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荒自效:巫罗俊

 青牛一生 2024-04-18 发布于福建

【读名人 彰自信 勇争先】第一期丨剪荒自效:巫罗俊

开栏的话

清流,宋元符元年(1098)置县,漫长的千余年间,这片山明水秀之地,哺育和造就了一批耿介廉明、著书立说、捐躯报国、侠义救民、才艺超群之士。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龙年至,为了更好地展现清流人文,即日起,清流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开设“读名人、彰自信、勇争先”专栏,在读懂清流历史名人中,传承精神、开拓进取、奋力作为,并激励一代代的清流人成长成才。

本期推出

剪荒自效:巫罗俊

        巫罗俊(582—664),字定生,号青州,祖籍山西夏县,隋大业间(605—617)随族避乱南迁,徙居黄连。在闽西建置史上,巫罗俊称得上是清流历史上开疆拓土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他是最早一批从中原南迁至黄连(宁化、清流一带)的客家人,因奏请朝廷建镇有功,后人尊其“黄连镇将”。

        当时,清流、宁化所在的黄连并非一个独立的县,称“黄连峒”。“峒”是古代对山谷间蛮夷聚落的一种称呼,由此可见那时黄连是多么蛮荒。隋大业二年(606),隋文帝杨坚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积极推行“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策略,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削减郡、县规模,全闽仅置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由建安郡统辖,其他郡县全部废除,黄连峒隶属于建安县(今建瓯市)。在这种建置管理下,黄连因远离县治建安将近700里,官府治理鞭长莫及。黄连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土寇横行,农业生产落后,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巫罗俊自小就有雄心抱负,清李世熊著《寒支初集》称其“年少负勇,寇不敢犯”。他辗转迁至黄连时,发现这里虽山高林密,但溪河迂回,土地宽平,于是“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垦荒种地。为保卫家园,防御土寇,他筑堡卫众,用木石修筑起一条长达十多里、高三丈的城墙,将农田和茅舍围起来,派人在进出口处日夜把守,保障居民安全。附近饱受土寇侵扰之苦的土民,也纷纷搬进城堡避居。城堡很快就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集镇,吸引了更多人前来投靠,旧志称“远近争附之”。

        唐贞观三年(629),天下基本靖宁,这年巫罗俊已是47岁的中年人。在近“天命”之年,他以殊勇仗义和远大志向,考虑“黄连去长安天末,版籍疏脱”,无正式建置不可,于是“自诣行在,状言土旷齿繁,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因授巫一职,令归剪荒自效”。自此,巫罗俊以朝廷命官身份,更加尽心地开发黄连,范围东至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至乌泥坑,南至杉木堆,包括现在宁化、清流县大部分和明溪县部分区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唐乾封二年(667),巫罗俊去世后第三年,朝廷批准黄连正式设镇。开元十三年(725) ,黄连升镇为县,天宝元年 (742) 更名为宁化县。

        巫罗俊去世时,唐高宗闻报,感念其开疆辟土、剿平寇乱功业彪炳,政德可嘉,降旨修建“青州公祠”。最初,巫罗俊与原配夫人柴氏、继配纪氏合葬于黄连镇西的天兴观竹筱窝(即今宁化县政府驻地)。后来,因宁化县令王云拟改县治,要求迁坟。为此,嗣孙巫志荣叩诉闽王审知,陈述巫罗俊开拓疆土之功绩,请求保护祖坟完整。经闽王准许,将坟迁至清流永德里黄沙渡(今嵩溪黄沙口),并于牛股壅(今嵩溪中心小学校旁)建“福潭院”(即今福潭寺),每岁春秋两祀。福潭院曾为清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还作为清流县第三中学初创校址。如今,在嵩溪黄沙口的巫罗俊墓依然保存完好。该墓坐北朝南,占地规模较大,墓正面立五块石碑,墓地左上方是五曾孙墓穴,左下方是五曾孙媳墓穴。原在宁化的“青州公祠”,随巫罗俊墓迁至嵩溪,即今嵩溪村老街上的“青州巫公庄屋”,为清流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坐西向东,单檐歇山顶,穿斗木构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 600平方米。正厅神龛木雕精美绝伦,塑巫公罗俊及原配柴氏、继配纪氏二位夫人座像,神龛上方悬挂黑底金字“青州正气”匾一块,气势威严。

        巫罗俊的后代遍及福建、广东、江西、台湾、香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国家。在台湾凤山市镇北里,巫氏后裔兴建北辰宫,俗呼巫王爷庙,专门祀奉巫罗俊,庙里有一对联写道:“北山临福地巍巍庙貌昭千古,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获万民。”

来源:清流县党史和地方志

作者:王宜峻

编辑:罗 汉

审核:吴火招

复审:伍平位

阅读332

福建微清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