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英30 叛徒刘厚总以雨声雷声风声作掩护,向项英、周子昆下了毒手

 兰州家长 2024-04-18 发布于甘肃

最后两个月

1941年1月12日夜,在叶挺宣布突围以后,项英带着警 卫连的排长李德和、副排长郑德胜、警卫员夏冬青 (即包子),随着军机关突围的人群,从石井坑出发,翻越海拔八百 一十一点七公尺的陡峭的火云尖,于13日晨来到西坑的山谷 中。

这里山高林密,杂草丛生,各个山头的制高点已被顽军 控制,出口处已被顽军封锁。项英和警卫人员就隐蔽在密林 草丛中。此时,四周山上小规模战斗还未完全停止,零星的 枪声更是不断,甚至人被打死了还不知道子弹是从哪个方向 飞来的。在那种混乱的情况下,顽军还不敢到西坑来搜剿,只 是在远处山头上喊叫。

1月14日晚,叶军长下山谈判被扣后,顽军便向西坑发 起进攻。项英凭着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认为顽军在北面的 大康王等地必然封锁甚严,难以突过去,不如向南转到敌合 围圈外暂时隐蔽。

于是,他率随行人员由西坑向南、顽军后 面的螺丝坑方向转移。他要求警卫人员:随时准备战斗,但 不能随意开枪;只要顽军没有发现,那怕踩着脚也不要理睬; 如果被发现,便先向顽军开枪。

后来的情况表明,此时向有顽军重兵堵截的北面突围,是难上加难的,袁国平就是在向北突围时牺牲的;而向南,绕到顽军包围圈外暂时隐蔽,则是较为安全的。

在向螺丝坑方向转移途中,军部副官处的副官刘厚总突 然出现在项英面前,主动要求留在项英身边。刘厚总平时表现虽不怎么样,但却在湘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打过游击,个头高,力气大,枪法比较准,是个打游击的好手。项英自然对 刘厚总很感兴趣,便答应把他留下来。当晚,项英为安全起 见,和大家换了一个地方隐蔽。

1月16日,搜山的顽军在山上高喊:“你们叶军长下山 了,项副军长也下山了,你们还躲在那里干什么呢?你们赶 快出来吧!”

项英听后气愤地说:“他妈的!顽军造谣啊!这 是顽军欺骗我们突围的同志,我不是还在这里吆!”

当晚月光明亮。项英带着几个警卫员和刘厚总,在转移 途中意外地遇到了周子昆及其警卫员黄诚。

项英拉着周子昆的手,噙着眼泪,说:“我们部队遭受这 么大的损失,主要责任在我,我回到中央,要作检查,请求 处分。”

周子昆也流下了眼泪,立即表示说:“我也有责任。”

他们各自叙述了分离以后几天来的遭遇。在交谈中,项英语气坚定地说:“只要不死,我们一定能 够突围出去。”

项英和周子昆会合以后,便一直在一起活动,直到他们 牺牲时为止,没有再分开过。

他们继续赶路,这天夜里来到螺丝坑。那里只有两三户 人家。他们搞到了一些油菜和细糠充饥。

又过了一两天,项英在观察时发现附近的一个山沟里冒 烟,估计那里有自己的人,便和周子昆商量后派夏冬青去联 系。

果然不出所料,那里有个炭棚子,夏冬青在那找到了军 部作战科长李志高、原侦察科长谢忠良、老一团第二营营长李元、侦察连的排长张益平等一批同志。李志高和谢忠良听 说项英、周子昆两位首长还健在,很高兴,便很快随夏冬青 来到螺丝坑,看望项英、周子昆。

当项英看到李志高、谢忠良时,激动而又惭愧地说:“新 四军这次失败,我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把你们搞成这个样 子。”

周子昆在一旁忙着插话,说:“我也有责任。”

项英还对李志高、谢忠良说:“将来到延安以后,我会向 中央检查自己的错误的。”

他们在那交谈了突围的经过和观察到的情况以后,项英、 周子昆决定在天黑以后移至李志高、谢忠良所在的地方。因 为那里有个烧炭棚子和一些木炭,在寒冬腊月的严寒时节,这 个条件是很难得的。

他们会合以后,首先面临着吃饭的问题。李志高、谢忠 良根据白天的观察,了解到赵家佬有房子。当晚,他们去那 里找到了老百姓。那里的群众很好,对新四军非常同情,他 们看到抗日有功的新四军人员竟被顽固派害成这个样子,淌 着眼泪,忙着烧饭、做菜招待,直到下半夜。这是项英、周 子昆他们几天来第一次吃上的热饭热菜。

在这以后几天,他们跑了许多地方都买不到粮食,只搞 到一二百斤红枣,他们便每天抓一把红枣充饥,上午喝点枣 子汤,下午吃掉枣子后早点睡觉。他们没有东西吃,处于饥 饿、半饥饿状态,只好通过少活动来减少能量的消耗。

项英和李志高等会合以后,人员渐渐多了,觉得越是环 境困难,条件艰苦,越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很有必要建立 临时党的支部,就指定李志高为临时支部书记,谢忠良为副 书记。项英还强调:“在隐蔽过程中,一切行动要以支部为核 心。”

项英他们在那里住了几天以后,得知顽军在春节(1月27 日)要搜山。他们便匆忙离开,向东北方向的濂坑转移。

项英、周子昆和李志高、谢忠良一行来到濂坑的纸棚村 后的一天,通过群众,又和教导总队的工兵连长、原军部参 谋刘奎联系上了。刘奎是在1月12日东流山阵地失守以后, 辗转突围到濂坑一带的。通过刘奎,又同军部政治协理员杨 汉林联系上了。通过杨汉林,又同军部军需处副处长罗湘涛、 新四军驻上饶办事处主任胡金魁等联系上了。就这样,像滚 雪球一样,集合失散的人员越来越多,达四十多人。

这时,同情新四军的当地群众也帮助他们打听消息。2月 中旬的一天,群众告诉项英他们:“对面山沟里有人,肯定也 是新四军。”当天晚上,项英、周子昆派五团第一营的连长彭 司宝、二营第五连指导员吴生茂、原任项英的警卫员康东北 等前往调查了解,隐蔽在那里的原来是五团第二营营长陈仁 洪、副营长马长炎所率领的战士共二十多人,真是巧遇 !

原来,陈仁洪、马长炎俩人1月12日在石井坑的长龙山 (按:东流山的一段)保卫战中负重伤,不能随队突围,经领 导批准让二营营部侦察班、通信班的战士用担架抬着他们离 开战场,就地潜伏养伤,尔后待机突围。

他们运用在闽北坚 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风餐露宿,用生米、糠麸充饥,后 辗转来到这里隐蔽,此时伤口逐渐好转。那天晚上,陈仁洪、 马长炎见形势有所和缓,搜山的顽军已经撤走,便带着战士 们来到石板坑凤木匠家里做饭吃。

当他们正在吃饭时,外面 狗叫,负责警戒的战士查到三个陌生人,带进凤木匠家里,陈仁洪、马长炎一看便认出来,原来都是一些熟识的老同志,就 立即让他们一起吃饭。在边吃边叙谈中,他们悄悄地告诉陈 仁洪、马长炎:项英副军长和周子昆副参谋长就在对面山上 隐蔽, 已断炊多日,没有吃的,也没有盖的,如有可能,有 吃的东西能顺便带点去。

陈仁洪、马长炎听说项英、周子昆健在,非常高兴,立 即在凤木匠家找纸给项副军长写了一封信:

“您好!听说您安全隐蔽,我们很高兴。我们二人是 五团二营正副营长,在长龙山作战时负伤,经领导批准, 带二十多人潜伏养伤,现已基本痊愈,能活动。如果首 长相信我们的话,我们愿随首长一起突围, 因为我们对 铜陵、南陵、繁昌一带的地形很熟悉。”

陈仁洪、马长炎考虑到项英那边的食物短缺,立即将凤 木匠替他们买回的食物分出一大半,还有一包烟叶,让彭司 宝他们连信一起带回去。

彭司宝、吴生茂、康东北带着陈仁洪、马长炎的信和送 给的食物,连夜返回濂坑,并在第二天一早就去见项英。

项英看了陈仁洪、马长炎的信和送给的食物,听取了找 到陈仁洪、马长炎一行经过的汇报,心情很是激动。因为在 那字里行间,在那食物的背后,都充满着阶级情、战友爱,使 他受到鼓舞。于是,他立即给陈仁洪、马长炎写了一封信。

“你们带来的信和东西收到了,谢谢!希望你们很好 隐蔽养伤,注意团结,等形势好转了,会通知你们一道突围。吴生茂同志原是你们营里的指导员,如需要的话 可留下,与我保持联系。你们如健康允许,望来我处一 趟。”

当天晚上,项英又派吴生茂、彭司宝持信去找陈仁洪、马 长炎,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了他们。

陈仁洪、马长炎在接到信的第二天晚上,把人员、事情 安归排好以后,带着他们仅有的一条毡毯和油布,由吴生茂、 彭司宝带路,去见项英。他们两处隐蔽点相距虽不太远, 白 天可以望见,可因为两山之间是马鞍形,不能直走,只能绕 行,结果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项英的隐蔽地点。

项英在同陈仁洪、马长炎会面时很是亲切,简要听取了 他们的汇报,关切地询问了他们伤口的恢复情况,对他们的 隐蔽和伤口恢复情况甚为满意。

在交谈中,项英心情沉重地 谈及自己的错误,讲了搞好团结、搞好隐蔽、为什么不宜马 上突围、应尽快与地下党取得联系等问题。

其中讲道:“虽然 我们这次损失很大,但新四军的苏南、江北地区还是有很大 发展的,从整个新四军看,我们还是有很大力量的,不要丧 失信心,我们将来还会发展起来的。 目前敌人还在搜山,你 们要团结好周围的同志,注意隐蔽好,保存力量, 以求共同 突围出去。皖南事变中剩下来的人,我们一定要争取安全突 围出去,多保存一个人,就是多一颗革命种子,多一份革命 力量啊!”

项英还对有人讲在突围时要把周子昆丢下的说法不 满,说:“我们这里有几个人天天吵着要突围,说还要把周副参谋长丢下,只带我一个人走,那怎么行呢?周副参谋长虽 然腿部残废,但还是可以突围出去的。老周平时对他们要求 严,批评多一些,有意见就要把他丢掉那怎么能行呢?我无 论如何也要把老周一起带出去。”

项英鉴于集中的失散人员已达七十多名,决定加强党的 组织,成立了临时总支部, 由杨汉林任临时总支书记,李文 英任宣传委员,马长炎任组织委员。

2月下旬的一天,同项英一起隐蔽的人员由于提前做饭 冒烟,顽军发现后准备第二天搜山。老乡闻讯当即连夜告诉 地下党。

项英得知后,率领在濂坑隐蔽的人员转移的同时,派 人给陈仁洪、马长炎送去一封信,称:我们隐蔽的地点被顽 军发现,今晚已转移,联络地点由送信人告之;你们尚未暴 露,要不要转移请自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隐蔽。

陈仁洪、马长炎接信后,从安全考虑,也立即转移到不远的另一处隐 蔽。

项英和周子昆等离开濂坑,转移到东南的赤坑山。这是 石牛窝的地下党员姜其贵向刘奎介绍推荐的。为慎重起见,项 英又派李志高和刘奎去侦察,他们回来后向项英作了详细汇 报。

赤坑山地处泾县与旌德县的交界处,海拔一千零一十七 公尺, 地理条件和群众条件都好。这里山势绵亘峻峭,森林 茂密;敌人大部队不易攀登,小部队又起不了作用;十几里 长的山沟没有几户人家,而且都是外乡人。特别是靠近山顶 西侧有一个洞,叫蜜蜂洞,可住三四人,很隐蔽。蜜蜂洞下 面六七十米处有一悬崖,能搭棚住人。对于这个新选的隐蔽 地点,项英十分满意,决定搬到那里再隐蔽一段时间。

项英他们于2月底移至赤坑山以后,为避免暴露目标,便 于解决吃的问题,决定分在几处隐蔽。项英和周子昆、黄诚、 刘厚总四人住在上面的小洞,即蜜蜂洞;谢忠良、李德和、郑 德胜、夏冬青等十多人住在下面靠悬崖搭的棚子里;刘奎住 在石牛窝村子里;李志高、罗湘涛、杨汉林、李元等二三十 人在铜山、水岭一带活动;陈仁洪、马长炎等二十多人在纸 棚村后面的金毛山隐蔽。

项英在蜜蜂洞隐蔽期间,时刻不忘突围到江北去,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最主要的有:

一是,统一突围的思想。

项英认为,一些同志想早些突 围出去的愿望是好的,但要先把敌情侦察清楚,决不能盲目 蛮干。在顽军搜剿正紧、关卡盘查甚严的情况下,小部队是 难以突围出去的。他说服大家切实搞好隐蔽,做好准备,等 待时机。对少数平时在思想上不够融洽的同志,注意个别谈 心,疏通关系,消除隔阂,共同做好突围的准备。

二是,研究和确定向北突围的路线。

项英、周子昆同李 志高、谢忠良、杨汉林等研究后,派郑德胜、张益平到沿途 侦察。他们化装成卖柴的,挑着担子,经茂林、溪口、中村, 再经北贡里到南陵的何家湾、繁昌的铁门闩,直到江边,沿 途同地下党组织作了联系,观察了中村等地顽军警戒、盘查 的情况。郑德胜、张益平顺利返回赤坑山以后,向项英、周 子昆等作了汇报,项英很是高兴,确定按侦察的这条路线突 围。

三是,为每人做一套便服。

当时失散人员穿着多是原来 的旧军服,破烂不堪,很容易被顽军发现。项英决定用他们 随身携带的经费, 由杨汉林与地下党联系买了一大批布, 由 濂坑做裁缝的地下党员负责,给每个人做一套便衣。项英、周 子昆做的衣服是蓝褐色的长袍。

四是,安排准备干粮。

项英考虑到,几十号人的队伍在 突围去江北途中,临时搞饭吃既耽误时间,又容易暴露目标,故在行动前要分头备足既易携带、又易储存的炒米、炒黄豆等干粮。

在这期间,项英又和党的临时总支部成员杨汉林等交谈, 要他们注意做好思想工作,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要求大家隐 蔽好,保重身体,不暴露目标,争取突围去江北的胜利成功。

项英所以要等到与秘密的中共皖南特委取得联系以后才 突围,除想了解一下情况、取得地方党组织对突围的配合以 外,再就是想同他们研究一下建立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的 问题。

他感觉到,皖南的地形、群众条件都好,对开展武装 斗争来说是难得的。他和周子昆、李志高、谢忠良、杨汉林 等酝酿,要给皖南特委留下组织打游击的骨干和一部分武器、 经费。

3月13日,是项英活在世上的最后一天。

他像往常一样, 仍然在为革命操劳,为突围做准备。当天,他布置刘奎带着 郑德胜、张益平、何继生去水岭李志高那里挑粮食,顺便再 买点菜和油、盐回来,他们已在当夜运到石牛窝地下党员姜 其贵家里;又安排刘厚总、李德和在第二天一早去找秘密的 中共泾县县委书记洪林,联系请地下党组织配合突围的事,并 通过洪林同皖南特委委员胡明、孙宗溶联系。

这天晚上下起雨来,到夜里越下越大,雨骤风狂,雷电 交加,松涛怒吼,而项英的心情比往日轻松,因为同皖南秘密特委很快就可取得联系,突围去江北指日可待。

到晚上十 点多钟时,项英和周子昆在微弱的腊烛灯光照耀下,边下棋 边交谈,刘厚总在旁观看。

黄诚见时候不早了,便提醒首长 说:“天很晚了,首长睡觉吧!”

周子昆回答说:“小黄,你先 睡吧,我们等一会就睡。”

黄诚躺在那里,断断续续听到他们 下面一些话:

“找到了地方组织,去江北就快了。”

“只要不死,总会突围出去的。”

“这次我们吃了很大的亏,总有一天要把这个帐算回 来。”

过了一会,项英、周子昆也都睡下了。

当晚睡的位置,由里向外是:黄诚、周子昆、项英、刘厚总。 由于头天外出走 了一夜,大家很疲劳,倒下便睡着,很快进入了梦乡。

可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寂静的山洞里,一个卑 鄙的阴谋在实施,一个罪恶的黑手在挥舞。叛徒刘厚总以雨 声、雷声、风声作掩护,向项英、周子昆下了毒手。

当深夜三四点钟,也就是3月14日凌晨三四点钟时,刘 厚总悄悄爬起来,掏出驳壳枪,朝着项英的头部连放两枪,周子昆正想坐起来,胸口中了一枪,他们俩人当场就牺牲了;睡 得正熟的黄诚被枪声惊醒,意识到出事了,便抬手去摸枪,刘 厚总就朝他连开三枪,分别打在他的左臂、右臂和后脖子,他立刻昏倒过去。

刘厚总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徒,看到项英、周子昆死了, 以为黄诚也死了,便将项英、周子昆身上携带的黄金、钞票都搜出来,又摸走了项英和黄诚的手枪 (周子昆没有带枪),便匆匆下山逃走。

按照惯例一清早就去蜜蜂洞看望并照应首长的夏冬青, 到洞里一看现场便呆住了,随即赶紧往下面跑,悲痛地对谢 忠良、李德和、康东北等说:“不好了!项、周首长被打死, 黄诚被打伤。”大家便一起往上面的洞里跑。

当时运粮刚赶回 石牛窝的刘奎、郑德胜、张益平、何继生,看到下山找地下 党联系的刘厚总神态有些慌张,预感到大事不好,也立即往 山上跑,很快赶到蜜蜂洞。大家对项英、周子昆两位首长的 遇害感到万分悲愤,对叛徒刘厚总无比痛恨。

谢忠良当即同大家作了研究,判定刘厚总杀害项、周首 长后会很快投敌,把敌人引来。他对大家说:“我们先把项副 军长和周副参谋长的遗体埋葬好,做上记号,等到革命胜利 后,我们再来取出去重新安葬。请大家记住,项副军长穿的是布鞋,容易腐烂,周副参谋长穿的皮鞋,三五年不会烂,以 后我们来取时要注意这个区别。”

于是,大家在离蜜蜂洞一 百多公尺处的石崖下面,用原来向老百姓借来平整洞里地坪 的锄头扒开碎石,挖了两个坑,怀着悲痛的心情,将项英、周 子昆的遗体用仅有的两条毯子包着,分别放在坑里埋葬。

为了区别,将项英的遗体埋在稍上一点的坑里,头朝东;将周 子昆的遗体埋在稍下一点的坑里,头朝西。谢忠良提醒在场 的同志,要牢记这个地方和项、周遗体埋葬的区别。

这天黄昏,谢忠良在将黄诚安排在石牛窝地下党员姜其 贵家里养伤后,便率领大家离开赤坑山,向铜山转移,去同 李志高、罗湘涛、杨汉林、李元等会合。

到这时,项英从1月12日夜石井坑突围起,到被叛徒刘 厚总杀害时止,准备待机突围共为两个月的时间。

在项英、周子昆牺牲一个多月以后,新四军失散人员六 七十人在李志高、谢忠良、杨汉林、李元、陈仁洪、马长炎 等率领下,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胜利突围,经铜陵、繁 昌去江北,而刘奎则被留在皖南坚持斗争,实现了项英的愿 望。

特别可以告慰项英的是,这批返回江北的新四军干部战 士都成为第七师的重要骨干;而留在皖南担任游击队队长的 刘奎,在那里打击日伪军,惩办汉奸、叛徒,挫败国民党顽 固派军队的“清剿”,成为闻名的“打不死的刘奎”,为皖南 的胜利和解放做出了贡献。

项英从1920年参加工人运动起,为革命奋斗了一生,把 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愧为无产阶级的 忠诚战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