归元,使上浮之阳得以归根。正如《医学启源》所云:“补脾胃,及治筋骨风并肚腹冷痛,并引火归元。”
而焦树德教授则提出,砂仁可“引气归元”。砂仁,辛温,入脾胃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砂仁与七味都气丸同用,可助肺肾之气归元,增强免疫机能,减少疾病复发。
在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则扮演了引气上升的角色。升麻,辛、微甘,微寒,入肺、脾、胃经,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能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二者合用,使清气得以上升,脾气得以升提,补中益气汤因此得名。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若去除升麻、柴胡,该方仅有补益气血之功,而无法实现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的效果。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取其引血下行之功。牛膝,苦、酸,平,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牛膝在此方中,可防止“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使气血得以平稳。临床观察发现,若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柴胡,辛、苦,微寒,入肝、胆经,能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这一特性使得柴胡在临证中广泛应用于开邪外出。而玉女煎中的牛膝与四妙丸中的牛膝,均起到了引邪热下行的作用,使上炎之火得以降下。这些巧妙的配伍和运用,充分展示了中医引经药的魅力与智慧。
关节引经药,是中医常用的药物分类之一,其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具有独特的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者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关节引经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肩部疼痛,姜黄是一味常用的关节引经药。姜黄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对于上肢疼痛,炙桑皮、桂枝、羌活等药物具有显著的疗效。这些药物能够温通上肢经络,舒筋活络,缓解上肢疼痛,使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
对于下肢疼痛,牛膝、木瓜等药物是常用的选择。这些药物能够温通下肢经络,强筋壮骨,缓解下肢疼痛,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对于膝关节疼痛,牛膝、松节等药物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这些药物能够温通膝关节经络,舒筋活血,缓解膝关节疼痛,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除了关节引经药,对于四肢痛、关节肿等症状,中医还常采用针对湿邪的治疗方法。湿邪是导致四肢痛、关节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不同的湿邪部位,中医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当湿邪在表时,白术、苍术、羌活、防风、川芎、独活、桂枝等药物具有解表祛湿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四肢痛、关节肿等症状。
当湿邪在里时,白术、苍术、云芩、泽泻、陈皮、半夏、神曲、炙草等药物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能够消除湿邪在体内的滋生环境,从而缓解四肢痛、关节肿等症状。
当湿邪在上时,玉米、杏仁、桑皮、藁本、荆芥、橘红、半夏、云芩等药物具有宣肺祛湿的作用,能够清除肺部的湿邪,缓解上肢痛、关节肿等症状。
当湿邪在下时,白术、苍术、防风、防己、羌活、泽泻、玉米、牛膝等药物具有利湿通络的作用,能够消除下肢的湿邪,缓解下肢痛、关节肿等症状。
总之,针对关节疾病,中医采用关节引经药和祛湿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同时,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