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失机遇,错失所有

 子玉史院 2024-04-18 发布于陕西
 / 子

古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因为迎合了历史的趋势,然后将自己积极融入其中主动推动这种趋势,最后跑步进入人生巅峰。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时间点的把控尤为重要,一旦没有把握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可能就会错失所有。

从春秋时代开始,统一就已经成为历史的大趋势,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都是在迎合这一趋势。战国时代,这种趋势只是被按下了快进键而已,因为,经过春秋时代的洗牌,参赛选手只剩下七个,竞争的格局更加激烈。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功逆袭之后,也将统一天下作为终极目标,因此,历代秦王的接力都是在为这一目标所服务:

秦孝公的历史使命是变法自强,在综合实力上领跑诸侯;秦惠文王的历史使命是东出,以连横之术破解列国之间的合纵;秦武王的历史使命是拿下韩国重镇宜阳,打通关中和中原的通道;秦昭王的历史使命是疯狂蚕食诸侯,将秦国的疆域最大化,并通过一系列决定性战役将齐国、楚国、赵国从重量级的选手中剔除出去;秦庄襄王的历史使命是继承秦昭王和秦孝文王的遗志,继续蚕食关东六国;当嬴政接力王权之后,其使命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发动灭国大战,混一天下。

但这仍有一个问题,就是何时发动灭国大战,李斯给出的答案是,立刻、马上,理由是,如果继续等待,六国中的哪国突然变强,秦国统一的难度都会加大。应该趁着六国已经气息奄奄的良机,迅速启动战争机器,一扫六合。

李斯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秦国当年就是在面临灭国危机的绝境中通过商鞅变法逆袭成功,难保关东六国不会复制秦国的路。再说,秦国也难保证自身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够一帆风顺,不会遭受自然灾害、战争、内斗的蹂躏。

所以,在秦国最强而六国最弱的时候,应该迅速发动灭国大战

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迅速从外交和战争两个领域同时布局,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天下混一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赵国、楚国,都曾经是秦国难啃的骨头,在灭楚过程中,秦国甚至还遭遇了李信率领的二十万秦军全军覆没的惨剧。

这可是在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很难想象秦国如果继续等待,等六国中不管哪国稍微恢复元气,都会极大增加统一的难度。

凡事,迎合趋势很重要,对时间节点的把控更重要

嬴政精准把握了统一的时间点

图源/剧照

同样,刘邦能够成功还定三秦,也是因为对时间点的精准把握。鸿门分封后,汉王刘邦就国汉中,一路上都在发生将士逃离的事情。等到了汉中之后,汉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关东人,大家可不想老死在汉中这方寸之地。

按照正常逻辑推理,此时的刘邦最应该做的就是在汉中修养生息,等积累了足够的实力之后再还定三秦。可韩信却对此表示反对,他的建议是,应该迅速还定三秦,不然,以后更不可能有机会。

韩信的理由是,此时汉军还家的急切心理可用,刘邦在关中的民心可用,而项羽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他西楚霸王的霸业,还在和齐国进行军事博弈,这也是汉军还定三秦进而东出的最佳时间窗口。

如果等到汉军将士都跑得差不多了,关中之民已经习惯了章邯等三王分王关中的现实,到那时,刘邦还定三秦的难度将会很大。而且,即使他侥幸还定三秦成功,可能也无法东出和项羽争夺天下,因为,到了那时,项羽肯定会将反对他的势力全部捋顺,真正建立起西楚霸王的霸业,刘邦根本就不会是其对手。

结果只能是,在和项羽的武力角逐中被楚军剿灭。

再说,即使刘邦能够拉长其生命周期,但中原很快就将面对匈奴势力的威胁。趁着秦末战争的窗口期,冒顿单于是疯狂扩张,不仅整合了草原势力,同时还重新占领了河南之地,下一步就是对中原王朝的战略攻击。

可以肯定,到了那时,中原能够承担抗击匈奴重任的只能是项羽,所有的资源都会向项羽集中,项羽也可以借助战争完成削藩的动作,刘邦的败亡就只是时间问题。

正是在听了韩信的建议之后,刘邦才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准备工作,然后迅速还定三秦,接着就是东出争夺天下,每一步都是在与时间赛跑,而当时的项羽还正深陷齐国战场,根本就抽不出身来。

可见,如果没有对还定三秦时间点的精准把控,汉王刘邦就不可能成为汉高帝刘邦

楚汉鸿沟议和之后,刘邦也再次差点错过歼灭项羽的最好机会。本质来说,鸿沟议和之后楚军的撤退实际上是一种崩溃的状态,是在荥阳战场已经耗光锐气和物资的溃退

这个时候是汉军歼灭楚军的最好时机,如果等项羽回到西楚国恢复元气,如果等到天下人适应了楚汉东西分治的格局,刘邦要想再次操盘统一之战,难度指数注定会很高。

张良对这一层就看得很明白,他明确向准备收兵回关中的刘邦表示:“如果等到大家适应了楚汉分治的格局,我们就不好灭楚了,不如趁现在追击项羽,肯定能全歼楚军。”

果然。西楚霸王的人生最终定格在了垓下这个地方,西楚国也随着项羽之死灰飞烟灭,包括他建立的以西楚国为核心的列国众王的联盟。

同理,韩信创业单干最好的时间点就是在打下齐国之后,那时的他要战功有战功,要地位有地位,要兵有兵,具备和项羽、刘邦三足鼎立的资本。但韩信因为顾及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始终没有跨出这一步。当垓下之战结束韩信被刘邦夺兵之后,他就已经永远失去了叫板刘邦的机会。

假设历史上所记载的韩信造反之事属真,那么韩信绝对是在最不合适的时间点做了最错的事情。

用蒯通当年劝韩信的话来说就是:“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沙丘政变时,赵高也贡献了一句对时机把控的名言:“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当然,韩信当年要想造反其实也不容易,因为他和其军队之间的粘合力并不强。加上刘邦在其军队中的人事布局,韩信很难成功。

韩信单干最好的机会就是称齐王时

图源/剧照

同样,吴王刘濞等人发动的七国之乱也是踩错了时间点。虽然汉初的诸侯王实力很强,同时拥有财、政、军等权力,尤其是吴王刘濞凭借辖区内的资源优势更是富得流油。但是,当时的西汉已经形成了大治的历史惯性,老百姓已经习惯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资生活,根本就没有冒险博取富贵的必要。

这个时候,刘濞等七王的行为就是逆势而为,虽然开始的时候很猛烈,但很快就吃不住汉景帝以帝国机器抵抗的决心,被周亚夫打败。

刘濞之败,败在他挑战历史规律。这个世界上最优质的资源只有和趋势重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相反,则只能走向毁灭。

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北屯汉中,正式启动北伐战略。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是因为,诸葛亮不能再等了。一个原因是,拉长时间线,蜀汉仅有的军事精英会离开历史舞台,到时将会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局面。最重要的是,随着曹氏三代人的接力,曹魏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北方,就连蜀地的精英都相信天命已经转移到了曹氏手中。

而且,随着曹魏对北方的精细化治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只会越来越强,到时候,蜀汉北伐的难度只会更大。

和当年的刘邦一样,诸葛亮也不能在完全准备好了之后才进行北伐,必须在稳定南中之后立刻行动。

为什么诸葛亮之后是连续对曹魏用兵,原因就在这里。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可能当你完全做好准备之后,机会也随之而去。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准备工作做到何种程度,当捕捉到机会时,一定要果断出手,如此才能搏一个成功的概率。

看看历史上的成功者,哪个不是在该出手时就出手。本质来说,玄武门之变拼的就是先发制人,看谁先动手,如果太子集团先动手,再加上其资源优势,秦王李世民肯定不是其对手。

之所以会以秦王的胜利而收尾就是因为,经过多年战场的打磨,李世民太明白时间的重要性了,足够敏感,几乎就是踩在了最合适的时间点。

先发制人是秦王成功的关键

图源/剧照

后来的清军如果不是利用吴三桂和李自成之间的矛盾果断入局,也不会那么轻松就实现了问鼎中原的目标。

可见,资源、实力是成功的重要参数,时间更是

按照以史为镜的逻辑,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做到对时间、机会的精准把控:

遇到心爱的人就果断去追,不要管有没有准备好,因为一旦你错过了就是一生;遇到好的机遇了,也赶紧入局,然后在实操的过程中再慢慢补齐短板...

人的一生很短,短到我们很难遇到正确的人,合适的机会,一旦遇到,就千万不要错过。

当然,也不要逆潮流做事。这点也很重要。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