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名著电影,关于爱、感恩与救赎:《悲惨世界》,建议收藏

 昵称14934981 2024-04-18 发布于辽宁

这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原著《悲惨世界》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2年。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尤其是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以及在困厄中展现出的爱、勇气、牺牲与救赎。

故事梗概:

小说以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从囚犯到圣人的转变过程。冉·阿让因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出狱后受到主教米里哀的无私帮助与宽恕,从此决心洗心革面,改名为马德兰,成为成功的商人和市长。

他收养了孤儿珂赛特,对她倾注无尽的父爱,同时一直躲避着无情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故事还穿插了其他重要角色的命运,如芳汀的悲剧、革命青年马吕斯的爱情与理想、巴黎民众的悲惨生活与反抗等。

《悲惨世界》之所以成经典名著,根本在于其精神内核:

人道主义关怀

小说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与制度压迫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平等、正义的呼唤。雨果坚信人性本善,主张以爱与宽容来改造罪犯,而非简单粗暴的惩罚。

救赎与重生:

冉·阿让的自我救赎之旅是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他在主教的感化下,由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转变为一个善良、无私的人,象征着个体在道德上的觉醒与重生。

爱的力量:

无论是冉·阿让对珂赛特无私的父爱,还是芳汀对女儿的母爱,以及马吕斯与珂赛特之间的爱情,都在困境中展现了爱的坚韧与力量,成为对抗黑暗现实的光明之源。

社会批判与历史反思:

小说通过对拿破仑战争、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社会的描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的理想愿景。

2012年,汤姆·霍伯执导了小说的电影版,并成功捕捉到了原著中关于爱、感恩与救赎的核心精神,通过音乐、表演和视觉叙事,将这些主题以直观且打动人心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饱满且具有层次,特别是主角冉·阿让、芳汀、珂赛特和沙威的形象鲜明,演员们的现场演唱增强了情感表达的真实度和感染力。

最后,用几句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经典语录作为本文结语,并推荐给孩子,读一读原著,或者,看看电影。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如果还有愤怒憎恨别人的心,那您真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您怀着善心、仁爱、和平的思想,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还高贵些。

社会的污秽,人性的肮脏,历史的黑暗,都比不上黎明前的一抹光明。它借助冉阿让的经历告诉孩子:

学会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眷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