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是一篇关于书法艺术的精彩论述。在这篇文章中,陶弘景与梁武帝深入探讨了当代著名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成就与优劣得失。陶弘景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各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评价,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通过这篇文章,陶弘景不仅向梁武帝传达了自己对书法的独到见解,也向世人展示了书法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他还表达了对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殷切期望,希望能通过此次讨论推动书法艺术在当时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与梁武帝论书启》不仅是一篇关于书法艺术的精彩论述,也是一部展现陶弘景卓越理论造诣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文献。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以及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奉旨,左右中书复稍有能者,惟用喜赞。夫以含心之荄,实俟夹钟吐气。今既自上体妙,为下理用成工。每惟申钟、王论于天下,进艺方兴,所恨微臣沉朽,不能钻仰高深,自怀叹慕。前奉神笔三纸,并今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日觉劲媚,转不可说。以雠昔岁,不复相类,正此即为楷式,何复多寻钟、王。臣心本自敬重,今者弥增爱服。俯仰悦豫,不能自已。启。 适复蒙给二卷,伏览褾帖,皆如圣旨。既不显垂允少留,不敢久停。已就摹素者一段未毕,不赴今信。纸卷先已经有,兼多他杂,无所复取,亦请俟俱了日奉送。兼此诸书是篇章体,臣今不辨,复得修习。惟愿细书如《乐毅论》、《太师箴》例,依仿以写经传,永存寘题中精要而已。 译文 奉旨意,左右中书虽有稍能书法者,但唯有喜赞可用。他的内心含蓄,如同草木之根,实在期待在春天到来时吐露新芽。如今既然已从上至下都体会到了书法的精妙,那么下面的学习也自然能够有所成就。我常常向天下宣扬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推动技艺的兴盛,只是遗憾我这个微臣年老朽钝,不能深入研究其高深之处,内心只能怀着赞叹和羡慕。前次收到您的三幅神笔作品,现在又加上这两幅,共计五幅。我不仅字字注目欣赏,更是每一笔都深入体会。每日都觉其笔力劲健而妩媚,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与往年相比,您的书法已经不再是同一种风格,现在这正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典范,又何须再去寻找钟繇、王羲之的作品呢?我本就敬重您的书法,如今更是增加了敬爱之情。我满心欢喜,不能自已。谨启。 最近又蒙您赐给我两卷书法,我伏案欣赏,都如同圣旨一般珍贵。既然您没有明确指示我留下少许时间,我不敢久留。我已经开始摹写其中的一部分,但还未完成,所以不能随这封信一同送去。纸张和卷轴我已经有了,而且还有很多其他杂物,所以没有再取用,也请等到全部完成后一并奉送。另外,这些书法作品都是篇章体,我现在还无法分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修炼。我只希望您能写一些像《乐毅论》、《太师箴》那样的小字作品,我可以依此仿写经传,永远保存并深入研究其中的精妙之处。 ○梁武帝答书 近二卷欲少留,差不为异。纸卷是出装书,既须见,前所以付耳。无正,可取备于此。及欲更须细书如论、箴例。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大师箴》小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上二者已经至鉴,其外便无可付也。 译文 最近这两卷书法,我想稍微留一下,因为它们并不特别出奇。纸卷是用来装书的,既然需要查看,那就先给您吧。如果没有正品,可以在这里取用这些备用。另外,我还想请您再写一些像《论》、《箴》这样的小字作品。王羲之的字迹中并没有特别精细的作品,《乐毅论》的字体稍微显得粗健一些,恐怕不是真迹。《太师箴》的字迹稍微小些,显得柔媚,但笔力过嫩,书体也显得与众不同。这两部作品已经经过您的详细鉴赏,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可以交付的作品了。 ○陶隐居又启 《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箴咏吟赞,过为沦弱。许静素段,遂蒙永给。仰铭矜奖,益无喻心。此书虽不在法例,而致用理均,背间细楷,兼复两玩。先于都下偶得飞白一卷,云是逸少好迹。臣不尝别见,无以能辨。惟觉势力惊绝,谨以上呈。于臣非用,脱可充阁。愿仍以奉上。臣昔于马澄处见逸少正书目录一卷,澄云“右军《劝进》、《洛神赋》诸书十余首,皆作今体,惟《急就篇》二卷,古法紧细”。近脱忆此语,当是零落,已不复存。澄又云:“帖注出装者,皆拟赉诸王及朝士。”臣近见三卷,首帖亦谓久已分。本不敢议此,正复希于三卷中一两条更得预出装之例耳。天旨遂复顿给完卷,下情益深悚息。近初见卷题云第二十三、四,已欣其多。今者赐书卷第遂至二百七十,惋讶无已。天府如海,非一瓶所汲,量用息心。前后都已蒙见大小五卷,于野拙之分,实已过幸。若非殊恩,岂可觖望。愚固本博涉而不能精,昔患无书可看,乃愿作主书令史。晚爱隶法,又羡典掌之人,常言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充恣五欲,实可耻愧。每以为得作才鬼,亦当胜于顽仙,至今犹然,始欲翻然之。自无射以后,国政方殷,山心兼默,不敢复以闲虚尘触。谨于此题事,故遂成烦黩。伏愿圣慈照录诚慊。 译文 《乐毅论》,我近来颇有些怀疑它是摹写的,但不敢轻易说出来。现在您认为它不是真迹,我私下里对自己的看法有了一些领悟,感到自信。那些箴咏吟赞之作,往往过于柔弱。至于您所赐的许静素段,我将永远珍藏。我深感您的铭记和奖励,内心无比感激。虽然这部书并不完全遵循书法的规范,但它在实用和理论上的价值都是均衡的。背面的细小楷书,我也很喜欢,并多次欣赏。以前在都城,我偶然得到一卷飞白书,据说是王羲之的真迹。我从未见过其他类似的作品,所以无法辨别真伪。只觉得它的笔力惊人,所以我恭敬地呈上。对我来说,这部书并无实际用处,但如果可以充实藏书阁,我还是愿意将它呈上。 我曾经在马澄处见过王羲之的正书目录一卷,马澄说:“王羲之的《劝进》、《洛神赋》等作品十多首,都是今体,只有《急就篇》两卷,用的是古法紧细的字体。”我最近突然想起这句话,那些作品可能已经散失,不再存在了。马澄又说:“帖子上注明'出装’的,都是准备赐给诸王和朝士的。”我最近见到了三卷,第一帖上也说早已分发。我本来不敢议论这些,只是希望在这三卷中有一两条能再次得到预出装的例子。然而,您的旨意竟然一下子赐给我完整的卷册,我内心深感惶恐。最初见到卷题上写着第二十三、四,已经觉得很多了。现在您赐给我的书卷竟然多达二百七十卷,我惊讶不已。天府藏书如海,不是一瓶水所能汲取的,我应当知足。前后您已经赐给我大小五卷,对我这个粗野笨拙的人来说,实在是太过幸运了。如果不是您的特殊恩赐,我岂敢有这样的期望。 我固然博学多涉,但不能精通。以前我担心没有书可读,甚至愿意做主书令史。后来我喜欢上了隶书,又羡慕掌管典籍的人。我常常说,人生几十年之内,不可能周游天地,了解世间万物。如果只是满足于放纵五欲,实在是可耻可愧。我曾经认为,如果能成为才鬼,也胜过顽仙。但到现在,我才开始想要改变这种想法。自从无射以后,国家政务繁忙,我心境沉默,不敢再用闲散的言辞打扰您。在此提及此事,实在是给您添麻烦了。恳请您圣明的慈悲,体察我的诚意。 ○梁武帝又答书 又省别疏云“故当宜微以著赏,此既胜事,风训非嫌”云云,然非所习,聊试略言。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拥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苯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趋舍无违,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众家可识,亦当复繇串耳;六文可工,亦当复繇习耳。一闻能持,一见能记,且古且今,不无其人。大抵为论,终归是习。程邈所以能变书体,为之旧也;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既旧既积,方可以肆其谈。吾少来乃至不尝画甲子,无论于篇纸。老而言之,亦复何谓。正足见嗤于当今,贻笑于后代。遂有独冠之言,览之背热,隐真于是乎累真矣。此直一艺之工,非吾所谓胜事;此道心之尘,非吾所谓无欲也。 译文 又看到另一封疏文说:“所以应当稍微给予一些赏赐,这既是好事,也是风范教化的好机会。”然而,这并不是我所擅长的,我暂且试着简要地谈一下。运笔如果斜了,字迹就没有锋芒;执笔如果太松,字迹就会显得缓弱无力。点画如果太短,字形就会显得臃肿;点画如果太长,字形就会显得离散。笔画如果太紧凑,字势就会显得横向;笔画如果太稀疏,字形就会显得缓慢。拘谨则缺乏气势,放纵又显得单薄。纯是骨感则缺乏媚态,纯是肉感则显得无力。墨少则显得浮涩,墨多则显得笨拙,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写字应当随心所欲,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抑扬得当,取舍无违,用笔时廉利果断,触纸时气势饱满,扬笔转折时合乎规矩,分间下注时浓淡有致,肥瘦相协调,骨力相称,婉约柔美,看起来让人意犹未尽,棱角分明,生气勃勃,这样的字才能让人看得舒服,合乎心意,堪称佳作。 各家的风格可以辨识,也应当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六书(汉字的六种基本构造方法)可以精通,也应当通过反复练习来熟悉。有的人一闻即通,一见即记,古今都不乏其人。但总的来说,理论学习终究要落实到实践上。程邈之所以能够变革书体,是因为他久习旧体;张芝之所以能够擅长书法,是因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工学经验。只有既久习又积累,才可以畅所欲言。我年轻时甚至不曾画过甲子(指未学过算数),更不用说在篇纸上写字了。现在老了再来说这些,又能说什么呢?这只会让我在当今社会被人嗤笑,在后世留下笑柄。如果有独步一时的言论,我看了只会感到羞愧,因为这会掩盖了真实的自我。这只是一门技艺的工巧,并非我所说的好事;这也是心中的杂念,并非我所说的无欲。 ○陶隐居又启 二卷中有杂迹,谨疏注如别,恐未允愚衷。并窃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余日,情虑悚悸,无宁涉事,遂至淹替,不宜复待。填毕,余条并非用,惟叔夜、威辇二篇是经书体式,追以单郭为恨。伏按卷上第数甚为不少,前旨惟有四卷。此书似是宋元嘉中撰集,当繇自后多致散失。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审犹得存不? 第二十三卷,(今见有十二条在别纸。)按此卷是右军书者惟有八条。前《乐毅论》书乃极劲利,而非甚用意,故颇有坏字。《太师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书扇题屏风好体。其余五片,无的可称。“臣涛言”一纸、(此书乃不恶,而非右军父子,不识谁人迹,又似是摹。)“给事黄门”一纸、“治廉沥”一纸,(凡二篇,并是谢安卫军参军任靖书。)后又“治廉沥狸骨方”一纸,(是子敬书,亦似摹迹。)右四条,非右军书。 二十四卷,(今见有二十一条在。)按此卷是右军书者惟有十一条,并非甚合迹,兼多漫抹,于摹处难复委曲。前“黄初三年”一纸、(是后人学右军。)“缪袭告墓文”一纸、(是许先生书。)“抱忧怀痛”一纸、(是张澄书。)“五月十一日”一纸、(是摹王珉书,被油。)“尚想黄绮”一纸、“遂结滞”一纸、(凡二篇,并后人所学,甚拙恶。)“不复展”一纸、(是子敬书。)“便复改月”一纸、(是张翼书。)“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纸、(亦是王珉书。)“治欬方”一纸,(是谢安书。)右一十条非右军书。伏恐未垂许以区别,今谨上许先生书、任靖书如别,比方即可知。王珉、张澄、谢安、张翼书,公家应有。 译文 在第二卷中,我发现了一些杂乱的痕迹,我已经仔细地标注并做了注解,希望这能满足您的要求。同时,我也临摹了一些部分,并一起呈上。最近十多天,我心情焦虑,无法安心处理其他事情,因此进度有所拖延,不能再等待了。当我完成填补后,发现剩余的条目并不需要,只有叔夜、威辇两篇符合经书的体式,但遗憾的是,它们的篇幅较短。我注意到,卷上的编号相当多,但您的指示只有四卷。这本书似乎是宋元嘉年间编撰的,可能是由于后来散失了很多内容。王羲之有名的作品,不过几首,《黄庭经》、《劝进表》、《像赞》、《洛神赋》,这些作品不知道是否还存在? 第二十三卷,我现在看到的有十二条在另一张纸上。按照我的查证,这卷中王羲之的作品只有八条。前面的《乐毅论》书法劲健有力,但似乎并未太过用心,因此有些字写得不好。《太师箴》、《大雅吟》这两篇,虽然用心,但显得有些拘谨,更像是写在扇子或屏风上的字体。其他的五篇,没有什么可称赞的。“臣涛言”这篇,书法不错,但并非王羲之或其子的作品,我不知道是谁的笔迹,又似乎是摹写的。“给事黄门”一篇、“治廉沥”一篇(共有两篇,都是谢安卫军参军任靖的作品)。后面还有“治廉沥狸骨方”一篇(这是王献之的作品,也像是摹写的)。这四篇,都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第二十四卷,我现在看到的有二十一条。经过我查证,这卷中王羲之的作品只有十一条,而且并不完全符合他的风格,还有多处涂抹,摹写的地方难以分辨。前面的“黄初三年”这篇,是后人学习王羲之的;“缪袭告墓文”这篇,是许先生的作品;“抱忧怀痛”这篇,是张澄的作品;“五月十一日”这篇,是摹写王珉的作品,但被油渍污染;“尚想黄绮”这篇、“遂结滞”这篇(共有两篇,都是后人学写的,非常拙劣);“不复展”这篇,是王献之的作品;“便复改月”这篇,是张翼的作品;“五月十五日繇白”这篇,也是王珉的作品;“治欬方”这篇,是谢安的作品。以上十条都不是王羲之的作品。我担心您可能难以区分,所以现在我谨将许先生的作品、任靖的作品另外呈上,您对比后应该就能明白了。至于王珉、张澄、谢安、张翼的作品,您家里应该都有。 ○梁武帝又答书 省区别诸书,良有精赏。所异所同所未可知,悉可不耳。“给事黄门”二纸为任靖书,观其送靖书诸字相附近。彼二纸,靖书体解离,便当非靖书,要复当以点画波撇论,极诸家之致。此亦非可仓卒运于毫楮,且保拙守中也。许、任二迹并摹者并付反。右三纸正书二十六日至,嗣公。 译文 对于不同书籍的鉴别,您确实有独到的眼光和精准的鉴赏力。至于这些书籍之间的异同,以及还有哪些未知之处,我们或许无需过于深究。关于“给事黄门”的两篇作品,我认为是任靖所写。观察这两篇作品与任靖其他作品的字迹对比,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这两篇作品的书法结构,会发现它们与任靖的书法风格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还需要从笔画、波折等细节方面来进一步判断,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展现各家书法的精妙之处。 对于书法的鉴赏和辨别,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我们在追求书法技巧的同时,也要保持朴实和守中的态度,不追求过于花哨的效果。关于许先生和任靖的这两篇摹本,我已经一并返回给您,您可以进一步比对研究。 最后,您提到的右三纸正书,从二十六日开始,已经送达给嗣公了。希望这些解释和回复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陶隐居又启 启,伏览书用前意,虽止二六,而规矩必周。后字不出二百,亦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便书情顿极。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若非圣证品析,恐爱附近习之风,永遂沦迷矣。伯英既称草圣,元常寔自隶绝。论旨所谓,殆同璿机神宝,旷世以来莫继。斯理既明,诸画虎之徒,当日就辍笔。反古归真,方弘盛世。愚管见预闻,喜佩无届。比世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非排弃所可,涅而无缁,不过数纸。今奉此论,自舞自蹈,未足逞泄日月。愿以所摹,窃示洪远、思旷。此二人皆是均思者,必当赞仰踊跃,有盈半之益。臣与洪远虽不相识,从子诩以学业往来,故因之有会。但既在阁,恐或以应闻。知摹者所采字大小不甚均调,熟看乃尚可。恐竟意大殊。此篇方传千载,故宜令迹随名偕老,益增美晚。所奉三旨,伏循字迹,大觉劲密。窃恐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下情欢仰,宝奉愈至。世论咸云“江东无复钟迹”,常以叹息。比日伫望中原廓清,太丘之碑,可就摹采。今论旨云:“真迹虽少,可得而推。”是犹有存者,不审可复几字。既无出见理,冒愿得工人摹填数行。脱蒙见此,实为过幸。又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不审此例复有几纸。垂旨以《黄庭》、《像赞》等诸文可更有出给理。自运之迹,今不复希。请学钟法,仰惟殊恩。 译文 启奏陛下,我仔细审阅了您的来信,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其中蕴含的规矩却非常周全。之后的字虽然不到二百个,但褒贬之意却十分完备。简而言之,就是您用书法表达的情感极为丰富。您让钟繇的书法老骨重获新生,让王献之的书法不再沉沦于夜晚的黑暗之中。王羲之的书法在您的笔下进退自如,使得书法之美一目了然。如果不是您圣明的品鉴和解析,恐怕人们会受到近习之风的影响,永远陷入迷茫之中。 张芝被称为草书之圣,钟繇则是隶书之绝。他们的书法技艺就如同珍贵的玉器和宝石,自古以来无人能及。这个道理一旦明了,那些模仿他们书法的人就应该立即停笔。我们应该回归古法,追求真实,以弘扬盛世文化。我能够预先听闻您的见解,感到非常高兴和钦佩。 近世以来,人们都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将他与钟繇、王羲之齐名,但这种推崇似乎有些过于片面。现在,海内不仅不再知道有钟繇的书法,就连王羲之的书法也鲜为人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书法被排斥,而是因为他们的真迹稀少,难以见到。如今我奉您的指示,将所摹写的书法呈上,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正。 我想将这些摹本展示给洪远和思旷二人看。他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一定会对您的见解表示赞同和欣喜,从而得到更深的启发。我与洪远虽然不相识,但通过子诩的学业往来,我们得以有所接触。然而,既然这些摹本已经在内阁中,恐怕还是应该以正式的方式呈报。 我知道摹写者在采字时,字的大小并不十分均匀,但仔细观看还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恐怕这与原意相差甚远。这篇书法将传世千载,因此应该让字迹与名声一起流传下去,使其美名更加久远。 我仔细研究了您所奉上的三篇书法,深感其笔力劲健而紧密。我恐怕如果只用言语来表达意思,那么意思就应该与言语相符合而又有新意。手随着意思运动,笔与手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使意思得到和谐的表达。我对您的教诲感到非常高兴和敬仰,对您的书法更是倍加珍视。 世人都说“江东再也没有钟繇的书法了”,我常常为此感到叹息。近日我盼望中原能够廓清,使得太丘的碑文得以摹写和采集。现在您的论旨中提到:“真迹虽然稀少,但可以通过推测来得知。”这意味着还有钟繇的真迹存世,不知还能剩下几个字。既然没有出现的道理,我冒昧地希望能请工人摹写填充几行。如果能够看到这些摹本,实在是太过幸运了。 此外,王羲之学习钟繇的书法,其势巧妙而形密,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书法。不知这样的例子还有几篇存世。您曾指示我,《黄庭经》、《像赞》等文章是否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对于王羲之自己的书法,我现在已经不再抱有希望。但我请求学习钟繇的书法,这实在是您对我的特殊恩赐。 ○梁武帝又答书 钟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意谓悉是摹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摹,微得钟体。逸少学钟,的可知。近有二十许首,此外字细画短,多是钟法。今始欲令人帖装,未便得付来。月日有竟者,当遣送也。 译文 确实有一卷钟繇的书法,被传为是真迹。但我个人认为,这卷书法大多是摹写的,所以并不值得过多讨论。其中有两三行看起来像是摹写的,稍微有些钟繇书法的风格。王羲之学习钟繇的书法,这是可以明显看出来的。最近,我收集到二十多篇类似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字体细腻、笔画短小的作品,它们大多也体现了钟繇的书法特点。 我现在打算让人将这些作品装裱起来,暂时还不能直接送过来。等到装裱完成后,我会尽快派人送过来。请您耐心等待,一旦完成,我会立刻送到您手中。 ○陶隐居又启 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别也。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阮研,近闻有一人学研书,遂不复可别。臣比郭摹所得,虽粗写字形,而无复其用笔迹势。不审前后诸卷,一两条谨密者,可得在出装之例?复蒙垂给至年末间不?此泽自天,直以启审,非敢必觊。 译文 王羲之在吴兴之前的书法作品,还未能达到他的最佳水平。他所留下的那些优秀的作品,大多是他在会稽任职时,也就是永和年间十余年的作品。自从他辞去官职、归隐山林后,便很少再亲自挥毫了。他的书法多由一位弟子代笔,世人往往难以分辨真伪。由于这位弟子的书法风格与王羲之晚年有所不同,所以被称为“末年书”。 王羲之去世后,他的儿子王献之年仅十七八岁,他完全继承了这位弟子的书法风格,因此与王羲之的书法颇为相似。如今陛下您的点评和指正,足以让众人对王羲之的书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有人讥讽他晚年书法风格的变化。 最近听说有人学习阮研的书法,其相似程度已经达到了难以分辨的地步。我近期临摹所得的作品,虽然字形上有些粗糙,但用笔的轨迹和气势却无法完全复制。不知之前的几卷中,是否有一两条比较精细的作品,可以列入装裱的范例之中?如果能再得到您赐予的末年间的作品,那真是如同天降甘霖般的恩惠。我斗胆向您询问,并非强求,只是希望能有机会欣赏到更多的珍品。 [说明]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工草隶,行书尤妙。《与梁武帝论书启》为陶弘景与梁武帝讨论当代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等书法之优劣得失的来往书启。 全文见于张彦远《法书要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