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简介(6)

 hercules028 2024-04-18 发布于四川

51.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

流行病学:人群发病率为30.13~70.41/10万人,是SLE最常累及的器官,40%~60%的SLE患者起病初即有狼疮肾炎。我国LN的发生存在地域差异,LN在SLE肾脏损伤中的比例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表明环境因素在LN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少量蛋白尿和(或)血尿,重者出现肾病综合征,或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病理改变更加多样化,病变轻者可为肾小球病变轻微,重者可表现为弥漫增生性肾炎,甚至新月体性肾炎。

发病机制:循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脏损伤所致,少部分SLE通过非免疫复合物途径(如狼疮间质性肾炎),或肾血管病变损伤肾脏。遗传因素在SLE和L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2.IgA 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

流行病学:亚洲或太平洋岛屿血统的人比美洲土著人有更高的 IgAN 发病率。在所有肾活检诊断中,亚洲人的患病率最高,为 30%~60%,也是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在确诊后约 20 年,高达 40%的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严重高血压或者肾功能不全。

发病机制:IgA1 (Galactose-deficient IgA1, Gd-IgA1)的异常糖基化(铰链区有半乳糖缺乏的 O-糖链),机体产生针对异常糖基化 O-连接聚糖的抗体,进而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系膜细胞,诱导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增殖和分泌,从而导致肾脏损伤。

M. Gentile et al. Immune abnormalities in IgA nephropathy,Clinical Kidney Journal, 2023, vol. 16, no. 7, 1059–1070

53. IgA 血管炎(IgA vasculitis,IgAV)

流行病学:又称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儿童年发病率(6.1~55.9)/10万,其中4~6岁儿童年发病率最高(70.3/10万)。亚洲人群发病率较高,黑种人发病率最低 。IgAV主要发生在秋、冬和春季,夏季少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1.5)∶1。

临床表现: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痛、腹痛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常见的病原体,如链球菌、支原体及幽门螺杆菌等是触发IgAV发病的重要因素。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导致IgA1铰链区末端β1-半乳糖基缺失,使得IgA1的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残基暴露成为新抗原,由此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缺乏半乳糖基的IgA1不能有效地被肝脏代谢和清除,GalNaC-IgA1复合物在血液循环中形成更大的IgA1免疫复合物。IgA在Fc段的特异性受体(FcαRI)能传递抑制信号给其后的单体血清IgA结合物。然而细胞外域的裂解可能导致IgA /FcαRI复合物进入血液循环,最终IgA1的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同时还可通过刺激组织肥大细胞增加IgE的产生,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

54.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

流行病学:全年龄段人群aHUS的年发病率为0.39/1,000,000,患病率为4.96/1,000,000;在20岁以下人群aHUS年发病率为0.26/1,000 000,患病率为2.21/1,000,000。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大约50%的患儿病程迁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

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三联征。

Yerigeri et al. Atypical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Genetic Ba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Management.J Multidiscip Healthc. 2023 Aug 4;16:2233-2249. doi: 10.2147/JMDH.S245620. eCollection 2023

发病机制:感染、化疗等触发因素,引起补体替代途径异常激活,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进而导致肾脏内皮损伤、凝血级联活化和肾小动脉微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

55. C3 肾小球病(C3 glomerulopathy, C3G)

流行病学:发病率并非很低,约1/百万。

临床表现:不典型。1/4 的 C3 G 患者在诊断时即表现为晚期慢性肾脏病,但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还是肾功能正常伴血尿和蛋白尿。。

发病机制:属于一种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补体激活、降解及沉积紊乱而引起的补体C3在肾小球的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研究发现循环和(或)肾小球基底膜内C3b的扩大是引起免疫紊乱的关键因素。

F. Poppelaars and J.M. Thurman. Complement-mediated kidney diseases .Molecular Immunology 128 (2020) 175–187

56.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 MCD)

流行病学:MCD 是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占80%左右;在成人肾病综合征中占10% ~ 15%。

临床表现:明显浮肿,大量蛋白尿,高血压和血尿少见,镜下血尿仅发生于约20%患者中。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易并发感染:肺炎、自发性腹膜炎等。血清补体水平正常。

发病机制:适应性免疫失调是MCD的主要机制。感染等触发因素引起免疫失调,进而引起足细胞等损伤。anti-UCHL1,Antinephrin等自身抗体见于部分患者。

57.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

流行病学:具有人种差异,该病在黑人中较为常见,在亚洲人中则相对少见,国内FSGS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3%~14%。

临床表现:蛋白尿,伴或不伴血尿,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累,部分患者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

发病机制:足细胞损伤是发病的关键因素。足细胞损伤原因包括免疫(如下图:T细胞功能异常,抗体分泌细胞ASC分泌相关抗体)、炎症、遗传、代谢、感染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58.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

流行病学:成人肾病综合征的首要原因,发病年龄高峰在40~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2:1,儿童少见。

临床表现:25%病例早期仅表现为蛋白尿,以后逐渐出现肾病综合征;75%一开始就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发病机制:基底膜异常,IgG伴或不伴C3沿基底膜沉积。25%~30%的膜性肾病继发于恶性肿瘤(实体瘤如肺癌、肠癌、乳腺癌),感染(乙型肝炎、疟疾等),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和药物/毒物(NSAIDs,中药,重金属等)。未发现继发因素的膜性肾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也称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PMN)。可见自身抗体:中性内肽酶(neutral endopeptidase, NEP)抗体;70%的PMN患者的循环中存在抗PLA2R抗体;抗THSD7A抗体;抗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NELL-1)抗体,2020年在儿童膜性肾病中鉴定出Semaphorin 3B抗体。

自身抗体进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基底膜损伤,引起蛋白尿。

59. 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

流行病学:患病率高达 1-2%,多见于 30 ~ 50 岁的中青年女性。

临床表现: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三期:即甲亢期(怕热、多汗、心慌、手抖、食欲亢进、易怒、体重下降等。)、稳定期(往往没有什么症状)和甲减期(容易疲劳、怕冷、心跳过缓、纳差、腹胀、便秘、反应迟钝、情绪低落、抑郁、体重增加、脱发、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甲减症状。)。

发病机制:致病因素较多,一般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因素、多基因相关,其中碘摄入量是影响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随碘摄入量增加,本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免疫发病机制:Th1细胞导致的免疫损伤。抗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都具有激活补体和细胞毒作用,也参与甲状腺细胞的损伤。

60.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

流行病学:GBS是一种罕见病,年发病率为(0.81~1.89)/10万,男性比女性更常见(男女发病比例为3∶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低,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可增加20%。儿童的年发病率为0.6/10万,80岁以上老年人的年发病率为2.7/10万

临床表现:GBS分为以下几类:AIDP、AMAN、AMSAN、MFS、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 panautonomic neuropathy,APN)和急性感觉神经病等。无感觉体征的无力(纯运动变异),肌无力仅限于脑神经(双侧面神经麻痹伴感觉异常)、上肢(咽-颈-臂肌无力)或下肢(截瘫型变异),MFS(表现为眼肌麻痹、反射消失和共济失调)。除此之外,GBS谱还包括纯感觉共济失调、Bickerstaff脑干脑炎(Bickerstaff brainstem encephalitis,BBE)和纯感觉变异

发病机制:

(1)分子模拟学说:空肠弯曲菌(CJ)与神经组织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成份。

(2)自身抗体学说:CJ产生的毒素与霍乱不耐热肠毒素相似,与外周神经某些部位的神经节苷脂具有较强的结合力,产生高水平的抗神经节苷脂抗体。

(3)交叉抗体:自身抗体免疫攻击。神经组织靶抗原神经节苷脂(如GM1)造成的神经损害更多的为轴索损害。

Laman et al,Guillain-Barré syndrome: 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molecular mimicry,Trends Immunol . 2022 Apr;43(4):296-308. doi: 10.1016/j.it.2022.0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